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VEGF、HIF-1 alpha、EGF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 (H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缺氧诱生因子 1alpha(HIF 1α)和表皮生长因子 (EGF)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 36例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和 6例正常肝组织中VEGF、HIF 1α和EGF的表达情况 ,研究这 3个因子与HCC临床病理学资料、新生血管生成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36例HCC中VEGF、HIF 1α和EGF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89% (32 / 36 ) ,6 7% (2 4 / 36 )和 75 % (2 7/ 36 ) ,均高于相应的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 (P <0 0 5 )。光学显微镜下有静脉浸润的HCC组织中VEGF和HIF 1α的表达率分别为 96 % (2 3/ 2 4 )和 88% (2 1 / 2 4 ) ,高于光学显微镜下无静脉浸润者 (75 %和 2 5 %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VEGF阴性组术后 1、2年生存率均为 1 0 0 % ,弱阳性组分别为 87%和 2 2 % ,强阳性组分别为 5 4 %和 0 ,三组存活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5 )。EGF阴性组术后 1、2年存活率分别为 1 0 0 %和 6 0 % ,弱阳性组均为 70 % ,强阳性组分别为 2 7%和 0。三组之间存活率的差异亦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HCC组织中VEGF、HIF 1α和EGF呈过量表达。HCC组织中VEGF、EGF和HIF 1α的表达与HCC中新生血管生成以及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血管瘤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和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在血管瘤中的表达以及其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新生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2 8例婴幼儿血管瘤中HIF 1α、VEGF的蛋白表达和MVD。结果  2 8例血管瘤中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是6 4 % ,71.4 %。其中增生期和消退期HIF 1α阳性率分别为 87.5 %、33.3% (P <0.0 1) ,VEGF阳性率分别为 93.7%、4 1.7% (P <0.0 1) ;MVD分别为 73 4± 14 6 3、30 2± 9 1(P <0.0 1)。HIF 1α蛋白表达与VEGF成正相关 (P <0.0 1) ,HIF 1α和VEGF与MVD都成正相关 (P <0.0 1)。结论 血管瘤增生期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特殊的缺氧微环境 ,并通过HIF-1α表达水平提高调节VEGF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升高 ,促进了新生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alpha,HIF1α)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等生物学指标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癌中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记数MVD。结果HIF1α蛋白在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中不表达;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中阳性率55%,浸润性乳腺癌中阴性率85%;乳腺癌中VEGF阳性率81.3%。乳腺癌中HIF1α表达与VEGF显著正相关(r=0.762,P<0.01),HIF1α表达与原位癌中MVD呈正相关(r=0.682,P<0.05),与浸润性癌中MVD无相关关系。结论HIF1α及其靶基因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上调,与肿瘤新生血管密切相关;HIF1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相关,提示HIF1α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 (HIF) 1α信号传导途径在腹主动脉瘤 (AAA)中的表达 ,探讨AAA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AAA标本 2 2例 ,以 5例正常腹主动脉 (NA )标本作对照。采用Northern杂交、Western蛋白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 1α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 ,Western蛋白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抗CD3 4染色法检测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AAA组织中HIF 1α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明显高于NA(P <0 .0 1) ;VEGF表达亦明显增强 (P <0 .0 1) ,与HIF 1α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r值为0 .783 ,P <0 .0 1)。HIF 1α表达主要分布在AAA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及外膜处 ,与VEGF的分布部位基本一致。AAA中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 (P <0 .0 1) )。结论 HIF 1α在AAA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肝硬化、肝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 (HIF) 1α的表达以及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相关性。方法 对 14 6例手术切除后的肝硬化和肝癌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比较同一组织细胞中HIF 1α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并分析HIF 1α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HIF 1α普遍表达在肝硬化、肝癌组织中 ;较来源的肝硬化组织而言 ,肝癌组织中HIF 1α的表达显著下调 (P <0 .0 5 )并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 (P <0 .0 5 ) ,与癌栓形成、预后无关 (P >0 .0 5 ) ;HIF 1α与VEGF在肝硬化、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相关 (r =0 .92 3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肝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依赖于HIF 1α ;肝细胞癌变后缺氧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脯氨酸羟化酶2(PHD2)蛋白在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PHD2表达,结合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和MVD资料加以分析。(2)以不同浓度二氯化钴(CoCl2)诱导体外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缺氧。Western-blot方法检测PHD2、HIF-1α、VEGF蛋白表达水平,基质胶内皮细胞二维成管实验检测HMEC-1细胞的成管能力。结果 PHD2在72例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2.2%(16/72),低于在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68.1%(49/72)。HCC组织中PHD2高表达组MVD计数(52.1±4.3)显著性低于PHD2低表达组(69.2±5.5)。CoCl2处理后HMEC-1细胞PHD2蛋白表达下调,HIF-1α蛋白降解减少,VEGF表达上调,HMEC-1细胞成管能力下降,与对照组(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微环境下,PHD2表达水平下调,内皮细胞增殖,但细胞成管能力下降,是导致HCC瘤体血管成熟度下降,促进HCC侵袭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肝癌组织中乙肝病毒x蛋白与缺氧诱导因子-1α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HBx)与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 14 1例福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HBx和HIF 1α表达 ;用Lipofectamine2 0 0 0将 pHA HBx质粒转染HepG2细胞 ,G418筛选阳性克隆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转染后细胞HBx基因和HIF 1α基因转录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转染细胞HIF 1α表达。结果  14 1例肝癌组织标本中 ,HBx和HIF 1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者分别为 98例和 116例 ;转染HBx基因后的HepG2细胞RT PCR结果表明 ,HIF 1α基因呈阳性表达 ,而未转染细胞则为阴性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 ,转染后的细胞 75 %HIF 1α表达阳性 ,未转染细胞几乎未见阳性细胞。结论 肝癌组织中HBx与HIF 1α的表达明显相关 (P <0 .0 1) ,HBx可以明显上调肝癌组织中HIF 1α的表达 ,两者的共同表达对原发性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可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 2 (EPAS1/HIF 2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6 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 [Ⅰ级 2 8例 ,Ⅱ级 12例 ,Ⅲ级 2 0例 ;浅表性膀胱癌 (Tis~T1) 2 9例 ,浸润性 (T2 ~T4) 31例 ]和 8例正常膀胱组织中EPAS1/HIF 2α和VEGF的表达情况 ,χ2 检验分析其表达与膀胱癌分级和分期间的关系。 结果 EPAS1/HIF 2α和VEGF在正常膀胱组织中不表达 ,而在膀胱癌组织表达较强。 6 0例膀胱癌标本中EPAS1/HIF 2α阳性表达 34例 ,阴性 2 6例。病理分级Ⅰ级标本阳性表达 4例 (14 .3% ) ,Ⅱ级 11例 (91.7% ) ,Ⅲ级 19例(95 .0 % )。浅表性癌中阳性 5例 (17.2 % ) ,浸润性癌中阳性 2 9例 (93.5 % )。EPAS1/HIF 2α与肿瘤的病理分级 (r =0 .86 2 ,P <0 .0 0 1)和临床分期 (r=0 .80 5 ,P <0 .0 0 1)密切相关。 6 0例膀胱癌标本中VEGF阳性表达 4 4例。病理分级Ⅰ级标本阳性表达 12例 (42 .8% ) ,Ⅱ级 12例、Ⅲ级 19例均阳性表达。浅表性膀胱癌中阳性表达 14例 (48.3% ) ,浸润性癌中阳性表达 30例 (96 .8% ) ,VEGF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 (r=0 .84 1,P <0 .0 0 1)和临床分期 (r =0 .819,P <0 .0 0 1)密切相关。EPAS1/HIF 2α表达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 (r=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高压症大鼠食管胃底侧枝循环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贲门及周围组织血管的表达,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侧枝循环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模型组80只和假手术对照组20只的贲门及周围组织行HIF-1α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其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肝前型门静脉高压大鼠模型术后30 d小网膜组织内出现小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出现阳性反应的棕黄色颗粒,术后60 d食管胃底组织肌层及黏膜下层新生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出现阳性反应的棕黄色颗粒.对照组呈阴性或弱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1α和VEGF过度表达可能在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侧枝循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整合素αv亚基对肝细胞性肝癌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v亚基 (αv)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对 4 3例HCC和 6例正常肝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αv的表达与HCC的病理学特点、微血管密度 (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αv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肝癌卫星灶的形成密切相关 (H =9 0 0 8,P =0 0 0 3) ;αv在癌组织内皮细胞中阳性与阴性表达组的MVD值分别为 (15 1± 5 4 )和 (115±39) ,两组MVD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t=2 5 0 3,P =0 0 16 )。结论 αv在HCC中的表达对肝癌的血管生成、侵袭转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氧程度与瘢痕疙瘩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基因表达的量化关系和关联性,进一步探讨缺氧通过HIF-1a途径促进异常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设立不同O2浓度组,在常氧及不同程度缺氧条件下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比较各组间HIF-1α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常氧(20%)、不同缺氧浓度(10%、5%、1%)下.HIF-1α蛋白表达相对含量(HIF-1α/β肌动蛋白)分别为0.007±0.006、0.133±0.006、0.537±0.015和0.903土0.021,表明缺氧系统中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缺氧条件促进了瘢痕疙瘩中HIF-1α蛋白的表达,而且表达的量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缺氧通过HIF-1α基因途径与异常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氧平衡在生物个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细胞和组织为适应低氧调节转录子诱导多种基因参与到血管形成、铁代谢、葡萄精代谢和细胞的增殖及存活,而回应这些反应的要素因子是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不断发展的生理学相关基因通过新的机制来降低细胞内氧浓度,上调感应和信号转导以触发HIF的低氧诱导转录活性.该途径最重要的是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和所有的真核生物中.现就HIF在生物医学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杨庆强  张才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4(11):1353-1356,F0003
目的探讨微缺氧与人结肠癌细胞HT-29侵袭能力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微缺氧模型,噻唑蓝(MTT)比色试验测定HT-29细胞的异质性黏附能力,transwell侵袭试验判定其侵袭游走能力,内皮细胞小管形成实验检测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将HT-29细胞微缺氧处理0、6、12、24、48h,明胶酶谱分析检测分泌的MMP-2/9活性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骨桥蛋白(OPN)的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胞核内核转录因子(NF-KB/p65)蛋白表达。结果微缺氧诱导24h后,HT-29细胞的异质性黏附能力、侵袭游走能力显著增加,明显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形成管状结构。微缺氧下6h,MMP-2/9活性无明显变化,尔后随着微缺氧时间的延长,其活性逐渐显著上调,24h达顶峰,48与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29细胞在微缺氧的诱导下,其OPN的mRNA和蛋白以及胞核内NF-KB/p65蛋白的表达趋势与MMP-2/9活性变化趋势类同。结论微缺氧能诱导HT-29细胞异质性黏附能力、侵袭游走能力显著增加,MMP-2/9活性上调,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而促使其向恶性表型转化。OPN-NF-KB可能是微缺氧下继HIF-I之外的另一重要调节途径,该途径与微缺氧诱导的恶性表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缺氧诱导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阐明缺氧对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获得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传至第3代用于本实验。细胞经缺氧处理24 h或正常培养后以半定量RT-PCR法检测VEGF mRNA表达量,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VEGF蛋白含量,以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VEGF蛋白含量。结果 (1)缺氧能显著增加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VEGF mRNA表达(0.34±0.04 vs 0.10±0.01,n=4,P<0.01)。(2)缺氧后细胞表面VEGF蛋白含量较正常对照显著增加(平均荧光强度:1.053±0.055 vs 0.763±0.057,n=4,P<0.01)。(3)缺氧培养细胞上清VEGF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009±0.144)mg/L vs(1.647±0.175)mg/L,n=4,P<0.05]。结论 缺氧能诱导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表达VEGF,这在缺氧引起的肾脏病理改变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微小RNA-210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微小RNA(micmRNA,miRNA)是体内重要的基因水平调节物质,它能调控约1/3的人类蛋白编码基因表达.体内组织细胞缺氧后,miRNA水平发生变化,其中变化最显著的是微小RNA-210(microRNA-210,miR-210).目的 由于miR-210易受低氧诱导,综述miR-210在低氧下的生物化学功能,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内容 概述miR-210在线粒体代谢、血管生成、DNA修复和细胞存活等方面的作用.趋向 为miR-210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长骨发育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小鼠长骨发育的演变过程,检测各发育时段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及分布状况,探讨HIF-1α在小鼠长骨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特点与作用。方法:分别剖腹取得胎龄12.5、13.5、14.5、15.5、16.5、17.5d的C57BL6小鼠的胎鼠,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肢芽长骨的软骨形成及其软骨内骨化的动态形态演变过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HIF—1α蛋白在初级骨化中心形成中的表达与分布,进一步应用RT—PCR检测HIF-1α mRNA在胎鼠长骨各发育时段的表达状况及与骨标记基因骨钙素(OC)表达的关系。结果:胚胎第13.5d(E13.5)时,软骨性肢体形成,关节轮廓出现;E14.5时,软骨性长骨内形成小的骨化核,初级骨化中心刚刚出现,显现不透光骨化影,其后逐渐增大并向头尾两端延伸。免疫组化检测到E14.5时初级骨化中心内的软骨细胞核内见大量HIF 1α阳性黄色颗粒,之后很快消失。HIF-1α mRNA自E13.5至E15.5均大量表达,其后很快下降,维持低水平表达。结论:长骨发育表现为软骨内成骨过程,存在低氧环境,伴随HIF—1α mRNA的规律性表达,这可能与长骨软骨内骨化过程的启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人工气腹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气腹介质对人结肠癌细胞株LS-174T在体外及裸鼠体内增殖的影响,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1)细胞计数法绘制LS-174T细胞株生长曲线。(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株HIF-1α、VEGF的表达。(3)丫啶橙/溴乙啶(AO/EB)双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4)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5)体内实验测量各组裸鼠实体肿瘤的重量及体积。结果体外试验中,经模拟CO2气腹作用后人结肠癌细胞LS-174T生长速度高于对照组,CO2、He人工气腹作用后结肠癌细胞中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CO2组高于He组。He组细胞凋亡率高于CO2组和对照组。体内实验:CO2气腹组裸鼠移植瘤平均瘤重和瘤体积较免气腹组、He气腹组明显增高。结论裸鼠CO2气腹可促进结肠癌细胞LS-174T的生长,而He气腹促进肿瘤生长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9.
Atrionatriuretic peptide (ANP) is reported to be useful for attenuating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improving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fter reperfusion. However, ANP may be either ineffectual or harmful in cases where the myocardium has been chronically hypoxic since birth. This can be a result of the concomitant high levels of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 produced within the myocardium. This study aimed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using ANP to improv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fter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For this purpose, a cyanotic congenital disease model that was developed using isolated rat hearts was used. Hearts were obtained from Sprague‐Dawley rats that were housed from birth until 6 weeks of age either in a hypoxic environment with 13–14% FiO2 (hypoxic group) or in ambient air (normoxic group). These hearts were subjected to 30 min of normothermic global ischemia followed by 30 min of reperfusion using the Langendorff techniqu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al recovery in hearts administered ANP (0.1 µM) into the reperfusion solution was compared with those hearts that were not administered ANP in both hypoxic (without ANP: n = 6, with ANP: n = 6, with ANP and HS‐142‐1[an antagonist of ANP]: n = 6) and normoxic hearts (without ANP: n = 6, with ANP: n = 6). In the hypoxic hearts, ANP administration improved the percent recovery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 (76.3 ± 9.2% without ANP vs. 86.9 ± 6.7% with ANP), maximum first derivative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82.4 ± 1.1% without ANP vs. 95.8 ± 6.5% with ANP), and heart rate (85.6 ± 4.7% without ANP vs. 96.1 ± 5.2% with ANP) after reperfusion. The improvement and recovery of these cardiac function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vels of postischemic cGMP release after ANP administration. The effect of ANP was blocked by HS‐142‐1. The improvements observed in the hypoxic group we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the normoxic group. ANP administration during reperfusion improv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fter myocardial acute global ischemia–reperfusion equally in both the chronically hypoxic and age‐matched normoxic group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腹主动脉瘤 (AAA)发病不同时期动脉壁中低氧诱导因子 (HIF) 1α的表达及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SMC)凋亡的关系。方法 将 60只Wistar大鼠制成AAA模型 ,分别于术后 1、3、7、14、2 1d切取腹主动脉 ,应用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 (TUNEL)检测SMC中的凋亡信号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 1α及凋亡相关基因p5 3、bcl 2的蛋白表达。结果 HIF 1α的表达于术后 3d达表达高峰 ,为 (18.4± 3 .5 ) % ;术后 7d左右是TUNEL染色及p5 3蛋白表达的高峰时段 ,分别为(19.8± 3 .8) %、(17.6± 3 .3 ) % ;bcl 2蛋白在术后 1d时表达较强烈 ,为 (14 .1± 2 .9) %。结论 HIF 1α参与了腹主动脉缺血缺氧状态下的继发损害过程 ,并可通过调节动脉壁中p5 3、bcl 2的蛋白表达水平促进SMC的凋亡 ,是AAA发病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中间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