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钼靶及两者联合对高级别与中低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乳腺手术、经病理确诊为DCIS且术前超声及钼靶影像资料完整的患者161例,共计196个病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高级别D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乳腺导管内癌微小浸润(intraductal carcinoma with microinvasion,DCMI)的声像图改变。 方法使用Philips HDI 3000型超声诊断仪分析8例DCIS或DCMI的声像图,并与病理对照。 结果8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5例形态不规则,3例呈椭圆形;边界均不清晰;内部均呈低回声,其中1例伴有囊变;6例伴有点状强回声;病变后方回声均无改变;5例内部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大体标本均未见有包膜。6例病理诊断为DCMI,2例为DCIS,其中分别有5例和1例伴有粉刺状坏死。 结论DCIS及DCMI在声像图上具有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的超声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DCIS及DCISM共129例患者的病史资料,比较两组间超声图像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并进一步亚组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共54例DCIS及75例DCISM入组。在病理上,DCISM组的病理分级、Her2阳性率及Ki-67指数相对DCIS组更高,而ER、PR阳性率更低。在超声上,两组的图像表现类型无明显差异,但DCISM组的病灶范围更大,且微钙化更常见。另外,微钙化组较无钙化组的病灶范围更大,病理分级、Her2阳性率、Ki-67指数更高,而ER、PR阳性率更低。结论 DCISM与DCIS的超声表现类型无明显差异,但病灶范围更大,微钙化更常见;而超声上的微钙化可能与肿瘤高核级、Her2阳性、Ki-67指数高等不良预后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与筛状结构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 方法 收集12例浸润性筛状癌及12例筛状结构导管原位癌的临床资料,对它们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并进行比较.选用的抗体包括CK5/6、CK(34βE12)、P63、Calponin、ER、PR、HER2、E-cad、Ki67. 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IC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较筛状结构DCIS的大,临床可触及肿物,而ICC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预后均良好.镜下两者具有极相似的筛状结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CC导管周围肌上皮标记均为阴性,而筛状结构DCIS周围肌上皮标记阳性. 结论 ICC与筛状结构DCIS有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检出率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而逐年提高。超声是诊断乳腺病变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评估DCIS时,超声主要作为乳腺X线摄影的辅助手段,在诊断有症状的DCIS患者中尤为重要。随着超声诊断仪器的更新,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等新技术的出现,DCIS的超声检出率得以提高。多种超声技术联合应用实现了DCIS的早期诊断,在DCIS的早发现早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乳腺导管原位癌X线钼靶与磁共振检查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X线钼靶与MRI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6月我院对病理明确诊断的35例DCIS行MRI及X线钼靶(30例)摄片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X线钼靶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16例(53.3%),MRI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28例(80.0%).结论 X线钼靶与MRI检查对DCIS的诊断各有其优势与局限性,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基于超声图像特征的预测模型,并探讨该模型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屯昌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26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时超声图像特征,并收集患者入院治疗后1年的HER-2表达情况,根据患者HER-2表达分为阳性组(67例)和阴性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方程分析影响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HER-2表达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基于超声图像特征的预测模型,分析其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HER-2表达的价值。结果 单变量分析显示阳性组乳腺导管原位癌级别、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边缘毛刺、内部微钙化、腋窝淋巴结转移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2、5.911、4.456、2.363、8.374、10.730,P均<0.05);Logistics分析显示高临床分期乳腺导管原位癌、边缘毛刺、内部微钙化、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HER-2表达的影响因素(OR=0.073、1.448、0.550、0.481,P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导管原位癌患者33例,比较不同级别导管原位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高级别DCIS 13例,低-中级别DCIS 20例,术前超声提示可能恶性24例,超声对DCIS、高级别DCIS、低-中级别DCIS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2.7%、92.3%、60.0%.超声对高级别DCIS与低-中级别DCIS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低回声、形态不规则、微钙化是DCIS的超声表现的重要特征.结论 超声对直径≥5 mm的导管原位癌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对高级别DCIS比低-中级别DCIS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早期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4医院收治的接受超声检查的56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回顾性分析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率为51.79%,其中肿块型16例(28.57%),增生型21例(37.50%),导管型15例(26.79%),单纯微钙化型4例(7.14%)。结论: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且短期内可重复检查的重要手段,在早期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中价值较高,但易与乳腺良性疾病混淆,需结合多种方式联合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正>乳腺印戒细胞型导管原位癌(signet ring cell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因具有独特的细胞学形态(印戒形态、产生胞质内黏液),被列为一种独立的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类型。在十几种DCIS中相对少见,其分化较差,级别较高,侵袭性强,预后不良,其诊断应与其他表现为印戒细胞形态的乳腺原发或继发肿瘤相鉴别。现报道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超声检查对乳腺原位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乳腺原位癌的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乳腺原位癌患者(原位癌组)和30例乳腺增生(腺病)患者(良性组)的声像图特征,包括边界、内部回声、微钙化、后方回声、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并与钼钯检查结果、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乳腺原位癌的声像图特征表现为肿块型、片状低回声型、导管扩张型、单纯微钙化型,分别占55.81%(24/43)、30.23%(13/43)、9.30%(4/43)、4.65%(2/43).7例(16.28%)伴有微浸润,均为导管原位癌,其中1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前超声正确诊断原位癌34例,乳腺增生 24例,其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79.45%、80.00%和79.0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00%和72.73%.原位癌组与良性组的微钙化数、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原位癌的声像图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高频超声检查对诊断乳腺原位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及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176例DCIS-MI和184例DCI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两者肿块最大径≥2.5 cm、高级别组织分级、粉刺型组织亚型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头paget病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Ki-67、小凹蛋白(caveolin-1)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IS-MI在高级别组织分级、粉刺型组织亚型、肿块最大径≥2.5 cm、ER阴性、PR阴性、caveolin-1阴性、HER2阳性、Ki-67增殖指数≥14%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X线表现及其与病理分级、患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4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观察其X线表现中钙化形态及软组织异常(分类包括肿块、不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与病理分级、患病年龄的相关性。结果(1)乳腺导管原位癌的X线摄影表现为钙化者占80.4%。低、中级别中不定型模糊钙化和粗糙不均质钙化占45.8%,高级别中细小多形性钙化和线样分支状钙化占71.1%(P〈O.05)。线段样分布占53.6%,簇状分布占33.3%,区域分布占13.1%。本研究中有63.8%的导管原位癌患者每平方厘米钙化数目超过20枚。(2)肿块、局灶性不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伴或不伴钙化)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X线摄影中分别占39.1%、21.7%、3.2%。其中,病理为高级别者占64.4%,中、低级别分别占18.6%、17.0%。(3)50岁以前钙化出现的几率是50以岁后的1.3倍(P〈0.05),单纯钙化容易出现在40-50岁(12.0%);50岁以后出现软组织异常的比例是50岁以前人群的1.4倍(P〈0.05)。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常见的X线摄影表现为单纯钙化、钙化伴肿块、局灶性不对称致密和结构扭曲,与病理分级和年龄有一定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汪登斌 《磁共振成像》2012,3(2):109-113
简要介绍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病理学特点和影像学表现,包括乳腺X线 摄影检查、乳腺超声检查、乳腺MRI、影像学引导下定位和活检等.强调了乳 腺导管原位癌的检出和诊断必须采用综合影像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钼靶X线检查与超声检查在乳腺导管原位癌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海阳市发城中心卫生院2020年4月—2021年2月收治的经病理穿刺确诊为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超声检查方法与钼靶X线摄影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后,统计不同检查方式的检出情况及不同检查方法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识别情况.结果:钼...  相似文献   

16.
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其意义远远大于目前任何一种治疗方案,因此对早期乳腺癌,尤其是乳腺原位癌(carc inom a in situ,C IS)研究是乳腺癌临床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乳腺原位癌为非浸润性乳腺癌,分为小叶原位(cobu lar carc i-nom a in situ,LCTS)和导管内癌(duc  相似文献   

17.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DI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英  陈杰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6):463-466,i0021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用来描述从普通导管上皮增生(UDH)、平坦上皮不典型增生(fiat epithelial atypia)、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至导管原位癌(DCIS)的乳腺原位病变。本文综述了上述病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分子生物学改变、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联合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与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CIS或IDC的150例患者(150个病灶)的病历资料,包括DCIS组39例(39个)和IDC组111例(111个),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DCIS与IDC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各参数鉴别DCIS与IDC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模型的诊断效能;3折交叉验证评估该模型的稳定性及泛化能力;Hosmer-Lemeshow检验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价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及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该模型的临床获益。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纵横比、微分叶、冠状面特征、声触诊组织定量(VTQ)值是鉴别DCIS与IDC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鉴别DCIS与ID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7[95%可信区间(CI):0.703~0.871],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6...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在诊断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个乳腺导管原位癌及28个乳腺导管增生(23个普通型导管增生、5个非典型导管增生)的超声造影征象、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及造影诊断正确率。结果导管原位癌组与导管增生组病灶超声造影后在形态、边界、大小、周围扭曲穿入血管结构、造影剂分布及造影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7.9%(29/33)和71.4%(20/28)。结论早期乳腺癌病变具有较典型的造影恶性特征,超声造影是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正确率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应用乳腺超声与乳管镜检查的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在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接受检查的90例疑似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乳管镜检查及乳腺超声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乳管镜检查及乳腺超声检查单一及联合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效果。结果:乳管镜联合乳腺超声检查乳腺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纤维腺瘤的符合率高于单一的乳管镜、乳腺超声检查(P <0.05);5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病理结果显示恶性11例,良性41例;乳管镜检出恶性17例,良性35例;乳腺超声检出恶性16例,良性36例;联合检查检出恶性11例,良性41例;乳管镜联合乳腺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高于乳管镜、乳腺超声单一检查(P <0.05)。结论: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乳管镜联合乳腺超声诊断准确率高于单一的乳管镜或乳腺超声检查,且联合检查方式有助于区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良恶性,对临床明确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