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血管内液体栓塞剂中有效组分的体外促凝血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型血管内液体栓塞剂中有效栓塞成分(白芨多糖与二醋酸纤维素聚合物)的体外促凝血作用。方法将有效栓塞成分按质量比不同分为4组,观察各组样品对凝血酶原时间(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的影响。结果新型血管内液体栓塞剂能显著缩短PT,且缩短程度与主要栓塞成分白芨多糖所占比例成正相关;同时此栓塞剂也可缩短aPTT。结论新型血管内液体栓塞剂在体外实验中明显促进凝血,并偏重于影响外源性凝血途径;此外,主要栓塞成分白芨多糖在促进凝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在锦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进行。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3组,每组10只。①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2mL/d,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灌胃给予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2mL/d,连续5d。②给药5d后模型组和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不完全性脑缺血60min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右侧颈总动脉。③再灌注60min后取血,利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内皮素水平。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高于假手术组眼(1.08±0.15),(0.84±0.08)mg/L,P<0.05演,但显著低于模型组眼(1.32±0.13)mg/L,P<0.01演。②白细胞介素6水平: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高于假手术组眼(117.10±14.72),(84.60±9.57)μg/L,P<0.05演,但显著低于模型组眼(140.70±16.32)μg/L,P<0.01演。③内皮素水平: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高于假手术组眼(166.30±6.36),(130.50±3.63)μg/L,P<0.05演,但显著低于模型组眼(171.00±4.74)μg/L,P<0.01演。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内皮素水平,保护脑结构。  相似文献   

3.
背景: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比较符合人类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但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如线栓直径选择、插入深度等不适当会导致模型失败。目的: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改进。设计:单因素设计,动物实验。单位:广州医学院附属广东省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材料:实验于2002-01/2004-03在广东省实验中心进行。取健康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2组,每组10只。方法:模型组首先分离、结扎颈外动脉和颈总动脉,由颈总动脉到颈内外动脉分叉之间的切口插入线栓,插入深度(2.0±0.2)cm,插入到不能再进为止,然后轻抽2mm。线栓为直径0.2mm的尼龙线,线栓头端先用融化的石蜡处理。血循环阻断时间为3h。假手术组在将尼龙线插入后退出时,轻拉尼龙线使头端退回到颈总动脉中即可。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行为评定:缺血后3,12h进行,0~4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陷越重,1~3分为模型成功。②脑梗死体积:缺血12h后断头取脑,20g/L红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率。③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结果: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10只大鼠中8只出现向对侧倾倒和/或向外画圈,并见结扎侧霍纳氏征阳性(3分);1只表现为不能完全伸展结扎对侧的爪(1分),一只未出现神经症状。②模型组大体病理见栓塞侧脑组织肿胀,较对侧增大,颜色苍白;红四氮唑染色显示栓塞侧皮质、基底核和丘脑呈现苍白色,假手术组脑组织呈现红色,界限清楚。③假手术组无梗死,模型组脑梗死体积百分率为(22.40±4.52)%。结论:制备成功的模型要求合适直径的线栓、插入深度和阻断时间。  相似文献   

4.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液体栓塞材料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栓塞材料的选择在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是最常用的黏附性液体栓塞材料,其在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中的弥散性能良好,聚合速度可控制,但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容易将导管粘连在血管壁上,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非黏附性液体栓塞材料Onyx和醋酸纤维素聚合物具有不易粘连导管、容易操作等特性,二者都在二甲基亚砜中沉淀析出达到栓塞目的,二甲基亚砜具有明显的毒性及很强的腐蚀性,可以导致栓塞血管痉挛和内皮坏死。新型液体栓塞材料CoHEMA和阳性离子聚合物EudragitE无细胞毒性,黏度低,容易通过微导管输送,栓塞效果稳定。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大多以乙醇为溶剂,容易造成对血管的损害,无毒且能溶于水的非黏附性液体栓塞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背景:基质蛋白是构成血管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为血管壁的完整性和血管壁细胞发挥生理功能提供了必要的框架,并参与对细胞和平滑肌的调控。目的:构建早期动脉瘤模型大鼠评价基质结构蛋白在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差异性。方法:将2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8)和模型组(n=20)。模型组大鼠以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和右侧肾肾动脉致高血压方法建立脑动脉瘤模型;对照组大鼠仅暴露左侧颈动脉分叉和双侧颈动脉。模型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15,30 d处死,取大鼠右侧大脑前动脉和嗅动脉的分叉处部分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纤维连接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造模后30 d时模型组大鼠右侧大脑前动脉和嗅动脉的分叉处部分中纤维连接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Ⅲ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提示大鼠早期脑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的结构蛋白表达存在差异性并发生动态变化,血管壁基质结构蛋白降解是动脉瘤形成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在胚胎发育、伤口愈合、炎症、肿瘤及缺血缺氧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在大鼠早期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取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8)暴露左侧颈动脉分叉和双侧肾动脉,不进行结扎,于当天处死;15 d组(n=10)与30 d组(n=10)结扎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后支建立动脉瘤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5,30 d处死,取双侧大脑前动脉和嗅动脉分叉处,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同时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和15 d组均未见有动脉瘤,30 d组10只大鼠中发现在右侧大脑前嗅动脉分叉处1个囊性动脉瘤和5个早期动脉瘤样改变。假手术组和15 d组脑动脉标本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30 d组脑动脉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阳性率为80%,提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参与动脉瘤形成过程。假手术组和15 d组脑动脉标本转化生长因子α表达较30 d组明显,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α在动脉瘤形成过程中受损或分泌减少,可能与动脉瘤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急诊栓塞中"完美"与"零风险"的策略.方法 2008-01~2008-11采用弹簧圈或支架合用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41例,女性18例,男性23例.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16例;Ⅲ级19例;Ⅳ级3例;V级2例.结果 50个动脉瘤行血管内弹簧圈闭塞44个,痊愈28例;遗有偏瘫、轻中度失语、额叶功能障碍、动眼神经麻痹、步态不稳、三偏障碍未完全恢复出院者,共10例;植物人生存、自动出院和死亡各1例.结论 脑动脉瘤急诊栓塞中为达到相对"零风险"的策略是:宽颈或相对宽颈、大或巨大动脉瘤;瘤体周围有重要神经、血管的中型动脉瘤,选择影像栓塞或分步栓塞为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型血管内液体栓塞剂中有效栓塞成分(白芨多糖与二醋酸纤维素聚合物)的体外促凝血作用。方法将有效栓塞成分按质量比不同分为4组,观察各组样品对凝血酶原时间(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结果新型血管内液体栓塞剂能显著缩短PT,且缩短程度与主要栓塞成分白芨多糖所占比例成正相关;同时此栓塞剂也可缩短aPTT。结论新型血管内液体栓塞剂在体外实验中明显促进凝血,并偏重于影响外源性凝血途径;此外,主要栓塞成分白芨多糖在促进凝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的疗效.方法 将2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支架辅助组(19例)和球囊辅助组(7例).对于体/颈比<2而>1的动脉瘤,选择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进行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对于体/颈比<1或瘤颈过于宽大的动脉瘤,选择支架辅助瘤颈重塑技术进行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术后3个月对2组患者的预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术后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观察预后良好率和复发率.结果 支架辅助组19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12例,次全栓塞7例;球囊辅助组7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4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所有病例手术均成功,无动脉瘤破裂出血.2组患者均进行3~6个月的随访,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支架辅助组0分16例,1分2例,2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4.2%;球囊辅助组0分6例,1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7%.术后6个月支架辅助组13例患者复查DSA,11例影像学稳定,2例次全栓塞转为完全栓塞,载瘤动脉均通畅,支架未见移位;球囊辅助组5例患者复查DSA,4例影像学稳定,1例有瘤颈残留.2组均无死亡病例,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结合弹簧圈栓塞均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培养在三维环境中的细胞,其基因表达模式和生物学活动更接近生命有机体.目的:拟采用自组装纳米短肽RADA16-Ⅰ水凝胶建立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三维培养体系以揭示自组装纳米短肽在肿瘤细胞三维培养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观察实验,于2006-09/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与膜生物学研究所细胞学实验室完成.材料:RADA16-Ⅰ由美圈BD公司提供: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提供.方法:利用圆二色谱仪、原子力显微镜、流变仪对三维培养基质RADA16-Ⅰ水凝胶进行材料表征.通过F-肌动蛋白及细胞核的荧光复染来揭示细胞在三维环境中的细胞形貌.利用钙黄绿素AM对活细胞进行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在三维基质中的存活力.主要观察指标:①RADA16-Ⅰ的二级结构,纳米纤维网络,凝胶流变性质.②MDA-MB-231在三维培养中的细胞表型,细胞活性.结果:①自组装短肽RADA16-Ⅰ形成了纳米纤维网络结构,纤维直径20~50 nm,具有类似体内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形成基质凝胶后可模拟体内的细胞微环境,用于细胞的三维培养.②MDA-MB-231细胞在三维基质中生长呈现出纺锤状的细胞形貌,在基质中的生存状态均较好,细胞与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自组装纳米短肽RADA16-Ⅰ有良好的结构与性能,能充分支持MDA-MB-231细胞的三维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