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49例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萍 《华夏医学》2002,15(4):477-478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特点。方法:对249例,40-58岁的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进行分析。结果:发病率最高的是良性病变,占59.44%,其次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占35.34%,恶性肿瘤占5.22%。结论:围绝经期正常月经被破坏与盆腔器质性病变发生率高相吻合,应尽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张锦英 《广东医学》1998,19(6):436-43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19例40~60岁之间的围绝经期者异常子宫出血和绝经后出血的临床与病理。结果:功能性出血占59.3%,良性病变35.5%,恶性病变5.2%。良性病变中以宫内膜增生及慢性炎症为主,绝经后出血的癌症发生率为17.2%。值得注意的是表现为月经异常的未绝经者发生子宫内膜癌,在临床上极易误诊和漏诊。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正常月经常被破坏与盆腔病理发生率相吻合,器质性病变在此期的发生率较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41岁-60岁之间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与病理。结果:所有病例病理检查为非器质性病变42例,良性病变87例,恶性病变9例。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器质性病变在此期发病率较高,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时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82例子宫内膜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朱亚玲 《吉林医学》2011,(20):4174-4175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患者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82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病理切片,并分析病理类型与患者年龄等的关系。结果:82例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中,恶性肿瘤10例(占12.2%),良性病变48例(占58.5%),非器质性病变24例(占29.3%)。其中恶性肿瘤以子宫内膜癌(8例)最多见,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4例)居良性病变之首。结论: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是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诊断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丽兰 《右江医学》1999,27(6):347-348
为探讨围绝经或子宫异常出血的特点,回顾性分析423例40~60岁之间的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和绝经后出血的临床与病理,并通过常规妇检,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分段诊刮。结果功能性出血占52.25%,良性病变占40.90%,恶性病变占6.86%,绝经后出血的癌症发生率为2097%。随着年龄增长,绝经年限的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加,未绝经者月经异常发生的内膜癌,临床上极易误诊和漏诊。认为围绝经期妇女器质性病变在此期的发生率较高,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时正确地治疗。  相似文献   

6.
李时荣  孙勤暖  于慧玲 《医学综述》2007,13(14):F0002-F0002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以闭经3~12个月或频繁出现不规则月经为起点,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月经后的1年,一般发生在39~51岁之间,平均时间约4年。此期间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包括从临床到内分泌及生理等方面均可出现较显著的变化,临床上往往以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紊乱为首发症状前来就诊,而最后诊断往往以子宫内膜活检为依据。本文对以子宫不规则出血诊刮的围绝经期子宫内膜进行病理分析,探讨围绝经期子宫不规则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疗效。方法:对围绝经期宫腔良性病变行宫腔镜电切术,切除宫内膜及基底层下方3mm的肌肉组织,电切完成后再用滚球电极熨烫。结果:41例中27例术后无月经,占65.9%(27/41)。12例月经明显减少,占29.3%(12/41)。治疗成功率达95.1%(39/41)。2例术后月经减少不明显,占4.8%(2/41)。术后宫腔粘连l例,占2.4%(1/41)。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避免了开腹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丽娜 《吉林医学》2005,26(8):814-81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和早期诊治子宫体恶性肿瘤。方法:结合B型超声、宫腔镜检查、诊断性刮宫和组织学活检等方法,对2451例子宫异常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围绝经期患者占52.6%,显著地高于生育期和绝经期(P<0.005)。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病人患子宫内膜癌占3.1%,占子宫内膜癌总例数的29.6%,比生育期明显增高(P≤0.005)。在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22.6%的病例为非腺癌,中分化腺癌(G2)29.1%和8.3%的低分化腺癌(G3);非腺癌发生率明显高于生育期,与绝经期相近。中、低度分化腺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生育期,但低于绝经期。结论:异常子宫出血主要发生在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增生是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并开始出现预后不良的病理类型。明确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是早期发现子宫体恶性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阴道超声与宫腔镜在诊断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诊断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患者180例,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的灵敏度及阳性预测的价值。结果在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子宫内膜癌、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炎、萎缩性子宫内膜)的诊断中,阴道超声检查的灵敏度分别为77.3%、57.1%、82.2%,宫腔镜检查的灵敏度分别为97.7%、92.9%、95.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的诊断中,阴道超声检查的阳性预测价值为79.7%和75.6%,宫腔镜检查的阳性预测价值为96.2%和93.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超声可以作为围绝经期妇女临床筛检的常规方法 ,宫腔镜检查可以作为在阴道超声发现宫腔异常情况或不能明确时进一步检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月经异常出血原因比较复杂 ,如何及时准确地对出血原因作出诊断 ,临床医师应有内膜病理学及女性生殖内分泌的知识 ,从内膜病理改变来认识激素的变化。病检是月经异常出血病因诊断的有效方法。笔者对我院近两年来因月经异常出血行诊刮的746例病检进行分析 ,了解与激素变化有关的内膜改变在不同年龄组样本中出现的频度。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 997年 1月~ 1 999年 1 2月在我院诊刮的月经异常出血 746例 ,占同期妇科门诊患者的 1 2 %。年龄 1 8~ 54岁 ,平均 40 .3岁 ,以 36岁为界分为 2组。二、诊刮方法 对月经异常出血者 ,经检查排除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病理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诊刮子宫内膜的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152例子宫内膜中,增生性改变74例(48.68%),子宫内膜增殖期48例(31.58%),子宫内膜分泌期18例(11.84%),激素治疗后反应 2例(1.32%),子宫内膜息肉7例(4.61%),局灶癌变1例(0.66%),不全流产 2例(1.32%)。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性改变是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故应重视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诊刮子宫内膜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子宫异常出血治疗的患者的病史以及相关诊断治疗方式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结果 所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中有54.70%是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在该时期发生出血的现象明显高于生育期,并且可能产生多种并发症,例如子宫内膜癌等.结论 子宫的异常出血发生在绝经期,在绝经期内,子宫异常出血使用由于子宫体恶性肿瘤所导致的.并且常会伴随有子宫内膜癌的以及相关的不良病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临床与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在围绝经期的发病特点.方法应用B型超声和官腔镜检查结合诊断性刮宫分析了2451例子宫异常出血病例,并对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围绝经期,3.1%的子宫异常出血者患子宫内膜癌;0.85%的患者患非典型增生,显著高于生育期的0.1%(P<0.01).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非腺癌的比例数为22.6%,中、低度分化的腺癌分别为29.1%和8.3%.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1.8岁,26.5%发生转移;腺鳞癌平均年龄51.9岁,37.5%转移;鳞癌患者平均年龄61.8岁,75%发生转移.围绝经期有透明细胞腺癌2例,1例转移.2例未分化癌发生在绝经期,均转移.1995年后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病人比率比1994年前上升了近18个百分点.结论子宫内膜癌是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重要原因;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非腺癌的比例呈升高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临床与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在围绝经期的发病特点。方法:应用B型超声和宫腔镜检查结合诊断性刮宫分析了2451例子宫异常出血病例,并对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围绝经期,3.1%的子宫异常出血者患子宫内膜癌;0.85%的患者患非典型增生,显著高于生育期的0.1%(P<0.01)。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非腺癌的比例数为22.6%,中、低度分化的腺癌分别为29.1%和8.3%。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1.8岁,26.5%发生转移;腺鳞癌平均年龄51.9岁,37.5%转移;鳞癌患者平均年龄61.8岁,75%发生转移。围绝经期有透明细胞腺癌2例,1例转移。2例未分化癌发生在绝经期,均转移。1995年后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病人比率比1994年前上升了近18个百分点。结论:子宫内膜癌是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重要原因;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非腺癌的比例呈升高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阴道出血是老年妇女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本文对我院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住院的60例围绝经期和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1 资料与方法 资料:自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院妇科住院收治围绝经期和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60例,年龄40~76岁,<50岁20例。>50岁40例,平均年龄54.6岁,绝  相似文献   

16.
围绝经期阴道出血98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阴道出血的原因。方法 对自2001年2月至2004年1月间,我院门诊及病房9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 结果 980例患者中阴道出血原因分别为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下肌瘤、宫内节育器、卵巢良性肿瘤、盆腔炎附件炎、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恶性肿瘤。结论 围绝经期阴道出血中,功能性子宫出血所占比例最多,恶性肿瘤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多,必须依靠病史、妇科检查、诊断性刮宫、阴道B超及内分泌检查等协助排除器质性病变,最后由病理确诊。方可降低误诊及漏诊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和负压吸引刮宫术获取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8月-2015年3月在嘉祥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子宫内膜厚度均≥1.0 cm的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患者50例,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先利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获取子宫内膜组织,再行负压吸引刮宫术.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取材满意度、诊断结果及疼痛感的差异.结果 两种方法标本合格率及病理诊断均无明显差异(P>0.05),疼痛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负压吸引诊刮标本满意度率为98.0%、病理诊断结果为单纯性增生25例、 增生紊乱10例、 增生反应5例、 分娩期内膜4例以及子宫内膜息肉3例,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53.2%;子宫内膜采集器标本满意度率为94.0%、病理诊断结果为单纯性增生23例、增生紊乱9例、增生反应8例、分娩期内膜4例以及子宫内膜息肉3例,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0.0%.结论 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组织方法简单,便于操作,在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妇女阴道出血的原因,探讨年龄、绝经年限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 对2009~2011年间收治的69例围绝经期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9例患者阴道出血原因以良性病变为主,共43例,占62.3%,恶性病变导致的出血26例,占37.7%.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恶性病变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恶性病变的发生与年龄之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年限越长者发生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越大,恶性病变的发生与绝经年限之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绝经期阴道出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应明确诊断,正确判断良恶性肿瘤,同时定期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体检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异常子宫出血(AUB)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女性,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就诊的女性患者中以围绝经期妇女居多,其中大部分就诊患者的主要病因为阴道不规则出血。AUB可以引起女性患者不同程度的贫血,长时间的子宫出血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不仅影响女性的健康,还可引起大量的经济消耗,这对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引起围绝经期出血的病因比较复杂,不同病因引起的AUB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应充分掌握围绝经期AUB的诊断方法,从而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