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川芎L igusticum chuanx iong干燥根茎中的多糖组分。方法采用DEAE-纤维素柱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分离纯化,化学和光谱方法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从川芎水提物中分级得到4个均一多糖组分LCP-1、LCP-2、LCP-3和LCP-4,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1×104、5.2×104、9.0×104、3.6×104,四者均为结构复杂的多糖组分。结论首次从川芎中分离得到LCP-1、LCP-2、LCP-3和LCP-4 4种杂多糖。  相似文献   

2.
逆流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中川芎嗪的含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逆流萃取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富集并测定了川节中川芎嗪的含量,色谱柱,Zorbax DOS柱,流动相:甲醇:水(1%醋酸)=35:65,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300nm,线性范围,0.41ug/ml-4.1ug/ml,r=0.9993,回收率:92.3%,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用此法对购自不同地区的川的进行了分析,结果提示,市售川芎的川芎嗪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搏动性、原发性的头痛病,多一侧起病,重者可致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是目前治疗的一大难点。中医治疗偏头痛既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还可以祛除疾病的根源,具有多目标、多途径的特点。通过对治疗偏头痛的古今医案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医治疗主要采取祛瘀、平肝阳、补虚三种治疗策略。其中化瘀方中大多含有川芎,发现川芎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镇静,镇痛,清除氧自由基,同时也发现含有川芎的药对居于偏头痛治疗使用药对之首。川芎是临床上治疗头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用药频率最高的单味中药之一。该文对川芎治疗偏头痛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川芎临床治疗和预防偏头痛提供理论科学依据。并对川芎的有效成分现代研究进行归纳梳理。结果发现川芎治疗偏头痛的药理机制包括抑制氧自由基活性,减轻炎症反应;抗神经元凋亡,保护脑神经;调节神经递质,降低痛阈值;抗血小板聚集;调肠道菌群等。  相似文献   

4.
冰片与川芎配伍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冰片与川芎配伍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 ,造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观察冰片与川芎配伍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一氧化氮 (NO)及自由基含量的影响。【结果】冰片与川芎配伍使缺血再灌注脑组织过氧化脂质 (LPO)生成明显减少 (P<0 .0 1) ,并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 (P <0 .0 1) ,对NO含量也有明显降低的作用 (P <0 .0 1) ,作用明显优于单用川芎或冰片。【结论】提示冰片与川芎配伍可能是通过减少缺血脑组织中NO的生成 ,减轻NO介导的神经毒性作用 ,提高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 ,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而对缺血性脑组织损伤起保护作用 ,伍用冰片后可增强川芎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实验为川芎Ligusticm chuanxiong Hort。和茶芎Ligusticum sinense Oliv.cv.chaxiong Mass 的鉴定及正确 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川芎和茶芎的性状,显微特征,紫外吸收光谱,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等方面进行比较鉴别,结果,川芎和茶弛在上述各方面均有区别,并建立了方便有效的鉴别方法。结论:川芎和茶芎不宜混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进一步验证“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提供临 床药物动力学(PK)研究依据。方法:用已建立的方法[1],研究健康自 愿者一次口服川芎汤(1 g/kg)、川芎芍药(1∶1)汤(2 g/kg)后血清中阿魏酸(FA)的药动学。 结果:两组的血药时曲线均表现为双峰现象,属开放性一室模型。川芎汤和川芎芍药汤组 FA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Ka(L/min)=0.281 6±0.132 7 和0.120 6±0.062 1;Cmax(ng/mL)=100.084 4± 34.695 5和47.567 6±28.235 8;AUC(ng/min·mL)=15 734.88±7 063.77和5 717.92±5 590.99;Cl/F(s)(L/min)=0..002 8±0.001 4 和0.041 6±0.025 4;V/F(c)(ng/mL)=0.610 8±0.280 0和2.04 1 5±1.106 3。结论:川芎配伍芍药明显影响川芎在血清中FA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等。  相似文献   

7.
川芎是四川著名的道地药材之一。综述了川芎和与其临床疗效相近的抚芎、东川芎的种植、药材质量与药效以及药材中重金属含量的研究进展。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品种进行质量对比,发现川芎质量甚好,并着重指出加强控制川芎药材中有害重金属元素研究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逆流萃取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富集并测定了川芎中川芎嗪的含量。色谱柱ZorbaxODS柱,流动相甲醇水(1%醋酸)=3565,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300nm,线性范围0.41μg/ml~4.1μg/ml,r=0.9993,回收率92.3%。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用此法对购自不同地区的川芎进行了分析,结果提示市售川芎的川芎嗪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川芎对大白鼠肺气肿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川芎-牛膝药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筛选川芎-牛膝药对的主要活性化合物以及作用靶点,搜寻膝骨关节炎疾病靶点,获得疾病药物共同靶点并构建PPI网络,构建药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作用网络,对该网络进行KE GG通路及GO生物过程分析.结果 川芎-牛膝药对当中所含有的槲皮素、...  相似文献   

11.
参芎与川芎对实验性高粘滞血症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川芎善疗头痛,根据有四.在中医历代医著中,大多论风邪是形成头痛的要害一也,大多记川芎能行气活血散风止痛善疗头痛二也,治疗头痛的各类代表方剂中大多含有川芎三也,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川芎最能通过血脑屏障四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计算机模拟预测川芎和当归的药代动力学和肝毒性特征。方法从北京大学天然产物库中检索川芎和当归的化学成分,构建川芎和当归分子数据集;依托Discovery StudioTM模拟平台ADMET模块,分析两个分子集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肝毒性特征。结果川芎和当归分子数据集中化合物在肠内吸收性、25℃的水溶性、血脑屏障穿透性、人细胞色素P450 2D6酶结合、血浆蛋白结合和肝毒性上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从化学结构的角度预测川芎和当归中化合物在药代动力学和肝毒性特征方面的相似性,为两者配伍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新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1980年以后有关川芎药理的文献为重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影响超临界萃取川芎中有效成分的因素。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超临界萃取为提取条件,以提取液中阿魏酸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影响阿魏酸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优选出川芎中阿魏酸的最佳超界萃取条件。结论:提取阿魏酸的最佳SFE条件是:萃取罐的温度70℃,萃取压力35MPa,CO2流量25kg/h,萃取时间2.5h。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导川芎材料突变,筛选最佳诱变条件为川芎新品种的培育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本实验在组织培养基础上,使用多浓度(0.1%、0.2%、0.5%、1.0%)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川芎茎节进行不同时间段(0.5 h、1 h、2 h、5 h、8 h、12 h)的化学诱变处理,观察无菌试管苗的生长速度、发育形态,比较优化EMS诱变川芎无菌苗的最佳条件。结果:经0.1%EMS、1%EMS处理1 h、5 h的川芎茎节较对照粗壮且生长快速。结论:0.1%EMS、1%EMS处理1h、5h为川芎茎节的最佳诱导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阐明并非所有证型的头痛均应使用川芎。[方法]通过列举古代、现代医家关于川芎治疗头痛的说法、用法,并以临床案例加以佐证。[结果]川芎在治疗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型头痛时可引动气血上行,导致头痛加重。[结论]临床上使用川芎当需辨清证型,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采用肉眼和组织学同步观察的方法,观察了健脾、清热、化瘀的代表中药党参、蒲公英,川芎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肉眼观察三药及其配伍对胃粘膜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量效间依赖关系良好;组织学观察则发现,党参和三药配伍组成的复方对胃粘膜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川芎和蒲公英的保护作用不明显。这提示了在胃粘膜保护的研究中组织学观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川芎提取工艺的实验研究。方法 采用4种提取方法得出最佳提取方案。结果 加入适量盐酸,采用醇提方法,川芎嗪和阿魏酸的含量显著提高。结论 采用在适量酸性条件下,用醇提取的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20.
川芎为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该文综述了川芎药代动力学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川芎主要活性成分生物碱类、有机酸及其酯类、苯酞类化合物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内容,阐明了川芎多个活性成分单独和配伍使用时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