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郭军 《中国处方药》2008,(11):66-69
近年来,随着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的迅速增长,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变得尤为迫切。在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Clinioal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的支持下,由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名肿瘤学界专家,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价了国内外相关资料,于2008年8月正式发布了第一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并希望通过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补充,最终制定出适合中国患者的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为国内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临床实践工具。本文就共识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进行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rlt melanoma,MM)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甲期易发生淋巴和血行转移。恶性黑色素瘤往往累及躯干肢体皮肤及运动系统,涉及部位较广泛,而目前并尤黑色素瘤外科专科,在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方向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正是基于对外科切除边界的深刻认识、严格理念和深谙组织缺损重建的操作技术,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医师承担了恶性黑色素瘤外科治疗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整个肿瘤病种发病比例中,由于黑色素瘤所占比例较小,相对未受到足够重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对于黑色素瘤的诊断治疗仍存在较多误区和偏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超声波、CT和MRI检查脉络膜恶性黑色GXI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超声波、CT、MRI检查资料,其中12例全部行超声波检查,7例行MRI成像检查,5例行CT扫描。结果 12例超声波检查中11例与病理诊断相符合,1例被其它检查所证实。MRI检查7例中,5例结果一致,即病变在T1W1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另2例受陈旧性出血影响,在T1WI整个玻璃体腔为高信号。CT检查5例,均发现玻璃体内高密度团块与网膜脱离密度接近,两者不易区分。结论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超声波、磁共振检查有特异性表现,影像检查应首选无痛创、便捷的超声波检查,可疑病例再选择MRI或CT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6.
日本崎玉医科大学皮肤科池田重雄教授,综合7个医疗单位的资料,以干扰素—β(IFN-β),每日投用100~300万单位,投药5次以上,治疗了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20例。结果从肉眼观察见有10例(50%)病变消失,达到完全缓解(CR);从组织学上检查,  相似文献   

7.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元明  周士福 《淮海医药》2004,22(3):257-258,F003,F004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CMM)是最危险的一种皮肤癌 ,伴有溃疡、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脏器转移的患者则预后极差 ,并且 CMM极易早期发生淋巴及血道转移。虽然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 ,但由于其高死亡率、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及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 ,往往在就诊时为  相似文献   

8.
陈颖娟 《贵州医药》1998,22(4):283-284
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血道转移,预后差,对其治疗尚无统一模式。我院于1980年至1996年共收治恶性黑色素瘤病人27例,现报导如下,并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1.至一般情况:本组病例全部经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男性11例,女性16例,年龄为刀岁一76岁,平均52岁。50岁以上病例占全部病例的55.6%。1.2病变部位:眼结膜2例,眼睑3例,头颈皮肤7例,躯干皮肤5例,肢体皮肤8例,鼻腔和上颌窦各1例。1.3临床症状:部位不同表现不同症状。黑色肿物进行性增大门例,其中有10例出现局部搔痒、灼痛、表现…  相似文献   

9.
古翠萍  张沂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3):3296-3299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位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容易出现淋巴管及血道转移。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以每年约4%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10.
随着肿瘤知识的推广,人们渐渐对色痣注意起来,因为色痣与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黑色素瘤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色痣(NaevusPigmentosus)俗称黑痣。病理学家根据痣细胞的分布而将色痣分为交界痣、混合痣、皮内痣,痣细胞位于表皮与真皮联接处称交界痣,位於真皮内称皮内痣,二者皆有称混合痣。单纯的皮内痣较少,连续切片检查多发现为混合痣,交界痣更具有恶性倾向。在临床上三者不易区别。色痣表现为米粒大、豆大、甲大或更大,甚至占躯干的大片如整个背部,淡黄色、褐色、或黑色的斑、或丘疹、结节。表面可平  相似文献   

11.
邱建平  袁祥林 《江苏医药》1997,23(9):670-670
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是手术治疗。免疫治疗和化学治疗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延长带瘤生存期起一定作用。我科对11例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的手术病人,术后采用BCG(卡介苗)+DTIC(甲氨咪胺)治疗,现就其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28岁至60岁,平均年龄44.7岁。病变位于旺侧粘膜2例,牙龈3例,颊粘膜2例,面颈部皮肤4例。发病前日内粘膜有黑斑1例,面颈部皮肤有色素病2例。二、免疫化学疗法患者术后两周开始,采用划痕法,在皮肤上纵横各划长约scm的10道划痕,组成方格,然后…  相似文献   

12.
<正>恶性黑色素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类少见肿瘤,2016年WH0将其归入黑色素细胞肿瘤~([1]),WHO分级为Ⅳ级,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07%~0.17%,为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正确诊断率,笔者搜集所在医院2012年03月—2017年0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恶性黑色素瘤7例,结合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3月—2017年3月笔者所  相似文献   

13.
陈述 《现代医药卫生》2022,(7):1184-1188
恶性黑色素瘤(MM)的发病率低,但生长迅速,易发生转移,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死亡率高.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MM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深度不断加深,临床试验阶段开始慢慢推行MM的靶向疗法(BRAF抑制剂、KIT抑制剂、贝伐单抗与MEK抑制剂等),Vemurafenib、Sorafenib、Trametinib等已相继...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72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淋巴结的超声二维形态的血流参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经超声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诊断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淋巴结33个,准确率90.6%,敏感性87.9%,特异性92.3%.淋巴结厚度≥7mm,准确率为90.6%.淋巴结结构改变者准确率为93.8%(30/32),淋巴结血管模式以边缘型和混合型为主.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超声特征可以提高淋巴结定性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1病例报告患者女,62岁。因间断反复便血8个月,近期消瘦而于2008—09—13来院行肠镜检查。8个月前曾在外院诊断为直肠血管瘤病变。为避免大出血,未行病理检查。既往体健。体检无明显异常,腹股沟区未触及淋巴结肿大。本院肠镜检查,距肛门5~6cm直肠见一蓝黑色肿物,表面不平,大部分肿物表面似有蓝色曲张静脉,仅见很少表面有溃疡、糜烂、有鲜血渗出组织,  相似文献   

17.
恶性黑色还用是起源于成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常在色素范基础上发生,多为黑箱受伤、慢性刺激或不恰当治疗而致恶变.此病在妇产科实用罕见,我院1”5.(卜1999爿2就诊患者中.完后经细胞学确诊10例,现分析如下.I对工与方法11一股资仅本组资料共10例,患者年龄最小39岁,最大68岁,平均为53岁.发病部位:外阴部大明后内侧3例,阴道壁5例,宫颈2例.占同期检出恶性肿瘤患者的136o/4101587).12徐片及染色在可防部位用竹制宫颈刮权利肿物隆起部位表面,徐在迅玻片上,亦可在被劫处用技攻片直接印片.自然于僵,行用吉联合架包后检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2009年11月—2010年12月采用外科治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对6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实施综合治疗并密切随访。结果:随访12~24个月,6例均存活,其中1例术后第4个月发生肝转移,余5例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外科治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可作为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综合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9.
梁军 《中国处方药》2008,(11):78-79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ilt melanoma,MM)的早期治疗以手术为主,无瘤患者的预后根据危险因素不同而各异。根据病灶浸润深度、有无溃疡、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危险因素,术后患者被分为4类:①Ⅰ期(低危),厚度≤2mm;②ⅡA期(中危);③ⅡB-ⅢA期(高危);④ⅢB-Ⅳ期(极高危)。低危患者有可能长期存活,5年生存率95%左右。中危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80%左右,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5年生存率10%-50%不等。  相似文献   

20.
王尔兵  王肇炎 《医药导报》2012,31(10):1333-1336
恶性黑色素瘤(MM)是预后不良的疾病.转移性MM现可用的全身治疗、化疗和免疫治疗,有效率低,有效持续时间短,5年生存率<10%,急需有效的新治疗方法.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抗体——易普利单抗(ipilimumab)和tremelimumab已在临床上研究,经严格的Ⅲ期试验对曾治的转移性MM与对照组比较,ipilimumab有延长总生存期益处.威罗菲尼(Vemurafenib,PLX4032)是癌基因BRAF激酶抑制剂,对未曾治疗有BRAF(V600E)突变的MM患者有很高的有效率,且能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先后批准应用ipilimumab和vemurafenib治疗晚期MM患者.临床试验化疗或靶向药联合应用可能更有益.其他靶向药物,包括血管生成和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正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