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高危老年患者的治疗手段之一,而TAVR术后瓣膜血栓形成是该术式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经导管植入瓣膜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本文概述了瓣膜血栓形成的机制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产品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瓣膜血栓形成的研究现状,并着重分析了产品设计及其临床应用过程中影响瓣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因素,最后就瓣膜血栓形成风险控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a 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指将组装好的人工主动脉瓣经导管植入到病变的主动脉瓣处,在功能上完成主动脉瓣的置换。TAVR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革命性新技术,目前欧美指南已推荐将外科手术禁忌、高危和中危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作为TAVR的适应证~([1-3])。TAVR同时也是一种复杂、高风险的技术,其开展需心内科、心外科、影像科、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二叶式主动脉瓣(BAV)和三叶式主动脉瓣(TAV)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患者左心室逆向重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TAVR术后至少有3次连续超声心动图随访(1、3个月和1年)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BAV和TAV对经TAVR治疗后患者左心室逆向重构的影响.结果 67例患者中BAV 23例,TAV 44例.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左心室质量分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均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F=3.64~25.59,P<0.05);术后1年BAV组的LVMi明显小于TAV组(F=16.98,P<0.05).两组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BAV与TAV患者在接受TAVR术后均发生明显的左心室逆向重构,两者治疗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评估使用国产Venus P瓣膜行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ercutaneous pulmonary valve implantation,PPV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本院行PPVI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评价瓣膜功能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入选的14例患者均为使用跨瓣补片行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后并发慢性肺动脉瓣反流(pulmonary regurgitation,PR)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瓣膜完全释放后均位置满意,未出现移位。1例患者术后1天出现发热,经抗感染及激素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心房扑动,电复律后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P<0.01);6分步行距离显著增加(P<0.01)。人工肺动脉瓣膜无轻度以上瓣膜反流,无瓣周漏,平均跨瓣压差为(16.9±6.3)mm Hg。所有患者瓣膜支架结构完整,均未出现移位,QRS波宽度显著变窄(P<0.03)。结论使用Venus-P瓣膜对我国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慢性PR的患者行PPVI安全、有效,但尚需更长时间、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5.
二叶式主动脉瓣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解剖学结构特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后极易发生瓣周漏、瓣膜移位、主动脉夹层等并发症,导致患者近/远期死亡率明显升高。本文对TAVR在二叶式主动脉瓣严重狭窄患者中的应用问题和挑战以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因其创伤小、全因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已逐步成为外科手术高风险AS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法,有学者对重度AS行TAVR的患者进行了近6年追踪,证实了其安全及有效性。文章报告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策略,总结复杂高危TAVR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保障患者安全和保证治疗效果尤为重要,为今后此类手术护理工作提供帮助。护理要点:术前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并多学科协同评估患者,拟定治疗方案,使用有效方法改善心肾功能,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术中护士需熟悉手术进程及每一项操作的配合方法及潜在风险,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呼吸支持,血流动力学监测,维持循环稳定;积极观察各项指标,预防出血、急性肾损伤、瓣周漏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10例患者术后主动脉狭窄解除,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NYHA恢复至Ⅱ级,均未出现严重心血管恶性事件,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普及,极简式TAVR正受到越来越多临床研究者的关注。极简式TAVR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侵入性操作,从而在保证TAVR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简化TAVR操作流程,减少医疗资源占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其内容涵盖术前评估、手术人员、场所及入路、麻醉方式、球囊预扩张、术中超声、术后早期康复及出院时机等各个方面。部分回顾性研究已初步证实极简式TAVR开展的可行性,目前有3M TAVR、FAST TAVI等多项临床研究致力于探索极简式TAV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选择合适的患者人群开展极简式TAVR也至关重要。随着技术发展与经验积累,极简式TAVR将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效果。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抽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重度AS合并AI患者74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 研究组采用TAVR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主动脉瓣指标[主动脉瓣流速(AV)、主动脉瓣瓣口面积(AVA)、主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 研究组AV、主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低于对照组, AVA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 研究组LVEDD、LVPWT、LVESD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41%, 2/37)低于对照组(24.32%, 9/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 P=0.022)。结论 TAVR用于重度AS合并AI患者中效果显著, 能改善主动脉瓣指标和患者心功能, 降低切口愈合不良、肺部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自体听骨与人工听骨植入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于本院行听骨链重建术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按平行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自体组(自体听骨植入,41例)和人工组(人工听骨植入,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腔愈合时间、干耳发生率、气/骨导听力变化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腔愈合时间和干耳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自体组患者气导听阈值下降幅度大于人工组(P<0.05),气导提高20 d B以上耳数多于人工组(P<0.05),骨导提高率高于人工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人工组(P<0.05)。结论自体听骨植入可以明显改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听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低,临床疗效优于人工听骨植入。  相似文献   

10.
<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近来研发的新兴心脏介入技术。自2002年Cribier等实施首例人体TAVR术以来,TAVR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球已有50000多例患者接受了TAVR治疗。TAVR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如何护理经桡动脉行冠脉支架植入手术患者。方法根据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0月接收的31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进行探讨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出现并发症病例。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支架植入手术治疗过程需要提供手术护理,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完成,提升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胰管预切开联合针形刀技术对困难胆管插管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ERCP)的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选取插管失败且胰管导丝占据法、胰管支架占据法、经胰管预切开术等方法仍失败的困难插管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胰管预切开联合针形刀术。观察患者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入选患者行胰管弓形刀预切开联合针形刀预切开均插管成功,术中出血发生率8.9%,术后胰腺炎发生率5.4%,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7.1%。结论对于胆管插管困难的患者,可行经胰管弓形刀预切开联合针形刀预切开术,且有较好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PCI术后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及新发冠脉狭窄时血浆趋化因子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因典型胸痛入住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且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史的冠心病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22),新发冠脉狭窄组(20)及对照组(24例)。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测定各患者血浆IP10μ?浓度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浆IP10水平,并分析其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支架内再狭窄组患者血浆IP10水平高于新发冠脉狭窄组(P0.05)及对照组(P0.05),新发冠脉狭窄组及对照组患者血浆IP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IP10水平与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呈正相关(OR=1.108,95%CI 1.021~1.202,P=0.014)。结论 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血浆IP10水平高于新发冠脉狭窄的患者,血浆IP10的水平可以作为鉴别PCI术后患者再发胸痛的生化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冠心病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成功给予冠脉支架术治疗的6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再狭窄分为对照组(19例)与研究组(44例),采用单因素与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血清总胆红素、血尿酸、植入支架长度及直径因素对比均显示高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支架术时,临床应仔细考虑植入支架的直径与长度,且于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情况,并嘱其积极治疗糖尿病及戒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1.8 m长及2.6 m长超滑泥鳅导丝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TRI)诊疗中效果。方法入选我院行经桡动脉冠脉介入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脉PTCA及PCI术患者1 081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应用1.8 m泥鳅导丝组,B组为应用2.6 m泥鳅导丝组。通过对比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急诊患者门球时间来评估两者优劣。结果 B组在手术持续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短于A组,并发症少,尤其发生前臂血肿减少;急诊患者门球时间稍有缩短。结论 2.6 m超滑泥鳅导丝在经桡动脉介入诊疗中优于1.8 m超滑泥鳅导丝。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行经导管室间隔封堵术的患者128例,超声心动图用于筛选封堵治疗的患者、封堵手术引导中封堵器放置的位置和监测术后的随访。结果125例患者一次性成功置入封堵器,3例嵴内型VSD终止介入治疗,主要是因为间隔缺损距主动脉较近,封堵后超声提示主动脉反流,遂收回封堵器;2例术转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因为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胸超声心动图有主动脉瓣返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外科VSD封堵的术前诊断、术中监控及术后效果评价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冠脉介入诊疗的风险和可行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6年2月—2017年2月开展冠脉介入诊疗237台手术、2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预后随访。结果229例患者,确诊冠心病214例,其中在我院支架治疗67例,转上级医院支架治疗8例,转上级医院搭桥7例,其余选择药物治疗;排除冠心病15例。术后并发症:前臂血肿3例。手部神经损伤至手部畸形1例。局部皮肤形成水泡10例。术后24小时内猝死1例。结论冠脉介入诊疗技术在基层医院开展是安全可行的,但患者术后加强观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在首次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2013年本院手术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总有效率、视力提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矫正视力、眼压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中央房前深度较观察组浅(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矫正视力、眼压与中央房前深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改善程度在两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观察组为5.0%(2/4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有效治疗首次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见效快、安全性好,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84例(84眼),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1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7.86%)。结论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药物支架时代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自2008年3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本院单中心63例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患者资料,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手术成功率及临床效果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靶病变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63例患者共有66处钙化病变,63例患者中5例为急性心肌梗死(7.9%);58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92.1%)。17例(27%)合并糖尿病,52例(82.5%)合并高血压。66处病变中60处(90.9%)旋磨联合球囊扩张及DES支架植入,4处(6.1%)旋磨加球囊扩张未植入支架,2处(3.0%)仅旋磨,未植入DES支架是由于血管直径<2.25 mm。手术成功率为96.8%。1例残余狭窄大于50%,另1例左主干患者术后12小时心源性死亡,考虑为可能性支架血栓形成。所有患者随访8~12个月。有2例再发心绞痛,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结论在药物支架时代,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是治疗钙化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取得很高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