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根据颈动脉超声将斑块分为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分析斑块性质与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中有斑块者39例,占总数的62.9%,其中不稳定斑块者16例,稳定斑块者23例.在各危险因素中,吸烟、高血压以及高血脂对斑块的形成影响较大,而吸烟与高血糖对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有明显影响.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超声能够检测不稳定斑块,对合理干预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辉 《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74-107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0例,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的血管内-中膜厚度,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管组(IMT≤0.9mm),硬化血管组(IMT〉0.9mm),并询问病史,测量血压及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脑梗死与TIA的CAS发生率有显著差别。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在CAS形成中的作用高于其它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CAS的发生率高于TIA,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是导致CAS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转化为脑部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2011年7月我科住院的TIA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BMI、吸烟史、嗜酒史、既往有无颅内血管事件病史、先前脑卒中病史、血压、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症状持续时间≥1h、影像学异常(头颅CT显示缺血性卒中病灶)、心房颤动、颈动脉超声斑块、高血脂、溶血磷脂酸、C反应蛋白、冠心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因素与90天内缺血性脑卒中转化的相关性。结果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大多发生于急性期(即14d内)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功能不全、BMI>25kg/m2、心房颤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CT显示缺血性卒中、颈动脉超声斑块为缺血.性脑卒中转化的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门分析结果显示肢体无力、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颈动脉超声斑块与TIA后14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有关;症状持续时间≥1h、言语障碍、肢体无力、BMI≥525kg/m2、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CT显示缺血性卒中、颈动脉超声斑块与TIA后90d发生脑卒中有关,α=0.05水平为界。结论: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大多发生在急性期,在TIA发生后就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相关治疗对预防TIA转化为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以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为研究组,以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或TIA患者96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查两组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内一中膜(IMT)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评价斑块的位置、形态、回声、数量及大小。超声诊断两组颈动脉是否有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和数量。结果研究组颈动脉IMT增厚、颈总动脉及颈动脉球部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的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研究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形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累及66条,对照组累及20条,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累及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狭窄的血管数目比较无差异,累及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数日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的回声、形状、部位、是否导致颈内动脉狭窄及狭窄的程度与数量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能更快、更准确地评价颈动脉斑块的超声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数与血清尿酸的水平,以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TIA)组、脑梗死组,入院24~72h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于入院次日抽取静脉血,应用ELASA法测定尿酸含量。结果:随着血清中尿酸浓度增高,颈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面积也增大(P〈0.05),且脑梗组血尿酸水平高于TIA组(P〈0.05)。结论:尿酸可致颈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面积增大,从而进一步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DL、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对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检测91例前循环TIA患者的LDL、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宽块的稳定程度,观察疾病的转归,分析LDL、CRP水平对斑块的稳定性和TIA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LDL、CRP水平与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相关性(P〈0.05),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疾病的转归有关联性(关联系数C=0.348,P〈0.05)。结论高水平的LDL、CRP通过形成不稳定动脉斑块从而影响前循环TIA患者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0天内卒中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开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00例TIA患者,通过观察确诊后30天内的情况,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TIA患者30天共内有40例(20%)进展为脑梗死,其中高血压、7天内反复TIA发作、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狭窄是TIA后30天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程度为:颈动脉狭窄>30天内反复TIA发作>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结论 TIA患者早期进展为卒中的高危因素有颈动脉狭窄、反复发作的TIA、高血压、不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颈部动脉超声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来该院就诊并确诊为TIA的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该院就诊的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二组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具体对照指标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粥样斑块检出情况等。结果超声对于观察组颈动脉病变检出阳性率(88.2%)大于对照组(22.4%),颈动脉扭曲情况(19例)高于对照组(2例),椎动脉流速低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的方法,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6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型脑卒中组(进展组,42例)和稳定型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124例),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又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根据国人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标准分为高危组〉10分和低危组≤10分。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袁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性质及hs—CRP水平的关系密切。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越高,颈动脉斑块性质越不稳定,hs—CRP的水平越高,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越高。其中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与非进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颈动脉斑块性质、hs—CRP的关系密切。进展组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45.23%)为主,且颈动脉溃疡斑块的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非进展组、对照组血清hs—CRP分别为(11.5±4.6)mg/L、(7.0±4.1)mg/L、(1.8±1.0)mg/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高危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有可能提示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不良事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TIA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60.55%,斑块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史、胆固醇水平、ApoE-B水平相关.青年TIA患者已有早期动脉硬化-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颈动脉球部多发,以等回声、不均回声斑块为主.结论TIA患者的颈动脉AS发生率极高,斑块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血脂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早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方便收集2013年3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15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以住院7 d为观察终点,7 d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两组间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BCD2评分与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比例成正相关,低危组15.1%,中危组31.5%,高危组84.8%.单因素分析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硬化斑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斑块为TIA进展至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评分高者TIA进展至脑梗死风险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斑块为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吸烟与中老年男性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原卫生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在排除了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已戒烟、颈动脉超声结果为同时含有稳定与不稳定两种斑块及筛查资料不全的人群后,最终选取深圳市梅林一村等6个社区中自愿参加脑卒中筛查的736例40岁以上男性常住户籍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大量饮酒、三酰甘油升高、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混杂因素后,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颈动脉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形成危险均显著增加(OR=1.746,95%CI 1.149~2.653,P=0.009和OR=2.308,95%CI 1.405~3.793,P=0.001);在将不同吸烟总量分级分析后发现,随吸烟总量等级升高两种斑块形成危险均显著增加,其中颈动脉稳定斑块形成危险随等级升高分别是不吸烟组的1.7倍(P=0.051)、1.9倍(P=0.016)、3.5倍(P=0.001),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危险分别是不吸烟组的1.8倍(P=0.060)、2.5倍(P=0.005)、3.3倍(P=0.010);吸烟对两种斑块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中老年男性吸烟增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且随吸烟总量等级的增大,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随之增大,但不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HP彩色超声检查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98例,阳性率81.7%;对照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9例,阳性率19.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三组:脑梗塞组、腔隙性脑梗塞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测量三组患者颈动脉IMT,三组比较,脑梗塞组与TI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塞与脑梗塞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塞与TI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脑梗塞组和TIA组患者比腔隙性脑梗塞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5.
孙良颖 《中外医疗》2013,(32):32-3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该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1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48例患者发生脑梗死作为观察组,68例未发生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俩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既往史、个人史、发作次数)以及体格检查(入院时高血压(≥140/90 mmHg)及脉压差(〈30mmHg)、感染发热(≥37℃))、实验室检查(入院时空腹高血糖(〉7 mmol/L)、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影像学检查(病变所累及的脑血管系统、颈动脉斑块)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多种项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的多种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是由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英晶 《中外医疗》2010,29(13):46-4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以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62.4%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结论在我院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师媛  王晓娟 《陕西医学杂志》2022,(4):454-457+496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及对早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明显狭窄组(狭窄率≥30%)和非明显狭窄组(狭窄率<30%);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检查,定量分析责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参数,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相关特征的关系;随访12个月,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效能。结果:明显狭窄组与非明显狭窄组的责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son相关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最大管壁厚度(maxWT)和富脂质核(LRNC)%均呈正相关(r=0.642、0.718,均P=0.00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发生缺血性脑卒中42例,占20.39%。经ROC曲线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869。结论:短暂性脑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和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nor ischemic stroke, MIS)的低血钾的差异的原因及意义。方法 选取发病24h内就诊的67例TIA和228例MIS患者,对血钾值及其他各类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S组和TIA组间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超敏肌钙蛋白、CK-MB、pro-BNP、白细胞、血钾、血氯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血钾(OR: 4.328,95%CI: 1.012~18.504)和颈动脉斑块(OR: 11.372,95%CI: 3.461~37.371)与MIS显著相关;且发病3h内就诊的MIS组患者低血钾发生率(33.3%)明显高于TIA组(0%)(P<0.05)。结论 发病早期,MIS相比TIA发生低血钾的风险更高,考虑发病早期的低血钾有助于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50例,门诊正常患者75例,跟踪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偏心斑块、冠心病、心房纤颤、吸烟、年龄是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年龄大于65周岁,同时患冠状动脉疾病病史、高血压、吸烟并伴有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增加.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积极控制血压、血脂、防治冠心病对于预防缺血性腩卒中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特别对于其中伴有吸烟以及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斑块偏心指数较高的患者早期积极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人缺血性脑病的价值分意义.方法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00例老年缺血性脑病患者进行颈部动脉检测,其中130例经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70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组TIA),140例为同期非心、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内膜增厚率、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的部位,数目、性质、检出率、动脉狭窄发生率及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较明显的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