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深化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合并黄韧带骨化(OLF)的认识,方法 复习并分析1987年10月至1997年10月证实为颈椎OPLL合并OLF,并经过治疗的9例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9例OPLL合并OLF均采用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并获得显著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颈椎OPLL合并OLF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后路椎板成形手术为治疗此种病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率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cervical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COPLL)确切的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发病机制中是否包括性别因素也一直存在争论[1~4]。本研究通过分析COPLL患者性别、病情及Pavlov比值间的相互关系,对COPLL症发病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及可能原因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以2000年1月~2002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69例颈椎OP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不包括有外伤史的患者。根据JOA17分评分法,将患者分为2组。①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组(轻度组)JOA评分13~17分,本组中2例无症状者为偶然发现。②中、重度症状组(中、重… 相似文献
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ment,OPLL)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导致颈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从而产生一系列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OPLL 1960年由Tsukimoto提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颈椎疾病,在日本发病率较高,占有症状颈椎病的1.7%~2.0%,故有日本病之称.由于其起病隐匿、疗效不确定、并发症多以及独特的影像特征,是脊柱外科研究的重点之一[1~4]. 相似文献
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自然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病理现象,表现为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的形成。1839年,Key首先报告了脊椎韧带的骨化现象。1960年,Tsukimoto根据尸体标本的解剖结果对颈椎OPLL进行了描述。1964年,Teray 相似文献
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并发症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126例颈椎OPLL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所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干预措施及恢复情况。结果:前路组51例患者中,脑脊液漏7例(13.7%),均因对骨化的后纵韧带进行打磨、分离所致,经腰大池置管并在切口局部加压后愈合,3例术后出现轻微头痛,余4例无特殊症状;喉返神经损伤4例(7.8%),未予特殊治疗,均在术后10d~3周内恢复正常,短期吞咽困难2例(3.9%),均于1周内缓解,其原因与术中显露术野时过度牵拉有关;喉上神经损伤1例(2%),限制患者进水及含水食物,加强护理,2周后恢复,主要原因与手术节段位置较高、显露困难和操作粗暴有关;食管瘘1例(2%),予禁食水、静脉加强营养,局部保持通畅引流等治疗,于术后6周痊愈,可能与牵拉过度和操作不慎有关;2年随访时发现邻近节段退变8例和内置物下沉2例,均无临床症状,继续密切观察。后路组75例患者中,颈项部疼痛9例(12%),给予对症治疗,2年随访时均有所缓解,其原因与后方软组织剥离或椎小关节破坏有关;颈部屈伸活动明显受限7例(9.3%),主要因为长节段内固定所致,未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未特殊处理;C5神经根麻痹6例(8%),通过加强患肢力量训练,辅以神经营养药物,术后3~8个月恢复,主要与减压后脊髓持续移位对C5的牵拉效应有关;骨化明显进展5例(6.7%),发生机制包括术后局部应力改变、不稳等,颈椎生理前凸消失3例(4%),二者均未诱发或加重症状,继续密切随访;硬膜外血肿1例(1.3%),术后13h及时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后症状迅速缓解,主要原因与第一次手术止血不佳有关。结论:颈椎OPLL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均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术前仔细分析病情,术中细心操作,术后加强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手术治疗方法、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本组自2000年以来手术治疗的48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前路手术18例,后路手术30例,按照JOA评分标准判定其术后改善率,对患者术前术后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 48例患者中合并原发性椎管狭窄23例,平均椎管狭窄率41.4%,术前MRI示脊髓信号改变者19例;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68.3%,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51.3%;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节段性神经根麻痹5例,血肿2例。[结论] 应根据后纵韧带骨化部位、范围及椎管狭窄率选择合适手术方法,方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完整随访手术治疗的颈椎OLF合并OPLL患者18例,一期行后路椎板成形术,术后严密观察6~9个月,一期术后症状改善有限,影像学检查发现前方骨化的韧带压迫脊髓,二期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并切除骨化的韧带+植骨内固定术。术前、一期和二期术后行JOA评分并计算恢复率,测量颈椎前凸值,比较术前、术后颈椎前凸值、JOA评分和恢复率。结果椎板成形术后出现不全瘫痪症状加重者1例,C5神经根麻痹症状1例,脑脊液漏3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麻痹2例,保守治疗后痊愈。平均随访时间26.3个月,术前JOA评分(7.2±1.3)分,颈椎前凸值(5.7±4.1)°;一期术后JOA评分(12.6±3.8)分,改善率为(51.6±19.3)%,颈椎前凸值(9.3±3.8)°;二期术后JOA评分(14.8±1.6)分,改善率为(72.7±13.4)%,颈椎前凸值(15.5±3.2)°。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椎前凸值在一期、二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OLF合并OPLL患者术后JOA评分、恢复率和颈椎前凸值,是治疗OLF合并OPLL的一种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OPLL)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病理现象,表现为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形成。当骨化块压迫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引起临床症状时叫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近年来,有关手术治疗OPLL症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手术方式亦不断改进,但每种方法均有其优劣之处及适应范围。本文就OPLL症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6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脊髓压迫症状。41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平均椎管狭窄率42.1%。术前均行X线、CT平扫加矢状位重建和MRI检查。其中23例行前路手术,37例行后路手术,5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65例获6~7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标准,颈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70%,颈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66.3%,颈前后路联合手术平均改善率75.4%。术后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5例。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表现,尤其是CT矢状位重建,仔细分析后纵韧带骨化部位、范围及椎管狭窄率,选择合适手术方法,方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诊断朱岩张辉*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于1960年由日本的Tsukimoto首先报告的,此后在日本人中不断发现本病,一度曾被称为“日本人病”,1964年由Terayama正式命名为后纵韧带骨化,直至1980年,我国才有此病的报道,自从... 相似文献
1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MRI分型与手术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MRI影像特点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总结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进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48例OPLL患者术前、术后的MRI影像资料,根据术前骨化物横断面形态分为矩型(A组)、山丘型(B组)和蘑菇型(C组)。分析不同类型患者脊髓高信号情况和术后脊髓横截面积扩大率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4年,平均2.1年。A、B、C组患者术前存在脊髓高信号者分别为4例(26.7%)、9例(39.1%)和7例(70.0%);术后分别为8例(53.3%)、14例(60.8%)和7例(70.0%);术后脊髓横截面积扩大率分别为(42.8±5.6)%、(38.4±7.2)%和(22.5±7.7)%;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1.8±12.8)%、(51.8±8.9)%和(37.4±9.3)%。A、B组的术前高信号、术后脊髓横截面积扩大率与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I上骨化物表现为蘑菇型的OPLL患者术前往往存在脊髓高信号,术后脊髓横截面积扩大率低,手术疗效差,而矩型和山丘型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疗效和MRIT2脊髓高信号(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IS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32例因OPLL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其中前路手术46例.后路手术59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7例。统计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分析不同术式的疗效及MRIT2脊髓高信号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三组病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路组改善率为(74.95±9.83)%,后路组改善率为(69.90±9.56)%,前后路联合组改善率为(76.61±10.19)%,前路组和前后路联合组的改善率均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有ISI组改善率为(67.04±7.91)%,无ISI组改善率为(77.8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三种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改善率优于后路手术;b)术前无MRIT2脊髓高信号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骨化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症术后骨化进展情况.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95例颈椎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72例,女23例;年龄40~73岁,平均56.3岁;随访时间1~6年,平均3.1年.颈椎前路手术36例,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固定手术57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例.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X线、CT及MR影像学资料对骨化进展情况进行测量,并通过统计分析性别、年龄、涉及C3OPLL、伴胸椎OPLL、骨化类型、随访时间、手术方式、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及改善率与骨化术后进展的关系.结果 95例颈椎OPLL术后随访患者中,术后骨化进展39例,男28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41~71岁,平均55.9岁;年龄≤49岁12例,50~59岁12例,60~69岁12例,年龄≥70岁3例.颈椎OPLL后路手术后骨化进展有35例,而前路手术后骨化进展仅4例.以骨化物长度和(或)厚度进展≥2mm为标准,单纯骨化长度进展4例;骨化长度、厚度均进展33例;单纯骨化厚度进展2例.骨化长度进展2~20 mm,平均(7.74±4.71)mm;骨化厚度进展2~6 mm,平均(2.67±1.51)mm.在术后1~3年内骨化进展速度呈下降趋势,4~6年骨化则有部分加速趋势.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在术后3年内达到最佳值.统计结果 显示颈椎OPLL术后骨化进展与患者年龄、手术方式以及涉及C3OPLL明显相关.结论 颈椎OPLL术后骨化进展有相当的发生率,涉及C3OPLL、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手术、年轻的颈椎OPLL患者其骨化进展率相对较高.在中短期(1~6年)随访时间内,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受骨化进展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效果。结果:前路手术35例,其中骨化灶直接切除19例、骨化灶漂浮法13例和不用减压的前路椎间融合3例。后路手术21例,其中单开门椎管成形6例,全椎板切除减压15例,前后联合手术31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9(4~17)分。本组患者随访3个月~10年,平均3.8年,术后JOA评分,前路手术平均14.1分,甲均改善率68_3%,后路手术平均11.9分,平均改善率51.2%,后前路手术平均13.4分,平均改善率65.4%。后路手术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3例,肌肉不全瘫痪者1例,并发术后血肿压迫脊髓致神经症状急性加重2例。结论:明确手术指征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骨化程度、椎管狭窄率,以及脊髓功能损害情况,应根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具体部位、范围、椎管矢状面狭窄率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和术式。应用内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和保持颈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效果.[结果]前路手术35例,其中骨化灶直接切除19例、骨化灶漂浮13例和不用减压的前路椎间融合3例.后路手术21例,其中单开门椎管成形6例,全椎板切除减压15例,前后联合手术31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9(4~17)分.本组患者随访1~10年,平均4.8年,术后JOA评分,前路手术平均14.1分,平均改善率68.3%,后路手术平均11.9分,平均改善率51.2%,前后路手术平均13.4分,平均改善率65.4%.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4例;肌肉不全瘫痪者1例;脑脊液漏2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结论]明确手术指征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骨化程度、椎管狭窄率,以及脊髓功能损害情况,应根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具体部位、范围、椎管矢状面狭窄率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和术式.应用内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和保持颈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地区颈肩痛病人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838年由Key首先报道,60年代以后,有关本病的研究报告相继发表。日本报告本病的发病率为2%~3%,高于美国、德国、意大利、菲律宾、新加坡和韩国〔1~6〕。1975年被日本厚生省定为特定疾患,从流行病、遗传、病因、生化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本病在我国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1994年1月至1997年10月,我们联合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六家医院的骨科医生,对以颈肩痛为主诉的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调查,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与方法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巴盟医院、白求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矢状径占位率70%)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8-12在我院接受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16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例,通过JOA评分,恢复率,颈椎前凸值,MRI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30.4±10)个月,术后JOA评分从术前平均(7.6±1.8)分提高到(14.1±1.5)分(P0.05),随访最后的JOA评分均值为(15.1±1.2)分。术后优良率为93.75%。术后颈椎前凸力线得到恢复,随访中没有出现前凸角度的丢失。术中、术后没有观察到脑脊液漏、神经功能障碍恶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但该治疗方案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技术难度大。结论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在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时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并能明显减少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的相关并发症,但其要求较高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2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作者对1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诊断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临床特点主要为:仅有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体征而无或仅既往有上肢神经损害症状、体征,或经颈椎手术后上肢神经损害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而下肢症状、体征加重。影像学上,当X线平片发现累及多个节段尤其是下颈椎的连续型。混合型OPLL及合并DISH病(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时要高度怀疑有颈椎OPLL合并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