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成两组,A组5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B组30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随访6年,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两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手术4年以后B组疗效优于A组,两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早期临床效果基本相同,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后期疗效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固定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7年6月,9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患者按随机对照试验设计,47例行内固定术,43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24~48个月,平均(28.0±18.0)个月。髋关节功能评价根据Harris评分法进行评分,综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平均住院日、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总的医疗费用、再手术、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内固定组平均住院日、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医疗费用、再手术和并发症明显高于全髋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低于全髋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与全髋置换组无明显差别。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优于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3.
双极头与全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比较双极股骨头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1993年8月-2001年12月采用双极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头下型或经颈型骨折48例,年龄60—85岁,平均70.8岁。18例采用双极股骨头置换,30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结果 2例死亡(与手术无关),l例失访。余45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2个月,无一例切口感染和髋关节脱位。全髋置换组髋部和大腿疼痛的发生率为3%(1/29),低于股骨头置换组的发生率(4/16)。结论 股骨头置换仅适用于身体虚弱的高龄患者,而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多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于2007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HA)24例,单纯股骨头置换术(AHR)24例。观察两组围术期情况、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HR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THA组(P<0.05);AHR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5/24),TH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3/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R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总范围均小于THA组,下地行走时间晚于THA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式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依据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相关问题。方法对65例72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40例;年龄72—99岁,平均78岁;股骨颈骨折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7例;行人工全髋置换23例,单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42例。结果随访24—60个月,平均36个月,髋关节按Harris评分:优46例,良12例,差7例,总优良率89.3%。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床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有效提高了老年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袁华锋  杨小龙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2):1479-1480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6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经后外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结果:本组3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平均随访6~50个月,患髋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线片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及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有早期下地、并发症少、关节功能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双极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效果。方法:从1987年5月至1998年7月,50例老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采用假体治疗,平均年龄73.2岁。其中18例采用Bateman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采用Bateman双极全髋关节置换。全部假体为国产,均以骨水泥固定。结果: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和输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4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9个月,无一例切口感染,无一例死亡与手术有关,在人工股骨头置换,其股骨头脱位、髋部和大腿痛、臼底凸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全髋置换组,结论:人工股骨头难以与骨性髋臼匹配,仅适于身体虚弱的高龄患者,而双极全髋置换以骨水泥固定适于多数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与人工髋臼可以完全匹配,关节更稳定,可以早期负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高危重度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0岁以上股骨颈粉碎性骨折35例(35髋)。对Harris评分、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病死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35例术后均获12~22个月随访,平均15.4个月。受伤前Harris评分为85~91,平均87.8,术前(受伤后)Harris评分为35~52,平均44.8;术后Harris评分为78~90,平均86.2;其中优21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91.4%。手术时间为50~80min,平均63min。总出血量200~850ml,平均470ml。术中输血量400~800ml。住院时间14~25d,平均18d,术后并发髋关节脱臼1例,髋关节疼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结论积极的围手术期评估和处理后,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高危股骨颈骨折,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早期负重下地,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6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结果本组84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4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4周患者扶拐下地活动。随访1.5~6.5年(平均4年10个月),患髋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X线片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及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有早期下地、并发症少、关节功能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在治疗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颈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1998—2003年收治的89例65岁以上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比较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和2年的功能评价、并发症以及二次手术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闭合复位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问、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为最低(P〈0.05),但卧床时间最长,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最高,术后2年随访功能最差。全髋置换术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低,术后髋关节功能最好,但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较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创伤比全髋置换稍小,但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翻修率较高,术后功能比全髋置换差。结论全髋置换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特别是活动能力要求较高、期望寿命较长和身体一般状况好的老年患者,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行全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获得1.5~5年随访(平均3年2个月)。结果全髋关节置换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7例。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8.1%,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临床效果好,可以尽快恢复患者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人工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66例股骨骨质疏松性转子间粉碎骨折的老年患者分别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和PFNA内固定35例,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平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随访12~27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60±16)min,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500ml,平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6d。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8例,良3例,差0例;优良率100%,平均住院费用(38846±5329.6)元。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79±13)min,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514ml,平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32d。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5例,良6例,差4例;优良率88.6%,平均住院费用(36126±6316.6)元。手术时间、平均负重时间、Harris评分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围手术期出血量和平均住院费用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两种方式均能很好地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但人工股骨头在术后髋部疼痛缓解、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6月-2003年10月,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28例,平均随访14.3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28例均获随访,无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无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常见并发症,无髋关节脱位,平均下地时间7.5天,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8例,良16例,可2例,差2例.结论 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术后恢复快,可早期负重,避免卧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2005~2007年收治的127例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比较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和2年的功能评价、并发症以及二次手术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闭合复位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为最低(P〈0.05),但卧床时间最长,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最高,术后2年随访功能最差;全髋置换术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低,术后髋关节功能最好,但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较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创伤比全髋置换稍小,但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翻修率较高,术后功能比全髋置换差。结论全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特别是活动能力要求较高、期望寿命较长和身体一般状况好的老年患者,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髋关节置换术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7年260例行髋关节置换的病例,其中老年股骨颈骨折19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1例,骨性关节炎19例,髋臼发育不良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据各病例的不同特点,术前选择好假体类型;均行后外侧入路,按常规程序完成假体植入.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抗凝药防止血栓形成.结果 行全髋关节置换202例,双极股骨头置换58例,术后随访3~5年,平均4.2年,按Harris评分,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良率为84.5%,全髋关节置换组优良率为92.1%.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髋关节病变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只有做到术前严格评估病情,术中规范操作,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固定的国产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根据Harris评分法和X线资料评定其疗效。结果本组63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和关节脱位,无围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0~42(15.3±2.1)个月。术后合并肺部感染6例,泌尿系感染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2例,脑梗死1例。X线片检查显示髋关节间隙变窄11例,假体轻度内翻5例,出现假体下沉3例,骨水泥周围<2 mm的透亮带2例。根据Harris评分法评定,优22例,良26例,中12例,差3例,优良率76.19%。结论应用骨水泥固定的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与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7例新鲜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髋关节置换组40例、内固定组37例(采用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等指标的差异。结果髋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第3、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内固定置换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床活动时间显著少于内固定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置换组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2.50%)显著高于内固定组(72.9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率(7.50%)显著低于内固定组(24.3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新鲜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较经皮空心钉内固定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更好的效果,但是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大、住院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4例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男性39例,女性45例;年龄65~96岁,平均69.2岁。致伤原因:摔伤65例,高处坠落伤9例,道路交通伤及其他意外伤10例。其中,PFNA内固定治疗33例(PFNA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51例(关节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住院时间、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术中X线暴露次数、住院时间方面,前者明显多于后者(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3个月内Harris评分明显优于PFNA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术式选择上应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及骨折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经验.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1月收治的199例(207髋)初次全髋置换,其中46例(46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新鲜骨折31髋,陈旧性骨折15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股骨颈骨折置换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和评分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期间最后一次Harris评分: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84.1±8.6)分,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评分(85.8 ±7.6)分.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假体位置不良.新鲜和陈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各有1例患者脱位.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及并发症少和功能恢复快的特点,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患者运动功能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月武汉市第九医院骨科治疗7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性29例,女性43例;年龄60~85岁,平均74.9岁。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置换组)和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组(微创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和Harris评分(HHS评分)。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54.97±10.26)min、术中出血量(151.07±36.68)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4.53±1.09)d,明显优于置换组(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1周髋关节功能评分(66.23±3.59)分、术后1个月(77.83±3.51)分、6个月(83.19±3.99)分显著优于置换组(P<0.05);微创组患者SF-36生理功能(52.91±9.52)分、身体疼痛(55.16±7.83)分、HHS评分(88.71±5.39)分,同置换组比较显著提高(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关节稳定性好、易于运动功能恢复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