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芒针透刺督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共21 d。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价患者肌张力情况;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并用MAS分级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取穴、针法、针刺部位、操作方法等方面,综述针刺治疗中风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概况,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本文讨论三联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作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63例,Ashworth评级Ⅱ级以上,疗程1~3个月,患者均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分为  相似文献   

4.
5.
《中医学报》2013,(11):1761-176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肢体痉挛评分为(32.12±5.24)分,运动功能评分为(76.43±8.53)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4.32±9.32)分;对照组肢体痉挛评分为(68.53±7.35)分,运动功能评分为(62.32±6.76)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2.16±8.21)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肢体痉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刘杨 《中外医疗》2014,(21):56-57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的肌张力进行分析。方法该研究的临床研究对象为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的脑卒中患者,共100例。研究以随机分配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成各50例的两个小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成员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而对照组成员治疗方法比较常规。主要是对这两组在治疗前后的早期康复综合指标、肌张力等等进行相关观察与比较。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肌张力以及早期康复综合的指标并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个小组在治疗后,肌张力以及康复综合指标均明显得到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肌张力以及康复综合指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口服肌肉松弛剂巴氯芬片;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患肢体的针药结合法,疗程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改良Ashworth评定结果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痉挛程度均有减轻,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患者Fugl-Mager(FMA)和Bar-thel(MBI)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曹晓林  董惠  张婧 《新疆医学》2005,35(6):58-59
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是一种局部肌张力障碍疾病,是神经科常见而难治的一组症侯,虽采用口服药物等方法,但疗效均不理想,我科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其中治疗组实际完成治疗及观察的患者共35例,对照组共36例。治疗组予小针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治疗,2 d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予毫针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Ashworth肌张力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简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CSI明显降低,FMA、ADL评分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及肢体痉挛程度,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作用优于毫针针刺治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组身体骨骼肌的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协调,并且间歇持续收缩造成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扭转姿势的症状群,也称肌紧张异常或肌张力障碍综合征。成人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发病率为30人/10万人口,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病率大约为0.3~25人/1000万人口,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论 针对患者病情不同进行诊断及药物治疗.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大多缓慢进展,通常起病后5~8年不能自理日常生活,并被迫卧床不起,往往于此后数年内死于肺炎等并发症.少数患者肌张力障碍症状长期稳定,较少进展,属特发性肌张力障碍不全型.流行性肌张力障碍预后良好,一般在常规治疗后2~3天内完全治愈,无复发.  相似文献   

13.
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ardivedystonia)是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一组慢性持久的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单个或多个随意肌自主运动困难,或因自主运动困难所致姿势变样。本症临床并非罕见,可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多认为本症是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dyskinesia,TD)的一个亚型,称“肌张力低下一麻痹型”[1]。BurkeRE等(1982)首先提出本症的疾病概念和诊断标准,指出本症与TD、急性肌张力障碍、原发性或其他继发脑神经障碍的dystonia可以鉴别,其诊断标准如下:1存在慢性持久的dystonia;2)在此dystonia之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3)通过临床或检查可排除其他继发…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腹针疗法.2组均为每周连续治疗5次,休息2 d,连续治疗4周,共计治疗20次.治疗前后应用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比较2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6周的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的70.0%(P<0.01),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评分治疗后增加分数(20.62±6.35)分,亦高于对照组的(13.63±4.25)分(P<0.01).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具有较好的康复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分级、上肢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CSI)]、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分级、C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及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用于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可降低患肢肌张力和痉挛程度,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揿针治疗脑卒中后面部浅感觉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2年8月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面部浅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揿针组(n=50)、对照组(n=50)。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针刺治疗。揿针组面部腧穴用揿针疗法,对照组面部腧穴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治疗前和第1、2个疗程结束对麻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感觉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揿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第1、2个疗程结束,两组麻木VAS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第2个疗程结束,揿针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第1、2个疗程结束,两组痛觉、温度觉、触觉评分均不同程度提高,且第2个疗程结束,在痛觉和触觉评分方面,揿针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揿针治疗脑卒中后面部浅感觉障碍的效果优于普通针刺,可减轻麻木症状,提高痛觉、触觉。  相似文献   

18.
笔者2004年以来,遇2例急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经电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病例有关资料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1病例患儿宋某,男,7岁,2004年10月19日因突发口角歪斜,牙关紧闭,双眼向上凝视半小时就诊。就诊时可见患儿头部频繁不自主向左侧后扭转,双眼阵发向上凝视,吐舌,同时  相似文献   

19.
肌张力障碍的神经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张力障碍的任何生理模型应该能够解释在不同情况下肌张力异常是怎样产生的。脑损伤能引起肌张力障碍,相关部位有基底节、脑干、丘脑,但最常见的部位是豆状核。肌张力障碍可以遗传,其中包括全身性和局限性肌张力障碍,但唯一明确遗传方式的是Segawa病(“遗传性进行性伴有明显昼夜波动的肌张力障碍”)。这种肌张力障碍是由于三磷酸鸟苷环羟酶I基因缺陷,多巴胺合成障碍所致,左旋多巴胺治疗有效可证实这点。另一个肌张力障碍的例子是帕金森氏病,多巴胺功能障碍既可能是自发的也可继发于药物治疗。令人费解的是,肌张力障碍总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认识运动障碍疾病及其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我院肌张力障碍及肉毒毒素治疗门诊登记的运动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不自主运动的病例明显多于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病例占绝对优势(163例,61.05%)。66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中排在前3位的是眼睑痉挛(19例)、痉挛性斜颈(18例)、Meige综合征(12例)。常见的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及Meige综合征中,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就诊年龄和平均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63例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为(44.22±12.22)岁,男女比为1∶2.4;在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和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门诊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为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及Meige综合征。其中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占绝对优势,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和(或)病程与病情程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