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注射液Ⅰ号(HHI-Ⅰ)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损伤的改善作用,并比较两者的作用效果.方法:健康♂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HHI-Ⅰ预处理组(HHI-Ⅰ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部分肝缺血模型,各组在I/R后1,3,6,24 h分别取材,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取左肝测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I/R后1 h RTPCR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I/R后3 h行组织学观察.结果:I/R组、IP组、HHI-Ⅰ组的ALT,AST,LDH活性、MDA值和TNF-α,ICAM-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Sham组.IP组、HHI-Ⅰ组低于I/R组.HHI-Ⅰ组所有时间点ALT,AST,LDH明显低于IP组(ALT:2378.8±303.4 nkat/Lvs 2840.6±248.4 nkat/L;AST:2887.2±270.1nkat/L vs 4567.6±275.1 nkat/L;LDH:10550.4±710.1 nkat/L vs 12164.1±735.1 nkat/L;P均<0.05).HHI-I组MDA值明显低于IP组(17.35±1.39 nmol/g vs 21.66±1.84 nmol/g,P<0.05).HHI-Ⅰ组TNF-α,ICAM-1 mRNA表达水平低于IP组(TNF-α:0.54±0.06 vs 0.78±0.08;ICAM-1:0.43±0.03 vs 0.69±0.11,P均<0.01).各组SOD值均低于Sham组(P<0.05),IP组、HHI-Ⅰ组均高于I/R组(P<0.05),HHI-Ⅰ组SOD(1,3,6 h)明显高于IP组(136.00±12.50 nmol/g vs 124.70±9.32 nmol/g,P<0.05).Sham组光镜下肝小叶结构正常;I/R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水肿变性;IP组肝细胞水肿明显,部分肝细胞变性;HHI-Ⅰ组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肝细胞无明显水肿.结论:HHI-Ⅰ预处理与IP均可改善I/R对肝脏造成的损伤,前者的效果优于后者.HHI-Ⅰ的保护机制可能在于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组织缺氧状态,并通过抑制TNF-α和ICAM-1等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转录表达,减少肝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相似文献   

2.
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临床常见的问题,是肝脏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慢甚至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可减轻肝脏I/R损伤。我们通过比较不同IPC方案对C57BL/6小鼠肝脏I/R损伤的影响,为寻找合理有效的IPC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黄芪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与缺血预处理(IP)作用效果的比较.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黄芪组,每组又按再灌注时间(1、3、6、24 h)分为4个时相,每组各时相为6只.制作70%肝缺血再灌注模型,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测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10、TNF-α表达;以及光镜及电镜观察大鼠肝形态学变化.结果 IR、IP、黄芪组ALT、AST、LDH和MPO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与IR组相比,IP、黄芪组各个时相点的值均下降(P<0.05).与IP组比较,黄芪组各个时相点的值均降低(P<0.05).IR、IP、黄芪组肝组织TNF-α、IL-10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均比假手术组高(P<0.05);与IR组比较,IP、黄芪组TNF-α的表达减少,而IL-10的表达增强(P<0.05);与IP组比较,黄芪组TNF-α的表达减少,IL-10表达增强(P<0.05).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肝形态学变化,可见IR组损伤甚为明显,IP及黄芪组损伤程度较IR组轻,黄芪组更轻,而假手术组肝形态正常.结论 IP和黄芪都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肝脏的损伤,且后者较前者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预处理防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I/R)是困扰肝脏外科发展的一大重症,如何防治I/R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预处理通过诱导细胞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对肝脏I/R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本文就各种预处理对抗肝脏I/R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探讨各种预处理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及多种哺乳类动物实验证实,短时夹闭1开放肺根或单独夹闭,开放主支气管造成的肺短暂缺血后再灌注及短时缺氧后再复氧,可启动肺预处理保护效应,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防治作用,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缺血预处理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缺血预处理对其影响。方法 通过对移植肝进行 因预处理,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比色法测定移植肝组织的MDA、用流式细胞仪结合原位标记技术检测细胞调7亡。结果 移植肝再灌注后血中AST、ALT、LDH和肝组织中MDA均明显升亮,肝细胞调亡明显增加,经缺血预处理后,血中AST,ALT,LDH和肝组织中MDA均降低,肝细胞调亡亦明显减少,结论 缺血  相似文献   

7.
Kupffer细胞作为肝脏固有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Kupffer细胞激活后将诱发TNF-α、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及氧自由基等各种炎症细胞因子的大量形成,除导致自身功能形态发生改变外,还直接影响邻近的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位于血窦腔内的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进而启动热缺血或冷缺血后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害.现就Kupffer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对其治疗靶点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梗阻性黄疸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梗阻性黄疸对照组(S组)、梗阻性黄疸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梗阻性黄疸肾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组(IPO组),每组20只。根据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点各组又分为再灌注0 h(T0)、1 h(T1)、3 h(T2)、6 h(T3)4个亚组各5例。检测再灌注后的各时点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TNF-α水平,观察肾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I/R组和IPO组血清BUN、Cr、TNF-α水平均高于S组(P均<0.05),IPO组T2时间点血清Cr、BUN、TNF-α水平均低于I/R组(P均<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下调大鼠血清TNF-α水平,从而减轻梗阻性黄疸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缺血预处理(IPC)为标准观察丙泊酚预处理对大鼠体外心脏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体外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 n=8)、丙泊酚预处理组(B组,n=6)、IPC组(C组,n=6)及5 羟癸酸(5 HD)对照组(D组,n=8)、5 HD加丙泊酚预处理组(E组,n=6)、5 HD加 IPC组(F组,n=7)共6组。连续记录各组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冠状动脉流量变化,进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评分,并计算心脏梗死面积。结果:B、C、E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冠状动脉流量、心律失常评分、梗死面积显著优于A组,以C组最显著(P<0.01或0.05),而D、F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预处理与 IPC均可改善体外大鼠心脏再灌注所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冠状动脉循环受损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缩小心脏梗死面积,但丙泊酚上述保护效应较 IPC弱。阻滞线粒体 KATP通道开放对丙泊酚预处理作用无影响,推测该通道与其保护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10.
双后肢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功能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双后肢缺血预处理 (IPC)和肝脏 IPC模型对缺血再灌注 (I/R)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 32只家兔随机分为四组 :肝脏 I/R组 (A组 )、双后肢 IPC组 (B组 )、肝脏 IPC组 (C组 )及对照组 (D组 ) ,分别检测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 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 (AST)、碱性磷酸酶 (AL P)、γ-谷氨酰转肽酶 (γ- GT)水平变化 ,以及光镜、电镜下各组肝细胞和细胞器形态学改变 ;并与非 I/R组家兔进行比较。结果  A、B及 C组的 AL T、AST、AL P、γ- GT水平明显高于 D组 (P<0 .0 1,<0 .0 5 ,<0 .0 5 ) ,其中 B、C组明显低于 A组 (P<0 .0 5 ) ,B、C组间无明显差异 (P>0 .0 5 )。B、C组的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结构完整 ,A组明显破坏 ,D组均正常。结论 双后肢与肝脏 IPC的肝脏保护作用相似 ,能有效减轻肝脏 I/R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组织和血液中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含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建立肝脏 70 %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 ,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血预处理组、L -精氨酸组(L - arg)、Nω-硝基 - N -精氨酸甲酯 (L - NAME)组 ,观察各组肝功能变化 ,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 NO和 ET及透明质酸 (HA)水平。结果 预处理可减轻 NO水平的下降和血浆 ET的升高 ,防止肝功酶的升高 (P<0 .0 5 )。结论 预处理可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 NO产生增加、ET产生减少 ,进而改善其微循环 ,减少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脂肪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取得最佳效果的预处理时间。方法通过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给予不同时间的IP(5-10、8-10、10-10、15-10 min)和IR(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检测血清AST、ALT、LDH及NO水平,肝组织中MDA、SOD、MPO含量的变化和肝脏病理学变化。以脂肪肝未行IP组和正常肝脏未行IP组及正常肝脏行10-10 min IP作对照。结果 IR后,脂肪肝未行IP组血清肝功能的变化、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炎性浸润程度显著重于正常肝脏未行IP组。在脂肪肝组中,5或8-10 min IP组血清学及肝组织MDA、MPO水平低于其余组和未行IP组,而其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各IP组中的NO水平明显高于其对应的IR组(P〈0.05)。脂肪肝IP组中,5或8-10 min IP组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其余组(P〈0.05)。结论脂肪变性加重肝脏IR损伤,IP对脂肪肝的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认为5~8 min缺血和10 min再灌注的IP方案可能是中重度脂肪肝时的最佳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芹菜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溶剂对照组、芹菜素低剂量组、芹菜素高剂量组。采用结扎左冠脉前降支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2 h。心肌苏木素碱性品红苦味酸(Hematoxylin basic fuchsin picric,HBPF)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心肌组织TNF-α的表达。结果芹菜素组可降低心肌组织TNF-α的表达,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芹菜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心肌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循环次数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后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多方面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30—280g,随机分为6组70%单纯肝切除组、PH70%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IPO)于动脉夹开放前给予IPO然后采用再灌注60S,夹闭60s(60s-60s)循环根据循环次数分为缺血后处理1组(IP01):循环2次、2组(IP02):循环4次、3组(IP03):循环6次、4组(IP04):循环8次;再灌注1h、12h、24h、48h后取各组大鼠下腔静脉血及残肝组织测定血清ALT和AST活性及肝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并测定血清活性及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与PH组比较,PHIR组各时点ALT、AST活性升高,MDA、MPO水平也升高,而SOD水平则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PHIR组比较,IPO各组个时点ALT、AST活性下降,MDA、MPO水平也下降,而SOD水平则上升,以IP03组和IP04组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PH组比较,PHIR组、IPO各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P04组升高程度最低;与PHIR组比较,IPO各组肝细胞凋亡指数下降,IP04肝细胞凋亡指数下降最为显著;48h观察残肝病理学可见:与PHIR组相比,IPO各组肝细胞肿胀减轻,变性范围减小,点、片状坏死明显减少。与PH组比较,IPO组仅在再灌注48h肝细胞肿胀,偶可见点状坏死。结论IP04组MPA含量下降及SOD活性显著升高程度最为明显,ALT、AST水平影响最小,同时IP04肝细胞凋亡指数在IPO各组中较PH组比较最小;经60s-60s循环缺血后处理,肝细胞肿胀程度明显减轻,变性范围变小,其中8次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人及多种哺乳类动物实验证实,短时夹闭、开放肺根或单独夹闭、开放主支气管造成的肺短暂缺血后再灌注及短时缺氧后再复氧,可启动肺预处理保护效应,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防治作用。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张勇  李玺  郝林  鲍红光 《山东医药》2009,49(41):31-32
目的探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机制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肝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分成假手术组、HIRI组和NAC干预组,于再灌注1、3、6、12 h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HIRI组肝脏损伤较假手术组更加明显,其中以再灌注6 h损伤最严重;血清AST、ALT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肝组织SOD活性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于再灌注6 h最低;肝组织TNF-α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于再灌注6 h达高峰。结论NAC对大鼠HIRI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NAC清除氧自由基、减少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在抗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常温下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内皮素-1(ET-1)的水平。术后取肝组织作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血清AST、MDA、TNF-α、E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变性和坏死程度较轻。结论参附注射液具有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氧自由基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与缺血后处理(IPO)对犬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4只成年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4组,各6只,均开腹、游离双肾。假手术组(S组):切除右肾,缝合腹壁;缺血再灌注组(I/R组):切除右肾、游离左肾后,左肾动、静脉夹闭60min后恢复灌流;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在左肾动、静脉夹闭前先予5min的缺血、5min的再灌,共3次,然后恢复灌流: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在肾动、静脉夹闭60min后立即再灌注30s、再缺血30s,共6次,然后恢复灌流。结果术后3d,IPC,IPO组与I/R组相比,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浓度降低(P均〈0.05)。与I/R组相比,IPC、IPO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浓度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下降、细胞凋亡指数(M)降低(P均〈O.05),肾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IPC与IPO都能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肾脂质过氧化反应及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组、预处理(BIP)组,每组按照再灌注后12 h、1、2、3 d四个时间点平均分为4个亚组,制备缺血预处理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率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影响。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12 h,MCAO组细胞凋亡发生率及血清中NSE的含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1 d时达到高峰,以后时间点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BIP组各个时间点神经元凋亡发生率及血清NSE较MCAO组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IPC)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IPC组、UTI组、UTI联合缺血预处理(UCI)组。术后采集下腔静脉血并取肝组织标本,检测血清AST、ALT、TNFɑ,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NF-κB、肝组织湿干比(W/D)及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所检测的血清ALT、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MPO、NF-κB、W/D值,IR组、IPC组、UTI组、UCI组均明显高于sham组(P值均<0.05),而IPC组、UTI组、UCI组均明显低于IR组(P值均<0.05),UTI组明显低于IPC组(P值均<0.05),UCI组明显低于IPC组、UTI组(P值均<0.05)。肝脏病理学检查示IR组、IPC组、UTI组、UCI组与sham组比较,肝组织损伤明显(P值均<0.05),而IPC组、UTI组、UCI组均比IR组肝组织损伤程度轻(P值均<0.05),UTI组肝组织损伤轻于IPC组(P值均<0.05),UCI组肝组织损伤轻于IPC组、UTI组(P值均<0.05)。结论 UTI和UCI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二者联合应用时,明显增强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抑制了NF-κB表达,减少TNFɑ、MPO的释放,减轻了肝脏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