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旨在整理和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泄泻的辨治方法。通过分析其记载的泄泻医案,得出叶氏对泄泻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具有病因首重湿邪、治疗祛湿为先和病本以脾为主、同时兼顾肝肾两大学术特色。其辨治体系可分为从湿论治和从脏腑论治两大系列,对目前临床诊治泄泻仍具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施义认为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泄泻)的主要病机是脾虚气陷,肝郁气滞是其发生的重要条件,湿热痰瘀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提出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抑肝扶脾、疏肝理气,清热化湿、和中止泻为治疗大法。笔者总结其治疗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泄泻)的遣方用药规律,尤其是其临床用方用药特色,并附以验案,为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泄泻)的临床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便次增多,便质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中医学认为肝气横逆、克乘脾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四逆散出自《伤寒论》,为调理肝脾之代表方剂,强调肝气得疏则脾土自安,泄泻自止。基于肝脾不调理论探讨四逆散加减治疗泄泻的内在病机,并列举临床验案1则,为四逆散及其加减方治疗泄泻提供新的遣方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4.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其病机多为脾虚湿盛。临床一般将其分为寒湿内盛等七型,常用方剂中并无五苓散,但五苓散作为温阳化气利水的代表方,不少医家用其加减化裁治疗泄泻。现总结近30年五苓散及其加减在泄泻中的研究进展。本文从五苓散适应证及病因病机研究、五苓散原方及五苓散合方或加减治疗泄泻研究进展、五苓散治疗泄泻实验研究进展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张照兰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张照兰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病例以及对该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的观点,归纳出张教授对其病因病机的看法,认为脾胃虚弱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基础,肝气郁滞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条件,血瘀、湿热、痰饮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产物;从病因病机出发,阐释其临床辨证论治的精要,提出以益气健脾、疏肝解郁、祛痰化瘀为治疗大法。同时张教授重视身心调养在该病的治疗中亦非常重要,并总结其遣方用药的规律,尤其是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用方用药的特色,以期为临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慢性泄泻病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党中勤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经验丰富,选方用药有其独到之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杜怀棠教授诊治慢性泄泻的临床医案进行分类、归纳,结合杜教授的访谈笔记,总结其治疗慢性泄泻的临证经验,即脾虚、肾寒、肝强是泄泻的主要病因病机,关注病因,治病求本,参以脏腑辨证,据证确立选方用药法则,脾虚泄泻者宜实脾化湿法,肾寒泄泻者宜强肾助阳法,肝强泄泻者宜柔肝行气法,并附典型案例进一步诠释杜教授治疗泄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鹏  苏世荣  杨少军 《光明中医》2013,28(4):830-831
介绍杨少军主任医师对胃痞和泄泻病因病机的解析,举案例4则分析,总结杨老师临床辨治思路及遣方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9.
论述肝脾不和型经行泄泻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以及痛泻要方的方药组成和配伍特点。通过分析女性经期的生理病理特点,参考泄泻的相关古籍以及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肝脾不和型经行泄泻最为常见,痛泻要方又是扶脾抑肝的代表方,分析其组方特点为临床经行泄泻辨证施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巴元明  夏晶 《新中医》2014,46(2):29-30
泌尿系感染作为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常见病种之一,以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而困扰着许多患者,邵朝弟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其病机主要为"脾肾亏虚,膀胱湿热",治疗当从脾、肾、膀胱着手,以"补益脾肾,清热利湿"为治法,临床上运用自拟"泌感方"治疗泌尿系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临床用药及病案举例四个方面介绍邵教授临床运用"泌感方"治疗泌尿系感染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究文献,收集、整理叶进中医治疗矮小症病案,从病因病机、立法选方用药及具体医案总结其从脾肾论治儿童矮身材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叶进对本病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进行归纳研究,认为脾肾为生长发育之根本,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调养失宜为本病主因,病机为脾肾两虚,治宜健脾益肾、兼顾他脏、随证加减用药,做到因人制宜和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12.
泄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早在《内经》中就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的论述,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的研究不断充实,逐步形成"以湿论治泄泻"的治则大法。先秦两汉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初始阶段,《内经》阐述了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即"湿盛则濡泻",但没有记载具体的遣方用药。金元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重要时期,认为各种证型泄泻都与湿邪有着密切关系,还提出"通利小便"为上策,此意"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明清时期对泄泻病的研究日趋丰富,可从湿热、暑湿、寒湿的角度来辨证施治,且不能过早使用固涩收敛之剂,常用茯苓、陈皮、厚朴、白术、泽泻等祛湿药,指出"无湿不成泄"。因此,利湿是治疗泄泻病的重要大法。诠析历代文献,旨为泄泻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脾主水液运化,肾主津,泄泻的发生与脾肾密切相关,脾肾同病是泄泻常见的病因病机,健脾益肾法包括健脾益肾气、健脾温肾和健脾滋阴。健脾益肾法具有中医理论基础,在泄泻的临床治疗中运用广泛,分别用于治疗慢性腹泻、糖尿病腹泻及肿瘤性腹泻。现探讨健脾益肾的中医理论基础,概述其临床运用,强调健脾益肾法治疗泄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泄泻类疾病在临床上存在兼症变化多、难治愈、易反复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可对其根本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并对全身气血气机进行调理,中药治疗泄泻具有疗效明显,且不易反复的特点。李应存教授认为脾肾两虚型泄泻常由饮食不节、情绪、外感湿邪等导致。因脾肾虚衰,其运化输布水液不力,更会出现湿气内阻,水液内停之虚实夹杂的症状。李应存教授根据此病型病因病机,结合挖掘敦煌大补脾汤与大补肾汤,提出补脾调肾法治疗脾肾两虚型泄泻,以补法为主,并根据其兼症进行加减组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小儿泄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病,诸多证型中以脾虚泻多见。从病因病机、治疗体会、典型病例等方面分析刘小渭主任医师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经验,刘小渭主任医师立足于脾虚湿盛的病机,重视恢复脾之运化功能,采用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脾虚泄泻,并随证加减,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总结许筠教授运用自拟方"升清降浊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经验,导师认为本病病机为"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气虚失运",临证采用"升清降浊、益气化瘀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疗效满意。本文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典型病案进行阐释,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儿科临床常见病。有关小儿泄泻的早期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记有"赤利候""冷利候""久利候"等,脾虚不胜是泄泻的重要因素。1病因病机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其病理变化主要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病的基本因素是湿。《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病》:"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指出泄泻病位在脾。《医宗必读·泄泻》:"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  相似文献   

18.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或伴腹部不适。本文对经方理论体系中契合IBS-D主要症状的病因病机进行总结,提出肝郁脾虚是IBS-D的核心病机,情志失调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在IBS-D治疗方面,强调从调理肝脾角度疏通气机,恢复肠道功能,并结合虚实寒热病性及情志因素来指导选方用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亦强调饮食用药宜忌,重视四时调养,在促进IBS-D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丽娟教授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辨证用药、常用方剂以及临床医案的分析,总结其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经验。黄教授认为高脂血症病位在脾,脾虚、痰浊、血瘀是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因素,病机之本为脾虚,标为痰浊、血瘀,以健脾利湿化浊、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脂血症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正>经行泄泻是指经行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行即作,经净自止的一类周期性发作的疾病[1]。魏绍斌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多年,善用经方、验方,注重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对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独具匠心,现将其治疗经行泄泻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经行泄泻最早见于明代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谓"经正行忽病泄泻,乃脾虚",认为本病责之于脾。明代汪石山在《汪石山医案·调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