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总结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辅助血管内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2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71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全部行3D-DSA检查,其中血管内治疗67个动脉瘤,4个微小动脉瘤未进行治疗.结果 支架平行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8个动脉瘤,其中致密栓塞24个,部分栓塞4个;普通栓塞39个动脉瘤,其中致密栓塞28个,部分栓塞11个.术后6个月,28例病人行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及新生动脉瘤.结论 3D-DSA检查可有效检出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支架平行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有利于提高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12例颅内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4枚和Enterprise 8枚.结果 12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其中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瘤颈残留1例,瘤体显影2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9例,3~4分2例,5分1例.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造影11例,其中动脉瘤获致密栓塞8例,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术后6~12个月复查示瘤颈显影明显减淡;瘤体显影2例,术后12个月复查示瘤腔消失.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栓塞致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和安全性。方法急诊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2例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术中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操作。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到位并释放,动脉瘤致密栓塞17例;90%栓塞4例;姑息栓塞1例,为基底动脉中段血泡样动脉瘤,瘤体微小无法致密栓塞,仅动脉壁突出处姑息放置1枚弹簧圈,术后第3天再次出血,最终死亡。存活21例术后随访3~6个月,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无支架移位,载瘤动脉均通畅。结论对于破裂的宽颈动脉瘤,急诊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l月至2012年12月应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弹簧圈微导管穿越支架网孔技术栓塞10例,支架平行释放技术栓塞6例。结果 16例患者支架均成功放置,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完全填塞8例,大部分填塞6例,部分填塞2例。16例病人术后随访3-15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显影,动脉瘤颈部与弹簧圈之间没有造影剂充盈;未发生支架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可靠,短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架和/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应用支架和威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22例(28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8个,未破裂动脉瘤10个;支架辅助栓塞20个,球囊辅助3个,支架和球囊辅助4个,单纯支架治疗1个)。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1个,次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1个。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恢复良好21例,重残1例;8例(11个动脉瘤)行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5例行CT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和,或球囊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辅助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1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中,10例采用平行式栓塞,5例采用顺序式.结果 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并行弹簧圈栓塞,栓塞后造影复查见完全栓塞及大部分栓塞13例,部分栓塞2例,15例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DSA,均未见复发,部分栓塞的2例患者复查造影时残腔消失,未发生脑出血及脑梗死.结论 通过支架辅助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无论采用平行式或还是顺序式均安全、有效,具有致密栓塞率高的特点,栓塞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17例复杂颅内动脉瘤,1例采用2枚支架重叠置入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6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行瘤腔栓塞。结果17例置入支架20枚,其中1例栓塞后出现肢体轻度麻木无力,对症处理后恢复;7例夹层动脉瘤和1例梭形动脉瘤疏松填塞。随访6 ̄24个月。DSA复查,示8例动脉瘤消失,1例发现置入支架上段又出现夹层动脉瘤,再次置入支架1枚及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消失。1例置入2枚支架者1年后MRA复查示动脉瘤缩小70%。1例栓塞后2个月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行TCD检查,发现支架段血管狭窄,服抗凝药继续观察;其余6例行MRA、CT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自膨胀颅内支架(Neuroform)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宽颈脑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对2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并将微导管超选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或预先将另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通过微导管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20例患者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18例动脉瘤腔被100%致密填塞,另2例被95%填塞;术中1例发生支架移位,3例发生脑血管痉挛。临床随访2~12个月,均无再出血及脑梗死等症状发生。8例于术后3~8个月内行DSA检查:6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见显影,2例瘤颈有部分残留者,1例无变化,另1例原有瘤颈残留未再显影。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6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闭环Enterprise支架,其中采取并行Y型支架技术9例,交叉Y型支架技术7例。结果 均成功采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完成动脉瘤的栓塞,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术前Hunt-Hess分级4级的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因严重脑血管痉挛于术后第二天死亡;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6个月复查造影见分叉部一分支主干闭塞;1例基底动脉末端大动脉瘤瘤体有复发;余13例经CTA或DSA随访1个月~3年均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结论 Y型支架辅助技术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绝对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近期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均达到致密填塞,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6例,瘤颈残余1例,部分栓塞1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血栓形成1例、弹簧圈脱落1例;术后发生血管痉挛1例、脑积水1例。出院后随访1年,DS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15例恢复良好,1例生活自理,1例重残,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部分需支架辅助。术前CTA、DSA的正确评估、术中熟练操作能改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技术要点,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10月云浮市人民医院因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23例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支架辅助治疗。致密栓塞19例(82.61%),4例(17.39%)瘤颈残余。所有患者载瘤动脉均通畅,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4.35%)术中发生载瘤动脉狭窄闭塞,置入支架后载瘤动脉恢复通畅。术后6~30个月DSA随访均无再出血。1例(4.35%)瘤颈残余患者1年后出现瘤颈部动脉瘤复发,给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3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分共21例,2分有2例。结论介入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介入栓塞治疗对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5年8月-2017年1月收治的8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直径不同分为小型动脉瘤组(瘤体直径≤3 mm)41例,中大型动脉瘤组46例,均行介入栓塞治疗; 比较2组患者栓塞效果、并发症、复发率及预后。结果 术后6个月小型动脉瘤组完全栓塞率为100%,中大型动脉瘤组完全栓塞率为91.30%(42/46),动脉瘤瘤颈残留3例(6.52%),动脉瘤腔残留1例(2.17%),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小型动脉瘤组单纯弹簧圈栓塞1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5例,中大型动脉瘤组单纯弹簧圈栓塞2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8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2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 小型动脉瘤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中大型动脉瘤组低(7.32% vs 15.22%),但无明显差异(P>0.05); 术后6个月小型动脉瘤组无复发病例,中大型动脉瘤组复发率为8.69%(4/46),2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 术后30 d,小型动脉瘤组GCS预后评分中恢复良好例数明显多于中大型动脉瘤组(87.80% vs 58.69%),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对不同直径的颅内动脉瘤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小型动脉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术后即刻的栓塞结果以及术后6个月第1次的动脉瘤随访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疗效情况。 结果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共47枚,其中2例(4.6%)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均成功栓塞。43例动脉瘤患者中1例(2.3%)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4.6%)术中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术后即刻闭塞情况:Ⅰ级栓塞35例(81.4%),Ⅱ级6例(13.9%),Ⅲ级2例(4.7%);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Ⅰ级栓塞40例(93.0%),Ⅱ级2例(7.0%),1例(2.3%)复发,后期予再栓塞治疗;术后1年mRs评分为0~2分有41例(95.3%)。 结论LVIS支架辅助下栓塞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破裂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3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8例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3-12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1例因再出血死亡;余12例中,致密栓塞10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9例患者(包括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有效造影随访3-11个月,致密栓塞的患者中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PICA保持通畅;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中有1例部分复发,给予再次致密栓塞,另1例达稳定状态;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45个)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结果,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16例患者行动脉造影或MRA随访。结果术后即刻栓塞程度:0级栓塞12个,1级栓塞22个,2级栓塞9个,3级栓塞2个。手术相关并发症7例,其中4例为血栓栓塞并发症。平均随访7.8个月,mRS 0分31例,1分5例,2分3例,3分2例,4分2例,5分1例。2个动脉瘤再通,再次栓塞治疗。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栓栓塞事件是主要并发症,抗血小板凝集不充分可能是血栓栓塞事件的主要原因。平行式方法栓塞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达到致密栓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3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通过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Raymond分级I级26例,II级8例,III级3例。28例患者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10.4个月,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或复发。36例患者临床随访9—48个月,平均21.3个月,无再出血或死亡病例。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通过增加瘤颈周围的填塞密度和改善血液动力学进一步提高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118例,分析临床资料、栓塞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1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栓塞82例(69.5%),Ⅱ级栓塞29例(24.6%),Ⅲ级栓塞7例(5.9%)。术中LVIS支架完全打开116例(98.3%),未完全打开2例(1.7%)。术中形成脑血栓6例(5.1%),其中3例及时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后消失,3例用药后仍有脑血栓及脑梗死症状。术后发生血栓事件2例(1.7%),经过积极治疗后1例遗留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术后随访6~12个月,动脉瘤复发6例(5.1%),支架内狭窄5例(4.2%),未发生再出血,疗效良好(mRS评分0~2分) 102例(86.4%)、疗效不良16例(13.6%)。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与非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以探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资料,观察术中及术后复查造影瘤腔填塞致密程度(Raymond分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前术后改善程度评估临床预后改善程度。结果 191例患者被分为两组,未破裂组患者126例,破裂组患者65例;未破裂组术后即刻完全栓塞RaymondⅠ级患者111例(88%),RaymondⅡ级9例(7.1%),RaymondⅢ级6例(4.8%);破裂组RaymondⅠ级55例(84.6%);RaymondⅡ级6例(9.2%),RaymondⅢ级4例(6.1%),无统计学差异(P> 0.05);非破裂组复查脑血管造影平均时间为164.45 d,而破裂组为161.55 d,无统计学差异(P> 0.05),复查造影完全栓塞率非破裂组为84.1%,破裂组为84.6%,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未破裂组总并发症20例(15.9%),围手术期缺血事件10例(7.9%)、出血事件3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10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研究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的长期预后。结果 100例患者中,共计104个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其中77个小动脉瘤(直径≤15mm),27个大动脉瘤(直径15mm至≤25mm)。根据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分类,36个动脉瘤属眼动脉瘤(Ⅰ型),68个动脉瘤属垂体上动脉动脉瘤(Ⅱ型)。94%患者完成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89±17.63)个月],随访患者中97.8%患者远期预后良好(m RS 0~2分);82%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34±7.69)个月],其中7个动脉瘤出现颈部残留,4个动脉瘤复发再通。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8.0%,血栓形成3例、弹簧圈脱出2例、血管痉挛2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动脉瘤大小(P=0.000)与动脉瘤不完全栓塞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动脉瘤不完全栓塞(P=0.038)与动脉瘤复发相关。结论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动脉瘤体积越大难以完全栓塞,复发率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4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行影像学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5枚PED。所有PED均到位良好。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流滞留,载瘤动脉的分支血管均通畅;Dyna CT检查显示支架均准确覆盖瘤颈,贴壁良好。术后2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1例为脑梗死,经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另1例发生中脑出血后死亡。除死亡患者外,余13例患者均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范围为12~48个月),无一例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末次随访mRS均为0分。11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范围为3~16个月),其中完全栓塞8例(包括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3例开颅夹闭术后复发、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以及1例单纯支架置入术后复发的患者),瘤颈残余2例(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瘤体部分显影1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结论应用PED进行再治疗的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动脉瘤患者预后良好,而PED治疗曾行支架置入术的复发动脉瘤的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