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为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并随年龄增加其流行率和患病率也不断增加,Af患者大约50%为75岁及以上者。Af易发生缺血性卒中及血栓栓塞并发症,致死与致残,年长也是Af病人卒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危险因素。并且Af导致卒中的比例随年龄呈指数性增长。另外,Af增加医疗费用,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缩短寿命。我国由于人口老化,Af病人亦明显增加。因此,老年人的Af不论节律控制或室率控制,如何选择较有效的防治血栓栓塞策略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对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病人并发阵发性心房扑动(AF)及心房颤动(Af )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32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AF及Af病人的P波离散度及P波最长时间(Pmax值),与无阵发生AF,Af的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比较。结果 AF,Af组P波离散度及Pmax值增高,与对照组有显性差异(P<0.01)。结论 P波离散度可以作为预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发AF,Af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颤动(Af)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7例AMI病人的资料回顾分析,结果:117例AMI合并Af14例,死亡9例,中速Af6例,死亡2例,慢性Af3例,死亡0例,结论:Af可作为AMI判断病情,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80例老年人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老年人心房颤动(Af)的病因、临床特点、左房内径和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 对我院1998~2002年80例老年人Af住院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Af分别占23.75%、21.25%和55.0%;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病因(43.78%),其次是冠心病(22.5%)、糖尿病(13.75%)和老年退行性瓣膜性病(12.5%);左房内径为持久性Af〉持续性Af〉阵发性Af。80例中发生动脉栓塞17例,占21.25%;脑卒中15例,占18.75%。华法林应用率10.0%,有12.5%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老年人Af常见原因是高血压病和冠心病,脑卒中是其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临床医生、患者充分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既往应用他汀治疗的病人在日后患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时,对新发房颤(Af)的影响。方法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及2009年3月至8月在新华医院老年科住院的ACS患者,除外既往有Af、甲亢、严重瓣膜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共入选672例,分为他汀组:入院前已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者216洌,非他汀组:入院前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者456例,以住院期间发生Af为观察终点。结果他汀组新发Af较非他汀组减少(4.6%比9.4%,P〈0.01)。既往应用他汀类药物是ACS患者新发Af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既往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减少ACS患者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总人群中的发病率约0.4%~1.0%,且与年龄呈正相关。Af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心脏无器质性病变也可发生。Af其危害在于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晕厥、心绞痛、心衰和脑卒中等。一般分为急性Af(即初发,发病时间〈24小时)和慢性Af。慢性Af常采用“3P”分类,即:①阵发性Af,24小时〈发病时间〈7天;②持续性Af,7天〈发病时间〈1年;③永久性Af,发病时间〉1年。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Af)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据统计50-59岁人群中Af发生率约0.5%;60岁以上人群中,Af发生率为1%,60岁以后增加显著;80-89岁人群则高达8.9%。Af常并发心力衰竭、体循环血管栓塞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老年病科及心血管内科1997年7月-2006年2月住院的Af病人152人,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丁建毅 《山东医药》2005,45(22):58-59
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起心肌缺血、心功能损害、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栓栓塞发病率增高。1997-2004年,笔者对187例Af病人进行多普勒检查,探讨左房内径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房颤动(Af)发生率明显增加,Af并非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Af的治疗始终是临床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Af治疗的最主要方法。本文自2002年3月至2004年4月对住院及门诊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合并Af患者120例应用普伐他汀与多烯康治疗,观察复律后维持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双腔起搏后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影响。方法入选84例双腔起搏术后1个月仍有阵发性Af的S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2)。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d,对照组不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随诊1年,观察左房内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Af发作次数(次/d)及Af负荷(h/d)等。结果起搏器置入术后1年,治疗组左房内径、hsCRP、Af发作次数及Af负荷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91±0.22)cmvs.(4.48±0.46)cm],[(3.42±1.63)mg/Lvs.(5.23±2.11)mg/L],[(3.15±2.83)次/dvs.(6.46±4.28)次/d],[(0.46±0.28)h/dvs.(0.69±0.32)h/d](P均〈0.05);同时显著低于同组厄贝沙坦用药前水平(P均〈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厄贝沙坦治疗前后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减轻SSS双腔起搏后心房重构、降低hsCRP水平,减少阵发性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治疗复杂的心律不齐,作者回顾了1991—2000年美国Af病人治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方宁远 《老年医学与保健》2009,15(6):334-336,351
心房颤动(房颤,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Framingham研究报告提示,Af的人群发病率约为0.5%,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年龄每增长10岁,Af发病率约增加1倍;年龄6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Af发病率可达6%以上.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通过对58例Af患者心电图的观察,对Af所伴发的特殊心电图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Af)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鉴于老年人Af的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等与非老年人不同,现将我们观察到的226例老年人Af以及同期59岁以下的Af429例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认识老年人Af的临床特点。临床资料与分析一般资料1980年1月至1988年6月,我们收治住院Af患者655例,全部病例均有详细的病史记录和完整的心电图资料。本文分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进行比较,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老年组226例:年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现就临床上遇到的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Af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长期心房与心室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比较长期心房与心室起博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1992年至1994年期间内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随访观察心房起搏(安装了AAI、AAIR、DDD及DDDR起博器)和心室起搏(植入了VVI或VVIR起搏器)Af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现心室搏Af发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Af4年发生率为33%,5年为41%,6年为52%.单纯心房起搏或房室顺序起搏Af发生率3%,而单纯心室起搏的病人中约40%出现Af,明显高于心房起搏组,P<0.01.结论 研究证明心房起搏可以减少Af的发生,为起搏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客观根据,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尽量选择AAI和DDD等生理性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颤(Af)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33例AMI并发Af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AMI并发Af的发生率为14.4%,梗死部位以广泛前壁多见。结论 AMI并发Af多见于梗死后左心功能不全或窦房结功能低下所致,当心室率>120次/min时应给予紧急措施控制心室率,若Af持续不能转复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中J波出现后6~12个月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恶性室性心动过速。方法从113例Af住院患者中选择12例伴有J波心电图(ECG)和临床资料,追踪分析其后6~12个月期间的ECG。结果3例J波伴偶发“RonT”室性期前收缩(PVS)或多源、多发PVS;2例J波消失,PVS呈二联律;7例未见PVS。全部病人无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发生。结论并非所有的J波都能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2008年首次诊断Af(发病时间〈3个月)经药物或直流电成功转复窦性心律的住院患者98例。随访6个月后Af未复发者为维持窦性心律组(A组)52例,Af复发者(B组)46例。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心电图指标、超声心动图(UCG)参数及相互关系,探讨A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及诊断价值。结果 6个月随访后,52例(占53%)仍维持窦性心律,46例Af复发,半数以上复发在复律后2周内。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β受体阻断剂使用、复律方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相比,复律前Af持续时间(28.7±26.3d对1.3±1.4d,P〈0.01)、P波最大时间(Pmax)(P〈0.01)和P波离散度(Pd)(52±12ms对40±10ms,P〈0.01)、左心房直径(LAD)(47±4mm对41±3mm,P〈0.01)和左房自发性声学显影(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间P波最小时间(Pmin)差异无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f持续时间〈7d(OR=2.61)、LAD〈45mm(OR=2.10)和Pd〈47ms(OR=3.72)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独立预测因子,准确性分别为82%、83%和86%。Pmax和左房无自发性声学显影仅是单因素影响因子。结论复律前Af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和Pd是预测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治疗复杂的心律不齐,作者回顾了1991~2000年美国Af病人治疗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