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目的 分析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措施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 方法 方法 选择实施以机代牛措施 为主的湖北省江陵县和公安县、 实施封洲禁牧措施为主的湖南省沅江市和华容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 对 2007-2013年人群、 耕牛、 野粪和钉螺感染血吸虫情况进行分析, 比较措施实施前后的防治效果。 结果 结果 湖北省6个行 政村实施以机代牛为主措施, 湖南省7个行政村实施封洲禁牧为主措施。2007-2013年调查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整体 下降趋势, 从3.95%下降至0.69%, 下降了82.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28.376, P < 0.05); 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2 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幅度分别为83.08%和81.6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132, P > 0.05)。耕牛血吸虫感染 率从3.66%降至0.65%, 下降了82.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3.692, P < 0.05)。2013年13个村有螺环境野粪调查 157.44 hm2 , 检获野粪625份, 均为牛粪, 平均密度为3.97份/hm2 , 血吸虫卵阳性7份, 阳性率为1.12%。2007年后, 13个村 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均逐步下降, 2011-2013年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结论 结论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根据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高危传播环境快速评估指标体系, 制定血吸虫病现场调查方法并评估其应用 效果。 方法 方法 2012年在湖南、 湖北、 江西和安徽4省选取60个行政村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 并在钉螺调查环境采用塑 料杯顶管孵化法 (1粪3检) 调查野粪感染情况;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人群感染情况, 方法为先采取血清学筛查, 阳性者再 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粪检 (1粪3检), 每个评估村调查人数不少于300人; 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 (1粪3检) 调查评估村全 部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结果 在4省60个评估村中, 共调查了65处野粪环境, 78.46% (51/65) 的环境发现野粪, 野粪阳 性率为1.07% (9/842)。73.33% (44/60) 的行政村有存栏家畜 (耕牛), 存栏家畜数最多的为江西省南昌县五丰村 (329头); 共调查了3 242头家畜 (牛), 感染率为1.51% (49/3 242), 家畜感染率最高为江西省永修县同兴村 (4%)。共调查47 099人,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77% (364/47 099), 最高为4.37% (湖南省华容县畜牧场村), 有43.33% (26/60) 的行政村人群血吸虫 感染率为0; 所有评估村2011和2012年均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在60个评估村中共调查了77处钉螺环境, 其中洲滩环 境51处, 沟渠环境26处。51处洲滩环境中, 5.88% (3/51) 的环境查到感染性钉螺, 80.39% (41/51) 的环境查到活螺, 最高活 螺平均密度为3.20只/0.1 m2 (湖南省华容县幸福乡畜牧场村),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45只/0.1 m2 (4/8 942), 感染性 钉螺分布在湖北省洪湖市刘家堤村和六合村及安徽省贵池区江口村。26处沟渠环境中, 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53.85% (14/ 26) 的环境中查获活螺, 最高活螺平均密度为3.76只/0.1 m2 (湖北省嘉鱼县花口村)。 结论 结论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血吸虫病 现场调查方法, 有助于科学、 客观、 快速地评估湖沼型疫区高危传播环境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3.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21(4):I0001-I0001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血吸虫病传播与水密切相关,而渔船民是接触水体最为频繁的特殊群体之一。长江流域的渔船民等水上流动人员因生产、生活的需要,经常接触疫水而反复感染,许多研究已表明这类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显著高于一般居民。由于流动渔船民常年在江湖中作业,有随意排放粪便的习惯,带有血吸虫卯的粪便直接排入水体中,是造成钉螺感染而形成血吸虫易感地带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渔船民流动性强,流动渔船民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困难重重,一直是国内外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流动渔民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洞庭湖区水上流动渔民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东洞庭湖区随机抽查275例水上流动渔民,进行基本资料调查及粪检,同时在所调查人群中随机抽取129例进行B超检查,所得结果与2001年所调查的同一目标人群资料进行比较,以评估当前流动渔民血吸虫病流行现状。结果本次调查水上流动渔民血吸虫感染率为40.4%,标化后为53.8%,几何均数感染度为17.4±4.4,两者均低于2001年调查结果。B超显示肝脾受损仍然严重,其中肝脏声像呈网状结构的占58.1%(75/129),肝实质纤维化分级达到Ⅱ级以上的为58.9%(76/129),脾肿大率为50.4%(65/129),均高于2001年调查结果(P均0.01);但肝肿大率38.0%(49/129)及门静脉内径增大率10.1%(13/129)低于2001年调查结果(P均0.05)。同时B超结果显示肝实质受损男性仍然高于女性(P0.01)。结论水上流动渔民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与2001年相比虽然有所下降,但感染率及感染度仍然较高,且肝脾损伤仍然严重。渔民仍然是重要的血吸虫病传染源,要进一步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改良加藤法两次粪检检测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次粪检对提高改良加藤法(Kato—Katz)诊断血吸虫病敏感性的效果。方法在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采用Kato—Katz法于1周内每个居民收集2份粪样,每份粪样三张涂片,观察比较单次粪检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以及两次粪检人群血吸虫总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单次粪检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1.46%、9.26%,单次粪检之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无显著差异(x2=2.84,P>0.05),两次粪检人群血吸虫总感染率为14.94%,显著高于第1次(x2=5.78,P<0.05)和第2次粪检感染率(x2-=16.56,P<0.01)。病人感染度EPG低于40者,1片漏检率高达91.08%,2片漏检率为58.41%;EPG在41-100之间,1片漏检率达20.84%,2片漏检率仅为4.17%;EPG为101~200时,1片漏检率为7.69%,2片漏检率为2.56%;当EPG大于200时,漏检率为0。结论增加粪便送检次数,可提高Kato—Katz法诊断血吸虫病的敏感性, 单次粪检低估人群血吸虫实际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渔民血吸虫感染情况及化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洞庭湖渔民感染血吸虫的严重程度,评估其化疗防治效果。 方法  2 0 0 1年11月选择湖南省岳阳县麓角镇洞庭湖水上作业渔民,询问血吸虫感染与化疗史。用改良加藤法检查虫卵和毛蚴孵化法检查毛蚴,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抗可溶性虫卵抗原(SjSEA)的抗体,B超检查肝/脾病变程度。人群顿服吡喹酮40mg/kg,一个感染季节过后复查。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①询问调查渔民268人,“经常”或“间常”接触疫水的人数占907%;近5年每年平均化疗人数占240%,从未化疗者占394%;②粪检阳性率为681%(111/163),克粪虫卵数(EPG)为4877,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 11~20岁阳性率最高(83 3 %),“经常”或“间常”接触疫水与从未化疗的两种人群阳性率分别为 763 %(106/139)和797%(51/64);③IHA检测阳性率为880%,ELISA检测阳性率为787%,均明显高于粪检阳性率;④肝/脾受损率为774%(82/10 6),其中,肝实质呈Ⅱ~Ⅲ级纤维化病变者占377%,肝肿率为585%,脾肿率为198%;⑤多次化疗人群感染率和EPG显著低于从未化疗人群;⑥复查结果表明,化疗人群粪检阳性率(354%)和EPG(3613)较未化疗人群(565%和684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掌握江苏省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全省监测点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1.63%、粪检阳性率为0.035%;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42%,粪检阳性率为0.988%。推算全省流行区居民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0074%,牛感染率为0.80%,羊感染率为1.90%。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继续呈较为稳定的低流行态势;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远高于常住居民;全省流行区中散放的家畜较少,总体感染率较低,但局部地区家畜感染率仍较高。流动人群和家畜仍为全省局部地区重要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掌握江苏省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全省监测点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1. 63%、粪检阳性率为0.035%;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42%,粪检阳性率为o.988%。推算全省流行区居民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007 4%,牛感染率为0.80%,羊感染率为1. 90%。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继续呈较为稳定的低流行态势;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远高于常住居民;全省流行区中散放的家畜较少,总体感染率较低,但局部地区家畜感染率仍较高。流动人群和家畜仍为全省局部地区重要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鄱阳湖区流动渔、船民进行了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问卷调查流动渔、船民1 841人,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1 466人,阳性544人,Kato-Katz法粪检IHA阳性者498人,粪检阳性102人,鄱阳湖区流动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率为7.60%,显著高于当地一般人群感染率(1.24%)(χ2=20.987,P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洲滩型流行区人群血吸虫再感染和新感染情况,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洲滩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铜陵县光辉村作为研究现场,于感染季节前对6岁以上人群,分别采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检查和IHA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查,两者之一阳性者均进行治疗,以粪检阳性者作为再感染观察对象,粪检阴性者作为新感染观察对象.于感染季节后对上述人群再次采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检查,观察人群血吸虫再感染和新感染情况.结果 经过1年观察,试区人群再感染率为11.96%,新感染率为8.3%.不同性别间人群再感染率和新感染率无明显差异、不同职业间以农民较高,不同年龄组以15岁以下和40~49岁年龄组再感染率较高,新感染率以50岁以上人群较高,无论是再感染还是新感染不同村民组间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洲滩型地区人群血吸虫再感染和新感染仍相当严重,是影响当前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建设渔船民无害化公厕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2008~2010年对渔船民及其集散地分别采用:IHA血清学筛查,阳性者再用尼龙绢集卵孵化进行病情调查;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比较公厕实施前后螺情指标和病情指标的变化.结果 公厕实施2年后,2010年集散地钉螺感染率由实施前(2008年)的1.05%降至0.30...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流动渔船民粪便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为实施传染源控制策略提供有效防治措施。方法收集记录对策实施情况,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每年对渔船民集散地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渔船民进行病情调查,比较对策实施前后集散地螺情指标和渔船民病情指标变化趋势以及扬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2006~2008年在扬州市53个渔船民集散地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公厕103座,对22处集散地实施了安全用水,发放粪便收集容器1907只,发放防蚴霜8159支,开展集散地药物灭螺2316.74hm^2,渔船民查病9698人次,2006年淘汰处理耕牛91头。2005~2008年共捕获解剖钉螺40434只,发现感染性钉螺36只,各年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55.11、9.00、9.00hm^2和2.00hm^2,钉螺感染率为0.133%、0.132%、0.052%和0.035%,4年共开展渔船民查病11680人次,查出粪检阳性15例,各年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36%、0.08%、0.14%和0。对策实施3年后,集散地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感染率和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6.37%、73.77%和100%。全市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感染率和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分别由110.03hm^2、0.111%和0.13%下降到4.00hm^2、0.012%和0.03%,分别下降了96.36%、89.19%和76.92%。结论在全面实施“以机代牛”的沿江地区,实施渔船民粪便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够逐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评估扬州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为江滩地区传播阻断后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方 方 法 法 在扬州市沿江的广陵、 邗江、 江都、 仪征和开发区5个区 (市) 开展水体血吸虫感染性、 水上流动传染源、 江滩保虫宿 主和野粪污染情况调查, 评估和分析江滩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潜在传播因素与风险特征。结果 结果 2015年, 在扬 州市沿江地区确定15个重点水域, 共投放哨鼠1 500只, 饲养后总存活率为99.33%; 解剖哨鼠1 490只, 未查到阳性哨 鼠。共检查水上流动人员5 576名, 未查到粪检阳性病人; 共检查家畜3 566头 (只), 其中牛171头、 羊1 895只、 猪1 500 头, 未查到病畜。2016年1-3月在8块江滩共投放3 200只鼠夹, 在6块江滩捕获野鼠62只, 野鼠捕获率为1.94%, 未发现 感染血吸虫的野鼠; 在7块江滩检获新鲜野粪35份, 其中牛粪11份、 羊粪17份、 狗粪2份、 其他野粪5份, 分别占31.43%、 48.57%、 5.71%和14.29%, 对检获的野粪进行检测, 未查出阳性野粪。结论 结论 扬州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较低, 但 江滩放养的牛、 羊等家畜粪便所致污染是疫情发生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地区感染性钉螺滩地血吸虫病传染源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长江下游地区感染性钉螺滩地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为加大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力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2009年江苏省扬中市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并选择沿江3个易感区域为研究观察区,分别于2009年5-11月在观察区内开展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现况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和Kato-Katz法调查观察区内当地常住居民和渔船民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顶管孵化法检查观察区内散养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观察区内野鼠等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哨鼠法测定观察区内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结果 2007-2009年扬中市分别检查当地居民45300、17400人和16800人,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37%、0.48%和0.44%,未发现粪检阳性者。2009年共检查易感地带居民2124人,血检阳性率为0.6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检查当地渔船民220人,血检阳性率为3.1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对观察区内散养的798只羊进行检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观察区内易感滩地每年均能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曾高达1.49%。共捕获7只野鼠,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共投放300只哨鼠测定水体感染性,哨鼠总感染率为0.33%。结论本次调查未发现当地人畜及野生动物血吸虫病传染源,当地感染性钉螺的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开展风险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 (2014年版)》的要求,在全国所有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共设立457个国家级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对当地常住居民、流动人群、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及钉螺分布和感染情况等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 结果 2015年全国457年监测县(市、区)共开展本地常住居民血吸虫血清学筛查共133 350人,发现血检阳性者4 468人,其中4 457名血检阳性者接受了血吸虫病原学检查,发现病原学阳性者71人,主要为中、老年组的渔船民和农民;监测点常住居民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5%。共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85 047人,发现血检血吸虫阳性者977人;其中966名血检阳性者接受了血吸虫病原学检查,发现病原学阳性者16人;监测点流动人群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2%;浙江、湖南、湖北省和安徽省在监测点流动人群中发现了输入性血吸虫感染者。2015年所有监测点均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监测点共检查家畜13 406头,查出血吸虫感染家畜(牛)5头,监测点家畜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4%。监测点共调查各类环境面积22 295.13 hm2,查出有螺环境面积7 426.63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47 hm2,分布于江苏省和上海市;在除湖北省和广东省以外的监测点发现了钉螺复现环境82.22 hm2;所有监测点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常住居民总的血吸虫感染率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流动人群中存在输入性血吸虫感染者。牛仍是主要的血吸虫感染家畜。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但钉螺分布仍面广量大,且仍有新发现和复现有螺环境。各地应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工作的科学性、敏感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重点地域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策略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地域实施综合治理的效果。方法收集江苏省重点地域12个县(区)30个乡(镇)、87个滩块、78个渔船民集散地的血吸虫病基础资料和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每年对12个重点地域县(区)有螺环境进行系统抽样螺情调查和人畜病情调查,统计分析实施血防重点地域综合治理县(区)螺情指标和人畜病情指标变化趋势,比较对策实施前后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结果 2008-2010年在江苏省12个县(区)的30个重点乡(镇)共建造无害化户厕8.41万座,居民查病33.96万人次,健康教育269.38万人次,发放防护霜11.20万人份,发放宣传品79.80万人份,家畜圈养9085头,家畜查病1.18万头(只)次,淘汰易感耕牛130头;对87个高危易感江滩实施药物灭螺19640.78hm^2,竖立警示牌798块,翻耕种植116.07hm^2,挖池养鱼306.80hm^2,兴林抑螺506.74hm^2,水利项目投入11883万元,治理河道39.82km,硬化护坡70.04km,涵闸改建30座,建造沉螺池22座;在78个渔船民集散地建造无害化公厕95座,发放粪便收集容器3192套,查治船民2.87万人次,发放防护霜7.16万人份,发放宣传品5.32万人份,健康教育4.66万人次。综合治理实施后,12个县(区)的感染性钉螺环境数、感染性钉螺面积和钉螺感染率分别由实施前(2007年)的75个、802.73hm^2、0.10%均下降为0,下降率均达100%;2005-2010年12个县(区)居民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居民感染率分别为0.16%、0.04%、0.02%、0.02%、0.01%和0.01%,家畜感染率分别为0.11%、0.05%、0、0、0和0。重点地域综合治理期间新增传播控制乡(镇)45个、村183个,至2010年12个县(区)全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针对感染性钉螺环境为主的重点地域综合治理,是进一步推进防治工作进程、快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展江苏省沿江水域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为及时发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江苏省长江流域水系和沿江水域分布等特征,在全省重点区域设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示范点,开展哨鼠感染监测、人畜活动观察、预警信息发布、风险水域应急处置等技术集成示范,比较示范区内人畜活动方式与哨鼠感染情况,评价示范区血吸虫感染风险信息发布与应急处置流程的可操作性。结果在江苏省沿江5个市23个县(市、区)的渔船民集散地、船闸通江口、码头、农家乐游玩地、渡口、大型工地和南京青年奥运会保障地等环境水域设立50个监测预警示范点。2014年5-9月共进行了5个批次哨鼠监测,哨鼠总回收率为99.06%(4 954/5 001);发现哨鼠感染点1个,查出阳性哨鼠1只,哨鼠总阳性率为0.02%(1/4 933)。现场观察发现接触江水人员2 088人次,其中捕鱼、收种作物和修造船等生产性接触江水占91.95%(1 920/2 088),钓鱼、洗菜、戏水等生活性接触江水占8.05%(168/2 088);以8-9月接触水体人员居多,占49.57%。现场观察到停靠船只859条,船民1 877人,其中渔船占68.22%(586/859)、渔民占69.58%(1 306/1 877)。共在4个点观察到放养羊32只,其中在哨鼠感染点发现有散放羊3只。全省共发布了4次蓝色预警(接触疫水)和1次橙色预警(哨鼠阳性),发布预警地图1幅,其中显示有5个为捕鱼点、1个为羊散放点;启动应急响应机制1次;完成高危环境药物灭螺10 hm2;对120只散放羊实施集中圈养处理;对35名捕鱼人员发放宣传材料并开展查病和预防性治疗等措施。哨鼠阳性区域内未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结论哨鼠感染监测、人畜活动观察、预警信息发布和风险水域应急处置等技术的集成示范为开展大流域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了解沿江船民血吸虫病预防相关知识和行为, 为制定船民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在常州市新北区沿江船民聚集地,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船民进行血防知识和行为调查, 分析比较不同性别、 年龄和文化程度人群间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的差异。结果 结果 共调查船只231条, 船民702名。人群总的血防知识知晓率为 84.19%,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4.42, P < 0.05)。人群总的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为 43.16%, 其中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人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性别 = 21.95,χ2 年龄 = 15.00, P均 < 0.05)。粪便直排水中的船只占94.81%。结论 结论 沿江船民的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较低, 应加强对船民的血防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水上流动船员区域联动查治病机制与查病程序,为控制长江水域水上流动血吸虫病传染源提供有效措施。方法根据水上货运船只流动性强,但必须在船闸、码头、港口等地停靠的特点,由卫生、海事和交通部门联合协作,在船闸、码头、港口设立血吸虫病查治工作点。采用快速免疫学筛查和粪检病原学确诊的工作流程,建立区域联动工作机制,对查出的血清学阳性者利用区域联动查治病网络,追踪进行病原学检查和治疗。分析并比较不同类型查治病点、不同航行范围船员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在扬州市6个区(市)12个镇设立了16个查治病点,其中固定查治点5个,流动查治点11个。6-8月开展查病40个点次,共调查967艘船只、1225名船员,查出血检阳性19例,阳性率为1.55%;追踪进行粪检14例,未发现粪检阳性病人。其中固定和流动查治点分别检查船员820人和405人,查出血检阳性4例和15例,阳性率分别为0.49%和3.70%,流动点血检阳性率显著高于固定点;检查来自长江水域和本省内陆河道船员898人和305人,查出血检阳性3例和16例,阳性率分别为0.33%和5.25%,本省内河船员血检阳性率显著高于长江水域船员。结论区域联动是开展水上流动船员血吸虫病查治的有效工作机制,其为长江水域控制水上流动传染源提供了新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目的 了解海宁市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和流行现状。方法 方法 根据 《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 案》, 2012-2014年对海宁市海昌街道勤民村省级监测点螺情、 常住居民、 流动人口病情等进行监测。结果 结果 2012-2014 年监测点共调查常住居民600人, 血检阳性率为3.17% (19/600), 粪检均为阴性; 3年血检阳性率分别为2.50% (5/200)、 0 (0/200)、 7.00% (14/200), 2014年血检阳性率显著高于2013年 (χ2 = 14.508, P < 0.01)。3年共监测流动人口1 591人, 血 检阳性率为0.94% (15/1 591), 粪检均为阴性; 其中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92% (14/1 521) 和1.43% (1/ 7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659, P > 0.05); 各年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50% (8/534)、 0.56% (3/531)、 0.76% (4/526), 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752, P > 0.05)。螺情监测显示未发现阳性钉螺环境和钉螺输入。结论 结论 海宁市存在血吸虫病传 染源, 需警惕局部流行的可能。今后仍需加强螺情监测和外来流动人员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