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改变与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6月确诊为AR的患儿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5~7岁,平均年龄5.85岁;另纳入正常儿童38例作为健康儿童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5~7岁,平均年龄5.80岁。分别收集两组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R患儿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Chao1、Observed species、Shannon、Simpson、Faith’s pd、Pielou_e指数较健康儿童明显降低。两组Beta多样性存在差异。两组在门水平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等,属水平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存在差异。体重(P=0.024)、被动吸烟(P=0.006)、变应性家族史(P<0.001)、家庭居住地(P=0.017)、有无湿疹(P=0.011)、新生儿期是否使用抗生素(P<0.001)、是否母乳喂养>3个月(P=0.003)、是否为剖腹产(P=0.043)均有可能作为AR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AR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健康儿童相比发生了变化,肠道菌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降低,多种特定菌种丰度显著改变。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儿童AR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AR)主要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I型变态反应。目前AR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治疗中存在诸多问题,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可通过神经、免疫及内分泌通路与多个器官发生交互作用,如通过调节免疫系统进而影响哮喘、AR等变应性疾病,因此肠道菌群紊乱或许是AR发病的机制之一。故本文将从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肠道菌群与AR的关系以及应用益生菌、益生元、细菌裂解产物改善菌群失调治疗AR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治疗AR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价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对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C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并使用专用的统计分析软件RevMan4.2版进行Meta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 11批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CCT)满足纳入标准,纳入人数范围从70~420人,共1733人,均为低质量试验.经Meta分析,纳入的11批试验结果表明了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R 1.23,95%CI(1.14,1.33),Z=5.15,P<0.00001].结论 虽然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无毒副反应,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缺陷,因此开展更多高质量、内在真实性好的大规模,多中心的RCT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玉屏风散合针刺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8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每日1次,每次10mg,7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给予口服玉屏风散加减方及针灸治疗.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双侧)、通天(双侧)、迎香(双侧)、印堂、合谷(双侧).结果 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94.9.%.对照组总有效率7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玉屏风散合针刺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鼻炎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变应性鼻炎属于鼻部变态反应性疾病,受到多个基因的遗传控制,对该病的致病基因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已经发现有多个与它相关的候选基因区,如与IgE水平相关的11q13区和细胞因子基因簇5q31及12q,以及发现有关的核因子NK-кB,激活蛋白AP-1,组胺受体及相关基因。5-脂氧合酶(ALOX5)。抗血管紧张转换酶ACE,内皮素ET-1基因等参与变态反应,同时在一些基因中发现与该病有关的突变。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候选基因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与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大量研究表明气道变应性疾病同样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存在关联。肠道菌群菌属以及其代谢物均可参与气道变应性疾病进程,影响其发生发展。另一方面,高脂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甚至可导致肠道菌群的紊乱,其部分代谢产物参与了疾病发展的过程,影响了疾病的炎症程度。本文重点对肠道菌群、变应性鼻炎以及高脂饮食三者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同时提供菌群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应用的方法思路,旨在为高脂饮食对肠道菌群的改变以及如何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患者患病相关因素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和比较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1-8月在门诊首次确诊的NAR患者111例与AR患者112例,通过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经过及患病相关因素.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对于AR而言,NAR随着年龄增加患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NAR的好发年龄为21~30岁,而AR的好发年龄处于11~20岁.在18岁以上成年人中,NAR和AR患者的平均年龄((-x)±s)分别为(38.6±14.5)岁和(32.8±13.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24).NAR在30岁前以男性居多,30岁后则女性病例数上升;而AR患者在20岁前以男性居多,20岁后则以女性多见.NAR在冬季高发(χ2=27.57,P=0.000),AR则高发于春季(χ2=13.75,P=0.003);冬季NAR的发病例数明显多于AR(χ2=12.34,P=0.000).在相关环境因素中,居住地或工作场所靠近交通干道者NAR的发病风险是AR的1.94倍,而居住地或工作场所位于建筑物底层或每天日照<2 h者AR的发病风险分别是NAR的1. 77倍和1.91倍.当患者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时,可使AR的发病风险升高至NAR的2.14~4.06倍.NAR患者自报的发病诱因主要为温度变化(56.3%)、经常上呼吸道感染(52.8%)、气候改变(32.4%)和刺激气味(31.1%)等,但与AR患者比较,这些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AR与AR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分布,个人和家族过敏史,以及某些与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局部变应性鼻炎(LAR)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变应性鼻炎(AR)表型,为非特应性患者中出现的鼻腔局部I型变态反应.患者有鼻痒、喷嚏、流涕、鼻堵等症状及鼻腔局部特异性IgE(sIgE)和(或)鼻腔变应原激发试验(NPT)阳性,可向AR转化并合并哮喘、结膜炎.虽皮肤点刺实验(SPT)及血清sIgE无阳性结果,但该类患者对变应...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与一氧化氮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了50例AR患者(AR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NO水平。结果:AR组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NO水平与AR有一定关系,提示NO在AR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有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转归的联系被证实。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肠道内各种菌群不断发生动态演变,不同年龄阶段肠道微生态的不同特征及其与变应性鼻炎(AR)之间都有其相对应的互动关系。AR作为最为常见的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针对其治疗的临床药物种类有限,而免疫治疗方式疗程长被接受度低。除以上两种主要治疗模式外,目前已有学者开展了以探究调整肠道微生态对AR儿童进行干预的有效收益评估的临床研究。综述对儿童群体中与AR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临床研究与干预进展进行整理总结,以期评估肠道微生物群在AR发生、治疗方面的相关理论与机制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内皮素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33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针刺治疗,以观察其对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方法①血浆ET测定: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均相竞争法)直接测定血浆ET含量。②鼻粘膜微血管的观察:主要观察鼻粘膜微血管管径、管袢数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形态。③针刺治疗:选择曲池、血海两穴进行针刺。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管径针刺后较针刺前增粗;针刺后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形态变化以灯丝状微血管增多、网络状微血管减少为特征;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管袢数针刺后较针刺前增多;变应性鼻炎患者针刺后血浆ET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变应性鼻炎针刺后鼻粘膜微循环明显改善,表现为鼻粘膜微血管管径增粗,灯丝状微血管增多、网络状微血管减少,管拌数增加,并与血浆ET存在密切关系,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ET的水平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为深入了解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收集了相关研究文献。研究表明分泌性中耳炎与变应性鼻炎之间存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联系,抗过敏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短期疗效并可有效防止分泌性中耳炎复发。采用鼻内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其治愈率明显增加。这些发现为人们深入研究变态反应性疾病与分泌性中耳炎形成机制间的联系、抗过敏治疗对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以及针对该病更广泛的药物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儿童非变应性鼻炎(NAR)患者与变应性鼻炎(AR)患者生活质量之间的差异,探讨NAR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门诊首次确诊的52例NAR患儿和69例AR患儿(6~12岁),指导患儿及家长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儿的鼻、眼及胸部症状,并采用儿童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表(RQLQ)评估并比较NAR与AR患儿的生活质量有无差异。统计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AR组与AR相比,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RQLQ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NAR组内,各项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堵”为首要症状;RQLQ各项目以及各方面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项鼻部症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堵”和“流涕”为首要症状,各项非鼻眼部症状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意力难以集中”为首要症状。结论 NAR对患儿的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值得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视。  相似文献   

16.
影响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患者病史所提供的线索,结合皮肤试验或激发试验,选择敏感变应原浸液,按递增剂量对164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常规进行皮下免疫治疗,每周2次,起始浓度依据皮试反应或终点滴定试验来决定,直至10^2时改用维持量注射,每次0.5ml,注射间隔时间逐渐延长,至每月1次。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得分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选择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伴哮喘或有哮喘史、个人和(或)家族过敏史、免疫治疗时间、皮试反应、伴随眼耳口腔瘙痒或流泪、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等10个影响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查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总有效率为68.7%,其中显效率为14.4%,有效率为54.3%。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免疫治疗时间,即时间越长,效果越好(P〈0.01);伴哮喘或有哮喘史和年龄因素也可能影响免疫治疗效果(P值分别为0.081和0.063),即伴哮喘或有哮喘史的患者和年龄大的患者效果较差。其他因素与免疫治疗效果无关。结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是有效的;免疫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变应性鼻炎作为一种临床常见慢性炎症性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各方面均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除鼻部症状外,患者还会出现眼部甚至是全身症状,包括疲劳、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和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等。近年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逐渐受到重视。就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及其对患者日常活动、情绪、睡眠、学习教育等方面具体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临床上需关注患者自我感知的疾病负担,并加强公民对变应性鼻炎引起生活质量负担的意识,及早诊治。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s,AR)与支气管哮喘二者常同时存在,前者先于后者发生,是哮喘的一个危险因素,故提出“一个呼吸道,一种疾病”的新概念。鼻病毒的感染、鼻一支气管反射、上呼吸道机能的改变均是AR对哮喘影响的因素;治疗AR会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轻哮喘。本文简述AR与哮喘间的密切联系,以期拓宽临床医生对二者间相互联系的认识,用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9.
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窦炎发生的原因及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并发鼻窦炎,发生率为32%;其中17例伴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包括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钩突肥大、中鼻甲曲线异常和鼻丘气房过度发育等。39例单纯变应性鼻炎者只有7例伴有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结论:变应性鼻炎并发鼻窦炎的基础可能是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变态反应导致的鼻腔黏膜水肿和鼻腔分泌物性质的改变是鼻窦炎的诱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变应性鼻炎(AR)是IgE介导Ⅰ型变态反应,是耳鼻喉科的常见一种非感染性慢性炎症,也是全球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存在。国内外针对变应性鼻炎病因、治疗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而AR与耳鼻喉科其他疾病的关系仍未得到充分重视。研究发现,AR与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如:腺样体肥大(AH)、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鼻窦炎鼻息肉(CRS)、分泌性中耳炎(SOM)、嗅觉障碍、颅面异常及其他咽喉部疾病相关。本文总的描述AR与耳鼻喉科这些常见疾病关系,以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关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