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通过细胞因子及其组合体外诱导脐血CD34^+细胞转分化成肝样细胞的效果。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从MNC中获得富集CD34^+细胞。选用人白血病抑制因子、制瘤素M、bFGF、aFGF、肝细胞生长因子、EGF及干细胞生长因子7种细胞因子,浓度分别为10、10、10、10、20、20和50ng/mL,设计了49种细胞因子组合,分别采用这些细胞因子组合体外培养脐血CD34^+细胞,培养周期为28d。以新鲜脐血CD34^+细胞作为对照。每7天检测诱导后细胞中细胞角蛋白19(cytokemtin19,CK-19)、CK-18、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me synthetase,GS)、人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以及甲胎蛋白(a-fetoprotem,AFP)的mRNA转录情况,并应用免疫荧光法、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与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染色法检测细胞分泌ALB、合成糖原以及解毒能力,以此判断是否存在脐血CD34^+细胞体外向肝样细胞的转分化。结果 在经细胞因子诱导后的CD34^+细胞中均可检测到人肝细胞所能表达的CK-19、CK-18和GS的mRNA条带,未能检测出肝细胞特征性的ALB与AFP的mRNA条带;而新鲜脐血CD34^+细胞中以上5种蛋白的mRNA均未能检出。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示诱导前后的细胞中均未能检测到ALB的表达,且均不能有效吞噬ICG染料。PAS反应检测结果显示,经细胞因子诱导后的细胞紫红色糖原沉积区域较新鲜脐血CD34^+细胞增大,出现紫红色区域的细胞增多。结论 脐血CD34^+细胞体外经细胞因子组合诱导后,虽有肝细胞相关蛋白mRNA表达,但未能转分化为肝样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AC133+ 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 (CXCR4 )和粘附分子VLA4 (CD4 9d)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新鲜分离的、不同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 7d的脐血AC133+ 细胞表面CXCR4和VLA4 (CD4 9d)的表达情况。结果  2 6例新鲜脐血AC133+ 细胞中CXCR4的表达率为 (46 .3± 11.5 ) % ;VLA4的表达率为(5 1.2± 17.3) %。在无血清、有细胞因子存在的条件下 ,短期液体扩增培养后 ,脐血AC133+ 细胞中CXCR4和VLA4的表达率发生变化 ,其中在早期效应细胞因子SCF、FL和TPO组合下 ,CXCR4和VLA4表达率为 (6 8.9± 15 .8) %和 (73.6± 19.8) % ,与新鲜脐血比较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在体外短期扩增培养过程中 ,早期效应细胞因子能显著上调脐血AC133+ 细胞CXCR4和VLA4的表达 ;用SCF、FL和TPO组合扩增脐血 ,不仅能获得足够数量的造血干 /祖细胞 ,还能增加造血干 /祖细胞的迁移和归巢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含有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后的扩增情况和用于移植的安全性.方法 从新鲜脐血中分离出的MNC,在含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分别将培养前和培养第10天时的造血细胞进行细胞计数、细胞活力分析、集落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记、彗星试验分析DNA的损伤情况、无菌性分析及移植至NOD/SCID小鼠体内等项研究.结果 经过体外短期培养,脐血中MNC、CD34+、CD133+、CD34+CXCR4+及CD34+ VLA-4+细胞扩增倍数均比培养前增高(P<0.05);半固体培养基可支持多系集落的生长;培养前和培养第10天时脐血细胞DNA损伤率均低于5%;无菌性分析提示细胞未受污染.将体外扩增后的脐血造血细胞移植入NOD/SCID小鼠体内,与新鲜脐血移植相比,小鼠的存活时间及植入能力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是解决脐血造血细胞数量不足的有效方法.脐血造血细胞经短期培养能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安全而具植入能力的造血细胞.  相似文献   

4.
人脐血中血管内皮祖细胞体外扩增和鉴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体外扩增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及体外进行EPC的鉴定。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脐血中分离EPC,体外分别培养在包被有FN和不包被FN的培养皿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鉴定培养贴壁细胞表面标志CD31、CD34及KDR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133及表达CD133细胞比例。结果:包被FN的培养皿中细胞贴壁及增殖均比未包被的多,免疫组化染色CD31、CD34及KDR均呈阳性,培养第4天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 占21.3%。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可用于体外分离脐血中EPC进行实验研究,FN对于体外培养EPC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脐血细胞体外扩增的实验研究和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脐血造血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过程中的生长分化特点,探讨脐血干细胞与体外扩增后的祖细胞混合移植的可行性以及合适的移植时机。方法:按种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于含体积浓度为20%胎牛血清(FCS)的IMDM悬浮培养体系中,加入干细胞因子(SCF)、Flt-3配基(FL)、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6(IL-6) ,培养21d,每周半量换液,同时进行细胞计数,涂片形态学观察,粒-单系祖细胞(CFU-GM)、红细祖细胞(BFU-E)集落培养,细胞表面CD34^ 、CD33^ 、CD3^+、CD19^+标记和细胞增周期的动态观察。结果 培养7d时的脐血细胞,CFU-GM、BFU-E集落形成最多,之后逐渐减少,21d时已低于培养前水平。CD34^ 细胞比例在培养后7d达高峰,14d开始下降;CD33^+细胞比例在培养后7-14d达高峰,21d时开始下降;CD3^ 、C CD19^ 细胞比例均在培养第7d时显著下降,并持续低水平至21d。培养7d后G0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S期细胞快速增高,至21d时仍有较高比例。培养第21d的细胞涂片见少量中、晚幼粒细胞。结论:理论上脐血干细胞与扩增后的祖细胞混合移植用于成人具有可行性,体外扩增培养7d左右是混合移植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然成熟型树突状细胞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扩增机制。方法:提取DAB/2小鼠脾脏及肝脏细胞,流式细胞仪分离树突状细胞,测定其纯度及表型,加入C3H/HeJ小鼠提取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混合培养,测定其增殖活性。利用CD4^+CD25-T细胞测定扩增后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结果: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分子CD40、CD80及CD86,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扩增效果明显。与新鲜分离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一样,扩增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高表达Foxp3,而且均保持了其抑制活性。结论:自然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能扩增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且扩增后的调节性T细胞保持了其表达活性和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后植入能力的改变,以及对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MNC进行短期无血清培养扩增,比较扩增后的效果及细胞凋亡的变化;将扩增6d后的人脐血MNC植入经半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观察小鼠6周后的存活率和造血重建情况。结果人脐血MNC在干细胞因子(SCF)、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基(FL)、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3(IL-3)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下,培养6~11)d获得最佳扩增效果,同时细胞表面膜联蛋白V(Annxin V)的表达明显减少;移植6周后有55.6%的小鼠存活,存活小鼠的骨髓、脾和胸腺细胞中均能检测出人类CD45、CD34、CD33、CD3和CDl9抗原,外周血提取的DNA可检测出人特异的Cart—Ⅰ基因和Alu基因。结论SCF+FL+IL-6+IL-3细胞因子协同作用能有效扩增人脐血MNC,MNC扩增6d后可成功植入N()D/SCID小鼠体内,并帮助小鼠重建多系造血。  相似文献   

8.
人脐血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培养、鉴定与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从人脐血中分离、体外培养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及其生长特性和鉴定。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MACS分选法提取人脐血中CD133^+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度,予EBM-2培养液接种培养,观察其生长特性;利用Dil-LDL及FITC-Lectin摄取实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等进行鉴定。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细胞平均占单核细胞的(1.13±0.10)%,磁珠分选所得CD133^+细胞平均纯度为(91.45±1.04)%;CD133^+细胞贴壁生长,可分化为梭形血管内皮细胞及形成集落;CD133^+细胞培养过程中Dil-LDL及FITC-Lectin摄取阳性,双染阳性率为(95.83±1.72)%;CD133^+细胞培养1周后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4、Ⅷ因子阳性率分别为(95.83±2.23)%和(95.92±1.43)%,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33^+细胞体外培养4d、1周可形成小血管结构。结论免疫磁珠分选法可获取较高纯度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在生长因子作用下诱导其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CD40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对T细胞表型及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体外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分别以sCD40基因及空载体修饰的13(2(实验组和对照组)作为刺激细胞,尼龙毛柱法收集Balb/c小鼠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初次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7d。在培养的第1、3、4、5、7天时采用新型四唑氮盐(MTS)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酶联免疫吸附(EuSA)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第5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上CD25及CD69的表达。再次进行MLC5d,在培养的第1、3、5天时检测与初次MLC相同的项目,并比较初次及再次MLC后的各项检测指标。结果初次及再次MLC后,实验组(经sCD40基因修饰的DC)刺激细胞增殖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空载体修饰的DC)。初次MLC中,实验组CD4^+、CD8^+T细胞比例及CD4^+CD25^+、CD8^+CD25^+、CD4^+CD69^+、CD8^+CD69^+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液上清中IL4和IL-10不能测出,而实验组培养液上清中IFN-γ和IL-2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再次MLC后,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2和IL-4、IL-10的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体外MLC体系中,经sCD40基因修饰的DC可同时作用于CD4^+和CD8^+T细胞,使CD69和CD25表达降低,引起T细胞早期活化和成熟障碍,抑制T细胞增殖及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出T细胞免疫耐受状态。  相似文献   

10.
人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纯化鉴定及定向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细胞表面标志物,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脐血EPC,用EGM-2MV培养基[含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等具有诱导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CD133^+细胞的比例、原代EPC的生长曲线及生长特性。透射电镜查找Weibel-Palade小体。同时设计EPC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瘤体生长及血管增生情况,以鉴定EPC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CD133^+细胞在免疫磁珠分离前后的比例各为0.91%及85.52%。EPC原代培养时细胞形态正常、密度均匀,前3d为相对抑制期,此后快速增殖,10d后达80%~90%融合。EPC生长曲线显示,接种后5d内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从第7天开始明显增加,第17天达高峰。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原代EPC贴壁后呈梭形,接种后7d数量明显增加,呈克隆状生长。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膜伸出许多伪足丝,基底膜呈多层;细胞质内可见一种短棒状小体,含平行管状的内部结构,即Weibel-Palade小体,确定其为EPC。裸鼠成瘤实验可见EPC组肿瘤瘕体及血管数量大于或多于对照组;抗人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大量EPC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结论本实验分离培养的CD133^+细胞具有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即为EPC。裸鼠成瘤实验初步证明EPC参与血管重建,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加速缺血组织血管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机制中的作用,观察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效应性T细胞CD4^+CD25^-T细胞产生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的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方法分离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与CD4^+CD25^-T细胞后,将CD4^+CD25^+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CD4^+CD25^-T细胞在体外分别单独培养及按不同比例共同培养后,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单独及混合培养时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分泌的水平。结果健康对照及胃癌患者CD4^+CD25^+T细胞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TGF-β均显著高于CD4^+CD25^-T细胞,而分泌细胞因子IFN-γ均显著低于CD4^+CD25^-T细胞(P〈0.01)。CD4^+CD25^+T细胞在体外可明显抑制CD4^+CD25^-T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且这种抑制能力呈效靶比关系(P〈0.01);但CD4^+CD25^+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CD4^+CD25^-T细胞在体外共培养对IL-10及TGF-β的分泌无显著影响(P〉0.01)。结论CD4^+CD25^+调节性T在体外可能通过细胞因子的调节发挥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生物反应器大规模扩增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并通过动物移植实验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采集抗凝脐血10份,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分别进行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和静态扩增培养.检测扩增前后细胞表面CD34、CD38、CD133、CD184和CD62L分子的表达,并进行造血干/祖细胞集落的培养.取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以X射线照射后,分为4组,其中MNC组小鼠注射未经扩增培养的MNC;静态扩增组小鼠注射经过静态扩增培养的细胞;反应器扩增组小鼠注射经过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的细胞;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移植后6周处死存活小鼠,收集骨髓细胞,检测其中CD45+、CD3+、CD19+和CD33+细胞的含量以及人特异的Cart-Ⅰ和Alu基因的表达.结果 生物反应器扩增前MNC为(1.2~2.8)×108个,扩增后为(3.7~12.6)×108个,扩增后的细胞数明显高于静态扩增培养者(P<0.01).经生物反应器扩增后所形成的红系集落形成单位、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明显高于经静态扩增者(P<0.05).移植6周后,空白对照组小鼠均死亡,MNC组存活率为35%,静态扩增组存活率为30%,反应器扩增组存活率为62.9%,后者明显高于前二者(P<0.05).各组存活小鼠骨髓细胞中均检测到Alu基因和Cart-Ⅰ基因的表达以及人源CD33+、CD45+、CD3+及CD19+细胞.结论 利用生物反应器可大规模扩增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所得细胞能植入小鼠体内,并能获得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3.
胃癌CD133阳性细胞亚群肿瘤起始细胞样特性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细胞CD133+亚群的分选及其特性的鉴定.方法 对50例胃癌原发灶和癌旁胃黏膜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CD133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分化胃癌细胞系CD133所占百分比,免疫磁珠法分选CD133+细胞亚群,悬浮培养并观察其生长特性,并检测CD133阳性细胞裸鼠皮下接种致瘤能力.单细胞克隆观察单个CD133+细胞生长特性,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相关干细胞标记的表达.结果 CD133蛋白多定位于胃癌原发灶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肿瘤细胞膜表面,其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KATO-Ⅲ、SGC-7901、AGS及MKN-45中CD 133+亚群所占相对百分比为(28±2)%、(17±2)%、(6±2)%及(4±2)%.人胃癌细胞系KATO-Ⅲ分选后阳性组中CD133+亚群比例分别为(91±3)%;培养1周后,达到(95±2)%,并不断增殖形成细胞球.而且其增殖能力强于阴性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21±3)h和(40±8)h,P<0.05].CD133阳性组和未分选组细胞裸鼠皮下接种时成瘤率分别为100%和80%;而CD133阴性组不成瘤,CD133阳性组移植瘤平均体积及重量均大于未分选组(P<0.05,P<0.05).单克隆形成实验示单个CD133+细胞可形成新的细胞克隆.半定量RT-PCR检测示其表达干细胞标记物Oct-4、Nanog、Sox-2、Musashi-1及EGFR.结论 体外可成功分离、纯化和扩增人胃癌细胞CD133+亚群,其具有自我更新、增殖能力及较强的致瘤能力,并表达部分干细胞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2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增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提取B6小鼠脾脏细胞,流式细胞仪分离CD4+CD25+Tregs,将新鲜分离的CD4+CD25+Tregs与抗CD3单克隆抗体、同种同系抗原递呈细胞(APCs)及外源性IL-2共同培养,测定其增殖活性;并检测体外扩增后的CD4+CD25+Tregs的免疫抑制活性及其Foxp3的表达。结果:与外源性IL-2共同培养的CD4+CD25+Tregs增殖程度强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扩增的CD4+CD25+Tregs抑制CD4+CD25-T细胞增殖活性的能力与新鲜分离的CD4+CD25+Tregs相似(P〉0.05)。体外扩增的CD4+CD25+Tregs的Foxp3表达与新鲜分离的CD4+CD25+Tregs亦相似(P〉0.05)。结论:外源性IL-2能够消除CD4+CD25+Tregs的无反应状态,且体外扩增的CD4+CD25+Tregs保持了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5.
转染肿瘤mRNA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抗肝癌免疫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转染原发性肝癌(HCC)mRNA的树突状细胞(DC)能否诱导抗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方法采用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体外刺激分化为DC细胞;从人肝癌HepG-2细胞和3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中体外扩增mRNA。以mRNA转染DC细胞,并与PBMC混合培养诱导扩增CTL。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培养细胞中CD3^ 、CD4^ 、CD8^ 细胞的比例。^51Cr释放法测定CTL的杀瘤活性。结果经扩增人肝癌HepG-2mRNA和2例AFP( )患者的AFP( )HCCmRNA诱导3周后,CD3^ 、CD8^ 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由诱导前的27.8%、26.5%、29.6%升高至89.3%、73.6%、86.8%;而经扩增AFP(-)HCCmRNA诱导3周后,CD3^ 、CD8^ 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由诱导前的25.4%升高至53.6%。转染HepG-2细胞和AFP( )的患者HCCmRNA的DC诱导的CTL对HepG-2细胞杀瘤活性明显高于AFP(-)的患者,其杀瘤特性由MHC-I限制的CD8^ T细胞所介导。结论HCCmRNA体外转染DC能诱导肿瘤特异性CTL,可为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对脐血(CB)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寻找最佳的收获时机。方法将从CB标本中分离出的MNC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体系(含或不含HBMSC及细胞因子支持),在0、6、10及14d检测MNC数、CD34 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结果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各时间点相同条件下,有HBMSC层支持组的各项测量指标均较其他组高(P<0.05),其中HBMSC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组扩增效果最佳。体外培养6~10d时,以上各项指标基本上达到最高值。结论HBMSC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能实现CB在体外的有效扩增,此体系可能是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的较理想方案。体外培养6~10d是收获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7.
大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分离及功能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法稳定分离正常大鼠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磁珠两步法分离大鼠脾组织CD4^+CD25^+T细胞。首先采用藻红蛋白(PE)标记的抗CD25抗体和抗PE多功能磁珠试剂盒阳性分选CD25^+T细胞,再用抗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抗体和抗IgG磁珠阳性分选获得CD4^+CD25^+T细胞。分离后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分离纯度,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体外增殖实验检测其对CD4^+CD25^-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结果:两次阳性分选后获得的CD4^+CD25^+T细胞纯度为(90.4±1.6)%,细胞存活率为(92.6±2.4)%。体外增殖实验表明,CD4^+CD25^+T细胞能明显抑制CD4^+CD25^-T细胞的增殖(P〈0.01)。结论:采用免疫磁珠法两次阳性分选,可稳定地获得纯度理想并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大鼠CD4^+CD25^+T细胞。  相似文献   

18.
CD4+ CD25+ Tr细胞与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F  Lv L  Pu LY  Li XC  Yao AH  Zhang W  Yu Y  Wang X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1):1463-1466
目的研究CD4^+CD25^+Tr细胞及其相关基因Foxp3与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内淋巴细胞;免疫磁性分离法(MACS)分选CD4^+CD25^+Tr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所得细胞纯度。体外细胞增殖试验研究CD4^+CD25^+Tr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CD4^+CD25^+Tr细胞Scurfin蛋白表达。结果自发耐受组大鼠移植肝内CD4^+CD25^+Tr细胞含量显著高于急性排斥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LEW大鼠的脾细胞比DA大鼠自身的脾细胞更能刺激CD4^+CD25^+T细胞的增殖。CD4^+CD25^-T细胞能抑制CD4^+CD25^-T细胞的增殖,当加入外源性IL-2(200U/ml)时,该抑制作用被逆转。结论转录因子Foxp3介导的CD4^+CD25^+Tr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诱导大鼠肝脏移植自发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由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和富集的CD34+细胞起始扩增所得的造血干/祖细胞在体内植入及造血重建的能力.方法 从人脐血中分离出MNC和CD34+细胞,在体外扩增7 d.将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型(NOD/SCID)小鼠分为四组,在接受亚致死剂量铯源照射后,进行细胞移植,实验A组接受由MNC培养得到的CD34+细胞和CD34-细胞;实验B组接受由富集的CD34+细胞培养得到的CD34+细胞和CD34-细胞;阳性对照组接受从脐血新鲜分离的CD34+细胞和CD34-细胞;阴性对照组不接受细胞移植,仅输注相同体积的IMDM培养基.6周后处死存活的小鼠,取其骨髓、脾脏和外周血细胞,分别进行细胞表型分析、集落和人特异性基因的检测.结果 经过体外扩增,以富集的CD34+细胞起始培养者的细胞总扩增倍数为39.8倍,远高于以MNC为起始细胞者的1.88倍.移植6周后,所有接受细胞移植的小鼠均存活,存活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中均能检测到人源细胞(CD45+细胞)及人源的各系血细胞,实验A组各类细胞的含量稍高于实验B组,且接受细胞移植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中可检测出人特异的Alu序列.结论 与从脐血中新鲜分离的细胞相比,扩增后的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内植入能力有所下降,以MNC起始扩增的造血干/祖细胞体内植入能力优于以富集的CD34+细胞起始扩增者,但二者体内造血重建能力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尿毒症患者和肾移植受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和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CD127^-调节性T细胞(CD4^+CD127^- Treg)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3例尿毒症患者(尿毒症组)、13例肾移植受者(肾移植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CD4^+CD127^- Treg和CD4^+CD25^+CD127^- 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尿毒症组和肾移植组CD4^+细胞中CD4^+CD127^- Treg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肾移植组CD4^+CD25^+CD127^- Treg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外周血CD4^+CD127^- Treg数量降低,免疫功能紊乱。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CD127^- Treg和CD4^+CD25^+CD127^-Treg数量降低,免疫反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