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61例抗菌药物所致药物热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茂柏  曾晓芳 《海峡药学》2008,20(12):154-155
本文综合分析361例抗菌药物所致的药物热文献。探讨各类抗菌药物所致的药物热的品种和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可能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加强合理用药,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准确诊断药物热提供参考,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身心痛苦以及节约医疗资源。方法 对2011年至2013年医院收集的33例抗菌药物致药物热患者的性别、年龄、潜伏期、热型、发热程度、伴随症状和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大部分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符合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结论 抗菌药物致药物热无明确诊断标准,多根据药史、临床表现及用药经过诊断。  相似文献   

3.
抗菌药物致药热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产生药物热的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本院1998年6月~1999年9月间住院患者抗感染治疗中出现的持续高热,经临床证实为药物热的12例患者进行讨论分析.结果12例患者分别对氧哌嗪青霉素等抗菌药物产生了药物热,其中6例对多种抗菌药产生药物热.9例经停用抗生素,体温于停药后的第2~3天降至正常,3例经改用乳酸环丙沙星后,则体温迅速下降.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氧哌嗪青霉素产生药物热较多见.有时较难鉴别易误诊,故请临床医生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4.
抗菌药物致溶血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耀良 《中国药事》1997,11(5):353-354
抗菌药物致溶血17例分析余耀良(江苏省锡山市玉祁镇医院214183)由于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屡见报道。笔者收集了近年来抗菌药物致溶血的个案报道17例,现综述如下。1资料分析1.1性别:男10例,女7例。1.2年龄:1~14岁7例(其中...  相似文献   

5.
155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致血尿的文献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海莉  倪淑姬 《医药导报》2006,25(6):589-590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致血尿的情况.方法 查阅清华同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共获155例抗菌药物致血尿报道,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5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致血尿共涉及抗菌药物9类29种,其中以头孢菌素类为最多,占72.2%.结论 抗菌药物致血尿应引起重视,建议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抗菌药物致血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为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及时准确判断药物热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宁波地区4家三甲医院发生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病例共41例,其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居第1位18例(43.9%),其次为头孢曲松6例(14.6%),头孢地嗪5例(12.1%)。11例仅有发热表现(26.8%),其余30例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药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临床医师尽早诊治药物热。  相似文献   

7.
汪慧芳  江佳  赵心同 《中国药房》2014,(26):2457-2459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 5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ADR转归、ADR涉及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ADR发生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0.73%、5.12%;其中,静脉滴注367例(占67.09%),口服给药153例(占27.97%);左氧氟沙星引发ADR比例最高(占23.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90%)和消化系统损害(占27.84%)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抗菌药物致药源性溶血性贫血76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致药源性溶血性贫血(DHA)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1994~2009年国内公开报道的76例DHA文献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DHA,男性易于女性发生,特别是0~15岁年龄段;7d内发生的病例有69例,占90.8%;主要以静脉途径和口服途径为主;涉及抗菌药物13类27种,以利福平为最多,11例;死亡病例6例,占7.9%。结论 DHA是一种较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必须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在出现反应时,若引起重视,不及时抢救,易致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致药物热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及时判断和治疗药物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使用万古霉素致药物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VIP)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1980年1月~2021年3月期间关于万古霉素致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本院近年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收集到的221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1例抗菌药物ADR中,静脉给药ADR发生率高于口服。ADR发生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喹诺酮类,59例(26.7%);其次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在不同品种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引起ADR的例数最多为34例(15.4%),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莫西沙星,分别为21例(9.5%)和18例(8.1%)。ADR累及的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122例(49.2%);其次为消化系统,36例(14.5%)。严重ADR 46例,主要是青霉素类,16例(34.8%)。结论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周宗华  侯金成 《医药导报》2002,21(4):252-253
介绍常用抗菌药物如林可霉素、替硝唑、氧氟沙星等所致过敏性哮喘12例,一般经停药、抗过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提示临床医生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3年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上报的139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9例不良反应涉及的抗菌药物中,以氟喹诺酮类药为最多(43例次,占总计149例次的28.8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的比例为最高(135例,占总病例数的97.12%);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80例次,占总计167例次的47.90%)。结论:必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常见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为合理评价、科学选择药品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促进安全、经济用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河源市2014~2016年因使用抗菌药物而发生108例ADR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项目法对其进行直接经济损失测算,使用人力资本法计算疾病间接经济负担,从而估算常见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经济负担。结果 108例常见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直接经济负担为277 118元,其中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分别为249 771、27 347元;例均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分别为2312.69、253.21元;间接经济负担DALY损失29.20个,经济损失440 234.00元;例均经济损失4076.24元。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导,加强医师对ADR进行风险性、经济性评估,提高疗效-风险比值,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0岁,主因咳嗽,咳痰10d,以“右下肺炎”收住院。查体:T36.5℃,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底可闻及散在小水泡音,心腹未见异常。胸片示:“右下肺炎”。给予氧哌嗪青霉素4.0g bid静滴,治疗5d,仍有咳嗽、咳痰,症状不见好转,后加用0.2%环丙沙星100ml,bid,静滴,6d后咳嗽,咳痰明显好转,右肺底水泡者消失,住院第13d,体温高达38.3℃,无明显畏寒,无咽痛及胸腹痛,全身皮肤未见皮疹,暂未给予处理,体温37.0℃~38.8℃,偶有咳嗽。  相似文献   

15.
抗菌药物致过敏性休克165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金成  马方杰 《医药导报》2001,20(12):792-793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所致过敏性休克的规律、特点,以便采取措施,降低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和致死率.方法检索1995~1999年国内公开发行的28种期刊,对165例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药后<30min,年龄16~55岁高发年龄区,任何类型的抗菌药物均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致死率最高的品种为庆大霉素注射液、青霉素G钠、阿米卡星和头孢唑啉钠.结论把好致死率最高的4个品种的安全使用关,是有效减少和防止抗菌药物所致过敏性休克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管玫  陈玲  陈俞先  马玉洁 《中国药房》2008,19(32):2539-2541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发生类型和构成比,以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维普)》检索到1980年1月~2008年5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将文献分为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临床研究或观察报告、地区ADR监测数据库或医院ADR分析报告3类,进行归类整理、定量分析。结果: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文献2310篇,ADR3794例,其中主要为过敏反应(35.58%)、神经系统反应(17.82%),另双硫仑样反应有546例。临床研究或观察报告文献928篇,ADR9434例,平均ADR发生率为9.14%,其中抗结核类抗生素ADR发生率最高(25.57%),其次为硝基咪唑类(24.29%)、碳青霉烯类(23.52%)。抗菌药物ADR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另有ADR如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等。地区ADR监测数据库或医院ADR分析报告文献共300篇,涉及各大类药物,ADR例数最多的抗菌药物为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结论:临床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最早于1961年作为免疫抑制剂应用于肾移植的患者,随后又作为非皮质激素类药物而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AZA的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多见,引起药物热罕见[1-3].我院收治1例大动脉炎患者,予服用AZA后出现药物热,现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院347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庭超  李治纲 《中国药房》2010,(30):2865-2867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收集到的347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我院347份ADR报告中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引发的ADR最多,分别占36.60%(127例)、22.77%(79例)。其中,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14.70%、12.39%;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158例(占42.36%);由于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ADR有175例,占50.43%,其中,剂量选择错误是主要原因,无感染指征用药、选药不当、联合用药不合理、溶媒选择错误均占有一定比例。175例不合理用药导致的ADR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占比例最高,占46.29%。结论:抗菌药物致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警惕可能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而诱发的严重ADR,从而合理、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房》2015,(26):3667-3669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2014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111份,对抗菌药物引发ADR所涉及的患者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累及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7.93%、25.23%;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4.68%;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26.13%;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4.92%。结论:临床药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向临床医师、护士提供技术支持,防止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临床药师参与院内会诊发现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3个案例,并进行分析,药师对常见或特发的不良反应有着较为全面的认知,在会诊过程中能与医师见解互补,为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提高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