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问,古代本草没有药理试验,没有毒理学研究,更没有药物成分分析,他们是怎样发现、发明那么多有效药物的呢?这确实是个难题,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无法还原上古时期人的生活环境与思维.这让我想起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序中的一句话[1];“盖欲读经者,读于无字处也”.简言之,读懂《本经》不仅仅在字面上,而是要读懂古圣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真正认知每一味药.为此,本讲拟从本草与五行的某些侧面,浅析《本经》中的类比思维,也许能为学习《本经》提供一些帮助,甚至,能从中萌发更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2.
《本经》中与“气”相关的药物记述术语有:“下气”、“咳逆上气”、“邪气”、“结气”、“益气”等等.一般非指普通概念的理气药.如何理解此类药物的属性与作用特征?本讲选择“下气”,“咳逆上气”两类药物进行归类分析,以期为气机失调,尤其是气的逆顺论治,拓宽药物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言"情志"多,论"神志"少.后者不仅包含七情,还涉及神、魂、魄、意、志等.本讲从神与五志入手,对《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为《本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进行归类分析,以了解古圣如何认知及应用本草,改善或健全脑功能,校正失衡的心理与情志,达到维持神志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6.
菖蒲 原文:菖蒲,味甘,温.主风寒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一名昌阳. 译文:菖蒲,味甘,性温.主治风寒湿之痹证,咳逆气急.能使心窍开通,以使得以助益.能使九窍通利,耳能听到的声音清楚,眼睛能视物清晰,能使声音发出来.久服使身体轻巧,使人无虚妄,而且不迷糊,使寿...  相似文献   

7.
<正>远志原文:远志,味苦,温。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叶,名小草,一名棘菀,一名绕,一名细草。译文:远志,味苦,性温。主治咳逆,内伤。能补虚而除邪气,使多个窍道通利,使智慧增添,使耳聪目明,使不虚妄,记忆力加强,体力增加。长期服用,可使身体轻巧而不易衰老。远志叶子名叫小草,另一个名字叫棘菀,又一个名字叫绕,还有一个名字叫细草。  相似文献   

8.
当归又名文无、山蕲,是药食两用的中药,在《神农本草经》(《本经》)中记载为中品,其味甘,温,功效为“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以《本经》功效为纲,将当归类经方归类分析,发现当归主咳逆上气,多配伍李根白皮、川芎、芍药,以奔豚汤为代表方;主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常配伍桂枝、芍药、细辛,如当归四逆汤;止妇人漏下,多配伍吴茱萸、川芎、芍药,代表方如温经汤;主绝子则配伍川芎、芍药、白术、黄芩,如当归散;治疗诸恶疮疡、金疮,配伍升麻、鳖甲、麻黄,如麻黄升麻汤、升麻鳖甲汤。除《本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当归经方还有新的发展,如当归配伍桂枝、芍药以止腹痛、除斑,当归配伍赤小豆以治湿疹、便血,当归配伍蜀椒、乌梅以治蛔厥、久利等。通过追溯《本经》的药证,印证《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以期更好传承经典、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9.
莫慧  周跃芳  王挺  何苗 《中医学报》2021,(5):952-955
《黄帝内经》中"神"从产生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精、神、魂、魄,是"父母之精"相搏后直接产生,与意识、感觉、反射等有关,为"神之灵";第二层次为意、志、思、虑、智,是精神魂魄在"心"的"任知万物"基础上,不断记忆、强化、忖度、思虑、谋划,不断认知事物及思维深化的过程,为"神之用";第三层次为情、欲、好、愿,是万物、社会、文化的认知上"心性之动"的产物,是情绪、情感、需求范畴,为"神之别用"。"神"系统活动是以"神"为基础演变形成,包含生命力、精神、意识、认知等多个内容。"神"系统活动三个层次的区分与归类对理解"神"与"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治疗与养生方案,对治疗身心疾病及养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报》2020,(3):516-519
运气理论治病拟方多以药物性味为指导法则,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岁气、司天、在泉、主气、客气、司天反胜、在泉反胜、胜、复等情况分别叙述。运气性味治法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其拟法原则为:治以所不胜之气味,以克制其气过盛,同时对所不胜之气稍加克制,以防过补积弊。此外,还要对病气稍加抑制,并兼顾到为病之邪的特性进行对症治疗。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运气学说进行了总结并拟出明确的运气16方,其中五运时气方以岁气太过、不及拟方;六气时行方以地支年的六气运动规律、主气客气加临、司天在泉及六气胜复拟方。运气性味治法提纲挈领,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1.
刘格 《中医学报》2020,35(3):516-519
运气理论治病拟方多以药物性味为指导法则,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岁气、司天、在泉、主气、客气、司天反胜、在泉反胜、胜、复等情况分别叙述。运气性味治法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其拟法原则为:治以所不胜之气味,以克制其气过盛,同时对所不胜之气稍加克制,以防过补积弊。此外,还要对病气稍加抑制,并兼顾到为病之邪的特性进行对症治疗。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运气学说进行了总结并拟出明确的运气16方,其中"五运时气方"以岁气太过、不及拟方;"六气时行方"以地支年的六气运动规律、主气客气加临、司天在泉及六气胜复拟方。运气性味治法提纲挈领,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2.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出自《金匮要略》,指当无形病邪与有形实邪相合时,应根据其所相合情况的不同,施以恰当的攻逐方法以祛除有形实邪,从而使无形病邪无所依附而祛除。张仲景所谓无形之邪包括热邪、暑邪、寒邪、风邪、疟邪等;有形实邪包括水湿痰饮、宿食、瘀血等。无形之邪与有形实邪相合的类型共有热邪与水湿相合、寒邪与水湿相合、风邪与水湿相合、暑邪与水湿相合、热邪与痰饮相合、寒邪与痰饮相合、疟邪与痰饮相合、热邪与宿食相合、寒邪与宿食相合及热邪与瘀血相合10种。临床中,可根据两邪相合类型的不同,通过发汗、利小便、泻下、涌吐、下血、排脓等方法攻除有形实邪,使无形病邪无所依附,从而达到共同祛除两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报》2020,(3):508-511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出自《金匮要略》,指当无形病邪与有形实邪相合时,应根据其所相合情况的不同,施以恰当的攻逐方法以祛除有形实邪,从而使无形病邪无所依附而祛除。张仲景所谓无形之邪包括热邪、暑邪、寒邪、风邪、疟邪等;有形实邪包括水湿痰饮、宿食、瘀血等。无形之邪与有形实邪相合的类型共有热邪与水湿相合、寒邪与水湿相合、风邪与水湿相合、暑邪与水湿相合、热邪与痰饮相合、寒邪与痰饮相合、疟邪与痰饮相合、热邪与宿食相合、寒邪与宿食相合及热邪与瘀血相合10种。临床中,可根据两邪相合类型的不同,通过发汗、利小便、泻下、涌吐、下血、排脓等方法攻除有形实邪,使无形病邪无所依附,从而达到共同祛除两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报》2014,(6):801-804
①"胃家",既包括了阳明经,也包括了阳明腑;既包含了足阳明胃,也包含了手阳明大肠,所以胃家实,是邪气实,邪气实不仅仅是热邪,也包括了寒邪、湿邪等等。②阳明病可自他经传来,尤其是太阳病、少阳病等皆可传变至阳明病。而阳明病本身存在着"经传"情况,即邪气自他经而至,可从阳明经传变至阳明腑而成阳明腑实证,原文称之为"过经",即过阳明之经而到阳明之腑。③"发潮热"是阳明病"欲解"的前提和条件,阳明病的欲解是发潮热的一种结果。但由于病情的千变万化,因人、因时等的不同,不是每一个阳明病病人,或者每一次阳明病欲解都要经过发潮热;同样也并不是发潮热就一定会出现欲解的结果。④"固瘕"病的形成是肠热胃寒所指,肠热耗尽,胃寒津不化,所以出现大便先硬后溏,其肠热为实热,胃寒为实寒,治疗应该清肠热祛胃寒。  相似文献   

15.
2 厥阴篇疾病分类2.1 厥阴里证2.1.1 阴阳错杂伤寒论的疾病分类,本来以六经六气结合八纲辨证为主,有时也会涉及脏腑、三焦、营卫气血等。今为缩短中间层次,特遵照舒驰远对厥阴病高度概括——有“纯阴无阳之证”、“纯阳无阴之证”、“阴阳错杂之证”,干脆以病机为提纲,比较简捷了当。不过严格说来,前二者纯阴无阳多牵涉少阴,纯阳无阴多牵涉阳明,其中虽有热利如白头翁证,里寒外热如通脉四逆证为厥阴本经应有之主证,但已阴阳各造其极,只有阴阳错杂才是厥阴风邪乘虚同时挟寒挟热而妄动于内的主要证状,不可不知.(1)阴阳动荡(虚风内动)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郭霭春先生<金匮要略校注语译>的学术特点.1)校勘全面精审,据校资料丰富,运用四校方法对<金匮要略>原文和<金匮方论衍义>进行了校勘,分别出校语1 331条和42条.2)注释旁征博引,采撷了89部著作的论述对原文详加诠解,并抒发己见,阐发原文本义.3)训诂言必有据,参考书则采<说文解字>、<尔雅>、<方言>、<广雅>等及一些古籍汉唐归注,力求"一义必析其微".4)重视首家注本.5)匡正古注错误,对于古注欠妥之处.提出了自己见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世说新语》和《杂宝藏经》两种语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字句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两部文献中都有形容词、代词和判断动词的用法,都呈现出由代词向判断动词过渡的态势,也清晰地展示了“是”语义演变的轨迹以及所需的句式条件。出乎意料的是“是”在《世说新语》比《杂宝藏经》中的语法化程度要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对卫气独行理论的概括,也是对人体寐寤节律内在机制的说明。然"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的内涵及其内在机理至今阐而未明。针对"太阴"之阴指营气,"太阳"之阳指卫气的观点,笔者认为,《黄帝内经》中言明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的是卫气,营气在人体的运行未有明显的昼夜时间节段性。关于太阴、太阳指代为何,笔者经过统计认为,太阴多指代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仅有三处明确肾为"阴中之太阴";太阳指代足太阳膀胱经占半数以上,而肾在《黄帝内经》中的指代呈现多样化,且与少阴对应最多。关于为何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笔者认为,太阴主内是由肾主蛰、为封藏之本决定的;太阳主外是由足太阳膀胱经的气化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缓"者,"宽"也。"中"即中焦脾胃,故"缓中"为宽舒中焦脾胃。五劳七伤导致人体虚极羸瘦,症见腹满不能饮食,《金匮要略》用大黄[庶虫]虫丸以宽中补虚。腹满不能饮食当需急治,大黄宽解腹满取其速效,干地黄补土健胃赖其缓补,二者相伍共解腹满不能饮食之苦,实可推陈致新、缓中补虚。干地黄补中之外尚能滋阴养血,对本证瘀血阴虚之不能饮食有专效。方中大黄之外配伍多味破血逐瘀之品,于芍药、甘草滋阴补中之外又攻逐胃中干血,以达宽舒腹满之功。因此,"缓中补虚"实乃"宽中补虚"。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郭霭春先生对《素问》王冰注的研究,即:1)校勘全部王冰注文,出校语1 128条;2)探析王冰注的特点——究医理、明训诂、重校勘;3)评述王冰整理《素问》的不足之处,重点指出不当的删繁之例;4)匡正王冰某些注释的错误,在《新医林改错》中对47条王冰注释阐明了自己的见解,文中选取14条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