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单侧肾、输尿管及全膀胱切除术治疗上尿路上皮癌合并膀胱癌的安全性及可行 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6年 5月至 2021年 2月收治的 9例单侧上尿路上皮癌合并膀胱癌的临床资料,术前 结合病史及膀胱镜活检结果、输尿管活检结果、泌尿系增强 CT、腹部增强 MRI等检查提示单侧上尿路上皮癌合并膀 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手术方式采用腹腔镜根治性单侧肾、输尿管及全膀胱切除术。统计并分析患者手术及术后相 关指标、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及复发与转移情况。结果:9例手术均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女性患者同 期切除子宫及附件,9例患者均采用健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中位手术时间 425(260~61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 1200(300~2500)mL;围术期输血 8例,中位输血量 1000(0~2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 13(10~27)d;中位随 访时间 25(6~63)月。术后 4例出现并发症,1例盆腔淋巴漏,1例造瘘口感染、尿路感染、输尿管吻合口狭窄,2例肾 功能不全。术后病理:肾盂癌、输尿管癌及浸润性膀胱癌 2例,输尿管癌及浸润性膀胱癌 6例,肾盂癌及膀胱浸润性 癌 1例。9例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术后 6月较术前均提高。术后 3例行化疗,1例吉西他滨 +顺铂方案化疗 1周期,1 例吉西他滨 +顺铂方案化疗 2周期,此 2例化疗后均因骨髓抑制及自身原因不愿再继续化疗;1例吉西他滨 +卡铂 方案化疗 4周期;另外 6例不愿接受化疗。9例均定期复查随访。1例患者术后 9月出现肾功能不全进展至尿毒症 期,未行透析等治疗,于术后 10月死亡;1例患者术后 38月出现复发转移,于术后 38月死亡,其余患者随访生存良 好。结论:上尿路上皮癌合并浸润性膀胱癌临床少见且治疗棘手,手术治疗创伤大,同期腹腔镜单侧肾、输尿管切除 +膀胱全切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术式,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微创优势,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肿瘤治疗效 果好,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张士文  葛根 《浙江肿瘤》1998,4(2):95-97
目的寻求对膀胱癌的诊断和预后有意义的肿瘤标记物。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6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TCC0行花生凝集素(PNA)受体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检测。结果PNA受体在膀胱癌G1、G2和G3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55%、85.7%和100%,而PCNA的强阳性表达率为18.2%、80.7%和92.3%;PNA受体和PCNA在T2-T4期中为93.5%和80.6%;5年生 率比  相似文献   

3.
IL—2膀胱内注射及BCG+IL—2联合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方法 对40例膀胱癌患者于术中或TURBT术后癌肿切缘周围组织粘膜下注射50万u IL- 2,以后每3 月定期用自制输尿管导管针注射。并联合应用BCG120 m g+ IL- 210u 膀胱内灌注。同时随机对30例同期膀胱癌术后患者用丝裂霉素C40mg 膀胱内灌注为对照组。结果 随访4- 72个月,平均28.6 个月。无肿癌复发率IL- 2膀胱内注射及IL-2+ BCG灌注组95% ,丝裂霉素C灌注组(对照组)86.7% 。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IL- 2 膀胱内注射及BCG+ IL- 2 联合膀胱内灌注防止膀胱癌术后复发更为有效。内注射IL- 2,并于术后2 周开始用BCG+ IL- 2 联合膀胱内灌注,这样可使血和尿IL- 2 水平长时间增高,且可有效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可以充分发挥IL- 2淋巴因子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BCG还可使膀胱粘膜移行细胞变薄,刺激T细胞增殖转化成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使局部呈炎性反应。我们行膀胱镜检时发现IL2 膀胱内注射及BCG+ IL2 膀胱灌注3 月左右,病人的膀胱粘膜失去正常结构,膀胱粘膜变白,表面有炎性渗出物,呈“板块状”,弹性差,组织脆弱,这  相似文献   

4.
441例膀胱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提高膀胱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441例不同方法诊治的膀胱肿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41例胶胱肿瘤首发症状81.2%为肉眼血尿,40岁以上占86.6%。移行细胞癌403例(91.4%),腺癌16例,鳞癌7例,未分化癌5例,肉瘤7例,纤维瘤2例,恶性黑素瘤1例。结论 好发人群为40岁以上的男性,膀胱镜检查仍为可靠的诊断手段,肿瘤切除或膀胱部分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保留膀胱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行保留膀胱手术的41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膀胱部分切除术(PC)29例,行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12例。采用吡柔比星30mg/次膀胱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8次,继而每月1次,共持续1年。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1次,持续2年。结果 PC组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8%(24/29)和55.2%(16/29),TURBT组分别为75%(9/12)和50%(6/1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34.5%(10/29),首次肿瘤中位复发时间为9.5个月;TURBT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41.7%(5/12),首次肿瘤中位复发时间为8.0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身体条件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联合术后化疗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肛门癌61例治疗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肛门癌的治疗结果。方法1958年8月至198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肛门癌61例,43例接受了单纯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8例,根治术10例。应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疗后生存率。结果本组病例总的5年生存率为44.3%,不同期别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T1N081.8%,T2N068.5%,T3~4N025.0%,T2~4N1~2M010.0%,T2~4N0~1M10.0%。肿瘤的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23例单纯放射治疗的T1~2N0的病例5年生存率为78.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6.8%,61.0%(14/23)的病例保留了肛门功能。6例局部复发的病例中3例经补救治疗后获控制。结论早期肛门癌T1~2N0放射治疗可以达到与根治术相同的治愈率,并能够使大约2/3的患者保存肛门功能。放射治疗复发病例可以行手术补救治疗。对T2以上的病例应进行有计划的综合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37例膀胱癌患者尿液β-HCG进行检测,结果37例中15例β-HCG≥25iu/l占40.5%,其中6例≥50iu/l占16.2,5例肿瘤转移者中3例≥100iu/l占60%,最高1例为600iu/l。初步认为尿β-HCG可作为膀胱癌标志物,在预示肿瘤分化不良,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膀胱癌T3期的术前放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术前放疗加全膀胱切除术和单纯全膀胱切除术在膀胱癌患者T3期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26例T3期移行细胞膀胱癌患者为术前放疗组,术前放疗剂量为DT20Gy/5次,共5日,放疗后一周内手术。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21~84个月)。36例T3期患者行单纯全膀胱切除术(单手术组),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13~84个月)。全部病例随访率100%。结果 术前放疗组3年盆腔复发率0%低于单手术组19.4%(P〈0.05),5年盆腔复发率11.5%及腹壁切口复发率0%低于单手术组的25.0%和11.1%,5年生存率术前放疗组57.6%,单手术组44.4%。结论 T3期膀胱癌患者接受术前放疗可以降低盆腔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术前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对食管癌术前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与术前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直接手术有困难的食管癌224 例,随机分为加速组108 例和常规组116 例。加速组采用3 野照射技术,每次2 Gy 每日2 次,间隔6 ~8 小时, D T40 Gy ,20 次,2 周;常规组前、后对穿照射,常规分割方式, D T40 Gy ,20 次,4 周。放射治疗与手术间隔3 ~4 周。结果 加速组和常规组1 ,3 ,5 年生存率分别为89 .7 % ,61 .2 % ,45 .3 % 和79 .7 % ,45 .5 % ,28 .8 % ( P= 0 .001) ;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8 .1 % 和97 .4 % ;加速组和常规组术后放射治疗反应分别为轻度占9 .4 % 和33 .6 % ( P= 1 .52 ×10 - 5 ) ,中度占38 .7 % 和38 .9 % ,重度占51 .9 % 和27 .4 % ( P= 0 .000 2) ;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 .0 %和25 .7 % ( P= 0 .081) 。加速组未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难度及远期放射损伤。结论 术前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较常规分割放射治疗能明显改善食管癌的生存率,而不增加手术难度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外照射联合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射联合体外放射治疗76例鼻咽癌。其中,T1~249例,T3~427例。体外放射剂量T1~2DT50Gy/5周,T3~4DT56Gy/5.5周;对有茎突区或/和颅骨破坏者补量DT10~20Gy/1~2周。后装剂量T1~2DT24Gy/4次/2周,T3~4DT18Gy/3次/2周。全组4、5年无癌生存率分别为67.1%,56.0%。4年局部控制率为92.8%。主要后遗症为张口困难(9.2%),软腭损伤(5.7%)等。随访结果提示联合治疗鼻咽癌局部控制率令人鼓舞,尤以T1~2为佳。但治疗后软腭损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上尿路肿瘤术后再发膀胱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尿路肿瘤术后再发膀胱癌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上尿路肿瘤76例进行总结。结果:术后膀胱癌再发率36%(27/76),70%(19/27)发生于术后2年。多器官性肿瘤者的再发率69%(11/16)高于单发肿瘤者的27%(16/60)。输尿管下段肿瘤者的再发率50%(8/16)高于肾盂输尿管上段者的18%(8/44)。Ⅱ-Ⅲ级、T3者再发率高。未切除患侧输尿管口周围膀胱壁的再发率49%(21/43),高于肾输尿管膀胱部分切除术的18%(6/33)。结论:上尿路肿瘤的部位、多器官性、病理分级、分期是术后膀胱癌再发的危险因素,切除输尿管口周围膀胱壁是防止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下段输尿管癌保肾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输尿管癌合并肾功能不全、孤立肾、严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保肾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输尿管肿瘤段切除端端吻合术;5例行输尿管末端及膀胱袖口状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7例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切除肿瘤组织。结果 1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并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有3例原位复发,5例膀胱再发,术后1年内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全身转移3例;1-3年死于癌全身转移4例,3-5年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和癌全身转移6例。生存超过5年者5例。结论对于中下段输尿管癌,合并以下情况如孤立肾、双侧尿路上皮癌,肾功不全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身体一般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大手术者,无论肿瘤分级如何,可以选择保肾手术治疗。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及密切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尿道输尿管口电切联合后腹腔镜治疗肾盂及上段输尿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A 组15例肾盂及上段输尿管癌患者行经尿道输尿管口电切联合后腹腔镜的根治手术,B 组15例患者行传统开放手术,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将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A 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 B 组,术中出血量少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B 组出现切口感染2例,A 组未出现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术后随访均未发现肿瘤转移,各有1例因未行规律膀胱灌注而出现膀胱内复发。结论:经尿道输尿管口电切联合后腹腔镜治疗肾盂及上段输尿管癌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5(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5,MEK5)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06月至2017年06月本院收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术中收集入组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qRT-PCR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EK5表达;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MEK5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性;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MEK5 mRNA对患者预后不良预测价值。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MEK5 mRNA表达水平及MEK5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高级别、T_(2)-T_(4) TNM分期、浸润性及淋巴结转移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癌组织中MEK5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T_(a)-T_(1) TNM分期、非浸润性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MEK5蛋白高表达患者中无复发生存16例,无复发生存率为31.37%;MEK5蛋白低表达患者中无复发生存28例,无复发生存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低级别、T_(2)-T_(4)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MEK5高表达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MEK5呈高表达,与患者TNM分期、病理分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可能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Previous investigators have detected shifts to lower stages at diagnosis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 and prostate cancer.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whether a similar pattern is seen for urothelial carcinomas of the bladder, ureter, and renal pelvis and sought to identify changes in cancer grade and survival trends from 1993 to 2005.

METHODS:

The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NCDB) collects data on approximately 75% of all newly diagnosed cancer cases annually. The authors queried the database for cases of urothelial carcinomas diagnosed in 1993‐2005 in patients aged 18 years and older. All cancer stage data were forward converted to the sixth edition of the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taging definitions.

RESULTS:

A total of 334,480 bladder cancer cases, 15,105 renal pelvis cancer cases, and 10,128 ureteral carcinoma cases were identified. Stage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84% of bladder cases, 83% of renal pelvis cases, and 82% of ureter cases.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early stage tumors as stage 0a, 0is, and I and late stage tumors as II, III, and IV, the percentage of early stage renal pelvis and ureter tumors increased slightly from 1993 to 2005, whereas no stage migration was seen in bladder tumors. In looking specifically at early stage tumor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stage 0a an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stage I tumors for each cancer site was seen between 1993 and 2005. The proportion of high grade tumors in each disease sit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1993 to 2005. For cases diagnosed in 1993‐1996 and 1997‐2000,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5‐year relative survival was observed for patients with stage I and stage II bladder cancer. The absolute change, however, was relatively small, and for bladder case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en adjusted for low or high grade tumors.

CONCLUSIONS:

When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early and late stage tumors, a slight stage migration was seen in renal pelvis and ureteral carcinomas, whereas no stage migration was seen in bladder tumors. Within early stage tumors of all sites, a stage shift was seen, most notably with the proportion of stage 0a tumors increasing and stage I tumors de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high grade tumors in all sites increased. No change in overall survival was observed, underscoring the need for new therapeutic advances. Cancer 2009. © 2009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放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治疗输尿管癌合并膀胱混合癌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例单侧输尿管癌并浸润性膀胱混合癌,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开放尿流改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术前经B超、CT、膀胱镜、输尿管镜和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证实为左输尿管癌并浸润性多发膀胱癌,行腹腔镜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开放尿道切除术和右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手术时间480min,术中出血量约560ml,无输血。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d,下床活动时间4d。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为膀胱高级别泌尿上皮癌伴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侵及全层。左输尿管癌高级别泌尿上皮癌侵及全层。输尿管癌分期分级为T2N0M0,膀胱癌为T2N0M0。术后随访10月,患者无瘤生存至今。结论:单侧输尿管癌合并膀胱混合癌可行一期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腹腔镜下行该手术是可行及安全的。较开放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膀胱混合癌很难早期确诊,为了使膀胱混合癌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行膀胱镜检查时,应多位点取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0年 1月~ 1998年 8月共收治的 1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 ,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结果 :14例患者皆行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 ,10例异常 ,阳性率达 71 4 % ;术后随访 10例 ,存活满 5年以上者 7例 ,其中 5例为患肾输尿管全切及膀胱袖口状切除。结论 :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对原发性输尿管癌术前确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在评估诊断宫颈癌复发中的价值。方法:36例经病理证实宫颈癌复发患者,均行盆腔的MRI轴位T1WI、T2WI、SPIR以及GD-DTPA增强扫描后T1WI轴位、矢状位扫描。在不同序列MRI图像上观察复发肿瘤的形态、大小及信号改变。结果:326例病人中出现复发36例,发生率为11%。25例宫颈癌手术后复发病例,MRI可见在阴道残端或盆腔内出现软组织信号肿块影,增强扫描可见肿块明显强化。其中5例可见肿块侵及一侧输尿管,其上方输尿管扩张积水。11例宫颈癌放化疗后复发病例,MRI可见宫颈较前明显增厚,肿块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可见肿块侵及膀胱壁。结论:由于MRI具有非常好的软组织分辨率,MRI成像已成为宫颈癌手术前后或放化疗前后检查和随访最重要的手段,它能够准确判断宫颈癌临床分期,并且可以早期、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在评估宫颈癌复发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IMP 3 和CD44蛋白在复发性膀胱癌中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2年1 月至2012年12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诊断为尿路上皮癌(UC)的病例,其中筛选出6 个月内短期复发组25例和3 年以上较长期首次复发组29例。应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短期复发组和较长期首次复发组UC病例中IMP 3 和CD4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6 个月内UC复发为25例,6 例表达IMP 3,且均为高级别UC。3 年以上较长期首次UC复发为29例,仅有1 例低级别UC表达IMP 3。在短期复发组中IMP 3 阳性率为24%(6/ 25),表达强度为弱阳性16%(4/ 25)和强阳性8%(2/ 25),明显高于较长期首次复发组中阳性率3.45%(1/ 29)以及表达强度中的弱阳性3.45%(1/ 29)和强阳性0(0/ 29)。 CD44蛋白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P 3 表达与UC复发患者的肿瘤分期、分级呈正相关,而CD44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呈负相关。IMP 3 表达与CD44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MP 3在UC短期复发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较长期首次复发组。IMP 3 可作为新的指标,并联合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等因素对膀胱UC患者经尿道肿瘤电切术后短期复发的高危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张武  盛斌武 《现代肿瘤医学》2015,(19):2817-2819
目的:探讨对表浅性膀胱癌实施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指征和意义。方法:以确立的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入选标准对126例表浅性膀胱癌患者实施手术,满足条件的81例患者中32例拒绝二次手术为A组,49例在术后4周行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为B组,2组患者术后膀胱灌注相同。所有患者随访2年,比较2组间膀胱肿瘤进展率和复发率。结果:A组患者在术后2年随访中共有14例出现复发,分别为术后半年3例,1年内8例,1年至2年间6例。B组的16.3%(8/49)患者在第二次手术时发现肿瘤。2年随访期间复发8例,其中1年内3例,1年后5例,2组间在肿瘤复发上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能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肿瘤复发;切除标本中有无肌层是明确手术切除彻底的标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师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