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以来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确诊的13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胆脂瘤型中耳炎并胆固醇肉芽肿8例,分泌性中耳炎并胆固醇肉芽肿4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蓝鼓膜)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而痊愈,术中见三种不同的中耳炎疾病均交错存在胆固醇肉芽肿病变,肉芽肿大多位于中耳乳突腔、鼓室入口、上鼓室、鼓室窦等处。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常与各种中耳慢性疾病并存,病变可广泛存在于中耳各部,治疗以手术彻底清除病灶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病原因、诊断和接受中耳乳突手术治疗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8月~2004年4月接受中耳乳突手术治疗和经病理证实的18例(19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加中耳置管术7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加听骨链成形加中耳置管术2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术3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膜成形术2耳,开放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4耳,单纯乳突切除术1耳。结果:置管者术后1~3个月拔除中耳通气管,鼓膜愈合良好;未置中耳通气管者,1~2个月鼓膜颜色正常。术后听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纯音测听达到应用水平(语频气导平均听阈30dB以内)15耳(79%)。所有患者随访0.5~2年,除1耳因咽鼓管不通,长期留置中耳通气管外,其余患者无复发。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为中耳炎症引起含气腔通气受阻,引流障碍及含气腔出血。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中耳乳突手术彻底去除病变,建立乳突鼓室咽鼓管良好的通气系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4例(15耳)经手术并病理证实的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行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加中耳置管术6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听骨链重建6耳;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3耳。结果1耳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后仍间断溢液;1耳中耳置管术后2周通气管脱落,中耳积液复发,需通气管重新置入半年病情缓解后取出。所有病例术后随访0.5~3年,14耳术后语频听力提高15dBHL以上,1耳术后听力无改变。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应及早手术治疗。根据病变的程度、部位及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原则是彻底清除病变,建立咽鼓管、鼓室、鼓窦、乳突的通气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 (CG)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 (9耳 )CG患者的临床资料。 8例 (9耳 )均为轻~中度传导性聋 ,鼓膜呈“蓝鼓膜”征 ,鼓室压曲线图为B型 (除 1例鼓膜紧张部穿孔外 ) ,其中 7例 (8耳 )行鼓室探查术 ,开放上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 ,彻底清除肉芽组织 ,有 5例行中耳置管术 ,2例行中耳乳突改良根治术 ;另 1例仅行鼓膜穿刺抽液。结果 :1例失访。 7例 (8耳 )术后随访 0 .5~ 6年 ,6例 (7耳 )无复发 ;1例 (1耳 )复发 ,再次行手术治疗 ,术后 1年无复发。结论 :对不明原因的血性耳溢液及蓝鼓膜 ,应结合CT提高术前诊断率。对CG应采取手术治疗 ,清除病变 ,建立鼓室及乳突的通气、引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对19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行单纯鼓膜置管术,8例行完壁式乳突切除+后鼓室切开+鼓膜置管术,7例行开放式乳突切除+鼓膜置管术。结果:术后随访0.5~3.3年。4例行单纯鼓膜置管术的患儿中,2例术后复发;8例行完壁式乳突切除+后鼓室切开+鼓膜置管术的患者中,3例术后复发;7例行开放式乳突切除+鼓膜置管术的患者无一例复发。在目前情况良好的14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听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对初发、病变范围局限的青少年患者,术前应完善检查以排除咽鼓管机械性阻塞因素,可选择单纯鼓膜置管术,术后定期观察;对症状反复发作、单纯置管或完壁式乳突切除+后鼓室切开+鼓膜置管术无效、病程较长或病变范围广泛的患者,应选择做保留鼓室完整性的开放式乳突切除+鼓膜置管术。  相似文献   

7.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或称胆固醇肉芽肿性中耳乳突炎 ,是发生于鼓室、鼓窦或乳突的一种含有胆固醇结晶和多核巨细胞的肉芽肿。 1992 2 0 0 0年我院共收治 11例 12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 ,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文对其病因、诊断、临床特点和治疗等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例 ( 12耳 )患者 ,男 2例 ,女 9例 ;年龄 10 5 0岁 ,平均 2 6.4岁。病程 15d2 0年 ,平均 2年 10个月 ,<1年者 7例。 4例于 10 2 0年前有化脓性中耳炎病史 ,均干耳 10年以上 ;5例 ( 5耳 )无明显诱因 ;2例有分泌性中耳炎病史 ,其中 1例鼓膜置管后感染 ,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诊治原则及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4年8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8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病变程度选择不同术式。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2例因咽鼓管功能障碍,需长期留置鼓膜置管;1例鼻咽癌复发转移至中耳乳突内,转肿瘤科进一步治疗;其余患者术后均干耳,无复发,纯音听阈也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病因主要有含气腔通气受阻、引流障碍、含气腔出血及骨髓裸露。中耳乳突手术彻底去除病变, 建立乳突-鼓室-咽鼓管良好的通气系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8年3月~2003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0例(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病人的临床资料。70例(耳)中,术前诊断为胆脂瘤型中耳炎37例,骨疡型中耳炎13例,此二者之中考虑胆固醇肉芽肿者13例;中耳乳突术后感染5例,分泌性中耳炎7例,特发性血鼓室8例,其中考虑可能为胆固醇肉芽肿者2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听力下降、耳闭塞感或伴耳鸣,亦可有耳溢液、头痛、头昏及其他症状。70例(耳)均接受手术治疗,依照术前检查,根据病变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术式。结果 65例(耳)干耳,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3例(耳)行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术后半年流脓,后改行乳突根治术,术后均干耳;2例(耳)行鼓室探查加鼓窦开放术,术后半年及1年又流脓伴听力下降,后改行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术后干耳。结论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主要有:含气腔通气受阻、引流障碍及含气腔出血。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与特发性血鼓室、分泌性中耳炎及胆脂瘤关系密切。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和程度来决定,其原则是彻底清除病变,保持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10.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并发胆脂瘤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并发胆脂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并就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我院1988年3月-2000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诊断证实的63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中并发胆脂瘤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均有较长时间的病史,除不同的程度的听力下降外,皆有耳溢然,其中脓血性及血性耳溢液8例;均有鼓膜穿孔,其中松弛部穿孔10例。11例颞骨CT扫描者均报告为胆脂瘤型中耳炎。15例皆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胆固醇肉芽肿与胆脂瘤交错存在,胆固醇肉芽肿多好发于鼓窦、上鼓室及乳突腔,6例乳突气化良好者气房内有咖啡色粘液蓄积,并有闪烁发亮的点状胆固醇结晶。12例出现鼓窦扩大、上鼓室外侧壁破坏、听骨链侵蚀、鼓室天盖及面神经水平段暴露等骨质破坏。6例咽鼓管鼓口、15例鼓峡阻塞。所有病例术后均干耳,12例行鼓室成形术者11例术后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与胆脂瘤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共同之处,即均有通气受阻、引流障碍,二者可能为同一致病因素引起的两个不同且相互作用的病理过程。对慢性中耳炎患者出现不 明原因的血性耳溢液者应想到本病可能,应结合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高术前诊断率。治疗应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术式,其原则是彻底清除病变、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11.
12.
Cholesterol granulomas of the middle ear tend to be benign in nature, frequently seen by otologists during cholesteatoma or chronic otitis media surgery and easily dealt with by evacuation. In contrast, cholesterol granulomas of the petrous apex appear to have a more aggressive nature and present significant pathological threats. We present a case of a large destructive cholesterol granuloma of the middle ear eroding the middle and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bone and dura to exert a mass effect upon the temporal lobe. We emphasize the destructive potential of this extremely rare middle-ear cholesterol granuloma, and draw attention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is variant and the commonplace and benign form of the lesion more usually found at this site. We also present the current theories of the aetiology of cholesterol granuloma formation with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rare aggressive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3.
14.
Middle ear cholesterol granulom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5.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