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3例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3例均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其中1例并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表现为不均质等或略低密度肿块,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边界清。其中2例其内伴有更低密度坏死灶。1例MRI表现为T1WI序列呈等低信号,T2WI序列呈低信号,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MRI可见病灶周围不完整包膜。结论: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成人型环状胰腺的计算机体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成人型环状胰腺患者100例,50例开展CT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50例开展MRI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统计并分析两组检查方式的检测准确率及患者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均显示出胰头增大,呈环形状包围十二指肠的直接征象,其中,经CT扫描显示,40例能清楚显示环状部位胰管的走向,经MRI扫描只有20例能清楚显示环状部位胰管的走向。结果表明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成像更加清晰。结论对于成人型环状胰腺进行扫描,CT平扫及增强扫描呈现的图像更加清晰,更有利于疾病诊断与分析,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的临床表现及CT、MRI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经临床活检证实的小儿肝母细胞瘤患者15例,分析其CT及MRI征象。结果本组15例均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15例均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CT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MRI平扫表现为T1WI低-等信号,T2WI等-高信号,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伴坏死6例、病灶伴不规则钙化3例。结论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加强对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此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前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差异,观察肿瘤CT影像学特点。结果术前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的Kappa系数为0.692,说明术前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分别为(40.28±5.39)、(45.27±9.28)和(49.29±10.11)HU,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T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呈轻度强化,而门静脉期扫描可进一步强化,呈渐进性填充。结论 CT检查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LDD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LDD的CT、MRI表现,包括肿瘤发生位置、瘤体大小、形态、密度及信号改变,观察病变是否有瘤体周围水肿、肿瘤是否强化以及强化方式等。结果 24例LDD病例中,肿瘤位于左侧小脑半球12例,位于右侧小脑半球12例,其中6例病变累及到小脑蚓部。瘤体CT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MRI表现为呈斜形或纵行排列的条纹状结构,呈"虎纹征",与正常脑组织对比呈层状等长T1等长T2信号;24例均无明显瘤周水肿;16例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8例呈点条状轻度强化。结论探讨LDD的CT、MRI表现,病变区小脑皮层增厚,CT呈等低混杂密度,MRI呈典型的"虎纹征",病变周围无明显水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均行常规MRI平扫与增强肝脏扫描,观察其MRI动态增强扫描后肝脏实性占位病变的不同时相强化度。结果本组62例肝细胞癌患者中54例呈动脉型增强,8例呈动脉期不均匀强化;52例肝转移瘤中44例呈门静脉、平衡期边缘环形强化,8例呈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良恶性病变中具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肝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对肝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平邑县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22例患者中20例术前影像学定性诊断,确诊率为90.9%,22例患者中20例CT增强扫描表现为平扫期不均匀低密度病,边缘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进一步明显,表现为慢进慢出的影像学特点。其中2例表现为平扫期低密度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门脉强化无明显改变,表现为快进慢出的影像学特点。结论肝胆管细胞癌CT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CT增强扫描能够为术前的定性诊断提供具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肝细胞腺瘤(HCA)的螺旋CT表现,分析螺旋CT在HC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细胞腺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平扫及三期增强的不同表现。结果 20组病例中,经螺旋CT平扫,均于肝脏内见占位性病变,边界较清晰,呈低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后,肿块于动脉期明显强化,坏死或脂肪变性部分无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肿块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结论 HCA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具有特征性,是临床确诊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上臂软组织纤维瘤病人一例,对病人进行常规检查及MRI、穿刺检查。结果纤维瘤在MRI上,一般T1WI为中等或低信号,T2WI上为低信号,当内部有出血、坏死或钙化时,其信号多不均匀且表现多样化。结论血性囊肿往往由新鲜血肿演变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呈囊性改变且信号均匀一致;增强扫描时,血肿囊壁呈明显增强效应,且病人有明确外伤史,但要与本例病变鉴别确有困难,故需手术病理才能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早期CT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289例行CT扫描检查,并对其CT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89例患者中CT检查显示胰腺肿大者253例,胰周轮廓不清者227例,胰腺包膜改变者184例,胰管扩张者137例,胰周围脓肿者113例,胰腺出血、坏死者85例等改变。结论在疾病早期即进行CT增强扫描在明确急性胰腺炎类型、制订治疗方案、判断预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肝脏囊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肝脏囊性肿瘤性病灶26例,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肝脏囊性转移性肿瘤12例,肝囊状海绵状血管瘤7例,肝细胞性肝癌4例,肝内胆管癌3例。比较分析病灶的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强化表现特点。结果肝脏囊性转移性肿瘤:病灶囊壁、壁结节及囊内房隔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肝囊状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结节样、斑片样强化,延迟期充填直至与肝实质的密度相等。肝细胞性肝癌:动脉期囊壁均有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或延迟期为低-等密度。肝内胆管癌:肿块远端胆管明显扩张,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和囊壁均有强化。结论肝脏囊性肿瘤在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CT影像学鉴别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12月收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依照疾病类型划分为胰腺炎组70例和胰腺癌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CT影像学检查。结果直接征象包括病变区肿大、胰腺肿大、假性囊肿、密度不均匀等。胰腺炎组患者病变区肿大、密度不均匀、胰管远端扩张均匀、胆总管扩张突然中断、周围脂肪层受累、大血管受累征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胰腺炎组患者胰管全长不均匀扩张、假性囊肿、胰腺钙化、胰后肾前筋膜增厚征象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CT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鉴别诊断时应结合CT征象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骨肉瘤患者2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18例患者行CT检查,15例患者行MRI检查。结果 X线、CT及MRI检查该疾病的诊断率分别为85.71%、88.89%、93.33%。X线检查结果主要为骨溶骨混合性及成骨改变,发生成骨改变17例,成骨溶骨混合性改变11例,患者局部骨密度发生不均匀性上升,并且存在周围骨质破坏区;CT检查结果显示Codman三角2例,并有3例患者行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边缘显著增强;MRI检查结果显示10例患者中央坏死囊变,15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后均能见到肿瘤呈现出不均匀强化现象。结论对骨肉瘤患者的检查方式选择方面,X线检查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CT检查对微小瘤骨及骨质破坏患者具有更高的准确度,而MRI检查则能够以极高的分辨率显示出肿瘤周围组织及肿瘤浸润情况。三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能够大大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胃肠道肿瘤术后优化CT扫描方式对辐射剂量的控制。方法 73例胃肠道肿瘤术后行CT复查,将图像分为CT平扫、单纯静脉期增强、单纯动脉期增强、平扫+双期增强扫描4组,比较4组扫描差异。结果平扫+双期增强扫描显示转移瘤17例,静脉期增强显示与平扫+双期增强扫描结果相一致;静脉期增强显示静脉曲张及淋巴结肿大的结果与平扫+双期增强相一致,单纯平扫或静脉期增强无法显示肝脏异常灌注,平扫及动脉期显示静脉曲张的漏诊率较高。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实施CT扫描定期复查时,单纯静脉期增强扫描在发现低密度病变、高密度病变、混杂密度病变方面与多期增强扫描能力相当,且扫描的辐射剂量较低,更加适用于术后复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I动态增强扫描,手术病理检查。统计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肝血管瘤患者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结果: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经临床病理检查为肝血管瘤患者共40例,其他患者共62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正确肝血管瘤患者35例,其他49例,诊断准确率为82.35%(84/102);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正确肝血管瘤患者36例,其他50例,诊断准确率为84.31(86/102)。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0%、79.03%;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80.65%。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发现40例肝血管瘤患者中,在动脉期检出病灶30例,其中14例病灶均匀强化,1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表现不规则形或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MRI在诊断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14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分析其CT、MRI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MRI检查患者中,4例患者MRI平扫呈双侧顶枕叶基本对称分布斑片状长T 1 T 2信号,T 2 FLAIR为高信号;4例MRI平扫右侧枕叶小斑片状长T 1长T 2信号,6例CT检查患者表现为双侧大脑后循环供血DWI呈等信号。结论进行CT、MRI检测能帮助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诊断提供可靠、客观依据,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SCT在肺硬化性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例经过病理证实的PSH患者CT及临床资料。结果平扫呈单发的孤立性圆形或类圆形肿块12例,合并瘤周钙化3例,晕征5例,空气半月征2例,血管贴边11例。平扫CT值为(17.2±6.3)HU,增强扫描延迟60 s时CT值为(85.3±10.1)HU,120 s时CT值为(101±9.6)HU,呈中等程度以上进行性持续强化改变。结论 MSCT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CT和MR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内收治的24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采取CT和MR诊断,观察影像学特点。结果 24例PCNSL患者单发病灶10例,多发14例;有20例位于幕上,4例同时累及幕上和幕下;共检出51个病灶,位于丘脑、胼胝体、基底节区等深部脑组织的病灶各8个,另有7个位于额叶、4个位于颞叶、3个位于枕叶、13个位于脑桥。有32个病灶为不规则团块状、11个为卵圆形、8个病灶为蝶翼型。病灶大小为0.6~9.4 cm,平均(4.87±0.23)cm。CT平扫发现6例肿块呈均匀高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高密度影,3例呈均匀等密度影;51个病灶中有4个邻近颅骨骨质浸润,未见钙化。增强扫描发现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有4个强化不均匀。MR平扫发现:T_1WI有8例等信号,12例稍低信号;T_2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但有6例为稍高信号,5例信号欠均匀,中心可见囊性病变;DWI均为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所有肿块均明显强化,其中包括6例囊性病变区周围强化呈明显的"环征",4例累及胼胝体的肿块呈明显的"蝴蝶状"强化、4例呈"缺口征"、2例呈"握拳征"、1例呈"尖角征"、1例为类圆形片状。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T和MR表现均有独特的征象和优势,临床需结合两种方法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穿刺肺活检确诊为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肺CT影像学特征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其中21例位于双肺下叶。CT平扫病灶密度多不均匀(21例),边缘光滑12例,不光滑16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9例,见到平直征12例,桃尖征7例,长毛刺征11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entin阳性表达26例,SMA阳性表达19例,ALK阳性表达9例,CD-68阳性表达12例,CD-99阳性表达9例,CK阴性表达14例,S-100阴性表达8例,CD-34阴性表达13例。结论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表现对临床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作用,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对评估患者预后及术后诊治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肾嫌色细胞癌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30例肾嫌色细胞癌均为单侧发病,右肾14例,左肾16例,20例病灶平扫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例病灶出现钙化点;6例呈囊实性混杂密度,其中1例瘤体同时见钙化和囊变。其中13例瘤体实性成分均轻至轻中度强化,5例瘤体呈明显边缘强化,5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5例病灶内可见无强化瘢痕,2例可见中心轮辐状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