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共收集318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并按病程分层对证候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中,单纯虚证68例,占21.4%;单纯实证27例,占8.5%;虚实夹杂证223例,占70.1%。病程0~2年者可见以痰(湿)热互结为主的实证,病程2年以上者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病程10年以上者多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随着病程延长,血瘀证逐渐增多。结论随着病程进展,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证型由热盛津伤、痰热互结逐渐向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证转化,血瘀证、痰浊证是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常见兼夹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中医证型与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 P,SP)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客观化寻找证据。方法纳入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STC患者各15例,另随机选取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VIP、SP水平。结果 STC患者血清VIP和S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STC虚证患者血清VIP和SP水平显著高于STC实证患者(P0.01);3种虚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患者血清VIP及SP水平比较,以及2种实证(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患者血清VI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气滞证患者血清SP水平显著低于肠道实热证(P0.05)。结论血清VIP、SP水平与STC中医证型有关,有利于鉴别STC虚证和实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 共收集318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并按病程分层对证候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中,单纯虚证68例,占21.4%;单纯实证27例,占8.5%;虚实夹杂证223例,占70.1%.病程0~2年者可见以痰(湿)热互结为主的实证,病程2年以上者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病程10年以上者多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随着病程延长,血瘀证逐渐增多.结论 随着病程进展,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证型由热盛津伤、痰热互结逐渐向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证转化,血瘀证、痰浊证是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常见兼夹证.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型与血浆内皮素、血清一氧化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肾衰的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150例慢性肾衰患者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组,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血浆ET与血清NO含量。结果:各组慢性肾衰患者血浆E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各证型血浆ET含量依次为对照组〈脾肾气虚组〈气阴两虚组〈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阴阳两虚组。中医各证型血清NO含量依次为脾肾阳虚组〉阴阳两虚组〉肝肾阴虚组〉气阴两虚组〉脾肾气虚组〉对照组。在各病例组中ET和NO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肾衰患者血浆ET、血清NO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肾衰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炎及中医证型与血中内皮素,一氧化氮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血浆内皮素(ET)与一氧化氮(NO)在慢性肾炎患者及中医证型中的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ET含量,用镉活化比色法测定血清NO含量,结果:123例慢性肾炎患者血ET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血NO与正常人组无显著差异(P〉0.05),血ET含量在中医各证型中依次为正常人组〈肺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气阴两虚组〈肝肾阴虚组。血NO含量在中医各证型中依次为肺肾气虚组〉气阴两虚组〉正常人组〉  相似文献   

6.
Ⅱ型糖尿病(NIDDM)100例,辨证阴虚热燥证16例,气阴两虚证48例,阴阳两虚证18例,血瘀气滞证18例,均有痰湿兼证,分别为6,38,14,11例,有关研究表明,痰湿实质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速度变慢等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本文资料显示:发现所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 (CGN)患者常见中医证型的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LCAT)活性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 (HDL亚组分 )含量及意义。方法选择CGN患者 95例 ,中医证型分为肺肾气虚 1 6例 ,脾肾阳虚 2 7例 ,肝肾阴虚 3 2例 ,气阴两虚 2 0例。正常对照组 3 0例 ,采用改良Sperry自身底物法检测LCAT活性。结果CGN 4个不同中医证型中LCAT活性及HDL亚组分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且各证型之间LCAT活性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LCAT活性水平可作为CGN肺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型辨证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1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证证候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中医虚证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80例CRF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中医虚证证候分布特点。结果:CRF患者虚证以脾肾气阴两虚为主,占45.6%;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次之,分别占20.0%与17.8%;阴阳两虚证占10.6%,肝肾阴虚证占6.1%。同时,CRF患者虚证证侯分布有其阶段性,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以脾肾气阴两虚和脾肾气虚为主;尿毒症期虽然仍以气阴两虚为主,但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均有所增加;肝肾阴虚散见于各期。结论:脾肾气阴两虚证为CRF虚证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型特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珠三角地区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型特点,为南方地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比较客观可靠的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珠三角地区4家三甲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佛山市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确诊为DN的患者.收集包括人口学一般情况、个人既往病史、四诊资料、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选病例共292例,其中DN分期为Ⅱ期14例,Ⅲ期42例,Ⅳ期210例,Ⅴ期26例,以临床期病例为主.中医证候出现频率以神疲乏力、精神萎靡、口干、腰脊酸痛最多见,而咽干口燥、肢体麻木、目睛干涩、大便干燥亦常见;以善太息、盗汗潮热最少见.中医证型方面.虚证中,五脏虚依次为肾虚证、脾虚证、心虚证、肝虚证、肺虚证;气血阴阳虚证依次为阴虚证、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复合虚证以气阴两虚证最多见,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而肺肾气虚证、阴阳两虚则少见.实证中以血瘀证最多见,其次为湿热证、水湿证,气滞证最少见.[结论]珠三角地区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特点有:虚证中,五脏虚以肾虚证、脾虚证多见;气血阴阳虚证中以阴虚、气虚证多见;复合虚证中以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多见.实证中以血瘀证、湿热证最多见.病属本虚标实,虚以气阴两虚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肾;实则以瘀血内阻为主.气阴两虚、肾络瘀阻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将8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分为阴虚热盛(20例)、气阴两虚(21例)、阴阳两虚(18例)、气阴两虚兼血瘀(25例)4组,另设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各组CD3、CD4、CD8、CD4/CD8及FPG、FIns、HOMAIR、HBCI等变化情况。[结果]不同中医证型中阴虚热盛型CD3、CD4、CD8、CD4/CD8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阴阳两虚型的CD3、CD4值分别与健康对照组、阴虚热盛型比较明显下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患者FIns、HOMA—IR值较阴虚热盛型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型FPG、HOMA—IR及HBCI与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型CD8值与其他四组相比明显升高,且CD4/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阴虚热盛型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组胰岛素抵抗程度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亦有差异。胰岛素抵抗、B细胞功能及细胞免疫状态三者之间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病例,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和中医体质判定,观察分析不同证候类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收集263例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以脾虚痰湿证居多,83例,占31.6%,其次为肾虚肝郁证77例,占29.3%;痰瘀互结证70例,占26.6%、肾虚血瘀证33例,占12.5%。中医体质以气虚质(74例,28.1%)、血瘀质(53例,20.2%)、痰湿质(51例,19.4%)3种体质占主要比例。4种中医证候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虚痰湿证以气虚质和痰湿质为主要体质;肾虚肝郁证的体质以气虚质及气郁质为多;痰瘀互结证中以血瘀质和痰湿质占主要比例;肾虚血瘀证中血瘀质和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间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中医体质的特异性影响中医证候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慢性传输型便秘(STC)是由于肠道蠕动减慢、粪便传输迟缓所致的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不尽感,同时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便秘类型,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述。Cajal间质细胞(ICC)作为消化道传导慢波信号的基础,与STC密切相关,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ICC的数量、分布、功能、结构的改变均会影响胃肠道运动,其中ICC的减少是引起STC发病的主要原因。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干预与ICC增殖有关的信号通路,调节ICC数目,调控自噬,抗凋亡,促进胃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文章对实验研究的信号通路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针灸推拿方面的治疗机制进行综述,以望为临床治疗STC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马骊  王欣  张凤坤  赵俊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9,11(4):221-222,224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至2007年治疗的结肠慢传输型便秘25例患者的治疗资料。其中行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8例,行切除回盲部的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9例,行全结肠切除术5例,行结肠部分切除术的3例。结果:病理检查结果示结肠肌间神经节细胞减少变性或缺如。盲肠结肠吻合术后患者大便次数2~4次/日,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后患者大便次数3~5次/日,全结肠切除术后为5~8次/日,结肠部分切除术后为1—2次/1~2天。结论:结肠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方法,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与切除回盲部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便秘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便秘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等资料,通过双人双机、背靠背式核对录入导出数据,分析患者中医证候总体分布、中医证候在不同年龄及性别中的分布以及中医证候在不同透析龄及原发病的分布等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天枢穴深刺和标准针刺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将39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分成天枢穴深刺组和天枢穴标准针刺组,分别观察2组治疗1个月后便秘量表积分、大便性状积分及结肠传输时间(CTT)的差异和针灸安全性评价.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便秘量表积分、大便性状积分差异显著(P<0.05),天枢穴深刺组优于天枢穴标准针刺组;CI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 天枢穴深刺组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较标准针刺组明显,该治疗方法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生物反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治疗的疗效。方法对门诊3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结肠通过时间检查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 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结肠通过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较治疗前降低,最大耐受量降低(P<0.05),肛门内、外括约肌的矛盾运动全部消失。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通过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肛管直肠测压示直肠感觉阈值较治疗前亦降低,最大耐受量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是一种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行之有效、而且有确切长期疗效、无副作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次全结肠切除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协和医院2002~2007年接受次全结肠切除术的48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分为开腹组(21例)和腹腔镜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术后情况以及疗效评价.结果 48例均行次全结肠切除术,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便秘症状改善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剂使用次数、引流管引流量、伤口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开腹组.结论 腹腔镜行次全结肠切除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8.
衣运玲  王玲玲 《医学综述》2009,15(16):2441-2443
通过分析近10年来有关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研究的文献,总结研究思路,探讨研究趋势,发现其发病机制研究思路及趋势主要有两个:①从异常形态学上的新发现→调控因素的研究。②从影响胃肠动力激素的发现→形态学改变的研究。认为从不同层面系统总结分析,形成网络认识,不断寻找关键因子,是本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便舒合剂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0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观察组采用自拟便舒合剂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麻仁丸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排便间隔时间、一次性排便时间、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治疗过程中记录不良反应。两组在治疗前的症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观察组的显著有效率、总有效率、排便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便舒合剂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确切,排便症状明显改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