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常州市2013-2016年钉螺分布和螺情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6年常州市的螺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6年常州市共查出有螺面积40.17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30.63 hm2。4年全市共解剖钉螺3 454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全市共查到有螺环境 51个,其中江湖滩、内陆、山丘类型的有螺面积分别为12.13(30.19%)、25.54(63.57%)、2.51 hm2(6.24%)。新发现有螺环境中,江湖滩、内陆类型的面积分别为8.00(26.12%)、22.63 hm2(73.88%)。有螺原因主要是外来输入和邻近扩散。4年药物灭螺面积共计71.74 hm2,巩固药物灭螺面积155.15 hm2,改造有螺环境面积15.90 hm2,改造历史有螺环境面积11.30 hm2。结论 内陆河道钉螺扩散是近年常州市新发螺情的关键,必须需加强监测和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2.
环境改造灭螺控制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评价通过环境改造工程(以下简称环改工程)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对7个观测点57项环改工程连续5年监测病情、螺情变化,周围7岁以上人群采取血清学方法进行病情调查,环改处采取10m框距查螺,捕获钉螺全部解剖。结果:实施环改工程5年后,人群患病率、急感患病率、钉螺面积、易感地带面积、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降低64.1%、100%、71.7%、90.5%、96.5%和95.9%。结论:环改工程是消灭钉螺、降低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钉螺控制策略。方法每年开展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灭螺,同时进行钉螺调查,分析钉螺面积消长趋势和灭螺覆盖率变化。结果2000~2007年灭螺面积和巩固性灭螺面积分别为2027.24hm2和351.99hm2。加强灭螺措施后钉螺面积的上升被有效遏制并开始趋于下降。药物灭螺覆盖率和总灭螺覆盖率相关(r=0.996,P=0.000),而环改灭螺覆盖率与总灭螺覆盖率间无明显相关(r=0.624,P=0.098)。钉螺分布现状主要在江滩和湖滩,其中有螺环境以湖滩为多,有螺面积则以江滩为多。结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采取以药物灭螺为主的钉螺控制策略效果显著,但在加强灭螺的同时还需注重防控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4.
环境改造消灭山丘内陆钉螺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县是安徽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县之一,全县17个乡(镇)、125个村(其中山丘内陆村40个)流行血吸虫病,至2002年底全县尚有钉螺面积2 953.56 hm2,其中山丘内陆44.98 hm2,占1.52%.为消灭山丘内陆钉螺,根据安徽省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关于实施环境改造灭螺工程的意见>精神,在农、林、水、路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有计划地对山丘内陆钉螺进行了环境改造(环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和掌握海陵区钉螺的分布现状和螺情变化规律,为制定控制钉螺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7-2014年海陵区螺情资料,统计并分析影响螺情变化的原因。结果 2007-2014年全区在3个乡(镇、街道)7个村查出有螺环境18处,有螺面积7.832 4 hm2,捕获并解剖钉螺数1 71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各村自查查出有螺环境6处,有螺面积2.134 5 hm2,乡(镇)级专业队复查查出有螺环境12处,有螺面积5.697 9 hm2。5个非流行村查出有螺面积3.126 3 hm2。2008、2012年和2013年复现有螺面积2.274 0 hm2。结论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螺情出现回升和反复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句容市丘陵山区钉螺孳生和分布规律,为制定灭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水系调查丘陵山区
历史有螺环境和现有螺环境,并应用GPS现场采集历史有螺环境和现有螺环境的地理坐标数据,采用Google Earth技术定位分析钉螺孳生环境特点及分规律。结果 共调查历史有螺环境399个,历史有螺面积2 904.39 hm2。其中Ⅰ类环境33个,面积415.04 hm2;Ⅱ类环境33个,面积323.19 hm2;Ⅲ类环境11个,面积96.40 hm2;Ⅳ类环境318个,面积1 989.46 hm2。环境改造率达14.29%。Google Earth地图标注显示现有螺环境和历史有螺环境均沿水系聚集性分布。结论 调查建立了句容市历史有螺环境数据库,并以Google Earth地图进行空间标注,有助于山丘地区钉螺监测和更好地制定灭螺规划。  相似文献   

7.
1978年春季,金坛市在儒林镇叶兴村、峙干村与洮西镇钱家村的芦苇滩上发现大面积钉螺,有螺面积21.46 hm2,其中儒林镇8.12 hm2,洮西镇13.34 hm2。当年春季采取药物灭螺和秋冬季土埋包饺子方法,进行环改灭螺工程。从1979年春季查螺,至今再未查到钉螺。据有关方面推断,该地区当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江山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8年江山市查灭螺、查病和环境改造资料,分析螺情、病情变化,评估综合治理效果。结果 2008–2018年江山市累计开展血吸虫病查病61 220人·次,血检总阳性率为0.56%(343/61 220),粪检均为阴性;耕牛查病4 231头,其中血检阳性12头,阳性率0.28%(12/4 231),粪检均为阴性;查出螺点422个,有螺面积46.915 hm2,解剖钉螺31 686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反复灭螺面积达3 625.492 hm2,进行环境改造11处,改造有螺面积17.880 hm2,改造历史钉螺孳生环境204.380 hm2。结论 江山市实施以环境改造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后,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仍然存在钉螺输入和血吸虫病再流行风险,需继续加强螺情和病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结果,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安徽省根据《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开展钉螺全面调查,调查环境包括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16年安徽省共调查了22 848处环境,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历史有螺环境17 927处,其中环境类型未改变的占71.2%、部分改变的占19.3%、彻底改变的占9.5%;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4.10 亿m2。全省现有钉螺环境共4 830处,分布于7个市38个县(市、区),有螺面积2.65 亿m2,其中2016年新发现有螺面积1 287.65 hm2、复现1 375.32 hm2。全省平均活螺密度0.392 0只/0.1 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2.93%。有螺环境中,湖沼型和山丘型环境数分别占22.4%和77.6%,有螺面积分别占86.7%和13.3%;杂草为有螺环境中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在环境数(占82.2%)、有螺面积(占57.3%)和活螺密度(0.413 9只/0.1 m2)方面占比均较高。按环境类型统计,沟渠型在有螺环境数(占56.8%)、平均活螺密度(0.570 3只/0.1 m2)和平均活螺框出现率(18.57%)方面占比较高,滩地型有螺面积(占87.8%)占比较高。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为1950年和1952年,最近一次发现感染性钉螺的年份为2012年。现有螺环境主要沿长江水系分布。结论 首次建立了安徽省钉螺分布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全省钉螺分布历史与现状,可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泰州市历史有螺环境和改造情况,评估钉螺控制现状。方法查阅历史资料,调查历史有螺环境,进行历史有螺环境分布情况分析。结果全市历史有螺环境7 822个,面积4 252.98 hm2。历史有螺环境I、II、Ⅲ、IV类分别占总环境数的28.3%、2.4%、19.4%、49.9%。现有钉螺环境2个,面积3.60 hm2。结论泰州市螺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大部分历史有螺环境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须继续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江苏金湖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后疫情态势,为调整防治策略和工作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每年3~4月份,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开展钉螺调查;每年6~9月份,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钉螺扩散监测。每年8~10月份,采用环卵沉淀试验或胶体染料试纸条法,对人群开展血吸虫病筛查,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进行检查。开展晚期血吸虫病人调查和保虫宿主监测。结果 1998~2012年,累计查螺面积23 991.48hm2,发现钉螺面积44.68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28.18hm2。解剖钉螺3 885只,未发现感染螺。打捞漂浮物、稻草帘诱螺及调查渔民船只、渔具均未发现钉螺。血清学查病60 164人,阳性率0.83%,其中门诊者阳性率、渔船民阳性率均高于流行村居民。粪检查病3 155人,发现血吸虫病患者1例。查畜4 915头,未发现病畜。共环境改造灭螺27.53hm2,累计药物灭螺面积35.11hm2,药物巩固性灭螺165.197km2,有螺面积下降了99.96%。 结论  金湖县血吸虫病疫情态势较为稳定,应加强输入性传染源和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析安徽马鞍山市辖区近年来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评估到2015年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风险。方法 009~2013年期间,通过免疫学和病原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人畜病情监测;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开展螺情监测;同时,通过人畜化疗和钉螺控制措施开展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结果2009~2013年,人群治疗及扩大化疗2 060人次,采用IHA法共筛查20 622人次,血检阳性率平均为3.75%,处于徘徊稳定状态;kato法粪检查病1 526人次,均未查出阳性。5年间家畜扩大化疗279头次,家畜查病231头次,均未查出阳性。2009~2013年,开展药物灭螺611.3 hm2,环境改造灭螺10.7 hm2,开展螺情监测3 152 hm2,均未查获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从2009年0.205只/0.11m2下降到2013年的0.007 5只/0.11m2,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有螺面积比2009年下降44.1%。结论2009年以来,马鞍山市辖区血吸虫病疫情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5年间均未查出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和有螺面积逐年下降,距离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差距逐渐缩小。目前主要障碍仍然是辖区尚有较大面积的钉螺分布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开化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多部门联动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成效,为达标地区巩固血防成果提供经验。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法,收集1996-2015年开化县查灭螺和环境改造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96-2015年开化县累计查出螺点2 635个,有螺面积102.75 hm2,解剖钉螺12.54万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累计灭螺面积4 932.98 hm2,环境改造综合治理有效压缩了钉螺面积。 结论 开化县以环境改造为主的综合治理方式进一步巩固了血防成果,但仍需重点做好螺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观察湘江长沙城区段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桔洲景区水域水体安全性。方法 方法 了解2003-2012年间实施的防治措施, 调查洲滩钉螺分布和两岸居民、 水上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率, 采用哨鼠实验测定水体感染性。结果 结果 湘江长沙城区段2003年钉螺面积为471 hm2 , 2012年为28.81 hm2 , 下降了93.88%; 11个有螺洲滩通过环境改造已有9个未查到活螺, 其余2个活螺密度已降至0.006只/0.1 m2 以下, 并连续7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桔洲景区原有钉螺孳生地已彻底改造, 自2008 年起连续5年未查到活螺, 景区水域及其上游已无敞放家畜, 哨鼠实验测定水体感染性已连续10年为阴性, 2003年居民感染率为3.63%, 2010年后未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例。结论 结论 湘江长沙城区段血吸虫病疫情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桔洲景区水体安全; 但仍需加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了解长江下游洲滩湿地和钉螺分布情况, 探讨洲滩湿地钉螺控制对策。 方法 方法 现场调查长江润洲段主江 堤外洲滩湿地分布, 并按照我国湿地分级式分类系统进行湿地分类; 调查2004-2013年润洲段沿江洲滩湿地钉螺面积、 钉 螺密度及灭螺资料, 分析沿江洲滩湿地钉螺消长趋势。 结果 结果 长江下游润洲段洲滩属河流湿地, 除永久性水域外, 历史上 均有钉螺孳生。现有自然湿地1 303.0 hm2 , 人工湿地1 479.0 hm2 , 功能改变为非湿地1 059.0 hm2 ; 2013年查出钉螺面积 181.40 hm2 , 均分布于自然湿地。2004-2013年共计开展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4 624.55 hm2 , 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下降率分 别为66.53%和77.66%。现有钉螺均分布于自然湿地。 结论 结论 人工湿地有助于钉螺控制, 沿江洲滩湿地钉螺控制必须重 视湿地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钉螺分布抽样调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浙江省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调查点,5m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2框方法查螺,压碎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设置假螺点考核查螺质量。 结果 在全省55县7106个村中抽取34县的100村为调查点,在21县的32村中查出有螺条块223个,1572框有螺,有螺面积73300m2。其中山丘型18县29村有螺,有螺面积72640m2,占总数的99.1%,与水网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3.04,P<0.01);1,2层有螺面积71680m2,占总数的97.8%,与 3层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3.71,P<0.01);沟和渠有螺面积占总数的62.6%,显著高于田环境(t=3.02,P<0.01)。解剖活螺7892只,均阴性。推算全省有螺面积理论值为1361940m2 。 结论 估算浙江省当前有螺面积1500000~2000000m2,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近4年内有螺村,以沟渠为主,但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纵向观察山丘型地区控制感染性钉螺效果,为制订有效控制和消除感染性钉螺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了2005~2011年石台县大演乡感染性钉螺的调查数据。对感染性螺环境点采用GPS定位,绘制出感染性钉螺分布图,根据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特点,制定各年度的化学药物灭螺方法和综合环改灭螺的实施方案。结果 石台县大演乡从2005年的7个感染性钉螺环境点的村,下降到2011年只有1个行政村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环境点,感染螺面积和感染螺密度逐年下降明显。资料显示:有1个行政村已连续7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2个村已连续6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1个村已连续5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2个村已连续4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1个行政村已连续2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对已控制和消除感染螺环境仍应加强查、灭螺的质量与监测,并全方位做好传染源控制。对一些复杂的钉螺环境点,适时的与小环境改造灭螺相结合,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瑞昌市钉螺消长态势,为制订新的灭螺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7-2010年瑞昌市春季钉螺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分析不同年份有螺面积、螺点和阳性螺点变化情况.结果 2007-2010年有螺乡镇数和有螺村数变化不大;有螺面积略有减少,依次为705.6、645.5、616.0、6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