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以下简称高迷切)治疗溃疡病,由于保留了胃窦部的迷走神经而不影响胃排空功能,且手术操作比胃切除术简单,术后并发症少,而成为较理想的手术方法。近年来,国内相继开展了此种手术。本院自1980年以来,共施行高迷切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30例,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但这种手术术后并发症仍较多。据国内报告早期并发症约为5%,Zeu Dauils等报告可达16.5%。所以自1943年 Dnags-tedt 等提出用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后,临床上逐渐采用这一治疗方法,并于近几年又逐步发展到高选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溃疡病,以期减少术后并发症。但近来有越来越多的报告证明各种类型迷走神经切  相似文献   

3.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简称高选迷切)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是近几年来一种较新的手术方法。此方法只切断分布胃壁细胞区的迷走神经支,而保持了胃窦—幽门一十二指肠解剖的完整性,本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我们自1980年9月~81年3月共做6例,近期疗效较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来随着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采用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在国外已渐盛行,其中又以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更为人们所重视,但其疗效尚不十分满意,溃疡复发率高达5~10%。在国内,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近年来已在一些地区和单位开展和研讨。但胃大部切除术仍为当前外科治疗溃疡病的主要术式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我院1965年1月至1974年12月十年内溃疡病施行胃大部切除  相似文献   

5.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术后壁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最明显:分泌小管明显减少,管腔变小,管腔内微绒毛锐减;这些变化与泌酸度减少一致,表明壁细胞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术后2~3年壁细胞结构虽恢复术前形态,但胃酸度在正常范围内,此时胃粘膜可能已适应新的内稳定环境。研究提示高选迷切不失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一种可取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简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多有迷走神经张力亢进和胃酸分泌过多的特点,1943年 Dvagstedt 首先应用迷走神经干切断术来治疗。由于全腹腔的迷走神经均被切断,术后常有顽固性腹泻、腹胀、倾倒综合症等副作用;又因胃窦失去迷走神经支配,蠕动减弱,幽门功能失常可致胃潴留。1945年 Dvagstedt 又提出应附加胃空肠吻合术,以解决胃排空机能障碍。1948年 Frankssom 报告了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即保留迷  相似文献   

7.
用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溃疡病已有近百年历史。我院在五十至六十年代间治疗溃疡病以胃大部切除术为主,但是最近十年我们考虑胃大部切除术虽然是治疗溃疡病的一种较好的手术,对减低溃疡病复发率有明显的效果,但是术后发生倾倒综合症、消瘦、贫血、营养障碍和代谢性骨病等并发症较多。另外这种手术不适合于空腹胃酸分泌较低的、轻度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特别是年老或体质不好的病人。对于这类病人,我们采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加幽门成形术(以下简称全迷加幽门成形术),初步观察获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来源和结果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溃疡病的外科治疗,先后曾采用胃肠吻合术、胃部分切除术及胃大部分切除术,使疗效有了提高,但理论上极不合理,术后常遗留各种严重并发症。直至1964年Holl及Hart提出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方使溃疡病的外科治疗进入一个新阶段。本手术对胃肠不会造成严重损伤,并保留了胃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利于术后早日恢复。一、适应症及禁忌症 1.优点[1]:(1)本手术保存幽门窦-幽门-十二指肠的正常解剖,保存了胃的正常排空功能,避免了倾倒综合症和碱性反流性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痛的神经外科治疗效果。方法我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痛患者18例,并根据患者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情况选择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以及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上部l-2根丝切断术或者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以及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上部l-2根丝切断术治疗。结果 13例患者接受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以及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上部l-2根丝切断术治疗,5例患者接受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以及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上部l-2根丝切断术治疗。17例患者手术结束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手术的早期有效率达到94.44%。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1.76%。分别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和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痛具有十分确切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EED)中对迷走神经的处理方法,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EED中结合实施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术后随访观察胃排空、正常的胃肠功能、胆系发病率、术后再出血和溃疡病的发生等情况。结果EED中结合实施HSV的方法实际操作可行,有效地减少了传统EED的术后并发症。结论改良的的术式对生理功能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避免了辅助手术的创伤,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术式。其手术后病死率极低,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较少,但其溃疡复发率较高。为此,我们于1993年3月至2006年10月采用了李世拥等施行的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穿孔、幽门梗阻患者58例,获得了比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并发症,其术后的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极低,已得到公认,但术后溃疡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张晋体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11):1075-1076
目的:观察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穿孔的效果。方法:1993年3月—2004年3月11年间符合条件的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的患者行修补穿孔后,采用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30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诊58个月,按V is ick分级:Ⅰ级23例(76.7%),Ⅱ级5例(16.7%),Ⅲ级2例(6.7%)。结论:选择穿孔早期的污染较轻的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采用规范的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复发率低,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穿孔修补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08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3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采取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穿孔修补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最大酸排出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穿孔修补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穿孔、出血和狭窄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严重并发症.传统的胃大部切除术后常存在一些严重并发症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1970年Johnston[1]首创用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后,欧美国家相继开展.我院于1979年基于PCV的原理,设计了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xtended parietal cell vagotomy,EPCV)[2],只切断分布到胃的支配壁细胞的迷走神经分支,使胃酸显著下降,溃疡得到愈合.因保留了胃窦和幽门神经支,保留了胃的完整性,从而维持了胃的正常容积和排空功能,使得手术更加符合生理功能要求.我院应用EPCV术共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急性穿孔、出血和狭窄病人229例,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院于1979年3月至今,采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以下简称高选迷切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20例,近期疗效满意,初步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8例,女2例。年龄19~48岁,平均33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平均8年。20例中择期手术10例:计顽固性溃疡8例和幽门不全梗阻2例。前者中有出血史者2例;因穿孔经修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1982~1986年总结4所医院121个幽门前溃疡病例作临床实践研究。57例行胃窦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加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64例施原型Roux-Y胃空肠吻合术。(前者简称毕氏Ⅰ式,后者Roux-Y术式。)两组手术时间为3.5~4.5小时,术中出血量均300ml。都预防性用抗菌素。住院期平均9天。术后发病率包括腹内脓肿、腹外感染、术后出血、再手术,两组无差别。毕Ⅰ式组有44例随访26个月,Roux-Y组有52例随访31个月。术后症状常有轻度  相似文献   

18.
为寻求外科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的手术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保留交感神经的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组和高选迷切组,观察两种术式对胃酸分泌、血清胃泌素和壁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示保留交感神经的高选迷切术后1、2、4周基础胃酸分别比术前下降73.2%、74.9%和66.9%,高于高选迷切组的60.8%、63.1%和57.2%(P<0.05)。前组术后壁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分泌小管减少、微绒毛脱落比后组更显著,两组血清胃泌素浓度无明显差别。结果说明,保留交感神经比不保留交感神经有更显著的降酸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 以胃切除术治疗溃疡病已一个世纪,并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但是由于它是一个“牺牲局部、保存全身”的方法,加之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广泛应用和甲氰咪胍的问世。这就有必要重新讨论溃疡病的现代治疗。现就溃疡病的外科治疗综述如下。溃疡病外科治疗的目的和原则应该是:①降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②切除抵抗力低下的胃粘膜组织,包括溃疡、溃疡愈合后疤痕和胃小弯区;③避免发生胃贮留;④尽可能减少十二指肠内容的反流。  相似文献   

20.
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切除术前后胃酸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临床广泛采用各种迷走神经切断手术降低胃酸来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胃酸检查对于选择手术方式和判定术后效果有一定意义。我科曾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外科治疗者无选择地采用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切除术共80例。本文对其中胃酸检查资料较完整者65例进行分析,以探讨手术前后几种胃酸检查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