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性活动有关的头痛,从Hippocrate时代就被认识到了,尽管它较常见,但文献很少记载。自从Kriz(1970年)对性活动神经系统伴发症报导以来,良性性活动性头痛(BSH)使人们加深了认识。良性性活动性头痛是指发病在性活动时的头痛,它并不反映严重病理情况。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目前认为小胶质细胞活化是其主要致病机制,铁代谢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MS急性炎症后,病灶周围存在富含铁的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形成长期的隐匿性炎症,即“慢性活动性病灶”。其中部分慢性活动性病灶在磁共振磁敏感序列(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上表现为顺磁环,即铁环征。铁环征是提示MS慢性活动期病灶破坏性的体内讯号,有可能先于临床症状出现,并可能预示更严重的疾病过程。本文就铁环征在MS中的临床意义和相关磁共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 (MS)患者血清尿酸 (UA)水平变化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比较复发 缓解型MS(relapsing remittingmultiplesclerosis ,RRMS)患者急性期及经大剂量甲泼尼龙 (甲基强的松龙 )冲击治疗后缓解期血清UA值 ,并与其他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 (non inflammatoryneurologicaldisease ,NIND)作对照 ,同时对比治疗前后头颅MRI增强检查情况。结果 :RRMS患者急性期血清UA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及NIND组 ,缓解期血清UA值虽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头颅MRI显示病灶明显强化 ,治疗后强化病灶显著减少 ,同时伴随着UA水平回升 ,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血清UA水平变化与MS患者病情变化相关 ,UA可作为观察MS病情活动性及激素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 (CSF OCB)在神经系统疾患中的临床意义 ,并对多发性硬化 (MS)患者CSF OCB阳性和阴性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收集 3 98例神经系统疾患的脑脊液和血清标本 ,其中 5 1例MS患者 ,用等电聚焦加免疫标记的方法进行OCB的检测。结果 :CSF OCB阳性率在MS、神经系统炎性疾患及神经系统非炎性疾患中分别为 3 5 3 %、3 9 6%及 4 5 %。MS患者CSF OCB阳性率与临床类型、MS活动性、病程和应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有关。结论 :CSF OCB的检查对于MS和神经系统炎性疾患有一定的诊断价值。MS患者CSF OCB阳性率较低与国内视神经脊髓炎所占比率较高有关 ;CSF OCB的出现受到MS活动性的影响 ;也和MS病程演变阶段性相关 ;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高度敏感的放射免疫量计检测多发性硬化症(MS)和其他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补体 C_9浓度,发现该法比检测 CSF IgG 更有助于 MS 的临床诊断。35例 MS 患者,研究时年龄17—69岁,其中临床明确诊断的17例、隐性 MS 7例、极可能(probable)进展 MS5例和可能(possible)进展 MS2例,4例可疑 MS。35例患者的临床活动性:14例为慢性进展病、13例临床静止伴或不伴一种确定的神经系统缺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硬化(MS)一直以来认为是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近研究提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在其发病过程中扮演同样重要的作用。利妥昔单抗(RTX)作为一种以CD20+B细胞为靶向的单克隆抗体,现已证实可以通过耗竭B细胞来减少MS疾病的活动性,且安全性好。本文就B细胞在MS中的作用和RTX治疗MS的研究历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UA)水平与多发性硬化(MS)患者病程、病情、EDSS评分的关系,以探讨血清UA水平在MS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定量分析法测定MS患者(96例)和对照组(81例)血清UA水平。结果MS患者与对照组血清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型急性期及女性患者U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S患者UA水平与病程、EDSS呈负相关。结论MS患者低血清UA水平可能与炎症过程UA消耗有关,UA可能会作为MS疾病活动性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硬化(MS)一直以来认为是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近研究提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在其发病过程中扮演同样重要的作用。利妥昔单抗(RTX)作为一种以CD20+B细胞为靶向的单克隆抗体,现已证实可以通过耗竭B细胞来减少MS疾病的活动性,且安全性好。本文就B细胞在MS中的作用和RTX治疗MS的研究历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AP)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这些炎性标志物与MS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4例急性期MS患者、15例缓解期MS患者及30名健康体检者,测定其血LPA、AP和 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1)急性期MS组治疗前血浆 LPA、AP和血清 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 MS组(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1)。(2)急性期MS组经治疗28 d后血浆LPA、AP和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3)急性期MS组治疗前血浆LPA与AP水平存在相关性(r=0.807,P<0.01),急性期MS组治疗前血浆LPA和AP与血清Hs‐CRP水平存在相关性(r=0.574,P<0.05;r=0.776,P<0.01)。结论血浆LPA、AP和血清 Hs‐CRP水平可能作为MS患者疾病活动性的炎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瘦素(leptileptin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1例活动期MS患者、22例缓解期MS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leptin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MS患者血清leptin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MS患者和对照组(P<0·01);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活动期MS患者血清leptin水平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前血清leptin越高则疗效越差(P<0·01,P<0·01)。结论活动期MS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升高,且与MS的疗效及性别具有相关性。leptin水平升高可能与MS的活动性相关,降低血清leptin水平可能是激素治疗MS的一个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性激素(E2,TSTO)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1例活动期MS患者、22例缓解期MS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MS患者血清雌二醇(E2)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MS患者和对照组(P<0.01),而睾酮(TST0)水平明显降低(P<0.01);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活动期MS患者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P<0.01),TST0水平降低(P<0.01),且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与疗效相关。结论:活动期MS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紊乱。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与MS的活动性相关,适当的雄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对MS有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期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浆和脑脊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其对疾病活动性的判定价值。方法收集急性期MS患者、缓解期MS患者、健康对照各30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IND)1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浆和脑脊液MMP-9水平,并进行EDSS评分。结果 (1)与急性发作期初期相比,急性期MS患者第1、2周血浆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19;P=0.014),第4周其脑脊液水平明显降低(P=0.014)。(2)急性期MS组血浆MMP-9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3)与NIND组比较,急性期MS组脑脊液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1)。(4)在MS急性期血浆与脑脊液MMP-9水平呈正相关(r=0.571,P=0.016),两者与患者同期EDSS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1)MS患者血浆MMP-9水平可成为监测疾病活动的指标。(2)脑脊液MMP-9水平对鉴别MS患者与NIND有一定帮助。(3)在一定程度上急性期MS组血浆MMP-9水平可以代表脑脊液中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变化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数量及叉头样转录因子(FOXP3)表达水平与MS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温州地区MS患者44例(男12例、女32例),均按Poser诊断标准诊断,结合头颅MRI增强扫描排除合并其他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并统一行EDSS评分;对照组43例(男13例、女30例)为健康查体者。具体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数量;免疫磁珠法分离CD4 CD25 T细胞;RT-PCR法检测CD4 CD25 T细胞FOXP3 mRNA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MS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活化的效应性T细胞数量增加(P<0.05)且活动期增加更为显著(P<0.01)。同一个体疾病活动期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数量较非活动期减少(P<0.05)。MS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T细胞的FOXP3 mRNA表达降低(P<0.05),且活动期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此组MS患者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抑制活性降低,FOXP3 mRNA表达减少,活化的效应性T细胞数量增加,且与MS疾病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住院抑郁障碍患者合并心境稳定剂(MS)的治疗情况,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合并使用MS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住院治疗的145例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或不合并MS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合并MS治疗的患者比例33.8%(49/145)。与未合并MS治疗组相比,合并MS治疗组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9.0%VS 33.3%,χ~2=4.350,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656,95%CI:1.162~6.073,P0.05)、自杀(OR=0.456,95%CI:0.214~0.968,P0.05)、精神病性症状(OR=2.327,95%CI:1.068~5.068,P0.05)是抑郁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中联合使用MS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不伴有自杀、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多的联合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硬化患者IFN-γ及IL-10分泌性T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计数促炎症性细胞因子IFN γ及抗炎症性细胞因子IL 10分泌性T细胞数目 ,观察多发性硬化 (MS)患者此两类细胞因子 (CK)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 (Elispot)技术检测MS患者、其他神经疾病 (ON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 (NC)外周血 (PB)及脑脊液 (CSF)中MBP及其他抗原反应性IFN γ和IL 10分泌性T细胞数目 ,并对活动期与缓解期MS及甲基强的松龙 (MP)冲击疗法前后MS患者PB中两种CK分泌性T细胞数目进行了比较。结果 活动期MS患者PB及CSF中IFN γ及IL 10分泌性T细胞数目较OND及NC组明显增多 (P <0 0 5) ,CSF中MBP反应性T细胞差异更为显著 (P <0 0 1)。MS患者PB中IL 10分泌性T细胞数在缓解期较活动期明显升高 (P <0 0 5)。MP治疗后IFN γ分泌性T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而IL 10分泌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P <0 0 1)。结论 在MS发病机制中IFN γ起促进作用 ,而IL 10有保护作用 ,是促、抗炎症性CK的比值而非按顺序的表达决定MS的活动性。MP疗法的部分机制可能是调节CK网络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579例因急性脑梗塞或血管性危险因素入院的患者,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和/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采用IDF的MS诊断标准,明确两组MS的发生率;分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探讨MS与颅内、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结果:1、狭窄组和非狭窄组MS的发生率分别为71.26%,58.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5)。2、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脑梗塞病史、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低HDL血症,年龄,MS并非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98。3、M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OR1.736,但其风险依赖于其组分中的高血糖、高血压及低HDL血症;MS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不相关,OR1.466。结论:MS不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M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但这种危险性依赖于MS各组分,MS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疾病修正治疗(disease-modifying treatment,DMT)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缓解期的标准治疗。目前上市的所有DMT药物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复发缓解型MS患者的临床发作和影像学活动性病灶。与DMT注射药物比较,DMT口服药物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对治疗的依从性。近年来国外还上市了多种单克隆抗体药物,为MS患者DMT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本文较为全面的回顾分析国内外现有DMT药物,对其作用机制、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DMT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常采用免疫抑制和抗炎治疗。随着对MS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治疗策略被用于MS的治疗。MS疾病修正治疗已尝试进行MS发病的特异性靶点治疗,而对进展性MS则采用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治疗。与当前的治疗措施相比,新的治疗方案对控制MS复发更有效,但也带来一定的风险。目前仍在积极寻找进展性MS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硬化的发作性瘙痒和发作性疼痛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的少见疾病,近年MS在临床上日渐增多。但MS伴发作性瘙痒比较少见,而MS患者在同一皮肤感觉区域内既有发作性瘙痒,又有发作性疼痛的两种感受,在临床上实属罕见。笔者在临床上遇到2例,现结合复习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硬化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本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好发于青年女性,常有缓解和复发现象,或呈活动性进行性进展。作者收集北医大一院及新乡医学院三附院86.1~95.1的30例病例,兹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