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外伤致病 肤(dié),<说文·肉部>:"骨差也.从肉,失声.音读与'跌'字同."<广韵·屑韵>:"胅,骨胅."<说文解字注·肉部>:"胅,谓骨节差忒不相值,故胅出也."指骨节错位突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用"跌"注音之妙,<说文·足部>:"跌,踢也.  相似文献   

2.
1 烦满 <素问·热论篇>说:"厥阴脉循阴器而络於肝,故烦满而囊缩." 按<说文·水部>说:"满,盈溢也",非此文"烦满"之"满"义.此"满"当为"懑"字之借用,<说文·心部>说:"懑,烦也,从心满",段玉裁注:"烦者,热头痛也,引申之,凡心闷皆为烦,<问丧>日:'悲哀志懑气盛',古亦段满为之,满亦声",是其义也.  相似文献   

3.
《素问》对运气七大论渊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运气七篇大论问题,宋臣林亿等曾云:"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其后文又云:"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后世学者,多从此说.然此中尚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医典籍言"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纵观<内经>谈及心肾开窍时,未见此说,只有"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之说.<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主耳……在窍为耳."'耳者,肾之官也.""心主舌,开窍于耳."唐·王冰注:"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素问·缪刺篇>:"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相似文献   

5.
"膏肓"二字之误,先误在<左传>原文将"鬲"字写成"膏";再误在贾逵、杜预的<左传>注将"肓"字解释作"鬲",说成"心下为膏;肓,鬲也."自<说文>以来,对"肓"的字义,一直没有解说清楚,释作"心上鬲下也".  相似文献   

6.
"巨刺""缪刺"名义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巨刺、缪刺系针法名称,出<黄帝内经>,巨刺首出<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补充日:"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而<素问·谬刺论>则进一步解释日:"邪客于经,左盛者右病,右盛者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己,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相似文献   

7.
查现代医学的"拮抗"一词,国内权威性辞书中只有<辞海>有载,其他均不收释.考其原因,敝以为"拮抗"可能是"颉颃(xiéháng)"的误读. "颉颃",出自<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毛传:"飞而上日颉,飞而下曰颃".晋·潘岳<杨仲武诔>:"归鸟颉颃,行云徘徊."后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之义.如<晋书·文苑传序>:"潘夏联辉,颉颃名辈."又如明·俞弁<读医说·自序>:"弁虽不敏,癖于论医,或闻师友讲谈之余,或披阅诸师百家之文,凡有会于心者,辄手抄以备忘,积之成裘,蠫为十卷.名日<读医论>.非敢与古人颉颃,将来好事者共之."  相似文献   

8.
书林陈氏《经验方》作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氏<经验方>见于<宋志>:"陈氏<经验方>五卷,不知名."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陈氏经验方>五卷,右书林陈先生集,李文懿公璧为之序."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经验方>五卷,陈氏,<宋志>五卷,佚."[1]从该书的著录情况来看,该书作者姓陈,名不详.因有李璧作序,其生活年代应在南宋.  相似文献   

9.
<素问·汤液醪醴论>"鬼门"的注释为汗孔、毛孔之意,对其解释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鬼读为gui,取其本意:另一种意见,"鬼门"当为"魄门".但与<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不一致.笔者认为:<素问·汤液醪醴论>之"鬼门"当为"魄门",和<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都应当解释为汗孔.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春,非典型肺炎在我国的爆发,给我们所带来的恐慌及反思,至今记忆犹新.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早在<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同时<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了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对于传染病,内经中也提出了要"避其毒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作为个人,我们无法控制"邪气",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提高自身免疫力,就是首要而切实的任务.专家提醒非典可能会"卷土重来",笔者想就<百症赋>中"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谈谈浅见.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后面篇章中提出的病愈防复,概括了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12.
"太冲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冲脉"一词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文中"太冲脉"究指为何?颇值探思.唐·王冰注为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清·高士宗认为指任脉合少阴脉.而近代医家多释为冲脉.按<素问·阴阳离合论>文:"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显然太冲脉含足少阴经之义已为不争之论.但为何又不直称"少阴脉盛"?.略陈个人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3.
姚玉芳  李珑 《中国针灸》2007,27(8):629-629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小针解>进一步指出:"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所谓守神,即根据病人阴阳气血盛衰的不同及生命活动的综合状态施行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4.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染易"一词,其中"染易"之"易"字,历代<内经>注家多缺解,因该篇属<素问>之<遗篇>,乃由宋·刘温舒所补入,故历代注家多未载而无注.至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问世,始渐有注释但高士宗之注释属随文串解,"易"字之叉不明.经过参阅历代医籍及相关文史书籍考证后认为,"染易"之"易"字系"传染、传染病"之义,并例举了"易"字与其他有"传染"之叉的相关字,如:延、转、换、传、注(疰)、染、移等,组成"延易、转易、换易、传易、注(疰)易、染易、移易"等名称,表示传染或传染病.另外,易,通"疡",乃古今字,亦表传染之义,一并给予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5.
肺主皮毛在皮肤病论治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主皮毛"出自<黄帝内经>,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内经>中共有12篇、15处论及肺与皮毛的生理和病理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肺生皮毛",<素问·痿论>日:"肺主身之皮毛",<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明确指出肺与皮毛相辅相承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难经·五十七难>云:"大瘕泄,名日后重……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同而不能便,茎中病."大瘕泄,即今之痢疾样病变,如清·莫枚士<研经言·下利解>云:"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隋唐时或称滞下,或称重下."  相似文献   

17.
张德英 《中医杂志》2005,46(2):154-155
1 对"中精"的传统解释 <灵枢*本输>曰:"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对其"中精"二字;杨上善注曰:"胆不同肠胃受传糟粕,惟藏精液于中."后世注家多依此解,以为<灵枢>所指胆之功能是主藏精汁.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内经>称为"消瘅".<素问@奇病论>指出其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详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马莳云:"治之者以兰草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张志聪则说:"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灵枢@师传篇>有言:"中热消瘅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故而喻嘉言言<内经>有其论,无其治,张从中曰:"<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景岳全书>中亦有载:"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处升而渴止,此说亦可酌用."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之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提出,对后世糖尿病的治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享受平静     
西汉养生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有云:"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意思是说,人的精神气志,在平静中能得到修养充实,使身体日渐强壮;反之,躁动则会耗费生命,使人容易衰老.可见"静"与生命之"壮"的关系相当密切.  相似文献   

20.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第五、六条云:"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对这两句条文,前代医家早有异议.清代医家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曾明确指出:此处"火"字应改为"心","心"字应改为"火".笔者愚见,高氏之说甚为恰当.但传世至今,一直以误传误,不予纠正,实在有误后世.这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振兴中医的科学态度和宗旨是相违背的.愚今冒昧提出井底之见,以求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