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CT测量胸腰椎椎弓根相关参数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3例胸腰椎椎弓根损伤患者于螺钉内固定术前均行拟固定椎体节段的椎弓根层面薄层CT扫描,图像传输至PACS医生诊断工作站,选择椎弓根最宽层面测量以下参数:椎弓根水平面角(PHA),椎弓根轴心线长度(PAL),钉道长度(LSC),椎弓根内横径(PTD)。结果 T1~12及L1~5椎弓根水平面角逐渐增大;T1~10及L1~4椎弓根轴心线长度逐渐增长,T111、2较T10短,L5较L4短,S1较L5短;T1~6椎弓根内横径逐渐变小,T7~12椎弓根内横径逐渐增大。胸腰段椎弓根水平面角、内横径及轴心线长度在不同个体及不同节段存在差异性。根据椎弓根水平面角,确定进钉的方向,根据椎弓根内横径,选择螺钉的最大直径,根据椎弓根轴心线长度,确定螺钉的总长度和螺钉植入深度。根据CT测量椎弓根相关数据进行个性化置钉,术后CT扫描证实螺钉全部准确置入椎弓根内。结论通过术前CT测量不同节段胸腰椎椎弓根相关数据,制定个性化的置钉方案,可提高置钉准确率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渡钉"复位在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2年7月手术治疗的67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35例(A组),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过渡钉"复位治疗32例(B组)。纳入标准:椎管占位但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分别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程度和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6个月,平均14个月。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过渡钉"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传统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3个月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程度以及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过渡钉"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尤其对伤椎畸形矫正较传统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获随访9~24个月,平均15个月,35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良好,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SA评分改善,疼痛缓解良好。无一例发生椎间隙过度撑开、内固定松动断裂,后凸畸形改变,18例术后12~18个月行内固定物取出术,随访6个月未见明显椎体高度丢失及后凸畸形。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置钉可使椎体骨折复位良好,重建椎体高度,恢复脊柱稳定性,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内固定松动断裂可能,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漏斗技术"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并探讨其置钉方法。方法 69例胸椎或腰椎骨折、15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漏斗技术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根据第12肋骨、骶骨或骨折的横突等标志确定椎体次序,记录置入操作中和术后并发症,其中34例术后行CT断层扫描检查判断螺钉的位置,记录穿透骨皮质螺钉的数目和距离。结果采用"漏斗技术"置入胸椎及腰椎椎弓螺钉338枚,1例术中即发现椎体次序定位错误。所有病例术后X线片观察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CT观察136枚螺钉有5枚穿透椎体前骨皮质,无一枚穿透椎弓根内侧壁;术中和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漏斗技术植入螺钉的方法是可靠、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置入中的指导意义和临床效果。方法19例胸腰椎骨折病例术前CT扫描三维重建影像,用三维重建软件测定和标注椎弓根最佳进钉点、角度、钉直径和长度,术中按此数据指导下行徒手置钉操作,术后评估一次置钉成功率和置钉效果。结果共80枚椎弓根钉均一次置钉成功,术后CT扫描椎弓根钉位置优77枚,良3枚,差0枚。结论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置入,可以显著提高置入的一次性成功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谢瑞刚  葛英辉  史大鹏  张涛  朱绍成  文泽军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92-1395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道参数CT三维测量方法在不同旋转程度椎体中应用的准确性。方法:1个椎体标本,在10个不同三维旋转角度下(10°-90°)分别进行CT扫描,由3人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上述10组数据进行CT三维重组及重复测量4次。依次找出椎体的冠、轴、矢状面,椎弓根钉道的矢状面、轴状面并进行校正。在椎体的冠、轴、矢状面上分别测得椎体在冠状面、轴状面、矢状面上的旋转角度(c、a、s),在椎弓根钉道的矢状面、轴状面上分别测得椎弓根钉道在椎体自身矢状面(ss)、轴状面上的倾斜角度(aa)及椎弓根钉道的长度(Len)、宽度(Wid)等。对测量参数结果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10组中,测量者组内或组间的参数c、a、s来自于同一总体(P〉0.05),测量者组内或组间的参数aa、Len、Wid来自于同一总体(P〉0.05),10组间的参数aa、Len、Wid来自于同一总体(P〉0.05)(对于参数Len、Wid,需除外其协变量因素的影响)。结论:椎弓根钉道参数CT三维测量方法可准确测得椎弓根钉道的参数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辅助手术技术与传统徒手技术置入胸椎椎弓根钉的一次性成功率和准确性。方法32例胸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病例,分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手术组(A组)和传统技术手术组(B组)。其中A组13例,行螺旋CT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开展术前计划及个体化测量以指导手术,置钉31椎节共60枚;B组19例,采用传统徒手技术置钉45椎节共88枚。所有病例术中记录钉置入的一次性成功率,术后再次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置钉准确性,数据按P≤0.05的显著性标准,应用四格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的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分别为75.0%(45/60)和53.4%(47/88)(P=0.008);椎弓根穿破率分别为46.7%(28/60)和60.2%(53/88)(P=0.104);椎弓根穿破≥2mm的发生率分别为1.7%(1/60)和14.8%(13/88)(P=0.007)。结论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可以显著提高椎弓根钉置入的一次性成功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注射用硫酸钙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6月对1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后,在C形臂X线透视下用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CSC)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行X线和CT检查,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1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神经根损伤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压迫症状,术后12周左右人工骨基本吸收,无伤椎塌陷加重,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注射用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安全性高,能减少内固定失败及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CT定量测量探讨L4椎体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单节段L4椎体DLS患者(DLS组)及同期86例无DLS患者(对照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及CT定量测量资料。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单节段L4椎体DLS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独立影响因素预测L4椎体DLS的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L4椎体CT值、椎旁肌总面积(TPSMA)、椎旁肌平均密度、低质量椎旁肌平均密度、椎旁肌脂肪面积、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低质量腰大肌面积、关节突关节角(FJA)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椎旁肌脂肪面积、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FJA与L4椎体滑脱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均<0.05),而L4椎体CT值、TPSMA、椎旁肌平均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牵引过伸按压法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陈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陈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20例。常规组采取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配合实施牵引过伸按压法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后凸Cobb’s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ODI、后凸Cobb’s角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牵引过伸按压法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陈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骨折情况,便于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A型(新AO分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8例,所有患者手术方法均为麻醉下牵引推压复位后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评估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3个月、1年随访时胸腰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高度变化、椎间角矫正情况,利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8例患者均获得1年的随访,平均18.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92.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1m L,术后引流量平均189m L,与术前比较,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明显增加,椎间角明显减小,VAS评分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置钉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能有效重建椎体高度,且远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3种术式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胸腰椎骨折86例行胸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随机分为3组:A组(传统内固定)经骨折相邻的上下位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椎板间或横突间植骨;B组在A组基础上行伤椎椎弓根短钉内固定;C组在A组基础上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果 3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或内固定取出后,比较椎体前后缘比值及Cobb角,B、C两组优于A组,且C组优于B组(P〈0.05);比较内固定失效率,B、C两组优于A组(P〈0.01)。结论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在取出内固定后能有效维持椎体高度,矫正后凸成角,防止椎体塌陷,减少内固定失败、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Gss实心椎弓根钉微创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解放军184医院收治的25例单节段胸腰椎(T11~L3)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采用Gss实心椎弓根固定钉,利用微创技术治疗。记录本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s角,以及Denis疼痛分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本组患者凸Cobbs角均无明显丢失。25例患者中,23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良好。Denis疼痛分级,Ⅰ~Ⅱ级疼痛18例,Ⅲ级疼痛7例,无Ⅳ、Ⅴ级疼痛患者。术后切口均无感染及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Gss实心椎弓根钉微创固定技术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强度高、费用低、安全可靠、矫正效果满意等优点,有利于在贫困地区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4.
模拟腰段椎弓根螺钉置入获取置入三维参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计算机模拟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获取预置螺钉的椎弓根三维定量解剖数据及置钉参数。方法将10例全腰椎电子束CT(electronbeamCT,EBCT)扫描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8.1软件中,进行腰椎三维重建,测量椎弓根高度、宽度及轴线长度;构建圆柱体虚拟椎弓根螺钉,分别测量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与用6.5mm螺钉情况下进行置钉的角度安全范围。结果在腰椎三维图像上,可精确地获取预置螺钉的椎弓根三维定量解剖数据及置钉参数;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下置钉,L1~5在水平面的进钉角(transversesectionangle,TSA)的平均最大安全范围分别是16.9°、19.2°、19.8°、23.2°、30.0°,在矢状面的进钉角(sagitalsectionangle,SSA)分别为34.1°、35.5°、36.5°、32.3°、28.0°,用直径6.5mm螺钉置入时,TSA的平均最大安全范围是6.8°、7.2°、9.0°、12.3°、17.6°,SSA是25.6°、26.5°、26.0°、22.5°、17.2°,经同一椎体TSA、SSA配对t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通过本方法可模拟手术过程,进行常规方法难以完成的三维测量,获取椎弓根螺钉置入个体化数据;同时在测量置入螺钉安全角度范围时,应考虑螺钉直径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新型导引通道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及置钉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采用新型导引通道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技术治疗的35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同一术者共完成178枚椎弓根螺钉置钉.记录分析每枚椎弓根螺钉置人时间及术者射线暴露时间,根据术后连续2次手术节段CT扫描结果,对置钉准确性进行分级和评估.结果 本组置钉技术成功率为100%.单枚椎弓根螺钉平均置钉时间为(11.35±2.82) min,平均射线暴露时间为(8.06±2.15)s;156枚(87.64%)螺钉评定为A级,20枚螺钉(11.24%)为B级,1枚螺钉(0.56%)为C级,l枚螺钉(0.56%)为D级.结论 新型导引通道有助于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过程中定位穿刺点,提高置钉准确性,明显减少置钉时间及射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引导通道辅助下经皮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长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及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共完成180枚椎弓根螺钉,所有螺钉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分析本组患者置钉时间、射线暴露时间;通过术后连续2次复查手术节段CT,对本组患者置钉准确性进行评估并分级。结果本组单根椎弓根螺钉平均置钉时间为(11.35±2.82)min,平均射线暴露时间为(8.06±2.15)s。本组患者有158枚(87.78%)螺钉被评定为A级,有20枚螺钉(11.10%)被评定为B级,有1枚螺钉(0.56%)被评定为C级,有1枚螺钉(0.56%)被评定为D级。结论引导通道辅助长节段经皮置钉具有较短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辐射暴露时间及较高的置钉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通道椎体内自体植骨、伤椎单侧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采用短节段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内植骨的治疗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28例(植骨组),并与单纯内固定椎旁植骨30例(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本组5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月~2.5年,平均13月。A组术后随访8月以上28例,其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丧失,Cobb角较术后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术后随访7月以上30例,其椎体前缘高度丧失,Cobb角增加较术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B组腰背疼痛率低。结论通过伤椎椎弓根通道植骨,单侧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术式是可行的。该种术式早期促进伤椎骨折愈合,增加脊柱前柱中柱稳定性,同时对减少内固定失效、伤椎高度丢失、椎体后凸畸形、腰背疼痛等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急性脊柱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脊柱损伤患者,给予所有入选患者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并对其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高度及Cobb's角、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入选患者术后30min、1个月的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椎管占位率、Cobb's角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30min、1个月的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椎管占位率、Cobb's角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1个月的Frankel分级中A、B、C、D级比例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E级比例显著高于术前(P0.05)。80例患者中,优37例,良35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为90.00%(72/80)。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急性脊柱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10至2012-08共49例单节段DenisA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在我院手术治疗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组:23例,采用椎弓根钉棒撑开复位联合撬拨复位椎体内植骨术治疗;B组:26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撑开固定术治疗。手术前后测量X线片,观察椎体相对高度及后凸角(Cobb角)改善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一期愈合。B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130.8±27.7) ml明显低于A组(250.6±51.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伤椎平均高度和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在伤椎平均高度恢复上,A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均优于B组(P<0.05);在Cobb角维持上,术后1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A组较B组更有优势 (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但至末次随访时A组下降程度更大 (P<0.05)。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联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可减少椎体矫形高度丢失及空壳样椎体发生。  相似文献   

20.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更好地模拟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复杂运动.比较3椎体4枚、5枚与6枚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效果.方法 采用6具国人新鲜脊柱尸体标本(T_(11)~L_(13)),椎体切除法模拟失去前柱支持、完全不稳定L_1椎体爆裂骨折.试验分跨节段3椎体4枚椎弓根钉固定组、3椎体5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和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应用混合力-位移控制加载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及左轴向旋转和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方式,对固定节段(T_(11)~L_3)的运动范围(ROM)进行测试并计算刚度值,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随着螺钉数的增加,固定节段(T_(11)~L_3)的运动范围逐渐减小,刚度逐渐增大;轴向旋转时,6钉组、5钉组的运动范围小于4钉组(P<0.05),6钉组刚度大于4钉组(P<0.05)、5钉组刚度与4钉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种不同加载方向下,6钉组与5钉组的运动范围与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伸、侧弯状态下,3种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经骨折椎3椎体6枚钉或5枚钉的固定方式可以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稳定效果要优于传统的4枚钉固定,而6枚钉与5枚钉固定稳定性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