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CCA)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对其中冠状动脉畸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824例冠状动脉成像中检出CCA共43例(2.36%),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4例(1.32%),冠状动脉走行异常18例,均为心肌桥,占CCA总数的41.9%,占总例数的0.99%。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9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仅1例。结论 DSCT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畸形,特别是对心肌桥的敏感性高于其他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适用于门诊冠脉疾病的"一站式"检查。 相似文献
2.
3.
主动脉弓畸形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主有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历时15年对320例主动脉弓的解剖中,发现4例主动脉弓畸形,并对此弓变形及其周围诸结构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在4例主动脉弓畸形的病例,,2例为右食管后锁骨下动脉并存右非喉返神经,另2例为右主工存左食管后锁骨下一左背主动脉分离。食管后锁上动脉起始部形成憩中产生食管受压性咽下困难,左锁骨下动脉或左背主动脉经支汛管连接或发自左肺动脉,可形成先天性肺动脉一锁骨下动脉窃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CA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7例经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冠状动脉畸形患者的MPR、VR、MIP及CPR图像,其中31例患者的图像与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进行对照。结果: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357例冠状动脉畸形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包括冠状动脉高位起源15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13例,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7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窦1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本组冠状动脉走行异常均表现为心肌桥(MB),其发现MB319例326处;冠状动脉终止异常中冠状动脉瘘1例。其中31例于DSCT冠脉造影后行CAG检查,DSCT冠脉成像检出27例29处MB者CAG仅检出21例22处,但3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1例冠状动脉瘘行CAG全部检出。结论:DSCT冠脉成像能清晰地显示各种冠状动脉畸形,为术前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亦可作为随诊复查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临床解剖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7个月~58岁,平均(17.6±13.2)岁。右冠状动脉心腔瘘65.4%(17例),其中瘘口位于右心室6例,左心室2例,右心房5例,左心房4例;左冠状动脉心腔瘘26.9%(7例),其中瘘口位于右心室5例,左心室2例;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7.7%(2例)。单个瘘口23例,多个3例。根据其临床解剖特征,CAF在体外循环下闭合18例,非体外循环下直接结扎或缝扎8例,合并畸形同期处理。结果:本组患者无死亡。23例随访1个月~8年,平均2.8年,均无心肌梗死及残余瘘。22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例Ⅱ级。结论:外科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根据CAF的临床解剖特征,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成功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的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08年1月—2015年9月经CTCA检查确诊的26例CP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及VR技术观察冠状动脉异常分支(瘘血管)的起源、数目,冠状动脉有无斑块及狭窄,瘘口位置、大小以及瘘管形态、大小、继发改变等。选取其中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 26例CPF患者共发现瘘血管44支,起源于双侧冠状动脉13例,均由双侧圆锥支发出;起源于左冠状动脉9例,由左侧圆锥支发出7例,左侧钝圆支发出1例,左主干发出1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例,均由右侧圆锥支发出。瘘血管直径4~11 mm,平均7 mm。11例患者见冠状动脉斑块形成,4例狭窄程度大于50%。5例呈正常血管形态,2例呈蔓状血管网形式,19例伴动脉瘤形成;单发动脉瘤3例,多发16例;共45个动脉瘤形成,椭圆形33个、梭型8个、不规则形4个。瘘口全部开口于肺动脉主干左侧壁,瘘口大小1.2~5.0 mm,平均2.7 mm,18例患者肺动脉内可见造影剂“浓染”或“喷射征”。6例患者CAG所显示的瘘血管起源、瘘管形态、瘘口位置与CTCA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对于CPF患者,CTCA具有无创性,可提供3D图像,反应血管变异的空间关系,能够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的治疗,探讨手术疗效与畸形的解剖关系。方法:显微镜下全部切除颅内解剖特性不同的脑动静脉畸形8例,并复习临床资料。结果:8例中,术后近期出现偏瘫者3例,单纯运动性失语2例,余3例术后无神经病学定位体征:经远期随访,仅1例遗留偏瘫,余7例均恢复正常,无死亡。上述结果表明: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疗效,除与手术技巧有关外,主要与畸形自身的解剖学特性有关;同时,与畸形周边的解剖学改变,血肿、水肿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4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右额脑动静脉畸形1例,左额脑动静脉畸形1例,右颞脑动静脉畸形1例,左颞脑动静脉畸形1例。其中1例为外伤后无意中发现,其余3例均以脑出血为首发表现。4例均经过手术治疗完全切除,均无任何后遗症。结论治疗AVM的基本目标是降低自发性出血的风险。对于已经出血的AVM可以积极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的巨大AVM,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切除仍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学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4):255-255
作者在解剖操作时 ,发现一例成年女性尸体冠状窦瓣畸形 ,现报道如下。剖开右心房 ,在冠状窦口 ,发现冠状窦瓣在靠近其游离缘处有一近椭圆形缺损 ,缺损纵轴最长处 0 .7cm ,横轴最长处 0 .3cm ,边缘整齐 ,使得在半月形冠状窦瓣膜的上方出现一窄带形的瓣膜。其内侧与下部的半月形冠状窦瓣膜相互延续 ,在其外侧 ,瓣膜借细丝状类似腱索的结构连于心壁 (附图 )。此类畸形比较少见 ,在临床有关疾病的检查中应引起重视冠状窦瓣畸形1例@李学祥$天津市武清卫生学校!天津3017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放射外科对经适当选择的动静脉畸形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前用来预测动脉畸形切除后结果的分级方法 ,不能很好用来预测 AVM放射治疗结果。方法与结果 第一组 1987- 1991年共 2 2 0例 AVM患者 ,经放射治疗后 ,通过对该组患者数据资料用多因素分析方法 ,形成一个预测 AVM放疗结果的分级方法。患者有优良的治疗结果是 AVM完全消失 ,而没有新的神经功能缺损。这个分级方法被另一个治疗中心使用在 1990 - 1996年的另外 13 6例 (第二组 ) AVM患者治疗过程中。第一组有 15 1(5 5 % )例有优良的结果 ,多因素分析表明 ,有 5个因… 相似文献
11.
Papadopoulos DP Ekonomou CK Margos P Moyssakis I Anagnostopoulou S Benos I Votteas V 《Clinical anatomy (New York, N.Y.)》2005,18(1):77-78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is an uncommon diseas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e are infrequent congenital anomalies. A extremely rare case report of combin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 and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is presented with a brief literature review. 相似文献
12.
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与A1的关系,以及与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区别。方法: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5例(30侧),经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Heubner回返动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观察后,取出脑组织块,解剖观察和测量回返动脉、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结果:(1)根据回返动脉与A1的关系,将其分为:远外侧型占22.2%、周围型占69.4%、内侧型占8.3%。(2)回返动脉直径为(0.77±0.12)mm,绝大部分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周围2mm的大脑前动脉;眶额动脉的直径为(0.63±0.16)mm,均起源于A2段,距前交通动脉的距离平均(5.51±3.4)mm;额极动脉的直径为(0.66±0.18)mm,距前交通动脉的距离为(1.41±0.51)cm。结论:识别回返动脉并明确其与A1、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关系对手术中Heubner回返动脉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解剖118具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的双侧颈区,观察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以及起始部位到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可分为颈总动脉分叉处(A)、颈外动脉(B)和颈总动脉(C)三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0.93%,37.71%和30.51%;左右两侧甲状腺上动脉起始情况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起始于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小于起始于颈总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 结论 甲状腺上动脉是头颈部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动脉,其回顾性分析将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眼动脉的解剖变异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眼动脉的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标本的眼动脉起始,观察眼动脉起始位置,起始处与脑膜环的关系,眼动脉与脑膜中动脉的交通支情况。结果:有93.3%的眼动脉起始自颈内动脉,6.7%眼动脉起始自脑膜中动脉。其中53.3%起始于硬脑膜下,30%起始于远侧硬膜环上,而起始于床突段的占6.7%,海绵窦段占3.3%。眼动脉与脑膜中动脉间存在交通支的占25%。结论:眼动脉起源存在变异及异常交通支,在行上颌动脉栓塞前要评估是否存在这些变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显微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5例(30侧)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男9例(18侧),女6例(12侧)。开颅后自桥脑水平离断脑干取出大脑,保留Willis环的完整性;显微镜下观察后交通动脉的起始部位、分支血管数量,测量后交通动脉的长度、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管径进行分型;观测后交通动脉最粗大分支乳头体前动脉的起始部位及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形态特点进行分型。结果 30侧后交通动脉均发自颈内动脉外侧壁。左侧长度(13.63±0.42)mm,直径(1.72±0.56)mm,发出分支血管(6.92±0.55)支;右侧长度(14.42±0.46)mm,直径(1.81±0.60)mm,发出分支血管(6.22±0.48)支。后交通动脉为胚胎型4侧,过渡型2例,发育不全型7侧,成人型17侧。15例30侧标本中,乳头体前动脉缺如1侧,其余29侧后交通动脉均发出乳头体前动脉,其中单干型24侧、双干型3侧、多干型2侧。29侧乳头体前动脉中,起自后交通动脉的前1/3者7侧,中1/3者15侧,后1/3者6侧,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者1侧。结论 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及其分支血管的数量、起始部位、管径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显微夹闭后交通动脉瘤时,应详细了解后交通动脉的解剖结构特点,并注重分支血管的保护,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变异肝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相关血管影像学检查、手术及介入治疗等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按常规方法解剖25例成人尸体标本,沿肝总动脉追踪、寻找肝固有动脉的分支并观察分布情况。 结果 本组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变异率为28%。其中有2例属Hitta分型外的变异肝动脉,肝固有动脉右侧壁未见胃右动脉,而是在左侧壁发出1支动脉主干,远端分支分布于肝和胃,本文称为“肝胃动脉(HGA)”;其中标本2从HGA主干后壁发出1分支,远端也分布于肝和胃,本文称为“肝胃副动脉”。 结论 本组2例起于肝固有动脉左侧壁的HGA,是胃小弯右侧的主要动脉来源,并有分支营养肝和胃的其他部位。此种变异补充了变异肝动脉的形态学资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变异肝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相关血管影像学检查、手术及介入治疗等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按常规方法解剖25例成人尸体标本,沿肝总动脉追踪、寻找肝固有动脉的分支并观察分布情况。 结果 本组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变异率为28%。其中有2例属Hitta分型外的变异肝动脉,肝固有动脉右侧壁未见胃右动脉,而是在左侧壁发出1支动脉主干,远端分支分布于肝和胃,本文称为“肝胃动脉(HGA)”;其中标本2从HGA主干后壁发出1分支,远端也分布于肝和胃,本文称为“肝胃副动脉”。 结论 本组2例起于肝固有动脉左侧壁的HGA,是胃小弯右侧的主要动脉来源,并有分支营养肝和胃的其他部位。此种变异补充了变异肝动脉的形态学资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卵巢动脉的血管造影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卵巢动脉(OA)的血管造影解剖,评价OA栓塞在妇产科疾病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258例患者进行OA造影术,同时对63例参与盆腔病变供血的OA进行选择性栓塞术。结果:OA发自腹主动脉前外侧壁者占95.8%;96.7%开口于第2腰椎体上缘至第3腰椎体下缘之间;98.3%开口低于肠系膜上动脉,98.5%低于肾动脉,左侧OA开口高于肠系膜下动脉者占96.5%、右侧高于肠系膜下动脉者占82.1%;在盆腔疾病组,至少有一侧OA参与供血者占35.8%(63/176),OA直径明显增粗。补充栓塞参与盆腔病变供血的OA后,大部分患者疗效明显提高;部分经常规介入方法止血失败者,栓寒OA后出血立即停止。结论:OA解剖有其特有规律,OA参与盆腔病变供血几率高,介入治疗时应常规行OA造影,行选择性OA栓塞术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Malcic-Gürbüz J Gürünlüoĝlu R Ozdoĝmuş O Yalin A 《Clinical anatomy (New York, N.Y.)》2002,15(3):224-227
The variability of the arteries in the upper extremity is considerable. This case is a report of a trifurcation of the brachial artery that divided into radial, ulnar, and superior ulnar collateral arteries high in the arm; the length of the brachial artery was only 4.9 cm. Because the upper extremity is a frequent site of injury, various surgical and invasive procedures are performed in this region; consequently, it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be aware of arterial variations. For some medical procedures, there may be an increased risk of complications because of variant vessels; however, for other procedures, they may be beneficial. In addition to presenting a detailed anatomic study of the cas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variation has been addres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