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21(4):I0001-I0001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血吸虫病传播与水密切相关,而渔船民是接触水体最为频繁的特殊群体之一。长江流域的渔船民等水上流动人员因生产、生活的需要,经常接触疫水而反复感染,许多研究已表明这类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显著高于一般居民。由于流动渔船民常年在江湖中作业,有随意排放粪便的习惯,带有血吸虫卯的粪便直接排入水体中,是造成钉螺感染而形成血吸虫易感地带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渔船民流动性强,流动渔船民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困难重重,一直是国内外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建设渔船民无害化公厕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2008~2010年对渔船民及其集散地分别采用:IHA血清学筛查,阳性者再用尼龙绢集卵孵化进行病情调查;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比较公厕实施前后螺情指标和病情指标的变化.结果 公厕实施2年后,2010年集散地钉螺感染率由实施前(2008年)的1.05%降至0.30...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重点地域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策略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地域实施综合治理的效果。方法收集江苏省重点地域12个县(区)30个乡(镇)、87个滩块、78个渔船民集散地的血吸虫病基础资料和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每年对12个重点地域县(区)有螺环境进行系统抽样螺情调查和人畜病情调查,统计分析实施血防重点地域综合治理县(区)螺情指标和人畜病情指标变化趋势,比较对策实施前后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结果 2008-2010年在江苏省12个县(区)的30个重点乡(镇)共建造无害化户厕8.41万座,居民查病33.96万人次,健康教育269.38万人次,发放防护霜11.20万人份,发放宣传品79.80万人份,家畜圈养9085头,家畜查病1.18万头(只)次,淘汰易感耕牛130头;对87个高危易感江滩实施药物灭螺19640.78hm^2,竖立警示牌798块,翻耕种植116.07hm^2,挖池养鱼306.80hm^2,兴林抑螺506.74hm^2,水利项目投入11883万元,治理河道39.82km,硬化护坡70.04km,涵闸改建30座,建造沉螺池22座;在78个渔船民集散地建造无害化公厕95座,发放粪便收集容器3192套,查治船民2.87万人次,发放防护霜7.16万人份,发放宣传品5.32万人份,健康教育4.66万人次。综合治理实施后,12个县(区)的感染性钉螺环境数、感染性钉螺面积和钉螺感染率分别由实施前(2007年)的75个、802.73hm^2、0.10%均下降为0,下降率均达100%;2005-2010年12个县(区)居民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居民感染率分别为0.16%、0.04%、0.02%、0.02%、0.01%和0.01%,家畜感染率分别为0.11%、0.05%、0、0、0和0。重点地域综合治理期间新增传播控制乡(镇)45个、村183个,至2010年12个县(区)全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针对感染性钉螺环境为主的重点地域综合治理,是进一步推进防治工作进程、快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流动渔船民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的方法,为流动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提供有效措施。方法根据渔船民流动性强,但停靠、休息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在集散地建立三格式无害化公厕,收集处理流动渔船民粪便。采用问卷个案调查的形式,调查集散地居住在船上的渔船民使用公厕情况,统计使用率。结果设计了2蹲位和4蹲位2种规格的三格式无害化公厕。2蹲位无害化公厕:建筑面积6m^2,化粪池容积为4~6m^3,造价为5505元;4蹲位无害化公厕:建筑面积13m^2,化粪池容积为6~10m^3,造价为11700元。第1~3格粪池的容积比例为2∶1∶3,粪池有效深度120~150cm。在35个渔船民集散地建造无害化公厕53座,其中2蹲位公厕4座,4蹲位公厕49座;调查集散地渔船民260人,经常使用207人,偶尔使用42人,从不使用为9人,平均使用率为79.62%。结论在渔船民集散地建立无害化公厕,是管好和处理渔船民粪便的有效方法之一,为实施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当前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管理现况及需求,为制定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省和江苏省渔船民聚集地,根据意图抽样方法对渔船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1.5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渔船民136名。52.2%的调查对象在船上安置有粪便收集器,其中83.1%表示在正常使用、并按规定上岸到指定点倾倒;41.2%的调查对象表示在船上处理粪便的方式是直接向江(湖)排放。未安置粪便收集器者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文盲)者为多,占46.2%,显著高于其他人群(χ2=22.571,P=0)。不同文化程度组在对"不随便向江(湖)倾倒粪便能预防血吸虫病"的了解及对两项措施的支持意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对"在集散地设置无害化公厕对控制血吸虫病有用"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在集散地设点领取抗血吸虫药物"措施的需求意愿,呈现出随文化程度增高而升高的趋势。结论文化程度低仍是制约渔船民提高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意识和接受措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2008年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方法,2008年在监测区内开展螺情、病情等疫情监测。结果2008年共查出有螺面积27 h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4hm^2,活螺密度为0.86只/0.1 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2 1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25%。查出间接血凝试验阳性28例(3.10%),粪检阳性9例,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1%,未查见粪检阳性家畜。2008年监测点内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结论监测区内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江滩灭螺工作要结合环境改造进行综合治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4-2019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为制定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2019年湖南省卫生、农业、水利、林业和国土等部门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每年各项措施完成情况、防治费用以及人群、耕牛病情和螺情。采用Delphi法构建湖南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指数;对人群及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垸内钉螺面积和感染螺面积压缩等方面进行费用-效果分析。结果 2004-2019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累计投入经费711 092.65万元;完成药物灭螺277 437.12hm^2,人群扩大化疗6 927 230人·次,牛扩大化疗2 116 247头·次,建造无害化厕所954 850座,圈养牛290 359头,淘汰牛136 666头,以机代牛141 905套,水改旱39 048.63 hm^2,灌区改造724.12 km,安全饮水覆盖人口399.43万人,种植抑螺防病林191 102.89 hm^2,土地平整38 535.27 hm^2。2004年,湖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4.29%,耕牛感染率为4.48%,垸内有螺面积2 449.37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3 423.74 hm^2;2019年,全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下降至0,垸内有螺面积较2004年下降了77.92%(540.92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下降至0。以2004年数据为基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指数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2019年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指数为97.35。每100人血吸虫感染率和每100头牛感染率下降1%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70.11元和4 204.78元,每1 hm^2垸内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压缩1%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2 010.20元和1 298.09元。结论湖南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明显下降,垸内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大幅压缩。今后应继续保障资金投入,以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措施、巩固已取得的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8.
南通市血吸虫病疫情预警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建立南通市血吸虫病疫情预警监测系统,为及时处置突发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全市设立13个监测点,开展当地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员监测查病,监测调查历史有螺区和输入性钉螺等。结果当地居民查病23426人,血检阳性率为0.38%,居民感染率为0;外来渔船民等流动人员监测查病3401人,血检阳性率为0.62%,外来居民感染率为0.029%,发现1例输入性急性感染病人。查出钉螺复现面积1.38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未查到输入性钉螺。历史有螺环境改造率为34.90%。结论南通市仍有一定数量的残存钉螺孳生;有外来输入性病人存在,对本市血吸虫病的再流行将会构成潜在威胁,今后应加强疫情预警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山区的效果。方法 2006-2014年在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2类流行区各选择2个行政村作为观察区,实施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禁牧、建卫生畜厩、以机代牛等防治措施。以2006年螺情和病情作为基线资料,评价该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高原峡谷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6年的4.94%下降到2014年的0.06%,家畜感染率则由1.11%降至0。高原平坝地区2007年在孝廉村查出1例血吸虫病病例,其余各年均未发现病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由7.38%降至0。2014年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地区钉螺面积分别较2006年下降了74.89%和75.30%;两类地区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均下降,2008年以来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高原峡谷地区西甸和新庄村于200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高原平坝地区的孝廉和康福村于201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情,今后应将控制传染源与消灭钉螺并重,以巩固和扩大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尽早发现血吸虫病外来输入性传染源。方法 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 (DDIA) 进行筛查, DDIA阳性者再进行粪便集卵孵化法或Kato?Katz法检查, 对沿江渔船民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监测。结果 2006-2010年, 共对长江南通段 2 951名渔、 船民开展了血防监测查病, 查出DDIA阳性17人, 粪检阳性1人, 为安徽籍船民,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确诊为急性血吸虫病, 经住院进行正规抗虫治疗, 1周后康复出院。结论 开展沿江渔船民血吸虫病监测, 有利于传播阻断地区的血防成果持续巩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丹徒区三洲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09年疫情动态与变化,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人畜病情和螺情等疫情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监测区2009年人群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2.6%(20/768),感染率为0.13%(1/768),未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家畜感染率为0。共查出有螺面积为28.5万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7万m2、活螺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1.5只/框和26.24%,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02 5只/框和0.17%。结论监测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家畜已不是监测区内的主要传染源,但江滩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仍较大。建议在加大灭螺措施的同时对江滩感染性钉螺形成原因进行调查,明确各类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秋浦河下游渔船民粪便污染对感染性钉镙分布的影响。方法通过对秋浦河下游渔船民停靠情况及秋浦河外滩螺情进行调查,分析感染性钉镙分布与渔船民分布的关系。结果有渔船停靠的7个流行村河滩中,4个流行村滩地有感染性钉螺分布;无渔船停靠的7个流行村河滩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渔船民粪便污染对秋浦河下游外滩感染性钉镙分布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2-2010年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总结经验,为巩固防治成果和进一步降低疫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2010年大理州查螺灭螺,人、牛的查病化疗等相关资料,分析钉螺面积、钉螺密度、钉螺感染率以及人、牛血吸虫感染率变化情况。结果 2002年大理州钉螺面积1 463 hm2、活螺密度0.064只/0.11 m2、钉螺感染率0.88%、人的粪检阳性率5.64%、牛的粪检阳性率3.00%。2002-2007年疫情呈波动状态,2008-2010年人、牛的血吸虫感染率降至1%以下,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0年钉螺面积1 227 hm2、活螺密度0.062只/0.11m2。结论大理州已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已无感染性钉螺,但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呈波动状态,应实时调整血防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分析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了解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为及时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收集2008年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病情和相关因素的调查数据,分析监测结果。结果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血检阳性率和感染率分别为9.86%和0.67%,家畜感染率为1.62%,较2007年均有明显下降,但监测点家畜圈养仅占6.07%。共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177.70 hm^2,新发现钉螺面积7.64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32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5%。结论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畜病情及螺情均较2007年有所下降;家畜依然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需进一步加强家畜管理,同时应关注螺情监测和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15.
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取区域性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强化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辅以人畜查治、健康教育等干预;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血防知识知晓率等变化。结果强化措施后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学生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随灭螺覆盖率的上升而下降,特别是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率下降最为显著,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相关分析表明: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钉螺面积=-0.870,P=O.024;r居民阳性率=-0.834,P=0.039),表明药物灭螺的防治效果最为直接而有效。结论采取以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快速控制江滩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观察南京市浦口区江滩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 2004-2013年浦口区血吸虫病疫情及防治措施资料, 分析比较不同年份不同防治措施人群、 家畜、 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 化。结果 结果 2013年全区钉螺面积384.09 hm2 , 比2004年的1 137.61 hm2 下降了66.24%, 2004年感染性钉螺面积572.02 hm2 , 钉螺血吸虫感染率为0.18%, 2008年后未查见感染性钉螺。2004年人群感染率为3.55%, 2007年下降为0.02%, 2008 年后未再查到血吸虫病人。结论 结论 南京市浦口区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后疫情稳定; 但仍需对既往有螺环境进行 监测及综合防治以巩固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05-2010年对扬中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石城村疫情监测显示,6年钉螺面积均为16.43hm^2,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仅2007年发现感染性钉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81%、0.98%、0.29%、0.28%、0.47%和0.51%;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居民感染率0。连续6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未查出晚期血吸虫病人和血吸虫感染病畜。结果提示,扬中市国家级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钉螺依然存在,需进一步加强江滩综合治理和传染源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仪征市钉螺与血吸虫病病情相关情况,探讨血吸虫病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比较2002-2011年仪征市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变化情况;流行村人群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和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率以及家畜粪检阳性率变化情况。对螺情与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血吸虫病情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性钉螺面积与钉螺面积、急性血吸虫病例与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面积与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 = 0.732,0.678,0.774,P 均< 0.05)。结论 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必须消灭感染性钉螺,压缩有螺面积,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并分析2017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4年以来,特别是2017年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9个市、50个县(市、区)流行血吸虫病,其中2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7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个达到消除标准。2017年,全省共血检179. 1万人,发现阳性18 836人,共粪检17. 4万人,发现1例阳性,为输入性病例;全省现有病人数为6 398人,其中推算慢性病人767例、晚期血吸虫病5 631例和急性血吸虫病0例,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 09%;全省流行村牛存栏26 127头,共血检836头,粪检15 667头,未发现病牛。全省共调查钉螺83 031. 8 hm^2,查出钉螺面积21 397. 0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161. 8 hm^2、复现钉螺67. 7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新查出1个有螺无病的流行村;累计药物灭螺面积10 766. 0 hm^2,消灭钉螺面积239. 9 hm^2,年底尚有钉螺面积26 521. 0 hm^2。2017年,全省51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显示有螺框出现率11. 0%,活螺平均密度0. 39只/0. 1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7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并分别下降了89. 2%和100%,有螺面积在2. 65~3. 10亿m^2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已连续5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例和感染性钉螺。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健康教育控制渔船民血吸虫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渔船民血防健康教育干预,提高其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行为正确率,以减少血吸虫感染和传播的机会。方法成立血防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参与和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加强渔船民粪便管理,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渔船民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血防行为正确率的变化;2005~2007年,每年定期对渔船民血吸虫病进行查治,分析健康教育干预后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变化。结果渔船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血防行为正确率从23.85%和6.59%分别提高到95.70%和53.42%(P〈0.01)。无害化厕所和粪便收集器使用率分别为80.21%和54.52%;2005~2007年血检阳性率为19.24%、12.27%和8.15%,与2004年(27.9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通过血防健康教育干预,不仅提高了渔船民的血防意识,而且还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其不良行为,从而减少了渔船民血吸虫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