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5):104-106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41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不同患者年龄、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现场除颤时间及复苏时间几方面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对比,分析出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50岁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50岁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1,P0.05);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589,P0.05);心搏停止时间在≤5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心搏停止时间在5 min的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41,P0.05);现场除颤时间≤5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除颤时间5 min的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93,P0.05);复苏时间≤6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复苏时间6 min的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7,P0.05)。结论患者年龄、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现场除颤时间及复苏时间差异均是影响院前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措施能进一步提高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总结除颤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和护理措施,促进急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该中心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300例,根据急救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AED除颤器配合心肺复苏抢救措施进行急救,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措施进行急救,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以及急救存活率。结果观察组现场心肺复苏33例(22.0%),对照组现场心肺复苏15例(1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571,P=0.0206);观察组患者出院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7575,P=0.0031)。结论在院前急救中进行早期除颤处理可有效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及时配合急救医生做好除颤措施的配合工作,以提高急救成功率,促进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3.
自动体外除颤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健民 《广东医学》2007,28(3):437-438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中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除颤与复苏成功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90例院前急救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室速室颤或心跳骤停患者及早使用AED除颤时间与除颤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在院前AED监护下发生室速室颤的16例患者中13例除颤成功,成功率为81.3%,除颤时间<2 min,复苏率为75.0%.随着除颤时间的延迟(2-5 min,-10 min,>10 min)除颤及复苏成功率明显下降.结论 院前使用AED对危重患者行早期心电监测,提高了室颤检的出率,缩短了除颤时间从而明显提高了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中猝死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和医护配合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0年7月院外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和医护配合的重要性.结果 院外猝死患者163例中,除颤成功9例,心肺复苏成功送入ICU 13例.结论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与现场是否有目击者及目击者能否施救、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是否及时除颤、患者的基础疾病以及急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密切配合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心搏骤停是常见的院前急危重症,目前院前急救成功率很低。院前心搏骤停的急救应坚持"四早"原则,并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提高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措施有: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建立社区/乡村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制定简单易学的院前心肺复苏指南——成人院外的心脑复苏;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大现场急救立法,消除法制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 :把某院从2014年3月到2016年9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108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在院前急救中给予规范化的心肺复苏(CPR),主要是指导家属或目击者等非专业施救者,强调早期识别心脏骤停征象、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立即开始高质量徒手CPR、以及基础及高级急救医疗服务(尽早除颤、药物应用等)、高级生命维持等,统计自主循环、呼吸恢复率及生存率等指标值.结果 :108例患者的自主循环、呼吸恢复率为78.7%,生存率为37.0%.结论 :为心脏骤停者院前及早进行规范化、高质量CPR,并且有基础及高级急救医疗服务(尽早除颤、药物应用等)、高级生命维持等,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自主循环、呼吸恢复及生存率,应在大众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24例猝死患者现场心肺复苏术抢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院前心肺复苏经验。方法选择24例猝死患者,参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前进行CPR、除颤、气管插管、药物复苏,并对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现场心肺复苏死亡17例;成功4例。结论早呼救、早CPR、早除颤、早ACLS是提高猝死患者存活率的关键;院前急救专业人员ACLS水平、操作技术的熟练掌握对复苏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加强普及市民CPR工作。  相似文献   

8.
心肺脑复苏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文淑  李泽平 《西部医学》2006,18(6):772-773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CPCR)的急救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101例心肺脑复苏患者的临床急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心肺复苏成功41例(40.59%);CPCR完全成功30例(29.70%)。结论心肺脑复苏应早呼救、早复苏、早除颤、早高级复苏4个环节是决定CPCR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2017年5月,中心常规救治了1例院外心脏骤停对象,患者在机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立即行心肺复苏术,并使用AED为其进行除颤,自主呼吸循环恢复后,约12分钟到达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随访患者预后较好,未见严重的后遗症。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早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除颤治疗,因此需要重视公共场所的急救人员培训、配置除颤设备。  相似文献   

10.
徐之斌  陈亚想 《吉林医学》2012,33(2):256-257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急诊接诊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50例,均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观察心脑血管疾病、开始实施复苏时间、电除颤、人工气道是否实施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 min内实施复苏成功率显著高>6min分钟实施复苏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电除颤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未除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插管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未插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快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实施电除颤、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张峥 《中国伤残医学》2014,(13):135-136
目的:回顾分析43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措施,探讨提高心肺复苏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1年3月~2014年3月间院前出诊的43例猝死患者,均在院前急救进行心肺复苏,分为A组(成功组和有效组)和B组(失败组)。结果:所有43例患者经院前抢救,成功3例(7%),有效6例(14%),无效34例(79%);A组猝死前有症状呼叫120(例)、开始CPR时间(min)和开始电除颤时间(min)均优于B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及早规范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培训对心肺复苏技术的影响。方法对比首钢医院院前急救站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与2011年1月~2012年12月院前心肺复苏技术。结果两组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球囊面罩给氧开始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和心电监护开始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强急救人员培训、提高协作能力是缩短心肺复苏技术开始时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析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临床影响因素. 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该院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291例心脏骤停患者,依次观察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并分析心肺复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该组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共67例,成功率为23.0%,其年龄、基础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现场除颤时间及抢救半径均为心肺复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实施效果的影响原因较多,主要包括患者个性化因素与急救时限性因素,院内急救中心可通过进一步提高抢救速度来增强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心跳呼吸骤停的院前急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 76例心跳呼吸骤停院前急救资料。结果  76例中心跳呼吸骤停时间 <5min者 2 7例 ,经复苏存活 10例 (3 7.0 % ) ;≥ 5min者 49例 ,复苏存活 2例 (4 .1% ) ,前者生存率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1)。结论 提高院外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关键在于 :早期心肺复苏 (CPR)及电除颤 ,大力普及现场急救知识 ,并尽早进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ACL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因素对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总结经验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根据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103心脏骤停者详细资料,按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的早晚、电击除颤开始时间的早晚、复苏药物剂量大小、有无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的不同数据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与比较.结果 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到CPR开始时间、有无早期电除颤、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等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上腺素的大剂量应用无关(P>0.05),在疾病种类方面,脑血管疾病CPR病例数量居首位;随着年龄的增大,CPR成功率也下降.结论 影响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和疾病种类等客观因素,同时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尽快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除颤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存链”的研究表明,其第一个环节——家庭自救、急救如何,已成为降低心脏突发事件死亡率的关键。 早在1992年,美国全国心脏病学会于10月号《美国医学杂志》(JAMA)上就提出了“生存链”这一新的急救概念。1996年美《医学邮报》报道了加拿大心脏及卒中基金会开展的一项“生存链”的急救计划实施情况,包括:1.及早得到院前(家庭)救治;2.及早实施心肺复苏术;3.及早除颤;4.及早获得先进的治  相似文献   

17.
专业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9例院前心肺脑复苏患者,按专业院前急救和非专业院前急救进行分组,从呼救-到达现场期间(CRI)、院前应用急救技术及复苏成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专业院前急救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18.4%,非专业院前急救成功率2.5%(P<0.05)。专业院前急救CRI、急救设备、应用急救技术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结论:专业院前急救可明显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医护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玉荣  王佩瑶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46-2547
目的:讨论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护士如何在现场短时间内准确做出患者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并配合急救医生分秒必争地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方法:被救治的患者,均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在到达现场后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道、复苏药物的应用等现场处理。结果:108例患者在10min以内到达现场进行心脏复苏(CPR)存活6例,在10min~15min内到达现场进行CPR存活2例,在15min或更长时间到达现场进行CPR无一例存活。结论:院前急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在现场争分夺秒地与急救医生紧密配合,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而缩小急救半径,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及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时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有效的CPR才能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专职化院前急救对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急救的患者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分析68例经专职化的院前急救和52例非专职化院前急救的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经专职化院前急救的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22.1%,非专职化院前急救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7.4%,专职化院前急救的效果显著优于非专职化院前急救,P0.05,并且专职化的院前急救从出发时间、路程中所用的总时间到车载设备、急救技术较之非专职急救有明显提高。结论:专职化院前急救可以显著提高患者院前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脑复苏的因素 ,寻求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9例心搏呼吸骤停病人的临床资料 ,根据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将病人分为 2组 ,其A组为心肺或脑复苏成功者 2 8例 ,B组为心肺复苏未成功者 3 1例。结果 :2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分别为 2 .41± 5 .82min和 6.2 8± 3 .5 1min ;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分别为 2 .73± 6.3 5min和 7.5 3± 3 .48min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与年龄及原发病等比较差别亦有显著意义。结论 :影响复苏成功的因素众多 ,早发现、早除颤、急救人员的素质及现场进行快速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对部分病人进行超长心肺复苏可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