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制备洗涤红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以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作实验,以悬浮红细胞(非滤白)作对照,在洗涤前后分别检测血浆蛋白含量,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游离血红蛋白等。结果 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蛋白去除率,游离血红蛋白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使用过滤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洗涤红细胞,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都较高,产品性能稳定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白细胞过滤器在有效滤除白细胞的同时血液质量是否有影响。方法 :取 2 6份全血或红细胞悬液分别测定过滤前后红细胞数、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血红蛋白浓度 (Hb)、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 (RDW )、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FHb)浓度、2 ,3—二磷酸甘油酸 (2 ,3—DPG)浓度和过滤后白细胞数。结果 :过滤后白细胞残留量为 (2 .3± 1.5 )× 10 6 U- 1;白细胞去除率为 99.98%± 0 .14 % ;红细胞回收率为 92 .15 %± 1.2 7% ;HCT、MCV、MCH、MCHC、RDW、血浆血红蛋白、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过滤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过滤前后红细胞 2 ,3—DPG含量有差异 (P <0 .0 5 ) ,过滤后略大于过滤前。结论 :白细胞过滤器在有效去除白细胞的同时 ,并未引起血液质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血库型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血库型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保存期在6~10d的红细胞悬液进行白细胞过滤,检测过滤前后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观察白细胞过滤和未过滤各300例患者中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发生情况。结果红细胞悬液经过滤后,残余白细胞平均为4.2×106/L,白细胞清除率平均为99.95%,过滤前后白细胞含量有显著性差异(t=15.41,P<0.01),红细胞回收率平均为92.71%;红细胞悬液未过滤时临床发生FNHTR8.67%(26/300),白细胞过滤后,FNHTR降至0.67%(2/300);滤前及滤后1~6天内,红细胞悬液的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和红细胞LDH差异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国产一次性白细胞过滤器可有效预防FNH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对早产儿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探讨相关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 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儿科需要输血治疗的早产儿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红细胞悬液组和洗涤红细胞组各54例,两组患儿给予相应的成分输血。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亚硝基硫醇(RS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和病死率。结果:洗涤红细胞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和病死率分别为(5.67±1.14)d、(31.26±5.14)d、25.93%和9.26%,均短于(或低于)红细胞悬液组的(8.22±1.58)d、(40.17±7.22)d、37.04%和16.67%(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血液流变学参数均减小,且洗涤红细胞组小于红细胞悬液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儿RSNO、SOD、MD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红细胞悬液组RSNO和SOD降低,MDA升高(P均<0.05),而洗涤红细胞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红细胞悬液可加重患儿体内的应激反应,洗涤红细胞较红细胞悬液更有利于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善,对于符合输血指征的早产儿,推荐使用洗涤红细胞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血、红细胞制品去除白细胞的制备方法,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方法分别用过滤法、离心法进行白细胞去除,分别留取两种方法去白细胞前后血标本同时做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各项检测指标,计算出白细胞去除率、红细胞回收率。结果过滤法白细胞去除率(97.8±3.2)%,红细胞回收率可达(89.5±5.0)%。离心法白细胞去除率(65.8±12.5)%,红细胞回收率达(86.9±8.5)%。经实验证明过滤法最为理想。结论用过滤法能高效去除白细胞,达(96.6±3.3)%。且红细胞回收率高。在去除了绝大多数的白细胞后,减少了相应的抗原白细胞的输注,减少了淋巴细胞毒性反应,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疫苗激活红细胞增强白细胞释放IL-8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疫苗对红细胞调控白细胞免疫反应的激活作用。方法:将卡介苗(1mg/mL)和/或癌细胞瘤苗(5×106个细胞/mL)或酵母菌苗(5×108个细胞/mL)或生理盐水(对照组)0.2mL,加到枸橼酸抗凝的全血细胞悬液(或白细胞悬液)0.2mL和血浆0.3mL中,37℃水浴1h,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反应液中IL-8含量。结果:各种疫苗加至全血细胞和血浆组中IL-8激活指数为(2.56±1.32),明显高于各种疫苗加至白细胞和血浆组的IL-8激活指数(0.70±0.75),P<0.05。结论:在血浆的参与下,各种疫苗可激活红细胞增强白细胞产生IL-8。本研究为疫苗的制备和疫苗免疫活性的测定提供了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芪注射液改善脑梗死病人红细胞流变性剂量效应的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黄芪对脑梗死病人红细胞流变行为影响的剂量 效应关系。方法 :脑梗死病人 60例 ,分为 4组 (各 15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各组每日分别加用黄芪注射液 10 ,2 0 ,3 0 ,40mL ,iv ,gtt× 10d。测定治疗前后病人红细胞变形、聚集指数的变化及病情变化。结果 :与 10mL组比较 ,2 0mL组各项指数P >0 .0 5 ,3 0 ,40mL组红细胞变形指数分别为 0 .9± 0 .3 ,0 .9± 0 .3 ,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 <0 .0 1)、聚集指数分别为 (2 .0± 0 .3 ,2 .0±0 .4) ,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1) ,临床总有效率均为 93 %较 10 ,2 0mL组 (分别为 60 % ,67% )显著升高 (P <0 .0 5 )。 3 0mL组和 40mL组间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黄芪对脑梗死病人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存在着剂量 效应关系 ,每日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 3 0mL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探究滤除白细胞对保存期内红细胞功能变化的影响。 选取惠州市中心血站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采集的84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液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健康献血者的血液制成红细胞悬液,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将42例血液标本采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作为观察组,另42例血液标本未滤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健康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红细胞功能形态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切变率的变化情况。WBC随着保存期的延长而降低。而红细胞计数(RBC)以及红细胞压积(HCT)两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在保存期21 d时低切(1/s、5/s)、中切(30/s)以及高切(200/s)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无差异(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低切、中切和高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增加。白细胞滤除可减少白细胞崩解产物对红细胞的影响,维持红细胞的形态功能,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液保存期限。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补体致敏酵母菌血凝法检测了结核患者与献血员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 ,发现结核患者最高血凝滴度 1:8时明显低于健康献血员 ,前者 1:8滴度为 6% ,后者为 4 4 .61% ,有显著差异 (P<0 .0 1)。并对同批结核患者的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进行测定 ,结果显示 ,结核患者、健康献血员的RFER分别为 85.10± 2 9.58%和 161.37± 36.70 % ,RFIR为 38.2 3± 10 .87%和 39.52± 13.15% ,患者的RFER明显低于献血员 (P <0 .0 1) ,而PFIR无差异 (P>0 .0 5)。提示结核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类型红细胞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差异。方法2011年至2012年在本院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64例,输注滤除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756人次,同期住院非地贫病人1287例,输注悬浮红细胞1506人次,比较两组FNHTR发生率。结果洗涤红细胞或滤除白细胞红细胞输注FNHTR发生率为1.32‰,红细胞悬液输注FNHTR发生率为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P〈0.05)。结论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应输注滤除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降低FNHTR发生率,为长期配血及以后骨髓移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0型人血浆及红细胞悬液抗A、抗B效价,采用盐水法检测100名青年男性0型献血者血浆和红细胞悬液IgM抗A、抗B效价,再用2-巯基乙醇破坏IgM抗体后,采用抗人球蛋白法检测血浆和红细胞悬液IgG抗体。结果表明,血浆IgM抗A效价范围(1:8)-(1:512),85%为(1:32)~(1:128),平均效价滴度1:(74.54&;#177;2.17),IgM抗B效价范围(1:4)~(1:512),91%为(1:32)~(1:128),平均1:(56.89&;#177;2.05);血浆IgG抗A范围(1:16)~(1:512),67%为(1:64~1:128),平均1:(94.35&;#177;2.08),IgG抗B范围(1:8)~(1:1024.),73%为(1:64)~(1:128),平均1:(83.29&;#177;2.18)。红细胞悬液IgM抗A效价范围(1:2)~(1:128),83%为(1:8)~(1:32),平均1:(17.15&;#177;2.21),IgM抗B范围(1:2)~(1:128),81%为(1:8)~(1:32),平均1:(13.93&;#177;2.25);:IgG抗A效价范围(1:4)-(1:256),79%为(1:16)~(1:64),平均1:(29.65&;#177;2.10),IgG抗B范围(1:2)~(1:256),80%为(1:16)~(1:64),平均1:(23.92&;#177;2.36)。结论:青年男性0型血浆和红细胞悬液中IgM抗A效价比IgM抗B高,IgG抗A、抗B效价比:IgM抗A、抗B效价高。红细胞悬液IgM及IgG抗A、抗B效价明显低于血浆IgM及IgG抗A、抗B。  相似文献   

12.
唐晓红  刘先蓉 《中国药业》2001,10(10):51-53
目的促红素在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中的有效性已经证实,但对华北制药集团生产的促红素的有效性尚未见评价,本文旨在作相应的观察.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41例CRF患者,分别予促红素100~150U/kg·周,皮下注射,观察用药前、用药后第2、4、6、8、12周的血常规及血生化改变.,结果用药后2周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开始增高,第4、8、12周血红蛋白分别增高(8.5±12.4)g/L,(16.2±11.3)g/L,(21.9±14.1)g/L,红细胞压积增高2.4%±4.4%,4.7%±4.4%,7.1%±5.4%.除第2周白细胞轻度降低外,其它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华北制药集团生产的促红素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制剂保存24小时后的质量,为临床使用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制剂提供质量标准和保存依据.方法:将60份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份.对照组不作处理,实验组用一次性滤器滤除白细胞.将样本置于2~8℃冰箱保存,在保存24 h时检测游离血红蛋白等5项指标的变化,比较2组数据的差别.结果:保存前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制剂在24小时的保存期内各常规指标与未滤过的悬浮红细胞无显著差异.结论:为使悬浮红细胞发挥最大的临床价值,尽量使用新鲜制备的制剂,有特殊要求者应视具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 (PBSC)悬液中单核细胞和造血干/祖细胞分别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 (DC)的特性 ,探讨临床应用PBSC悬液诱导DC的前景。方法 健康供者经G CSF动员后采集PBSC ,分两种方法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①贴壁细胞 (单核细胞 )经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 +白细胞介素 4 (IL 4 )培养 2周 ,培养结束前 4 8、2 4h分别加入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布雷菲德菌素 (brefeldinA ,BFA ) ;②非贴壁细胞 (含CD34+细胞 ) ,加入Flt3Ligand(FL) +干细胞因子 (SCF) +GM CSF +IL 4培养 1周 ,再按前一种方法继续培养 2周。培养结束后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和胞质 (c)IL 10 +(PE标记 )、cIL 12 (P4 0 ) +(TC标记 )细胞。结果 新鲜标本含CD14 +细胞 ( 18 4± 8 6 ) % ,CD34+细胞 ( 0 9± 0 4 ) %。以PBSC悬液中的 2× 10 6单个核细胞为起始细胞 ,前一种培养方法获得 ( 1 6± 0 6 )× 10 5细胞 ,细胞表型 :CD11c+( 97 3± 5 2 ) % ,CD86 +( 88 2± 6 8) % ,CD83+( 5 9 6± 8 4 ) % ,HLA DR+( 96 5± 7 1) % ,CD1a+( 36 6±7 5 ) % ,cIL 12 (P4 0 ) +( 15 9± 5 1) % ,cIL 10 +( 1 2± 0 4 ) % ;后一种培养方法获得 ( 1 2± 0 4 )× 10 6细胞 ,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透析病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的维持用量。方法 :2 1例血红蛋白 (Hb)<70 g/L的透析病人 [其中腹膜透析 (腹透 ) 12例 ,血液透析 (血透 ) 9例 ],给予rHuEPO 30 0 0U ,sc ,biw ,8wk后若Hb达 90 g/L左右改维持量 15 0 0U ,sc ,biw ,Hb不能维持在该水平者恢复 30 0 0U ,biw ,观察期 3mo。结果 :治疗后 4wkHb和血细胞比容 (HCT)分别比治疗前增加 ( 16.6± 2 .4) g/L和0 .0 5 6± 0 .0 0 7(P <0 .0 1) ,治疗后 8wk较 4wk又分别增加 ( 13± 5 )g/L和 0 .0 37± 0 .0 0 7(P <0 .0 1) ;改用维持量 15 0 0Usc ,biw 2wk ,Hb和HCT分别下降 ( 10 .5± 1.3) g/L和 0 .0 34± 0 .0 0 4(P <0 .0 1) ,恢复 30 0 0U后又显著升高 (P <0 .0 1)。腹透和血透组间治疗前后Hb和HCT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本组透析病人rHuEPO的维持用量宜为 30 0 0U ,sc ,biw ;腹透和血透组病人rHuEPO用量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输注不同成分血细胞发生输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6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全血组,n=53例)、B组(红细胞悬液组,n=54例)、C组(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组,n=55例),所有患者均予以血液透析治疗,透析后分别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比较输血后3组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结果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82%;明显低于全血组(13.21%)及红细胞悬液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组、红细胞悬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输注全血及输注红细胞悬液,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女,50岁,因肝血管肉瘤术后肝内多发转移于2007-07-29入院。2005-08在外院行肝血管肉瘤手术切除治疗,术中输入B型、Rh(+)红细胞悬液4U,无输血反应。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2×109/L,中性粒细胞0.82,红细胞0.93×1012/L,血红蛋白30g/L,红细胞压积9.3%,血小板48×109/L。入院后因贫血,临床医师申请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2U。笔者  相似文献   

18.
喹诺酮类药物对茶碱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ijnands等报道 6名患者合并使用氨茶碱和依诺沙星 ,测定并用依诺沙星前和并用 3d后茶碱的血药浓度、蛋白结合率、总清除率、肾清除率等。结果茶碱的血药浓度并用前为 (8.4± 2 .4) μg·ml-1,并用后为 (15 .0± 5 .1) μg·ml-1,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 ;蛋白结合率并用前后分别为 (6 1.8±9.0 ) %和 (6 3.2± 4.9)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肾清除率并用前后分别为 (7.2± 4.3)ml·min-1和 (7.0± 3.8)ml·min-1,并用前后几无变化 ;但总清除率由并用前的 (5 0 .2± 10 .6 )ml·min-1降低至并用后 (2 8.9± 7.8)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 (As2 O3)和维甲酸 (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患者高白细胞发生后 ,黏附分子 L FA- 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 1)和 Mac- 1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 - 1(ICAM- 1)的表达。方法 :随机分两组 ,分别选用 0 .1% As2 O310 m L / d,静脉点滴 ;ATRA 2 5 mg· m- 2 · d- 1 ,分 3次口服。分别用流式细胞仪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白细胞增高期外周血白细胞上 L FA - 1和 Mac- 1的表达及其培养上清刺激内皮细胞 ICAM- 1的表达。结果 :As2 O3组和 ATRA组治疗后高白细胞时 L FA - 1分别为 (5 1.87± 17.6 5 ) %和 (4 8.32± 16 .98) % ,Mac- 1分别为 (4 5 .2 5± 19.12 ) %和 (4 3.4 5± 2 0 .6 5 ) % ,明显高于治疗前 ,两组间无明显差别。As2 O3组和 ATRA组高白细胞期 APL骨髓上清刺激内皮细胞表达 ICAM- 1增加分别为 (6 9.39± 18.4 6 ) %和 (6 4 .5 7± 7.2 4 ) % ,明显高于治疗前 (4 2 .35± 9.36 ) %和 (4 5 .5 6± 6 .86 ) %。结论 :As2 O3和 ATRA治疗 APL高白细胞的发生与诱导分化治疗过程中 APL细胞的黏附分子 L FA- 1和 Mac- 1表达增加 ,并刺激内皮细胞 ICAM- 1的增加有关 ,L FA - 1,Mac- 1和ICAM- 1互相作用 ,使 APL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增加 ,并释放入外周血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CPDA液保存库血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将48例自愿献血者的静脉血保存在CPDA液中,并分别在当日、1周、3周、6周测定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当日CPDA1血袋内血液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百分率(RCR)为(16.00±5.21)%;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为(9.00±9.83)%;血浆免疫粘连抑制因子(RIAIF)为(30.00±3.16)%;血清免疫粘连增强因子(RFER)为(51.30±7.29)%;随血液保存时间的延长RCR、RICR、RFER逐渐下降,但1周内与对照组(新鲜血)比较无显著差异,3周后明显下降(P<0.05),RIAIF逐渐升高,3周后明显升高(P<0.05).即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率和抑制率与红细胞C3b受体活性分别呈正、负相关.结论:库存血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免疫功能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