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中以嗜酸性粒细胞作为原材料制备药物,或从灭活寄生虫中提取趋化因子,增殖人体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治疗过敏反应。采用方法:提取灭活寄生虫体内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殖的趋化因子ECFP。将ECFP制作为凝胶以治疗皮肤过敏,或制作为注射液治疗急性过敏反应。利用动物组织培养技术在体外增殖从人或哺乳动物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嗜酸性粒细胞。利用细胞破碎技术提取嗜酸性粒细胞内的组胺酶,制备组胺酶类药物。将药物与嗜碱性粒细胞混合培养以检测药物活性。研究后发现利用嗜酸性粒细胞生产的药物可有效治疗人体的过敏反应。部分药物相比于传统药物更具有治疗的针对性,可降低治疗时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邹霓  金仲品 《中国医刊》2002,37(4):54-55
1 本病例临床特征及为明确诊断补充检查结果1 1 本病例的临床特征有 ①中年男性。②咳嗽、气喘反复发作 1年多 ,病程迁延 ,近 1个月来痰中常带鲜血。③X线胸片 :两肺多处云雾状阴影 ,纵隔多个淋巴结肿大 ;肺活检 :肺泡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增生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肺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脾大 ;骨髓片 :粒系增生活跃 ,嗜酸性粒细胞占 0 31,红系增生活跃 ,巨系正常。骨髓活检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髓系前体细胞簇状分布。④血片 :嗜酸性粒细胞占 0 4 0 ,其颗粒很小并偏少 ,部分体积较大且有空泡 ,细胞核成熟 ,有的分叶较多 ,未见幼稚细…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尼曼-皮克病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3岁,儿科住院病人。临床症状:精神状态良好,肝、脾肿大,发育不良,不见长高,肝功检查:ALT 88 u/L,AST68 u/L,CHO 4.2 mmol/L,TG 2.1 mmol/L。血象:WBC 12.6×109/L,中性粒细胞0.37,嗜酸粒细胞0.05,嗜碱粒细胞0.02,淋巴细胞0.51,单核细胞0.05,HGB 126 g/L,PLT 76×109/L。骨髓穿刺显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活跃,早幼粒细胞1.6%,中幼粒细胞7.4%,晚幼粒细胞9.6%,杆状核14.4%,分叶核8.0%,嗜酸性晚幼粒0.4%,嗜酸性杆状核1.2%,嗜酸性分叶核3.6%,红系增生活跃,原红细胞0.8%,早幼红细胞1.6…  相似文献   

4.
张玉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6,(17):2359-2360
目的:研究顺尔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对于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哮喘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顺尔宁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疗效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肺功能检测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尔宁配合布地奈德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小儿哮喘患者的肺部功能,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5.
克拉霉素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克拉霉素长期应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发作频率的影响,以评价其在稳定期COPD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仅用基础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服小剂量克拉霉素,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实验组COPD急性发作总人次、发作2次以上患者人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可以减少COPD的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发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特点,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CRS)患者40例,按是否伴发鼻息肉分为伴息肉的观察组18例,不伴息肉的对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VAS得分、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评分、患者患处黏膜内炎性细胞计数以及外周血中性粒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并分析外周血中性粒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部分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鼻塞的严重程度、鼻内镜检查结果评分、鼻窦CT检查结果评分、患处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CT检查评分值及鼻内镜检查评分值均呈正相关(r=0.611、0.852,P均<0.0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也呈正相关(r=0.911,P<0.05)。结论 CRS伴息肉患者鼻塞程度较严重,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较高,且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应用小剂量茶碱后,肺功能、6min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等指标的检测,探讨小剂量茶碱对COPD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应用前瞻、随机分组、对照及自身对照的方法,将1 252例稳定期COPD患者(Ⅱ~Ⅲ级)分为治疗组(茶碱缓释片0.4 g/d)和对照组(安慰剂);对应用茶碱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治疗组的稳定期COPD患者经过75 d的治疗,在用药前后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p)及FEV1和用力肺活量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稳定期COPD患者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6MWD比对照组增加5.3个月,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的年内平均感染次数为2.45次/人,对照组年内感染次数为2.99次/人,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氨茶碱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可能会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降低年内感染次数。  相似文献   

8.
王立英  刘强  曹震 《广东医学》2021,42(4):494-496
目的 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嗅觉障碍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慢性鼻-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100例,对其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并将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参照相关文献,并按照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进行分组,分为嗜酸性粒细胞高密度组和嗜酸性粒细胞低密度组,对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进行比较。除此之外,术前对患者进行Lund-Mackay评分、SNOT-20评分,探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嗅觉障碍的关系。结果经过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参与此次研究的100例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高密度组为53例,低密度组为47例;嗜酸性粒细胞高密度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68.50±30.45)%,低密度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32.34±25.43)%,嗜酸性粒细胞高密度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低密度组(P<0.05);嗜酸性粒细胞高密度组的Lund-Mackay评分明显高于低密度组(P<0.05),而两组患者间SNOT-2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SNOT-20无关(P>0.05),而Lund-Mackay评分与病理学结果皆与其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嗅觉障碍病理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与患者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因而在慢性鼻-鼻窦炎并鼻息肉嗅觉障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中,应该考虑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可溶性ST2(sST2)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10月-2022年6月收治的42例急性加重COPD患者作为急性加重期组,接受治疗后,将其纳入稳定期组,并将40例健康受试者纳入对照组。收集各组的基本资料及外周血,检测COPD患者及对照组的肺功能,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LPA和sST2水平。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的LPA、sST2水平均高于稳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的LPA、sST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LPA水平均与sST2水平呈正相关;急性加重期LPA、sST2水平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白蛋白呈正相关,LPA水平与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率呈正相关,sST2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稳定期LPA、sST2水平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呈负相关,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呈正相关,LPA水平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呈正相关,sST2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呈正相关。结论 LPA和sST2的水平在COPD患者外周血中升高,两者水平呈正相关,并且与肺功能、临床指标相关,提示LPA和sST2可能共同参与慢阻肺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T淋巴细胞核仁区酸性非组蛋白(Ag-NORs)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干部医疗科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50例及在两科室治疗后COPD稳定期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AECOPD患者和COPD稳定期患者分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AECOPD及COPD稳定期对照组患者均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于治疗前后均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进行染色分析,以核仁银染面积/核银染面积(I/S%)作为Ag-NORs的检测指标。结果 治疗前,AECOPD治疗组和AECOPD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ECOPD治疗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水平高于AECOPD对照组(t=-1.708,P<0.05)。治疗前,COPD稳定期治疗组和COPD稳定期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OPD稳定期治疗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水平高于COPD稳定期对照组(t=-1.647,P<0.05)。AECOPD治疗组及COPD稳定期治疗组治疗期间各出现注射部位局部红肿1例,予热敷后1周内自然消退,其他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COPD患者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可增加T淋巴细胞Ag-NORs水平,改善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和稳定期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以探讨COPD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9月-2010年9月AECO-PD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各60例,检测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含量,设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P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含量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ECOPD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含量均有明显增加(P〈0.05),其中治疗前增加更为显著(P〈0.01)。CA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别(P〉0.05),AECOPD患者在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下,其严重程度与病情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周围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探讨骨髓象分类及形态特征,以便提高苯中毒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髂前或髂后部位抽取患者骨髓,综合分析60例住院苯中毒患者周围血象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最后按诊断标准进行分组。结果除3例重度中毒再障贫血(AA)患者外,其它患者均表现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除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粒红比值均数增高外,其余均数均低于正常值均数。随着轻、中、重分组变化,骨髓异常改变的比例也逐渐增加。粒、红、巨3系细胞主要病理变化为:粒系可见中毒颗粒、空泡变性等;红系可见病态造血,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巨核细胞减少或无,偶见小巨核,周围血象可见1系、2系或3系减少等多种表现。结论长期接触苯及苯同系物,可导致人体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骨髓象检查是苯中毒诊断的必要项目;周围血常规可作为过筛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酮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ACS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2)及丹参酮治疗组(丹参酮IIA磺酸钠60mg/d,n=3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0d后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观察血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改变。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清hs-CRP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浓度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10d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丹参酮治疗组血TC、LDL-C明显减低(P〈0.05),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清hs-CRP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浓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丹参酮治疗能明显升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脂联素水平,降低hs-CRP、TC、LDL-C水平并改善其血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安全性。【方法】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蛛网膜下腔注射治疗31例脑瘫患儿,比较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患儿的血常规(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肝肾功能(白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电解质、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有无差异。【结果】脑瘫患儿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以及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比较各组该两项指标异常率均为0,故临床上认为其差异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和稳定期患者血清钠尿肽(BNP)水平的动态变化,以探讨早期COPD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AECOPD患者分为〈75岁和〉75岁两个年龄组,检测治疗前后血清BNP含量,设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两组AECOPD患者在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血清BNP含量均有明显升高(P〈0.05),其中高年龄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患者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早期COPD患者左心功能即开始受损,且高龄患者更为敏感,急性加重后经积极治疗获得缓解仍不能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刘继红  许宾   《中国医学工程》2012,(10):17-18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20名,分别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眼底血管检查分为大血管病变组(MA)和微血管病变组(MV)及MA+MV组,比较它们与无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以下指标上的异同:性别、空腹血糖水平(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脂(TG)、病程、血压、体质量指数、吸烟与否。结果 MA组、MV组、MA+MV组的FPG、HbA1C、LDL、TC、TG、病程、血压、吸烟人数显著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HDL则显著低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5);而3组间的差异则并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A与MV存在相关性(χ2=6.3,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了解以上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积极防治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当患者出现MA或MV其中之一时,应积极全面检查预防其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工艺金芪降糖片对大鼠胰岛细胞细胞生长活性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提取大鼠胰岛细胞并建立稳定的原代细胞培养方法,将培养状态良好的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格列本脲组及新工艺金芪降糖片高、中、低剂量组,观察高、中、低剂量新工艺金芪降糖片(10、1.0、0.1μg生药/ml),对体外葡萄糖诱导大鼠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链脲佐菌素损伤胰岛细胞活性及高糖诱导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新工艺金芪降糖片可以改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P〈0.05),减轻链脲佐菌素对胰岛细胞的损伤作用(P〈0.05),降低高糖诱导胰岛细胞的凋亡百分率(P〈0.05)。【结论】新工艺金芪降糖片可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且对胰岛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娟   《中国医学工程》2010,(2):77-78
目的探讨脂肪肝发生和血脂、转氨酶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体检的922例健康人群,对其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及血尿酸(UA)及脂肪肝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受检人数922例,脂肪肝检出人数216例(23.43%),其中男性为148例(29.96%),女性为68例(15.89%)。除65岁以上组外,其余各组男性脂肪肝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随年龄增长,脂肪肝检出率有增加趋势;脂肪肝组ALT、AST、γ-GT、TG、U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脂肪肝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与否对测定结果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血尿酸的检测,对脂肪肝的早诊断、早治疗以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对恶性疟原虫早期配子体的抑杀作用。【方法】仅骨髓带恶性疟原虫早期配子体而骨髓与外周血液均无成熟配子体的患者11例,随机分为A、B2组。A组6例口服双氢青蒿素片7d总量480mg;B组5例口服硫酸奎宁片7d总量10500mg,定时取骨髓和外周血液涂片,观察两组配子体密度的变化。【结果】A组骨髓早期配子体药后10d全部转阴;而B组全部阳性,至药后14d仍有2/5例阳性。外周血液配子体转阴时间,A组为(4.8±0.9)d;B组为(22.0±5.8)d。【结论】双氢青蒿素能杀灭恶性疟原虫早期配子体,而硫酸奎宁似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