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目的 对111眼屈光范围球镜在-3.00 ̄-17.00D及柱镜在-0.50D ̄-4.50D范围的患者进行了PRK术后的分析。方法 采用美国VISX20/20B准分子激光系统的最新软件包进行角膜切削,并行术前后的主客观验光及角膜透明度检查。结果与结论 准分子激光PRK术是目前理想的屈光手术之一,特别对于中低度近视尤为适合,对高度近视则其预见性稳定性较差,并发症的发生并未成为影响术后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的对比敏感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近视患者PRK术后的对比敏感度变化.方法:应用CSV-1000E图表对41例接受Nidek EC-5000型准分子激光仪行PRK手术的患者,行单眼对比敏感度测量.患者术前平均屈光度为-2.62±1.33D(范围从-0.75至-4.00D).应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仪分别在术前,术后1wk;1,3,6mo行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将每个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图表与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比敏感度在术后1wk及术后1 mo时明显降低,从第1 mo开始,对比敏感度尤其是低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快速恢复,在第3mo,只有6和12cpd两种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明显降低,在术后6mo时,所有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功能都明显增加.结论:PRK术后患者第1 mo对比敏感度功能明显降低,但在术后6mo时对比敏感度功能即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高度近视PRK后重度角膜上皮下浑浊长期变化情况。对象与方法 95年3月-8月在我院眼科激光中心行PRK手术的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中,有部分患眼发生了Ⅲ级角膜上皮下浑浊,对其中7例7眼随访5年。结果 全部7眼在3月时角膜上皮下浑浊达到高峰,3-12月虽经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角膜浑浊也无改善,随访至3年时角膜上皮下浑浊开始出现变化,4年时全部7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无1眼保持在Ⅲ级,其中4眼降至Ⅱ级,角膜渐显透明,5年时4眼降至Ⅰ级。结论 PRK术后重度角膜上皮下浑浊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切削深度对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不同切削深度患者暗视/明视下对比敏感度(CSF)的差异,评估LASIK术后患者视功能状态。方法对37例(72眼)接受LASIK手术患者按切削深度分为2组:A组切削深度为24.5~90.0μm,平均(66.4±15.9)μm。B组切削深度为90.1~135.8μm,平均(107.0±13.6)μm。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月、3月、6月测量暗视/明视下CSF值。结果LASIK术后3个月内各组CSF均较术前下降。B组暗视下在12.0及18.0c/d空间频率的CSF下降幅度较A组大(P<0.01),明视下在6.0、12.0及18.0c/d空间频率的CSF下降幅度较大(P<0.01)。6个月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近术前水平。结论LASIK术后3个月内,近视度数高、切削深度大者CSF下降明显,但术后6个月时均趋向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眩光对暗视下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Mesotest Ⅱb对比敏感度仪,检测72例行LASIK患者术后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并比较有和无眩光两种情况对暗视下对比敏感度的影响。结果无眩光时,未通过各测试等级的患者数较术前增加,但仅第4级(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眩光时,各测试等级未通过患者数较术前明显增加,第6级(1:5)、第7级(1:2.7)、第8级(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暗视下有眩光时,对比度降低2个等级以上的患者数明显多于无眩光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术后早期有眩光时暗视下对比敏感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波前引导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靖  王方 《眼科研究》2007,25(2):138-141
目的 探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前瞻性对照研究,将50例(100眼)拟行LASIK的患者随机分为波前引导组和传统组,分别检查术前,术后10d,1、3、6个月明光(250lux)、暗光(1lux)及眩光(75lux)下的对比敏感度。结果 术前不同状态下对比敏感度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低于非眩光状态。术后不同时间传统组在所有状态下的所有频率比术前均提高(P〈0.05);而引导组只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部分频率比术前提高(P〈0.05)。术后6个月明光、暗光和暗光+眩光下18c/d的log值增加倍率传统组高于引导组。结论 波前引导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无明显下降,但提高程度不如传统LASIK。两种手术均能提高眩光状态下高频段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近视患者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Yan Z  Hu J  Gu X  Sun M  Yang L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77-679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近视患者静态近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功能性视力对比敏感度101测试表,对47例(93只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检查空间频率为1.5,3.0,6.0,12.0及18.0周/度(cycle/degree,c/d)的静态近对比敏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后1个月和6个月裸眼视力接近术前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术眼空间频率为12.0和18.0c/d的静态近对比敏感度低于术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6个月趋于恢复。术后1个月术前屈光度数≥-6.00D者和术后出现眩光和光晕现象者空间频率为6.0,12.0及18.0c/d的对比敏感度下降率分别大于屈光度数<-6.00D者和术后无眩光和光晕现象者(P<0.05)。结论 对比敏感度检查可敏感,全面地反映患者和视功能状态,利于临床对视觉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弥被临床仅依据视力评价LASIK疗效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近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对接受LASIK矫治近视的58例(11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检查空间频率为1.5、3.0、6.0、12.0及18.0周/度(cycle/degree,c/d)的对比敏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接近术前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术眼空间频率为6.0、12.0及18.0c/d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近视组(38眼)术后3个月趋于恢复。超高度近视组(34眼)术后3个月在低空间频率上(1.5及3.Oc/d)的近对比敏感度可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在其它空间频率上(6.0、12.0及18.0c/d)的近方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仍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会出现暂时下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超高度近视病例术后对比敏感度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 193- nm excimerlas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治疗近视已在临床普遍开展。一般认为 ,PRK治疗近视的预测性、屈光稳定性和安全性与预矫度数呈负相关 ,但也存在个体差异的影响 〔1〕。本文对我院 PRK中心接受 PRK治疗 ,双眼近视屈光度相差≥ - 2 .0 0 D,随访 1年以上 ,资料完整的 136例 ( 2 72眼 )近视病人作回顾性分析。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36例 ( 2 72眼 )近视病人中 ,男4 8例 ( 96眼 ) ,女 88例 ( 176眼 ) ;年龄 2 9.11± 9.4 8( 18~ 54)岁。设近视屈光度较低者为 组 ,较高者为…  相似文献   

10.
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觉的变化特点,从视功能的形觉和深度觉角度评价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45眼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分别于LASIK术前、术后0.5,1,3,6,12mo应用Optec3500视觉检查仪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夜、夜+周边眩光、昼、昼+周边眩光4种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以及远、近距离立体视觉。结果:不同屈光度组在术后0.5mo时4种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均降低,尤其是高度近视组夜及夜+周边眩光条件下、低中频区在术后1~3mo、高频区在3~6mo都显著性低于术前水平(P<0.05);低、中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曲线在6~12mo有所提高,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在术后12mo时才基本上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仍存在夜间眩光损害。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远近距离立体视觉均有所改善,尤其是非屈光参差组的远距离立体视觉和屈光参差组远近距离立体视觉改善更明显(P<0.05),并且屈光参差患者随着双眼屈光度数差异越大,远近距离立体视觉越差。结论:LASIK在矫治近视的同时,在视功能的形觉和深度觉方面可以全面、安全、有效地提高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模式(fine adjusted—customized ablation treatment,F—CAT)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并与常规LASIK方法比较,评价该手术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使用德国WAVE-UGHT公司的ALLEGRETTO角膜地形图仪、ALLEGRETTO像差仪、ALLEGRETTO WAVE Eye—Q准分子激光系统,对23例(46眼)近视患者行F—CAT,22例(44眼)近视患者行常规的LASIK手术作为对照。使用CGT-1000对比敏感度仪检测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第1个月及术后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结果F—CAT组与常规组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F—CAT组角膜Q20值为-0.12±0.24。常规组为0.15±0.21,差别有显著性(P〈0.05)。F—CAT组术后球差增加5倍。常规组增加7倍。但两组间球差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F—CAT组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较术前下降.在4.0’及2.5’两频段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对比敏感度略有回升.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差别无显著性。F—CAT组与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在4.0’及2.5’两频段差异有显著性(P〈0.05)。F—CAT组术后眩光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眩光敏感度在4.0’、2.5’、1.6’三频段较术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3个月眩光敏感度回升。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两组间在4.0’及2.5’、1.6’频段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F—CAT术后,角膜中央Q值保持负值,减少球差增加的倍数。使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优于常规组。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2.
AIM: To evaluate contrast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uncomplicated excimer las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 for myopia. · METHODS: Monocular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 was measured with the CSV-I000E chart in 41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PRK by the Nidek EC-5000 excimer laser system. Mean preoperative refractive error was -2.62±1.33 D (range, -0.75 to -4.00 D).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 was measured preoperatively, 1week, 1, 3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through the CSV-1000E contrast sensitivity unit (VectorVision). · RESULTS: Logarithmic values of contrast sensitivity at each spatial frequency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normalized values were used for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Contrast sensitivity decreased 1 week and 1 month postoperatively. Starting from the first month, there was rapid recovery of contrast sensitivity especially at low spatial frequencies, and at the third month, only at 6 and 12 cycles per degree (cp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seen.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contrast sensitivity values at all spatial frequencies. · CONCLUSION: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can induce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contrast sensitivity in the first month after surgery; these values returned to the preopereative values at 6 months after surgery.  相似文献   

13.
近视眼在低强度幕罩眩光光源下的失能眩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低强度幕罩眩光源下近视眼是否存在失能眩光。 方法 测定正常人30例50眼、低度近视29例48眼、中度近视53例80眼、高度近视50例80眼在白天及夜晚状态下有无眩光时的对比敏感度并计算眩光失能值。结果 有无眩光时对比敏感度函数相比较,高度近视组白天仅在1.5及6 cpd处差异有显著性,有眩光时CS增高,夜晚则仅在3 cpd及18 cpd处有眩光时CS显著降低。在夜晚状态下3 cpd处高度近视组眩光失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低中度近视组。 结论 在低强度幕罩眩光光源条件下,夜晚高度近视眼存在失能眩光。  相似文献   

14.
陈敏  李一壮  陈晖 《眼科新进展》2007,27(12):922-925
目的比较球面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在环境照度为85cd.m-2时在3种瞳孔直径:2.0-2.5mm、4-5mm、8mm下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和眩光对比敏感度(glare contrast sensitivity,GS)的差异。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8例(6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小切口手法摘出联合后房型IOL植入术。根据植入IOL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球面组和非球面组。30例(35眼)植入球面IOL,18例(25眼)植入非球面IOL。术后1个月检查2组患者在3种瞳孔直径下分别在低频3cycle/degree(cpd)、中频(6cpd)、高频(12cpd、18cpd)时的CS和GS。结果球面IOL组:瞳孔2.0-2.5mm时,各个空间频率的CS与GS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瞳孔4-5mm时,在6cpd、12cpd的CS与GS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瞳孔8mm时,全部频率的CS与GS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非球面IOL组:3个瞳孔直径下各个空间频率的CS与GS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球面与非球面IOL的比较:瞳孔直径2.0-2.5mm及5mm时,在高频段球面与非球面IOL的CS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瞳孔8mm时,在低频段两者之间的G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中频段两者的CS及GS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球面IOL组,随着瞳孔直径的增大,CS及GS均下降,且瞳孔越大,附加眩光时引起CS的下降效应越明显。在非球面IOL组,在各个瞳孔直径时附加眩光均不引起CS的明显下降。瞳孔直径越大,非球面IOL补偿正性球差、减少球面像差的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二次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1996年3月至1 998年7月间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的二次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病人29例41眼进行观察,依术前病人屈光度分为两组,第一组<-3.00D,17例25眼,第二组≥-3.00D,12例16眼.随访时间1年以上.结果术后1年第一组裸跟视力为0.90±0.1 6,第二组为0.87±0.12.第一组最佳矫正视力为1.02±0.1 6,第二组为0.96±0.17.第一组球镜屈光度下降2.29±0.451),第二组下降4.37±1.66D.病人散光度下降2.11±0.73D.结论准发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预测性好,疗效确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计算机对比敏感度检查仪对近视性屈光不正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前后的空间对比敏感度进行检查,以探讨LASIK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51例(101眼)LASIK手术患者术前进行常规的准分子激光术前检查、最好矫正视力和空间对比敏感度检查,并按近视的度数分为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LASIK手术后第1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判断有无角膜微纹,并依据其进行进一步分组。分别检查术后0.5,1和3mo的最好矫正视力和空间对比敏感度。结果:LASIK术后0.5mo,虽然有99%的病例术后矫正视力达到5.0以上,但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都有统计学意义上明显的下降(P<0.05)。术后1mo,中低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有明显恢复,可达到术前水平。高度近视组术后1mo在中低空间频率上可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在高频上(8,16cpd)较术前仍有统计学意义上明显下降,直至术后3mo仍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有角膜微纹组对比敏感度下降较为明显,直至术后3mo,除了低空间频率的1cpd外,其他各个空间频率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减退。结论:对比敏感度和传统的视力检查相比,能反映出检查眼在不同对比度下的视功能情况,更加接近日常生活中视觉需求。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会出现暂时下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高度近视和角膜微纹的病例术后对比敏感度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7.
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和对比、眩光敏感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行LASIK手术的66例患者132眼(平均球镜度-5.57±2.30D,柱镜度-0.61±0.53D)分别测量术前和术后各期的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术前,球差对12.0c/d频段的对比敏感度(CS)、眩光敏感度(GS)有影响。(2)术后1wk,彗差对12.0c/d和18.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三叶草像差对6.0c/d、12.0c/d频段的CS和全频段的GS有影响;球差对6.0c/d、12.0c/d和18.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高阶散光对全频段的CS、GS均有影响。(3)术后1mo,彗差对12.0c/d和18.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球差对12.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4)术后3mo,彗差对12.0c/d频段的CS和GS有影响。结论:(1)术前,高阶像差对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影响以球差为主;术后中晚期则以彗差为主。(2)术前术后,高阶像差对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影响均以12.0c/d频段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3种折叠式单焦球面设计人工晶状体在植入术后,其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方法将所有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随机分成3组:A组植入一片式肝素表面处理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HQ-201HEP,Hexa Vision),B组植入三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Sensar AR40e,AMO),C组植入蓝光滤过人工晶状体(AcrySof Natural SN60AT,AL-CON);另选取一组与病例组年龄相近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每组均40例40眼。术后测量各组最佳矫正视力。使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仪测量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进行比较。结果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3cpd、6cpd、12cpd、18cpd)的互相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同年龄正常组。结论白内障摘出植入单焦球面人工晶状体可部分恢复患者因白内障引起的对比敏感度降低,但尚未达到正常同龄人水平。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原理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