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29例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9例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年龄3~28d,其中室间隔缺损3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0例,肺动脉闭锁1例,三尖瓣闭锁3例,单心室1例,法洛四联症6例,完全性房室管畸形4例,永存动脉干1例,所有患者合并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29例患者均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术。结果术后死亡4例(13.8%),其中1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和1例肺动脉闭锁患者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死于灌注肺、低氧血症,其余2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9例,随访时间1~31个月,体重及各项发育指标与正常同龄儿基本相同。结论新生儿心脏手术麻醉、体外循环应平稳,手术操作要精细,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畸形矫正满意及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肺保护。 相似文献
2.
小婴儿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估小婴儿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4年 1月外科治疗 187例年龄小于 6个月的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资料。病儿年龄 3d~ 6个月 ,平均 (4 15± 2 32 )个月 ;体重 3~ 7kg ,平均 (4 4 2± 0 5 6 )kg。包括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完全性大血管错位、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法洛四联症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三房心、重度肺动脉狭窄、右旋心合并心内畸形、新生儿心脏横纹肌瘤等。结果 术后死亡 9例 ,死亡率 4 81%。术后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残余分流、肺炎肺不张、肺出血等。平均机械通气 (17 5± 9 7)h。平均术后ICU停留时间为 (4 9± 1 5 )d。随访 4~ 4 8个月 ,生存病儿心功能良好 ,生长发育明显加快。结论 随着小儿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 ,小婴儿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体外循环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我所近4年来采用浅低温、常温体外循环(CPB)心脏不停跳下,对一些先天性心脏病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已成功200多例,现就其麻醉及体外循环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介绍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应用体会。 方法 327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置左心房引流管,降温至32±1℃并维持,仅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维持灌注压在60mmHg左右,在心脏不停跳下施行心脏畸形矫正术,方法同心脏停搏手术。 结果 死亡7例,死亡率2.1%,其余均痊愈出院,随访1~13个月,恢复良好。 结论 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简化操作,缩短体外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间268例(男141例,女127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临床资料.根治性手术260例;姑息性手术8例.结果:全组262例痊愈出院.手术死亡6例,死亡率2.2%.1岁以内死亡率2.96%(4/1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14/268).随访1~36个月,无死亡,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结论:外科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符合婴幼儿生理特点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成熟 ,手术美观逐渐受到重视[1~ 2 ] 。从 1998年 10月至 2 0 0 2年 5月我们采用右腋下斜切口完成心内直视心脏畸形矫治术 68例 ,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68例 ,男 2 8例 ,女 40例 ,年龄 1.5~ 3 7岁。房间隔缺损 19例 ,部分心内膜垫缺损 3例 ,室间隔缺损 41例(其中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 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 6例、肺动脉瓣狭窄 4例、右室流出道狭窄 9例 ) ,右室双腔心 3例 ,法洛四联症 2例。术前检查均无右侧胸膜及右肺病变 ,既往无开右胸或心脏手术史。手术方法 :采用… 相似文献
8.
9.
10.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525例心脏直视手术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525例心脏直视手术经验黄旭中,张尔永,董力,袁宏声,石应康,田子朴1986~1995年我们共施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脏直视手术525例,占同期1744例先心病心脏直视手术的30.10%。成人先心病的主要病种见附表。附表成人先... 相似文献
11.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先心病围术期血浆内皮素(ET)的浓度,结果显示手术前ET明显增高,其含量与肺动脉平均压(mPAP)呈正相关。ET浓度在体外循环(CPB)期间逐渐增高。ET浓度与CPB时间呈正相关。而在升主动脉开放后达高峰。说明ET增高与CPB期间肺循环中断血管内皮损伤及心脏缺血后再灌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 围术期血浆内皮素(ET) 的变化。 方法 将67 例行心肺转流术(CPB)的CHD 患儿按疾病种类不同分为3 组,室间隔缺损(VSD) 组、肺动脉高压(PH) 组和肺动脉狭窄(PS) 组;10 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对前3 组手术前后血浆ET 变化进行动态观测。 结果 PH 组和PS组术前ET 值即有升高,术后7 天仍较对照组为高;CPB30 分钟时各组ET 值均较术前为低;术前血浆ET 值与PS和PH 程度呈线性相关;PS组CPB 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1 小时ET 值明显相关。 结论 CHD 患儿手术前、后血浆ET 值均有变化,血浆ET 水平可作为监测肺动脉压力变化及CHD 手术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报告27例先天性心脏病再次手术患者体外循环中应用抑肽酶。结果显示:停转流后手术创面比较干燥,无渗血不止现象。除2例外,均未用纤维蛋白原类制剂或血小板,术后3小时纵隔引流量77.8±57.1ml,术后24小时总引流量205±14.3ml。结论:再次手术体外循环中使用抑肽酶术后出血量均较过去不用抑肽酶时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致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血液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不需体外循环的心血管手术患者作为对照,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生物活性法测定手术前、中、后多时间点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二组患者术中和/或术后白细胞介素-2明显降低(P<0.05);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P<0.05)。结论手术应激和体外循环均是引起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中和/或术后细胞因子水平改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手术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7月~2012年3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68例年龄6—15个月婴幼儿先心病。体重6.5~12kg。房间隔缺损27例(其中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合并永存左上腔1例),室间隔缺损37例,(其中合并永存左上腔3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部分性房室管畸形4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4—6cm小切口手术修补。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21.6±10.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8±7.5)min;术后渗出胸液量(21.9±9.3)m1,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5±2.5)h,术后住院时间(5.4±0.7)d。术后1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小切口手术对婴幼儿简单先心病效果确切,术后出血少,美观,隐蔽,不影响胸骨发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年龄>40岁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2年2月~2009年5月,26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18例,室间隔缺损4例,房室管畸形3例,三心房1例)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10例,双支病变9例,三支病变7例)接受心脏畸形矫治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2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治和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食管超声引导下行房间隔缺损术中伞堵(intraoperative device closure,IODC)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共完成46处远端吻合,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房颤射频消融术2例。结果 1例房室管畸形因肺部感染和多器官衰竭死亡,其余25例康复出院,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7~105个月,(57.6±24.7)月:1例术后18个月再发心绞痛,未接受再次医疗干预;术后患者心功能和肺动脉高压情况改善;4例杂交手术随访中未发现残余分流、血栓和封堵装置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外科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效果良好。IODC联合OPCAB治疗房间隔缺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姑息性手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策略,提高其治疗效果及生存率。方法回顾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95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姑息性手术的临床资料,男62例,女33例;年龄1个月~37岁。施行改良Blalock-Taussig shunt(B-T分流术)12例,改良Brock’s手术23例,双向Glenn手术55例和肺动脉环缩术(Banding手术)5例;对术式的选择、手术效果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共死亡10例,总病死率为10.5%(10/95),其余患者顺利出院。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氧血症和肺部感染等。随访5个月~6年,心功能(NYHA)Ⅰ~Ⅱ级。9例行改良Brock’s手术后患者已完成根治术,6例双向Glenn手术后患者完成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讨论由于相当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手术干预时机,而影响手术效果;在姑息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上,需根据患者肺动脉发育状况、心内畸形特点、最终治疗目标等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8.
小儿体外循环采用中度低温低流量灌注技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手术中采用中度低温合并低流量灌注技术的可行性。方法30例手术患儿体外循环降温至肛温25.6±0.84℃,食管温度24.1±1.32℃,鼓膜温度23.8±1.41℃,维持流量1.23±0.09L/minm2,转流时间95.4±34.6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51.4±20.2分钟,低流量维持时间45.7±22.4分钟。结果低流量灌注时静脉血氧饱和度均在80%以上,除1例外,其余均无缺氧酸中毒的血气表现,血乳酸值也未升高,术后恢复良好。结论中度低温体外循环选用低流量灌注可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有利于减少长时间高流量灌注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无症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储备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无症状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以拟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Jaeger公司生产的运动心肺功能仪(功率自行车),采用ramp-pattern方案,对20例无症状CDH患者(研究组)和20例健康人(对照组)作心肺运动试验,记录两组心肺功能指标,包括摄氧量(VO2)、公斤摄氧量(VO2/kg)、无氧阈时的摄氧量率)、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以得出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公斤摄氧量(VO2max/kg)、无氧阈时的的摄氧量(ATVO2)、最大心率(HRmax)等结果。结果 研究组术后6个月VO2max、VO2max/kg和ATVO2显著高于术前(P=0.039,0.027,0.013),HRmax显著低于术前(P=0.001);研究组术前VO2max、VO2max/kg和ATV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0.001,0.001)。研究组术后6个月VO2max、VO2max/kg和HRmax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3,0.024,0.001)。结论 无症状CHD患者心脏储备功能减低,术后6个月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尚未达到正常水平,窦房结对运动的反应减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