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较重,预后不良,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和猝死,选择适当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水蛭粉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旨在观察水蛭粉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有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潘淑荣 《中外医疗》2009,28(13):59-5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笔者使用氯吡格雷加丹参注射液对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治疗组(100例)和消心痛对照组(100例),治疗组口服麝香保心丸,每日3次,每次2丸;对照组口服消心痛片,每日3次,每次10mg;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即症状疗效分别为94%与83%(P〈0.05),心电图疗效为82%与70%(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疗效,而且安全可靠,耐受性好,是长期治疗与预防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值得推广的纯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的ET、CRP水平进行检测和临床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对照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ET、CRP的水平变化说明其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观察这两项指标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病情观察、疗效判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41例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低分子肝素组);41例应用杏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联合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和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变化.结果:杏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心肌耗氧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杏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王涛 《中外医疗》2009,27(12):100-100
目的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酯(格芬达)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格芬达组和硝酸甘油组,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血压、心率、心电图等。结果格芬达治疗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87.5%,优于硝酸甘油治疗组;心电图改善与硝酸甘油组接近;心律失常明显减少(P〈0.05)。结论格芬达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ST段无抬高的一类,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治疗目标是解除心绞痛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和防止死亡。我院2007年7月2010年7月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观察丹红组(21例)与对照组(18例)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静息心电图、血压、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丹红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心肌耗氧量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综合征,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易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对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欠佳。现将我院近3年来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观察丹红组(21例)对照组(18例)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静息心电图、血压、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丹红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心肌耗氧量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不稳定型心绞痛7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日均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ST段及T波的改变。结果显效58例(73.6%),有效14例(18.4%),无效4例(5.3%),总有效率为96%。结论①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由冠状动脉硬化、微小血栓形成为主要机制。②血小板功能异常是UAP血栓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凝血酶是血栓形成的核心。③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45)(常规治疗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疗程一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88%,优于对照组。结论: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辛伐他汀治疗UAP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高瑛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AP)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病情较重,预后极差,易发展为AMI和猝死。笔者用肝素治疗28例UAP患者,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按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分...  相似文献   

15.
赵诚 《中原医刊》2007,34(1):86-8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病情较重,如不有效进行治疗,可能迅速转化为AMI甚至猝死。我们对40例糖尿病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探讨和讨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后应用肝素钠静脉点滴治疗得到的效果,并提出肝素钠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可行性及疗效的确切性。本文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96例和肝素钠652ou/d,6-7天治疗,临床总体率为93.25%,被确认为肝素钠是目前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上位有效药物,现型药物。  相似文献   

17.
王进卿 《基层医学论坛》2014,(20):2644-2645
目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9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给予常规疗法加氯吡格雷。比较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胸痛、胸闷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74%)优于对照组(80.85%),临床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且副作用未增多。结论: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月丽 《中国医疗前沿》2011,(14):25+76-25,76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96.0%,心电图总有效率82.0%,对照组分别为84.0%、6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A)之间的中间状态,易发展为AMA,危及患者生命.为进一步探讨UA治疗新途径,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治疗,临床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