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对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康复及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康复状况、卵巢功能。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术后排便、留置引流管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E2水平高,LH、FSH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较小,术后康复较快,卵巢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给予对照组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出血量为(125.46±18.56) 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84.39±20.72) mL,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4.44%、17.78%,观察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有助于保护患者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薛惠方 《航空航天医药》2013,24(9):1090-1091
目的:探索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治疗的11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组)56例,对照组(单纯剖宫产组)54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的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肛门平均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观察组中平均手术时间(min)50±24,术中平均出血量(mL) 340±42,术后平均排气时间(h)35±7,术后感染发生率2.9%,平均住院时间(d)6±1.8,对照组中平均手术时间(min)35±16,术中平均出血量(mL)315±50,术后平均排气时间(h)34±6,术后感染发生率2.3%,平均住院时间(d)6±1.6,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杨钦灵 《西南军医》2008,10(1):24-2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腹壁小切口剥除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9例子宫肌瘤拟行手术的病人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在腹腔镜监测下行腹壁小切口子宫肌瘤剥除术;对照组37例,行剖腹子宫肌瘤剥除术;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监测下腹壁小切口子宫肌瘤剥除术手术时间平均为90.6±25.4min,明显高于剖腹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术后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监测下腹壁小切口子宫肌瘤剥除术创伤小、术后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切口美观,可作为治疗子宫肌瘤的微创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5.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后围绝经期症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术后更年期症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搜集进行子宫肌瘤治疗且未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患者60例,根据病情分别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30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组),30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剥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1.5年和2年分别检测患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同时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1.5年和2年记录患者是否出现潮热出汗、感觉异常、焦躁、忧郁、关节疼痛、头晕头痛、疲倦乏力、失眠多梦等围绝经期症状,根据改良 Kupperman 评分法进一步将症状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结果:两组术前卵巢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组术后绝经期症状各时间点均优于剥除组,其中术后6个月症状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剥除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卵巢功能各指标各复查时间点变化情况与围绝经期症状较吻合,其中术后6个月与1年的 E2、3个月与6个月的 FSH 及3个月、6个月与1年的 LH 水平两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相比,术后短时间内更少出现围绝经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HIFU)子宫肌瘤对患者内分泌水平和子宫内膜形态及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微创手术治疗的130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接受HIFU消除肿瘤的观察组78例和经宫腔镜切除肿瘤的对照组52例,对比两组经治前和治疗2月后FSH、LH、E2的分泌水平,子宫内膜形态及生育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三种性激素内分泌水平、子宫内膜形态及生育功能基本无明显差异(P0.05);经HIFU治疗后观察组FSH、LH、E2的分泌量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切除肿瘤后三种性激素分泌量与术前相比均有所增加,且增加具有极其显著性(均P0.01),另外,观察组术后FSH、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形态指标比治疗前显著性增加(均P0.01),且观察组HIFU消融后子宫内膜厚度与对照组肿瘤剔除后有显著差异(P0.05),子宫内膜容积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两组患者术后2月比术前的生育功能均有所增强,HIFU组改善更为突出。结论 HIFU消融治疗方法对子宫肌瘤患者的内分泌水平改变极小,而对子宫内膜形态和生育功能改善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子宫切除术对其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以取得患者同意为前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子宫肌瘤剔除组和子宫全切组,观察两组手术前后E2、LH及FSH含量。结果两组手术之前激素( E2、LH、FSH )含量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2.318、2.173、3.692,P>0.05);术后2~4个月之后子宫肌瘤剔除组恢复正常月经量几率明显比子宫全切组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4.279,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能有效稳定卵巢内分泌功能,使用子宫全切术对自身卵巢内分泌有较大的影响,会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微波消融在较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7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海扶治疗中心收治的较大子宫肌瘤患者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5).观察组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微波消融术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进行处理.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疼痛水平及并发症情况,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肌瘤体积变化,分析治疗后2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疼痛等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皮肤烫伤、直肠损伤和神经异常反应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2组间腹胀、阴道异常出血和发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子宫肌瘤体积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2组间肌瘤体积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间临床疗效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微波消融可安全、有效减少较大子宫肌瘤体积,临床疗效优于单独聚焦超声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腹腔镜下原位旋切法行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妇科2015年06月至2017年01月行腹腔镜下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76例,治疗组39例在腹腔镜下原位旋切法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37例行常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及复苏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情况、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无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两组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肌瘤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腹腔镜下原位旋切法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有效,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组(A组,n=42)和子宫动脉栓塞术组(B组,n=46)。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反应以及随访3、6、12个月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子宫和肌瘤体积变化情况、生存质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随访期间,B组月经量增多、痛经症状改善情况明显好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经期延长、贫血、尿路和直肠压迫、盆腔疼痛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子宫和肌瘤体积缩小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明显好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均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AM)术中、术后情况,及其对围术期应激反应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2年11月至2015年3月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211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M组(n=97)与LM组(n=114)。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情况、术后妊娠结局、术后妊娠情况及术前术后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LM组术中失血量为(82.03±50.13)ml,明显少于AM组的(131.19±64.44)ml;手术时间为(97.68±33.27)min,长于AM组的(82.99±17.62)min,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情况比较,LM组发热患者占10.5%(12/114),明显低于AM组的39.2%(38/97);24 h肛门排气患者占83.3%(95/114),明显高于AM组的52.6%(51/97);使用镇痛剂占18.4%(21/114),明显低于AM组的34.0%(33/97);术后住院时间为(4.05±1.79)d,明显短于AM组的(7.47±2.22)d,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妊娠结局比较,LM组9.5%(4/42)患者因手术影响行人工流产,AM组20.6%(7/34)患者因手术影响行人工流产,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妊娠情况比较,LM组妊娠患者16.7%(6/36)采取阴道分娩,83.3%(30/36)采取剖宫产;AM组妊娠患者8.0%(2/25)采取阴道分娩,92.0%(23/25)采取剖宫产,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中E和N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中E和NE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LM组明显低于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与AM均是安全有效治疗子宫肌瘤的手段,LM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快、依从性好、对妊娠结局和机体应激反应影响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常用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颗粒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育龄期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共60例纳入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PVA颗粒大小分为2组,研究组(A组)用300~500 μm颗粒,对照组(B组)用500~700 μm颗粒,每组30例.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术后疗效和对卵巢功能影响.结果 术后6月随访比较,①A组较B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13,P= O.013,P<0.05).②A组及B组子宫肌瘤体积均缩小,但A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3,P=0.001,P<0.05).③术后6月内各组患者促卵泡刺激素水平在安全范围波动变化,未出现卵巢功能衰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4,P=0.737,P>0.05).结论 采用300~500 μm PVA颗粒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更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阴道和开腹手术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所选80例患者均为子宫肌瘤患者.上述患者均为2010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上述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记录两组患者是手术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过中的出血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中单个肌瘤的具体重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观察术后盆腔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的单个肌瘤重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盆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较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优点多,前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子宫肌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A)组及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B)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同侧子宫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术后第2、7、35、45天子宫肌瘤瘢痕区变化、肌层愈合、瘢痕区血运等情况,以及创面愈合区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将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应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计算。结果 B组患者术后瘢痕愈合程度快于A组,瘢痕区血流灌注情况及VI、FI、VFI值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术后瘢痕区血供丰富,创面愈合程度快于传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与开腹行子宫肌瘤剔除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其中96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 LM)为观察组,94例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手术( TAM)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热病、住院时间和费用,比较两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腹腔镜组在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术后热病、住院时间方面圴较开腹组有明显改善,开腹组在手术用时、住院费用方面较腹腔镜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可优先考虑选择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同时行肌瘤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012年8月~2013年5月分娩并实施剖宫产术中肌瘤切除术的合并子宫肌瘤的足月妊娠患者50例为治疗组,和随机选取的50例同期剖宫产单一手术产妇为对照组,两组产妇的年龄、产次、剖宫产指征等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结果对照组产妇术中出血量较治疗组明显增多、术中缩宫素使用量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产妇术后体温、术后产褥发生率、住院天数、复查恶露干净时间等状况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同时行肌瘤切除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合并子宫动脉阻断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剖腹手术的优势。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7年9月收住我院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共221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剖腹组,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先阻断双侧子宫动脉的方法治疗子宫肌瘤。其中腔镜组89例、剖腹组132例。两组肌瘤数目、大小、发病年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通过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等,以及观察术后定期随访1年,观察月经症状的改变、B超监测子宫大小及肌瘤复发情况,并将两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腔镜组和剖腹组手术时间两组统计学无显著差异(90.6vs103.8min P〉0.05) 但寻找子宫动脉时间腔镜组较剖腹组短(21.4vs30.6min P〈0.05) 术中出血量剖腹组较腔镜组有所增加(87.5vs101.2ml P〈0.05) 住院天数腔镜组明显少于剖腹组(7.28vs11.13d P〈0.05)。术后随访1年,腔镜组失访12例,剖腹组失访17例,以腔镜组77例、剖腹组115例进行统计。腔镜组和剖腹组月经症状缓解率为92.64%和97.97% 腔镜组与剖腹组两组肌瘤复发率分别为3.89%和3.47%,两组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子宫肌瘤剔除前先阻断子宫动脉,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更好地缓解月经过多等症状,延缓了肌瘤的复发,在腔镜下行此手术较剖腹手术更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肌瘤并能保留子宫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配合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两组都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治疗组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活血散结汤剂治疗.结果:疗组有效率88.9%,对照组有效率62.9%,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治疗中与治疗后血、尿、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类似(P>0.05).结论:药物配合手术治疗子宫肌瘤能提高治疗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可免除患者手术痛苦,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前瞻性探讨两种直径聚乙烯醇(PVA)颗粒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育龄期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共64例,随机均分为2组。采用Cook公司两种度量标志的PVA颗粒施行栓塞治疗。研究组采用200μm(180~250μm)PVA颗粒,对照组采用300μm(300~500μm)PVA颗粒,比较两组术后疗效和对卵巢功能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1)研究组较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3,P=0.012<0.05)。(2)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均缩小,研究组肌瘤体积缩小率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91,P=0.0001<0.05)。(3)两组患者的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在安全范围波动变化,未见卵巢功能衰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7,P=0.733>0.05)。结论两种PVA颗粒均安全可靠,疗效明显,以直径200μm PVA颗粒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子宫肌瘤体积的影响以及对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将90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有手术指征、无内科合并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短期大剂量组(A组)、长期小剂量组(B组)。于服药前后B超测量子宫肌瘤的体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切除的子宫肌瘤标本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结果①两服药组服药后肌瘤体积较服药前明显缩小,肌瘤体积变化有统计学意义,B组体积变化更明显 ②对照组肌瘤组织中ER、PR均呈高表达,A组肌瘤组织中PR、ER表达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肌瘤组织中PR、ER表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服药组间比较,PR、E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短期大剂量及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均可使子宫肌瘤明显缩小,但长期小剂量效果更明显。②降低肌瘤组织中PR、ER表达是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