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们对待性骚扰是否存在态度上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性骚扰行为模型对1018名中国大学生及1117名职场工作人员进行性骚扰态度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①在胁迫性骚扰(t=-5.632,P〈0.01)、攻击性骚扰(t=-2.217,P〈0.05)、非自愿性关注(t=-2.092,P〈0.05)以及总分(t=-2.777,P〈0.01)上,女性对待性骚扰的态度都比男性敏感;②除非自愿性关注外,其他4个维度上男性遭遇性骚扰频率比女性更高(胁迫性骚扰:t=4.508,P〈0.001;描述性骚扰:t=4.746,P〈0.001;性别骚扰:t=6.631,P〈0.001;攻击性骚扰:t=2.62,P〈0.01);③除性别骚扰外,性别与群体类型在其他维度及总分上交互作用都显著(胁迫性骚扰:F=8.681,P〈0.01;描述性骚扰:F=32.848,P〈0.001;攻击性骚扰:F=30.483,P〈0.001;非自愿性关注:F=15.757,P〈0.001;总分:F=30.520,P〈0.001)。结论性骚扰态度和性骚扰遭遇频率上都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特点。方法使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对17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问卷总均分为2.14±0.34,性认知和性态度的均分为2.45±0.35和1.93±0.56。总分及性态度男生得分低于女生(t=5.48和8.70,P〈0.01);总分及性认知高年级得分低于低年级(t=1.99,P〈0.05);性认知城市学生得分显著低于乡镇学生(t=2.02,P〈0.05);总分(F=8.12,P〈0.01)及各因子(F=11.31,P〈0.01;F=3.09,P〈0.05)理解支持组得分最低。不同父母态度组别的男、女生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F=4.50和3.96,P〈0.05),且都是理解支持组得分最低。不同父母态度组别的低年级学生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F=6.04,P〈0.01),其中中立组得分最低。结论男生、高年级学生、父母理解支持的学生性心理更为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男大学生、焦虑障碍患者和社会人群吸烟行为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提出控制吸烟行为的心理学建议。方法采用自编吸烟行为问卷,筛查出男性大学生(37例)、焦虑障碍患者(56例)、社会人群中的规律吸烟者(43例),并对选择的所有样本以不安全感自评量表(SRF IS)进行测试和比较分析。结果①男大学生规律吸烟率为14.68%、焦虑障碍组规律吸烟率34.78%、社会人群组的吸烟率44.33%;②非吸烟组在生存安全(因子I)、人际安全(因子II)得分有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12.54、20.62;P=0.000),吸烟组则仅在总分上有差异(F值为66.13,P=0.000);③配对t检验显示:大学生组中,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在与他人有关系的人际安全(因子II)(t=-3.42,P〈0.01)和爱与被爱(因子III)(t=-3.25,P〈0.01)2个因子比较有差异,其他2个因子无明显差异;焦虑障碍组在生存安全(因子I)(t=-3.43,P〈0.01)、因子II人际安全(t=-3.39,P〈0.01)有明显差异,社会人群组在生存安全(因子I)和个人成就安全(因子IV)有明显差异(P〈0.01);④在三吸烟组总分两两比较时,焦虑障碍组较大学生组(t=-4.14,P〈0.01)和社会人群组(t=-4.11,P〈0.01)比较有明显差异,而大学生与社会人群则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男大学生、焦虑障碍患者与社会人群存在不同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大学生的控制烟草行为应注意提高其自身的群体认同感,焦虑障碍患者则要强调学习和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其内心的焦虑,而对社会人群的教育除了强调吸烟的危害性之外,更要注意提高对于个人成就感的认识、增强和提高自身成就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竞争态度与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生竞争态度与人格的关系。方法采用竞争态度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26名大学生与163名大专生进行调查。结果在良性竞争态度上,不同性别的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t=2.342,P=0.020);在过度竞争态度上,不同性别(t=2.255,P=0.025)和学历(t=1.973,P=0.049)的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内外倾性与良性竞争态度具有显著负相关(r=-0.184,P〈0.01),神经质与过度竞争态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r=-0.245,P〈0.01)。结论教育背景不同对学生所采取的竞争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并且不同的人格特质,个体采取的竞争方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师范大学生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师范大学生压力应对的特点及社会支持、主观压力和人口学等特征对师范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分为人口资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辽宁师范大学学生进行测量,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师范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较多采用的应对方式为有计划地直接行动(-x=2.8061)、较少采用的应对方式为否认性心理解脱(-x=1.9722);②师范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否认性心理解脱"(t=2.163,P〈0.05),"抑制无关活动"(t=2.254,P〈0.05)和"接受现状"(t=2.320,P〈0.05)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③性别和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P〈0.05),年级与主观压力间相关显著(P〈0.05)。结论师范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总体上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年级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求助能力培养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ATSPPH)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49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有待改善;有求助经历的大学生比没有求助经历的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更积极(t=2.1541,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求助态度有差异,其中女生求助态度比男生积极(t=-5.251,P<0.001),而大二学生的求助态度最低(F=3.501,P<0.001);③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与其所获得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406,P<0.001);④社会支持对心理求助态度具有显著的预测性(F=33.615,P<0.001).结论 社会支持水平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即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求助态度越积极.  相似文献   

7.
国防生自尊、自我效能感及个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国防生自尊、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其个性特征,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广东省内4所大学的535名在读本科男性国防生进行调查。结果 1大学一年级国防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年级(F=6.861,P〈0.01);文科国防生显著高于理工科国防生(t=2.070,P〈0.05);学生干部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t=2.019,P〈0.05);2城市居住地国防生整体自我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和农村国防生(F=3.763,P〈0.05);3担任学生干部者EPQ内外向维度评分显著高于普通国防生(t=3.376,P〈0.01);独生国防生EPQ的精神质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国防生(t=2.395,P〈0.05);国防生艾森克量表各维度评分与大学生、军校学员及军人常模得分存在差异;4国防生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水平以及艾森克各量表得分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国防生自尊水平与年级、专业、是否任职学生干部等因素有关;自我效能水平与是否独生因素有关;国防生人格特征与军校生和军人群体相对接近,但与大学生群体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四川省绵阳市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方法采用自编《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卷》对绵阳市两所高校的365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总体重视程度依次是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物质生活、贡献、声望地位,在物质生活(t=-3.245,P〈0.01)和声望地位(t=2.449,P〈0.05)2个维度上具有居住地差异;而在自我发展(F=2.978,P〈0.05)、人际关系(F=5.544,P〈0.01)、物质生活(F=4.215,P〈0.01)、贡献(F=2.748,P〈0.05)4个维度具有年级差异。结论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方法,以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UPI)为工具对6500名大学新生施测。结果青岛地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占20.4%;大学新生有无"振兴中华"、"提高教养水平"和"积极参加社团"入学动机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t=9.64,P〈0.01;t=3.66,P〈0.01;t=3.22,P〈0.01)。结论要重视大学新生的入学动机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及社团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3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数据用SPSS 10.0整理与统计。结果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F=8.86,P〈0.01)和自由满意度(F=4.16,P〈0.05)在是否贫困与性别这2个因素上存在交互作用,贫困男生的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不仅低于贫困女生,而且显著低于非贫困男生;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少的学业满意度(F=21.12,P〈0.01);贫困生的学校满意度(F=5.57,P〈0.05)和环境满意度(F=5.45,P〈0.05)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但他们的学业满意度(F=3.54,P〈0.05)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和贫困与否方面的差异;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饮酒行为及饮酒相关知识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大学生饮酒行为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青少年饮酒知识行为调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采用方便随机抽样方法,对芜湖市2所高校9个专业559名大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大学生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①对大学生饮酒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性别(OR=4.51,P0.001)、月平均生活费(OR=1.67,P0.001)、体育锻炼情况(OR=1.71,P0.05)和饮酒相关知识认知度(OR=1.99,P0.001);②对大学生饮酒相关知识认知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学校(OR=0.62,P0.01)、父母的婚姻状况(OR=1.53,P0.05)、老师谈论饮酒相关问题与否(OR=0.65,P0.05),以及饮酒与否(OR=0.62,P0.05);③对大学生饮酒行为与社会支持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两组的社会支持总分有差异(t=3.99,P0.001);④使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对大学生的饮酒行为与社会支持及生活事件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不饮酒组的正性生活事件与客观支持之间r=0.24(P0.05);饮酒组的正性生活事件与主观支持之间r=0.23(P0.01)、与社会支持之间r=0.23(P0.01),且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之间r=0.17(P0.05)。结论大学生饮酒行为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性别、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高校中社交性吸烟行为的发生率,探讨认知态度、同伴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启动吸烟的影响。方法对579名高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社交性吸烟饮酒行为等相关问题、吸烟认知态度以及家庭环境和简明应对方式的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结果被调查者总体吸烟率19.6%,其中社交性吸烟者占全部吸烟者的18%。对吸烟行为的认知态度及同伴影响与社交性吸烟行为显著正相关(r=0.264,0.428;P=0.000);社交场合的饮酒行为与社交性吸烟行为显著正相关(r=0.220,P=0.000)。年龄、同伴影响、社交场合的饮酒行为是大学生启动吸烟行为危险因素,其中社交场合有人向被试递烟是启动吸烟的重要危险因素(OR=6.284,P=0.000)。结论社交性吸烟行为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同伴吸烟和递烟行为以及对社交性吸烟的认知态度是大学生启动吸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孤独感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及关系。方法用UCLA孤独感量表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网游成瘾与一般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t检验发现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高于一般大学生(t=2.13,P<0.05);关注计划(t=-3.54)、积极重评(t=-1.99)和视角转换(t=-2.95)等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得分较低(P均<0.05),而灾难化(t=3.02)和责备他人(t=4.98)等非适应性策略得分较高(P均<0.01);相关分析发现,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与灾难化策略呈正相关(r=0.326,P<0.05)。结论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多采用非适应性策略;孤独感与灾难化策略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与适应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30名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 1女大学生的总体复原力水平高于男性(t=-3.514,P〈0.001);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心理复原力和适应总体水平均要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F=2.28,P〈0.05;F=5.70,P〈0.001);家庭情况中上水平的大学生适应、复原力水平高于其它大学生(F=3.52,P〈0.01;F=3.42,P〈0.01);2适应与复原力及其各维度都呈显著正相关(r=0.637,P〈0.01),且自我认同、压力知觉、支持性环境3个维度对总体适应水平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β分别为0.20、0.20、0.52,P〈0.001)。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与适应状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师学生人际信任、人格特质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350名高校师范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通过单样本t检验,高师生的人际均分与中间值有极其显著差异(t=-11.57,p<0.01);②高师男生人格特质的E分高于常模(t=3.429,P<0.01),L分低于常模(t=-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半军事化管理对航海类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279名航海类高职生施测。结果①半军事化管理对航海类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影响(t=0.45,P>0.05);②半军事化管理对航海类高职生心理适应性存在显著影响(t=2.36,P<0.05),在校园生活(t=2.27,P<0.05)、自我适应(t=1.93,P<0.05)因子上产生显著影响,在情绪(t=2.55,P<0.01)、择业适应(t=3.65,P<0.001)因子上产生极其显著的影响;③半军事化管理对航海类高职生总体幸福感产生极其显著影响(t=4.01,P<0.001),在对健康的担心(t=-20.13,P<0.001)、精力(t=3.04,P<0.01)、忧郁或愉快的心境(t=-24.61,P<0.001)、松弛和紧张(t=2.83,P<0.01)各因子上均产生极其显著影响。结论半军事化管理对航海类高职生的心理适应性和总体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移情能力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问卷和移情问卷,对46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在性别(t=-4.877,P<0.00)和家庭所在地(t=-3.092,P<0.01)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移情与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呈显著正相关(r=0.206,P<0.001);③不同移情能力的大学生在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存在显著差异(F=9.357,P<0.001);④移情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移情能力对考试作弊行为有预测的作用,高校可以从培养大学生的移情能力来减少考试作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世故性、自我表露和知识共享的关系。方法采用成人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Mach-IV)、自我表露指数量表和知识共享评估量表对1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大学生世故性、自我表露和知识共享的性别差异显著(t=3.886,4.284;P<0.001;t知识共享=2.924,P<0.01),文理科差异不显著;②大学生世故性、自我表露和知识共享三者之间呈显著相关(P<0.05或P<0.01);③自我表露在大学生世故性和知识共享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比率为11.93%。结论大学生世故性、自我表露和知识共享三者密切相关,世故性可以通过自我表露的行为来影响知识共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求助、压力感的现状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年级、恋爱状况的大学生心理求助存在显著差异(t=2.73,P<0.01;F=4.74,P<0.01);②不同年级、性别、性格的大学生压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2.68,P<0.01;t=2.45,P<0.05;F=7.205,P<0.01);③大学生的心理求助和心理压力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194,P<0.01)。结论心理压力大的学生的心理求助意愿较强。在人际关系、就业方面压力大的学生倾向于心理求助,而经济、学习上的压力不易对大学生的心理求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行为的特点,以及职业成熟度与求职意向、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职业成熟度问卷、求职强度量表、求职意向问卷对664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女生的求职意向、求职行为存在显著差异(t=-6.104,P=0.000;t=2.210,P=0.027);大学生的求职意向、求职行为与其是否为独生子女相关不显著(t=-1.564,P=0.118;t=0.193,P=0.847);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求职意向上无显著差异(F=0.940,P=0.421),但在求职行为上有显著差异(F=28.953,P=0.000);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其求职意向、求职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F=4.273,P=0.014;F=7.439,P=0.001);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求职意向、求职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22,P<0.01;r=0.08,P<0.05)。结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对求职意向、求职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