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象宸教授基于《内经》的胃气理论及三焦论述,结合《伤寒杂病论》及李东垣等医家脾胃思想,提出其胃—三焦理论,认为从解剖位置上三焦附胃,与胃相通,从功用关系上,相协为用,助行胃气,通行胃中元气,助胃通行营卫,参与行水布津;助胃联系脏腑。对于胃痞之病机认为是脾胃三焦同病,其观点源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提出理脾和胃、通和三焦法,并认为仲景疗痞诸方多乃脾胃三焦同治之方。  相似文献   

2.
厌食是较严重的食欲不振,以较长时期原因不明的厌食、体重显著减轻为临床特征.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小儿多见于1~6岁.小儿脾常不足,脏腑娇嫩,如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久病多病、损伤脾胃,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情绪变化、思虑伤脾,均可致厌食.  相似文献   

3.
调肝理气 慢性胃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或胀满不适,中医称之为“胃痛”、“胃痞”等。根据中医肝主疏泄理论,认为肝可调畅脏腑气机,助脾胃运化受纳。肝疏泄功能正常,则脾升胃降,运化健旺。否则,可影响中焦的纳降与升清,致胃中气机郁滞,不通则痛,不降则痞。[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脾胃不和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主要是脾胃之气受损,脾胃升降紊乱,枢机不利,导致胃脘胀满,胃痛等症,属于中医痞证的范畴.张国骏教授通过调节脾胃气机升降,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不和证,多有见效.笔者跟随张教授侍诊,受益颇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章亮厚副主任医师对老年疾病从痰证辨治的经验。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是痰征产生的主要原因,故治疗在祛痰的同时,注重调理脾胃等脏腑功能。结合脑血栓形成、更年期综合征、发热、老年性痴呆等病案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味觉异常,是脏腑气血失调的外在反映,以脾胃病证多见.常见的有苦、淡、甜、酸、涩、咸、辣等.  相似文献   

7.
脾胃是五脏六腑之本,为四脏提供“动能”、“养料”,运送部分“废料”,脾胃运化正常,则气血化生有源,脏腑功能强健,邪无所伤,脾胃衰则四脏俱衰,百病丛生,脏腑功能紊乱亦多影响脾胃运化,致使疾病缠绵难愈.因此,中医”治未病”当注重脾胃,未痛先防在于不伤脾胃,已病防变在于复脾健运,瘥后防复在于补益脾胃.  相似文献   

8.
临床多从肝胆、脾胃论治痞满、反酸等脾胃系统疾患,在门诊跟师过程中发现此类病人多伴见夜卧不安,导师常以黄连、远志、石菖蒲、合欢皮等养心安神改善睡眠。在《伤寒杂病论》中太阳病变证之痞证篇中,张仲景用泻心汤及其加减治疗诸"痞",其"泻心治脾胃"实为"泻心而治肝之郁热",是"实则泻其子"五行制化理论的临床运用。临证运用"泻心"之法治疗脾胃病,需要谨慎审察辨别,切不可滥用。"泻心"以助调肝,进而治疗脾胃疾病,需辨明其为肝气犯胃、郁久化火的实证方可运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脾胃病乃临床常见疾病,吕文亮教授从事脾胃疾病研究多年,在治疗胃痞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时辨证论治,病证结合。吕教授认为胃痞的病机可为脾虚、肝郁等,但湿热蕴阻中焦,脾胃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之一。临床从湿热论治胃痞,以清热化湿法为基础,兼以益气健脾、疏肝行气、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10.
王祖雄教授临证十分重视脾胃,对于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炎症疾病如复发性口腔炎、慢性口腔溃疡、慢性舌炎牙龈炎、口角炎等,根据脏腑病变特点出发,归纳为脾虚夹湿.多从调理脾胃入手,以健脾除湿为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王老认为.脾开窍于口,这类病变多属中医脾胃病的治疗范围。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多属脾胃已虚,并多兼有纳差神疲,便据消瘦等症,并致反复难愈,除一般脾虚见证外,尚有口内溃烂,口舌红肿疼痛,舌苔黄腻等湿浊内阻或湿热上乘的症状,属本虚标实,应辨证为脾虚夹湿或兼夹湿热证,治疗上应健脾化湿或健脾除湿热…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诊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胃炎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近年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脾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受伤,百病由生".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其他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名医宋孝志教授在治疗慢性胃炎时,不但说明了五脏与胃的关系,并把脏腑间的发病症状、脉象也作了详细的阐述.如肝胃痛症、脾胃痛症、肺胃痛症、肾胃痛症.李东垣谓"脾胃为元气之本".因此,治疗慢性胃炎,补中益气、健运脾胃是中医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肝癌多为邪毒耗伤气血,正气大伤,脏腑气血亏虚为本.调理脾胃法在提高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及减缓放化疗毒副反应等方面取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应以中西医综合疗法为主,调理脾胃贯穿于其中.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乘机内陷,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由于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故当兼见恶心,呕吐等胃气不降及肠鸣,下利等脾气不升之证.  相似文献   

14.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亦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上消化道动力学异常为主要发病机制,通过多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而有持续的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烧心等症状达4周以上的上消化系统一组症候群.属于祖国医学中"胃痛"、"痞证"、"呕吐"等范畴,其病变部位多在肝、脾胃.病因多因情志所伤、忧思郁怒、气郁伤肝;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感受外邪、劳倦过度.临床表现有虚实寒热之分.按中医辨证施治,往往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以上两条可知,半夏泻心汤涉及的主要脏腑是脾胃和肠道,属于调和肠胃之剂,在临床上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失常而致的肠胃不和的常用方.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体会到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只要辩证病机符合"半夏泻心汤证",遂加减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效果甚佳,积累了一部分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呕吐可由寒气、火热、湿浊、痰饮、宿食、气攻及脾胃亏虚使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胃。本文作者认为贤与脾胃形成“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的依赖关系。从而重视呕吐从肾论治的观念,特别反复长期呕吐者,多责之于肾。肾阴不足,脾胃失于濡润者,多属应症;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失于温煦者,多属本虚标实症,治当用滋补肾阴或温补肾阳之剂。并应用于癌症化疗副作用、尿毒症、心衰、麦尼尔氏综合症、妊娠、产后及老年久病呕吐者,皆获捷效。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理、法、方、药丝丝如扣一脉相承.本文欲以泻心汤的证治加以印证.再者,泻心汤的主证——痞证,不仅是一种病证,而且也是临床常见的证候之一,尤其在脾胃疾病中更为多见,它遍及六经,在《伤寒论》中直接论及痞证的达35条之多。加之,泻心汤亦为临床常  相似文献   

18.
胃痞是因胃病日久,脾胃气虚,胃络失养而萎缩.以长期食少,胃脘痞胀,腹泻,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痿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董建华教授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提出的通降理论,不仅对于脾胃病的药物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对于脾胃病脏腑推拿治疗也有重要的意义。在脾胃病通降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对患者病情的辨证,采用振法、摩法、揉法、推法等多种脏腑推拿手法发挥行气导滞、活血化瘀、祛痰除湿、温阳散寒、疏肝和胃、升清降浊、补益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最终恢复脾胃气机升降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治疗脾胃病。此外,应用通降理论指导脏腑推拿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的其他脏腑疾病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胃痞属于中医"痞证"的范畴,《内经》中称为"痞"、"痞塞"、"痞隔"等,临床常见饮食内停、痰湿中阻、湿热阻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六型,而其中以痰湿中阻型最为多见,本病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患者表现为病情反复,缠绵难愈,鉴于此,冯全生教授认为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职是本病主要机理,并认为"通法"是治疗本病的大法,在临床治疗上屡见奇效,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