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鹏  张斌  靳凤琳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31(6):543-545,548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及氟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高脂血症患者44例为治疗组,血脂正常者20例为对照组,检测氟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浓度(ET-1)和血脂,观察肱动脉血管超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 高脂血症组ET-1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氟伐他汀治疗后1周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ET-1明显下降、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扩张显著增强(P<0.05);治疗后8周TC、TG、 LDL-C均有明显降低(P<0.05~0.01),且 ET-1进一步降低,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扩张进一步增强(P<0.01).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内皮功能受损,氟伐他汀调脂治疗的同时具有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4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组)经阿伐他汀每日1次10 mg治疗8周后,血脂、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并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变化。选择15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治疗后ET血浆水平明显下降(P〈0.01),EDD明显改善(P〈0.01),且ET和EDD改善与LDL-C下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的功能,且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8例):不接受任何调脂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48例):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睡前服用一次。比较治疗8周前后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血脂水平,同时观察血压变化。结果经8周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血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内皮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可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荷丹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17例高脂血症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单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研究组加用荷丹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血脂,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IMT、斑块面积,NO,ET-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T-1,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荷丹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能够明显降低血脂,调节内皮功能,降低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5.
严山 《吉林医学》2009,30(1):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抗炎作用。方法:将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两组均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每晚睡前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共8周。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ItP)、血压、血脂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结果:两组降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血脂、血清CRP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无明显变化,而治疗组血脂、血清CRP明显降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具有减轻血管炎性反应、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氟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及其恢复内皮功能的心血管作用。方法 :67例高脂血症患者给予氟伐他汀40mg每晚 1次 ,治疗 6周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6周后检测血脂及血浆内皮素 1(ET 1) ,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伐他汀治疗 6周后血清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 (LDLC)、ET 1均明显下降 ,高密度脂蛋白 (HDL C)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氟伐他汀有明显调脂作用 ,且具有恢复内皮功能 ,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郎芸  缪锋 《实用全科医学》2009,7(9):940-941
目的观察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iterans,ASO)患者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及血脂的变化状况及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因高脂血症为主要因素而致的AS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烟酸片治疗;治疗组34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并分别监测血中ET-1、NO和血脂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的含量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SO患者血中ET-1偏高、NO水平偏低,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降脂疗效较好,水平恢复正常较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ASO患者的血脂水平,治疗ASO,改善ASO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及抑制炎症因子的激活,以便更好地控制和治疗高血压疾病。方法将1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高血压患者进行常规的高血压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结果经过12周治疗后,常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脂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无太大改善,而治疗组血脂各项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非创伤性血管内皮功能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常规进行降压治疗的同时,合并使用阿托伐他汀药物可以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抑制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荷丹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降脂效果以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41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84例给予荷丹片1.46 g口服,每日3次,瑞舒伐他汀钙10 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57例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口服,每日1次。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血脂、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和8周后2组患者血脂水平均较前下降,研究组TG、TC、LDL-C、ET-1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VEGF、NO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而HDL-C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荷丹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能够明显降低TG、TC、LDL-C、ET-1水平,升高VEGF、NO水平,降脂的同时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氟伐他汀)和B组(地尔硫卓)各60例,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两组的血压、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另选40例同期正常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治疗6个月后,A组血压降低程度较B组更明显(P〈0.05);A组的TC、TG、LDL—C均较B组显著降低,而HDL—C较B组明显升高(P〈0.05);A组FMD较治疗前变化明显(P〈0.05),且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而B组的FMD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P〉0.05),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NME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改善(P〉0.05),且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未达到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应用氟伐他汀除了使血压、血脂降低外,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为日后高血压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研究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状况,以及阿托伐他汀对内皮功能状况的影响。方法67例DCM患者随机给予或不给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观察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肱动脉内径扩张度(FMD)水平的改变。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两组DCM患者基础vWF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FMD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过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比非阿托伐他汀组vwF值降低更明显(P〈0.05),FMD值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CM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失调,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DCM病人内皮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慢性肺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功能、肺动脉高压(PAH)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均予吸氧、解除支气管痉挛、强心利尿等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氟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Er)、血栓素岛(TXB2)、肺动脉压(PAP)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N0浓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田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O.01),TXB2、hs—CRP、PAP较治疗前也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hs—CRP较治疗前降低(P〈0.05)外,余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氟伐他汀具有非调脂依赖性心脏保护作用,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慢性炎症反应,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两种他汀药对于轻中度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治疗的轻中度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两个治疗组,每组各4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4、12周后测量患者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血脂情况。结果①他汀治疗后两组的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baPWV水平他汀治疗后均有所下降,治疗前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组baP-WV分别为(1 725.97±264.46)、(1 778.74±305.74)cm/s,治疗4周后分别为(1 680.03±249.62)、(1 749.00±256.88)cm/s,治疗12周后分别为(1 632.65±248.24)、(1 697.97±268.22)cm/s,治疗4、12周后两组baPWV水平与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12周后baPWV水平低于治疗4周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治疗12周后baPWV差值(△baPWV12)高于治疗4周后baPWV差值(△baPWV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应用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治疗均能改善轻中度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动脉弹性功能;②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治疗对于动脉弹性存在持续的改善作用;③他汀治疗4、12周时,阿托伐他汀改善动脉弹性的作用可能更为明显,但在本研究中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证实氟伐他汀对高脂饮食兔血管内皮功能存在早期保护作用.[方法]40只兔随机等分为治疗组(高脂饮食+氟伐他汀)和对照组(高脂饮食).分别于实验前及实验第1、2、3、4周每组随机抽取4只兔,取耳中动脉血测血脂水平,接着处死,分离主动脉,进行浴槽试验测定其对血管舒缩药物的反应变化.[结果]实验前对照组和治疗组血管条对硝酸甘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均无差异,两组之间比较,两组血管条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在实验1周时即出现差异(P<0.05),但对硝酸甘油的舒张反应至实验4周时仍然没有差异(P均>0.05).而与实验前比较,两组血管条对硝酸甘油的舒张反应至实验4周时仍然没有差异(P均>0.05),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在对照组实验1周时即出现差异(P<0.05),在治疗组却在实验2周时才出现差异(P<0.05).[结论]胆固醇水平升高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氟伐他汀不但能防止血脂的上升,而且早期便对高脂饮食兔血管内皮功能存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88例AMI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术后分为对照组44例和瑞舒伐他汀组44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使用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mg/次,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记录所有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检测血脂、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出院后6个月内瑞舒伐他汀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血脂、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内皮素-1(ET-1)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瑞舒伐他汀组血NO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NO、血ET-1、OX—LDL及FMD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抑制AMI患者PCI术后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降脂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超声法测定30例UAP患者和26例健康成年人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EDD)并测定血中内皮素(ET-1)含量.30例UAP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CEI,β-Rb,ASP和速避凝等)口服氟伐他汀20mg,1次/d,4周后测定EDD,ET-1和血脂水平.结果 UAP患者EDD(3.25%±1.06%)较对照组(8.26%±2.25%)明显降低(P<0.01),NEDD(16.12%±4.96%)也较对照组(24.05%±8.69%)明显降低(P<0.01),ET-1水平(86.18±10.16pg/L)较对照组(72.05±8.26pg/L)明显升高(P<0.01).UAP患者服用辛伐他汀治疗8周后EDD(7.21%±3.76%)(较治疗前(3.25%±1.06%)有明显改善(P<0.01),NED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ET-1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U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减退,短期口服辛伐他汀降脂治疗能明显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斑块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瑞舒伐他汀组,每组12只,空白组家兔正常饲养,模型组与瑞舒伐他汀组家兔进行动脉粥样硬化(AS)造模,并对瑞舒伐他汀组家兔给予瑞舒伐他汀1.5 mg/(kg·d)。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治疗12周后对家兔的血脂水平以及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在治疗结束后运用血管内超声显像仪对家兔的管腔面积狭窄的百分率LAS%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治疗12周血脂指标显著高于同时期空白组(P〈0.05或P〈0.01);瑞舒伐他汀组各指标水平比较仍为增长趋势,在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治疗12周后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是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期水平(P〈0.05或P〈0.01)。对于模型组以及瑞舒伐他汀组动物,随着造模的进程,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介素-1(IL-1)水平在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治疗12周后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或P〈0.01)。瑞舒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各炎症因子水平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瑞舒伐他汀组动物管腔面积狭窄百分率(LAS)为(28.79±4.71)%,模型组(LAP)为(36.67±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较好地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的血脂水平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高血压病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及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确诊的166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阿托伐他汀10mg/d(56例,A组)、20mg/d(55例,B组)、40mg/d(55例,C组)治疗4周,比较3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及脑钠肽水平。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10mg,20mg,40mg四周后均可改善内皮功能及脑钠肽,其中C组四周后内皮功能相关指标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高于A、B组(P〈0.001),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明显低于A、B治疗组(P〈0.001),脑钠肽的水平低于A、B治疗组(P〈0.001),不良反应三组相似,改善了高血压病人的生存。结论降脂治疗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脑钠肽水平,40mg阿托伐他汀改善内皮功能及脑钠肽水平下降明显,强化降脂治疗中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具有肯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脂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7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舒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饮食调整、适当体育锻炼及药物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瑞舒伐他汀组患者加用瑞舒伐他汀1次/d,10 mg/次,连用8周。结果治疗8周后,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不明显(P>0.05);同时两组血浆NO水平均有明显上升、ET-1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瑞舒伐他汀组上升或下降值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并能降低血浆ET-1水平,升高血浆NO水平,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预防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左奇伟 《中外医疗》2012,31(23):21-22,24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该院自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在该院门诊或病房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降压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氟伐他汀,分别于治疗2月后测定血浆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一氧化氮(NO)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比较血浆中MCP-1、NO、vW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月后比较血浆中MCP-1、NO、vW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