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评价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有价值的临床指标,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联系密切,临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查可为评价糖尿病血管病变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2型糖尿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反映个体动脉粥样硬化(AS)负荷程度,是心脑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素。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颈动脉IMT的变化可提早15~20年。这种变化与T2DM的遗传因素和体内环境因素变化,如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肥胖及合并的心脑血管病变、外周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相关。早期监测和逆转颈动脉IMT的变化,对预测、防治T2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及强化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之间的关系及强化控制对血Hcy和IMT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61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27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Hcy水平,对糖尿病组给予降糖、降压及调脂治疗随访12个月,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IMT、Hcy,分析血浆Hcy水平与IMT之间的关系及强化控制后二者的变化。结果(1)糖尿病组血浆Hc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11.9±6.5)μmol/Lvs(9.0±4.9)μmol/L,P<0.01];糖尿病组高Hcy血症(Hcy>15μmol/L)的患病率为36.0%,对照组高Hcy血症的患病率为9.4%(P<0.01)。(2)糖尿病组中的高Hcy组随访12个月后其IMT为(1.01±0.32)mm,而正常Hcy组IMT为(0.83±0.19)mm(P<0.01)。(3)COX回归分析显示,高Hcy血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P<0.01,OR=1.079,95%CI为1.033~1.127)。结论高Hcy血症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用高频超声检测3 0 5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 1 2例健康人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1 )高血压病组IM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 0 5 ) ;高血压病不同病程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5 ) ;高血压病有无合并冠心病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5 )。(2 )颈动脉IMT增厚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结论 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情况,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监测高血压病的进展、预后,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造成靶器官损害,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病。靶器官损害发生后不仅独立于始动的危险因素加速心、脑血管病发生,而且成为预测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标记(risk marker)。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或粥样斑块、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和微量白蛋白尿等靶器官损害,目前被公认为是心血管危险的重要标记。本文讨论IMT测定和临床意义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选择2009年2月-2010年8月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3例(男38,女35),年龄30~77岁,平均年龄(57.8±9.6)岁。以上病人按尿微量白蛋白比肌酐值分为三组(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2.5mg/mmol为单纯糖尿病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2.5~25 mg/mmol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微量白蛋白/肌酐>25mg/mmol为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所有患者均予糖尿病饮食、戒烟及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胰岛素控制血糖,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qd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 qn调脂。半年后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及早期糖尿病肾病组IMT均大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IMT大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白蛋白尿程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与糖尿病病程、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胆固醇呈负相关。药物干预可减少尿微量白蛋白,可能减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在上海市嘉定区纳入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定其CIMT值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其两侧CIMT中较大值的相关性。CIMT≥0.7 mm定义为CIMT增厚。结果:纳入受试者共2 496名。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3.59±1.34)×109/L,CIMT平均为(0.58±0.12)mm。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四分位水平的升高,CIMT增厚的患病率亦随之升高(趋势P=0.000 1)。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IMT呈显著正相关(β=0.000 511,P=0.001 8)。校正全部因素后,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增高,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逐渐增加,且中性粒细胞计数的第4四分位组(>4.238×109/L)相对于第1四分位组(≤2.671×109/L),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增加55%[比值比(OR)=1.55,95%可信区间(CI):1.13~2.14,P=0.000 6]。结论:中老年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与CIMT增厚呈显著正相关,中性粒细胞是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衰弱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选取2020年6~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体检的457例≥65岁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衰弱筛查量表(FRAIL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受试者的cIMT,检测血清生化指标.根据FRAIL评分,所有研究...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糖浓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Thickness CIMT)是用于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之一。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CIMT的增加与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病率增加是显著相关的。前瞻性研究亦显示,在普通人群中,无论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CIMT的增厚均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关。CIMT在糖尿病人群中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前期即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fastingslucose,IFG)或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状态时有研究发现CIMT已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前列腺癌去势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32例老年前列腺癌睾丸全切患者为研究组(CAS组),同期单纯前列腺肥大局部前列腺切除患者32例(PH组),30例年龄匹配的非前列腺癌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FMD)、硝酸甘油介导的(%NID)的舒张功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测定体质量(BMI)、血清总睾酮(TT)、游离睾酮 (FT)、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及脂联素水平等指标,分析内源性睾酮缺失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 平均年龄、吸烟史、BMI、血压、空腹血糖、ET-1和%NID组间无差异;CAS组与对照组比较,TT、FT明显降低,WHR显著增高,脂联素水平降低,颈动脉IMT增厚,%FMD减低.相关分析显示%FMD分别与TT和FT正相关;IMT分别与FT和脂联素负相关、与ET-1正相关,此外脂联素与TT、FT正相关、与IMT负相关.结论 内源性睾酮缺失引起血管舒张功能减弱及颈动脉IMT增厚.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增加的危险因素。方法8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0.9mm为增厚组(45例),〈0.9mm为单纯组(43例),另设健康老年人对照组(30例)。3组均测身高、体重、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酸(UA)、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IR)。结果(1)SBP、FBG、INS、IR、TC、TG、LDL、HDL、UA、IMTc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直线相关分析示高血压患者IMTc与BMI、SBP、FBG、INS、IR、TC、TG、LDL、UA水平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IMTc与UA、INS、BMI、IR、TC、TG、LDL、HDL密切相关。结论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肥胖、血脂代谢异常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影响酒精性脂肪肝(AFL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因素。方法从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山东省泰山医院住院及查体进行超声检测的人群中选取AFLD患者99例和53例健康对照者,均通过超声肝脏及多普勒下颈动脉斑块检测进行影响AFLD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因素的横断面研究。分组为: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AFLD组(A组)42例;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AFLD组(B组)57例;既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也无脂肪肝组(C组)32例;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但无脂肪肝组(D组)21例。结果 (1)AFLD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4,P=0.035);(2)D组人群年龄高于A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人群BMI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5);A组和D组人群BMI明显高于C组(P0.05);(4)A组和B组人群TC、TG和VLDL均明显高于C组;B组人群TC明显高于D组(P=0.044);A组和B组人群APOB明显高于C组(P0.05);B组人群APOB明显高于D组(P=0.026);(5)A组和B组人群UA均高于C组和D组(P0.05);(6)A组和B组人群ALT明显高于D组(P0.05);B组人群AST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5);A组和B组人群γ-GT均高于C组(P=0.000)和D组(P0.05)。B组ALP高于A组(P=0.046);(7)B组人群Cr低于C组(P=0.030)。结论 AFL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更明显,考虑与BMI增加、脂质和UA代谢紊乱及肝肾功能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IR对T1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治疗的T1DM患者179例。采用估计葡萄糖处理率(eGDR)评估IR,按eGDR中位数进行分组,以eGDR<10.0 mg/(kg·min)定义为高IR状态。由超声科医生测量CIMT,CIMT≥0.9 mm或有斑块定义为CIMT异常。结果 179例T1DM患者平均eGDR为10.0(8.9,10.7)mg/(kg·min),CIMT异常率为14.5%。CIMT异常比例与年龄和IR相关,在年龄>30岁(33.3%vs 1.0%)和高IR状态患者(20.7%vs 8.0%),CIMT异常比例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R是CIMT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T1DM患者IR程度与CIMT异常密切相关;在年龄>30岁的患者中,IR是CIMT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以夜间反复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为特点。近年来发现OSAHS与中风、心力衰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密切相关。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可预测ASCVD。故研究OSAHS与CIMT对于预防OSAH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甚至ASCVD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OSAHS的流行病学、OSAHS导致IMT增厚的机制及相关治疗,为干预OSAHS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降压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动脉顺应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降压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动脉顺应性影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选取正常对照组 45例、高血压控制组 35例和高血压未控制组 36例 ,使用美国产CVProfilorDO 2 0 2 0动脉测试仪同步记录血压和动脉顺应性 [大动脉弹性 (C1 ) ,小动脉弹性 (C2 ) ],美国产HP5 5 0 0超声多普勒高分辨率 7 5MHz扫描探头测量颈动脉IMT和血管内径变化。结果 高血压未控制组颈动脉IMT明显增厚 ,与高血压控制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后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颈动脉内径在高血压未控制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高血压未控制组与控制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三组间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和脉压 (PP)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高血压未控制组C1 和C2 均低于对照组和高血压控制组 (P <0 0 1) ,后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三组的SBP、PP均与C1 呈负相关 (r= 0 314,P <0 0 5 ;r = 0 4 82 ,P <0 0 1;r = 0 342 ,P <0 0 5 ;r= 0 384,P <0 0 5 ;r = 0 315 ,P <0 0 5 ;r = 0 36 5 ,P <0 0 5 )。对照组颈动脉IMT与C1 呈负相关 (r = 0 36 9,P <0 0 1) ;对照组和高血压控制组的颈动脉IMT与C2 呈负相关 (r= 0 4 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足患者181例,未合并糖尿病足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非糖尿病足组)为研究对象,测定IMT值,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按IMT值分三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正常组(IMT<0.9 mm),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MT≥0.9 mm)及颈动脉斑块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踝肱指数(ABI)、糖尿病足Wagner分级等资料。结果颈动脉内膜厚度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颈动脉斑块组糖尿病足Wagner分级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IMT升高,患者的FBG、HbA1c、LDL-C、Cr、ABI、血压等水平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MT值与FBG、HbA1c、LDL-C、Cr、ABI、收缩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183、0.149、0.304、0.421、0.840、0.161,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bA1c、收缩压、ABI为血管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值与糖尿病足创面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MT值越高,糖尿病足创面情况越严重,IMT值可能可作为糖尿病足创面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156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同时测定颈动脉IMT和血清Hcy水平。根据血清Hcy检测结果,分为Hcy增高组与Hcy正常组,分别对两组的IMT厚度进行比较,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Hcy增高组颈动脉IMT(1. 17±0. 32) mm,而Hcy正常组颈动脉IMT(0. 78±0. 21)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IMT和Hcy呈正相关(r=0. 58,P 0. 01)。结论血清Hcy水平增高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有显著影响,降低血清Hcy水平对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相关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