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68例常规胃镜观察下有明显异常改变的患者,观察微血管和胃黏膜胃小凹形态改变。结果:168例中,77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73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8例为早期胃癌,周边小凹开口多呈F型,早期胃癌多符合Ⅲ型、Ⅳ型微血管改变;胃炎组和早期胃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微血管及胃小凹形态改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放大内镜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2.
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68例常规胃镜观察下有明显异常改变的患者,对病变区进行放大染色观察,观察微血管和胃黏膜胃小凹形态改变.结果 168例中,77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73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8例为早期胃癌,周边小凹开口多呈F型,早期胃癌多符合Ⅲ型、Ⅳ型微血管改变;胃炎组和早期胃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血管及胃小凹形态改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放大内镜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联合富士能电子分光内镜技术(FICE)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消化内镜检查患者109例,共116处病灶,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及染色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腺管开口和微血管形态,将其分为6型(Ⅰ~Ⅲ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清晰,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Ⅳ~Ⅵ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不规则模糊,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并行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将分型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FICE放大内镜对腺管开口分型的诊断优于常规放大内镜(P< 0.01);FICE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图像相比,能更清晰显示胃黏膜微细血管形态结构(P< 0.01),两者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黏膜腺管开口规则清楚的病灶中(Ⅰ~Ⅲ型)均未发现癌变,仅有1例高级别内瘤变;高级别内瘤变及癌变均集中于胃黏膜腺管开口不规则模糊病灶中(Ⅳ~Ⅵ型).结论: 利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观察胃黏膜细微结构,能更加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胃癌内镜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改变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常规胃镜观察下有胃黏膜糜烂、斑块、粗糙、隆起或凹陷等可疑癌前病变的患者151例及常规胃镜观察胃黏膜基本正常患者40例,应用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BI)观察,把观察到的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分为4型。对病变区多点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胃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阴性对照组92.5%(37/40)患者的胃小凹毛细血管环符合Ⅱ型微血管改变;糜烂性胃炎组84.62%(88/104)的患者符合I型微血管改变;阳性对照组81.82%(9/11)患者符合III型或IV型微血管改变,应用χ2检验对3组数据进行比较,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1),与糜烂性胃炎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改变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BI)观察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改变,可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用共聚焦内镜对早期胃癌血管形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共聚焦内镜下微血管形态改变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方法将2006年6月至2006年1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胃镜室就诊,普通内镜或放大内镜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纳入研究。每例病人癌黏膜及癌旁5cm非癌黏膜各2个部位给予共聚焦内镜检查,将共聚焦图像微血管形态改变分为3型:Ⅰ型:微血管数目增多,粗细不等,排列不规则;Ⅱ型:微血管数目减少,排列不规则;Ⅲ型:规则排列的微血管网,呈蜂窝状或线圈状,沿胃小凹排列。共聚焦内镜检查之后对所检查部位进行靶向活检,进行HE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共聚焦内镜下微血管形态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对比。结果共有8例早期胃癌病例纳入研究,其中5例分化型,3例未分化型。进行共聚焦内镜检查后有微血管形态的检查部位31个,其中癌黏膜部位16个,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部位5个,正常胃窦部位7个,正常胃体部位3个。Ⅰ型微血管形态预测高分化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95.2%、87.1%、87.5%和87.0%。Ⅱ型微血管形态预测低分化早期胃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6.0%、93.5%、8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M2-丙酮酸激酶(M2-PK)的表达特点.方法 选取240例因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在我院消化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首先行放大胃镜观察胃微血管变化状况,然后根据胃小凹状况分为A、B、C、D、E型.分别检测不同胃小凹分型标本的Bcl-2和M2-PK阳性率.结果 浅表性胃炎主要见于A型(65.8%)、B型(59.6%)和C型(22.0%)小凹类型;萎缩性胃炎主要见于C型(38.0%)和D型(50.0%);肠上皮化生主要见于C型(34.0%)、D型(39.3%)和E型(34.7%);不典型增生多见于D型(7.1%)和E型(32.7%);胃癌仅见于E型(16.3%).不同类型的微血管形态,其Bcl-2及M2-PK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及M2-PK阳性率(65.3%与67.4%)均显著高于A(7.9%与10.5%)、B(8.5%与10.6%)、C(14.0%与16.0%)、D型(23.2%与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及M2-PK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主要发生在D、E型小凹类型;微血管形态可以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指标,放大胃镜可以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一种临床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黏膜腺口形态在胃癌多阶段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的变化规律。[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检测早期胃癌手术标本28例共33个病灶的PCNA及抑癌基因蛋白P53的表达情况,并用实体显.微镜技术观察胃黏膜腺口形态的变化。[结果]胃黏膜的腺口形态分为Ⅰ、Ⅲs、ⅢL、Ⅳ与Ⅴ型;Ⅰ型的92.6%、ⅢL型的95.7%组织学上表现为正常组织形态;Ⅲs型、Ⅰ型的7.4%及Ⅳ型的57.1%表现为肠上皮化生;ⅢL型的4.3%、Ⅳ型的38.8%、Ⅴ型的15.2%组织学上表现为异型增生,其PCNA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3.88%、34.37%和49.21%(P〈0.05),Ⅳ型有10.53%、Ⅴ型有60%出现P53阳性表达(P〈0.01);Ⅳ型的4.1%和Ⅴ型的84.8%组织学上表现为癌,其PCNA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1.63%和49.76%(P〉0.05),Ⅴ型有50%出现P53阳性着色。[结论]早期胃癌的基本腺口形态为Ⅳ型与Ⅳ型,在胃癌多阶段发生过程中,腺口形态按一定规律变化,并且伴随基因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镜下白醋喷洒对胃黏膜肠化诊断的价值。方法139例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浅表性胃炎的病例,应用1.5%白醋喷洒胃窦部黏膜,1min后观察其黏膜形态的变化并记录,同时在其改变最明显的部位靶向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64例病理证实萎缩性胃炎的病例中,伴肠化者35例,伴不典型增生者8例,喷洒白醋后29例伴肠化及5例伴不典型增生者白化明显,21例单纯萎缩性胃炎中6例白化明显,余未见明显白化;胃小凹以Ⅳ型改变为主,仅2例伴肠化者表现为Ⅲ型。70例浅表性胃炎中伴肠化的21例中有19例白化明显,49例不伴肠化的浅表性胃炎中3例白化明显;伴肠化者胃小凹改变主要为Ⅳ型,不伴肠化者以Ⅱ型改变为主;胃癌以Ⅵ型改变为主。胃黏膜白化的改变中,伴肠化组明显高于不伴肠化的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对胃黏膜喷洒白醋,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的胃窦黏膜白化明显,胃小凹形态一过性发生变化,有助于指导靶向活检,可提高胃黏膜肠化及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2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发生在胃窦者居多,占42.31%,其次为胃体,占26.92%;癌灶3cm者占73.08%,癌灶3cm者占26.92%,癌灶3cm者发生在黏膜内的比例明显高于黏膜下层(P0.05);肿瘤形态以Ⅲ型居多,占38.46%,其次为Ⅱc型占34.62%;组织学分型:中分化腺癌最多占34.62%,高分化腺癌占30.77%。结论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有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早期胃癌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日本胃肠内镜协会于1962年首先提出了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概念,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并提高早期胃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早期胃癌系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和黏膜下层不论其面积大小,也不考虑其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大体分型为3种类型:Ⅰ型(隆起性),Ⅱ型(表浅型)和Ⅲ型(凹陷型).其中Ⅱ型又分为3个亚型,后者占早期胃癌的75%,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黏膜层癌为95%以上,黏膜下层癌为80%左右[1].故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对于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上升,本文就早期胃癌的诊断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从临床样本检测胃癌组织中Dest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Destrin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与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Destrin在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Destrin在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与胃癌中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弥漫型胃癌阳性率显著高于肠型胃癌(P〈0.05)。瘤体积≤3.0cm的胃癌中Destrin的表达明显低于〉3.0cm的(P〈0.01)。淋巴结转移组表达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1)。TNM分期Ⅲ、Ⅳ期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Destrin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Destrin与胃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且与胃癌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侵袭转移重要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2.
崔广飞  高凌   《中国医学工程》2011,(6):20-21,2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KiSS-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0例胃癌组织、22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KiSS-1 mRNA和蛋白的检测。结果胃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KiSS-1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23/40)、77.3%(17/22)、97.5%(39/40),依次升高(X2=18.323,P〈0.01);KiSS-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5%(21/40)、81.8%(18/22)、95.0%(38/40),依次增高(X2=20.131,P〈0.01);胃癌组织中KiSS-1 mRNA及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KiSS-1 mRNA与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02,P〈0.05)。结论 KiSS-1表达缺失与胃癌的发生、转移有关;KiSS-1有望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Tei指数及其相关参数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包括正常组(Ⅳ组)和3个病例组(Ⅰ、Ⅱ、Ⅲ组)共计40例;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40例研究对象的左心功能相关参数,计算Tei指数值,并在Ⅰ、Ⅱ、Ⅲ、Ⅳ组间对左心室射血时间(ET)、等容舒张时间(IRT)及等容收缩时间(ICT)等测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ei指数及其相关参数(IRT/ET、ICT/ET)在正常组与3个病例组之间呈逐渐上升趋势;各组间差异显著。【结论】Tei指数及其相关参数在左心功能不同受损状态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即冠脉狭窄越严重参数值变化越显著;本文利用脉冲多普勒法测定Tei指数及等容收缩指数(ICT/ET)、等容舒张指数(IRT/ET)为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干细胞抗原负载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人胃癌干细胞,冻融法制备抗原,将胃癌干细胞负载DC-CI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干细胞和DC、CIK细胞表型;将胃癌细胞与DC组、DC-CIK组、胃癌细胞抗原组、负载胃癌干细胞抗原组联合培养,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不同组别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经胃癌干细胞抗原刺激的DC细胞,DC表面成熟标志CD83和CD86表达明显增加,CD83和CD86表达率为80.4%,高于DC组、DC-CIK组、胃癌细胞抗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检测结果显示:负载胃癌干细胞抗原组、胃癌细胞抗原组、DC-CIK组、DC组对胃癌细胞杀伤率分别为(80.6±0.8)%、(72.3±0.6)%、(58.4±0.2)%和(49.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干细胞作为抗原刺激DC细胞,可增强树突状细胞免疫原形表达,促进细胞增殖,提高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放  韩俊岭  韩莹  曲磊红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12):940-943,F0004
[目的]研究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患者胃黏膜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状态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病机理.[方法]应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86例原发性病理性DGR和42例正常对照胃黏膜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α和环氧合酶-2的表达.[结果]原发性病理性DGRTNF-α表达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p阳性亚组TNF-α表达指数显著高于Hp阴性亚组(P<0.05).原发性病理性DGR组COX-2表达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p阳性和Hp阴性亚组之间COX-2表达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病理性DGR组TNF-α的表达与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705,P=0.000),COX-2的表达与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584,P=0.000).[结论]原发性病理性DGR胃黏膜TNF-α和COX-2表达增加,诱导胃黏膜细胞凋亡.Hp感染未加重原发性病理性DGR所致胃黏膜细胞凋亡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联合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病变的价值。方法 667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94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观察,超声内镜判定病变浸润深度,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94例病人中发现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新生性病变172个,常规放大内镜下漏诊17个。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判断符合率分别为93.8%、91.3%,高于常规放大内镜88.4%、75.6%(P〈0.05)。结论 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于普通放大内镜,有利于发现早期癌,可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7.
李娟   《中国医学工程》2010,(2):77-78
目的探讨脂肪肝发生和血脂、转氨酶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体检的922例健康人群,对其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及血尿酸(UA)及脂肪肝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受检人数922例,脂肪肝检出人数216例(23.43%),其中男性为148例(29.96%),女性为68例(15.89%)。除65岁以上组外,其余各组男性脂肪肝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随年龄增长,脂肪肝检出率有增加趋势;脂肪肝组ALT、AST、γ-GT、TG、U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脂肪肝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与否对测定结果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血尿酸的检测,对脂肪肝的早诊断、早治疗以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胃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每组38例。术后均给予营养支持7 d。观察两组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排便等情况,以及血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AST、ALT、肌酐水平变化。【结果】PN组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5.8 d,EN组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4.1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组平均排便时间为4.6 d,EN组平均排便时间为3.2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时,两组的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较术前1 d明显下降,PN组和EZ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第4~8天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上升幅度明显高于P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两组ALT和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能够早期恢复肠道功能,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参酮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ACS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2)及丹参酮治疗组(丹参酮IIA磺酸钠60mg/d,n=3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0d后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观察血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改变。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清hs-CRP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浓度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10d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丹参酮治疗组血TC、LDL-C明显减低(P〈0.05),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清hs-CRP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浓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丹参酮治疗能明显升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脂联素水平,降低hs-CRP、TC、LDL-C水平并改善其血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