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构建教师教学实践共同体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为中药药剂学教学发展模式探索新的路径。方法 采用三阶段走共同体模式,以教材为蓝本,结合线下线上教学进行教学实践授课。结果 此种授课模式学生接受度高,更有利于新教师快速深入的掌握教学核心内容。结论 中药药剂学教学实践共同体模式的探索为教师同行给出更多优化教学成果的可能途径,为教师自我提升提供了助力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探索专业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晓颖 《药学教育》2007,23(2):37-38,41
药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对中国传统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专业外语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探索医药院校的专业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剂学实验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院校开设的药剂学实验中使用了较多中药药剂学实验的内容,阐述中药药剂学实验的基本特点、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地位、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分析中药专业主干课程《中药药剂学》的期终试卷,以评估试卷出题质量,反馈教学信息,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采用Excel2010软件,对试卷的难度、区分度和信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试卷整体难度P为0.55,偏难。综合考虑区分度,分值比例61.33%的试题属于优良试题,试卷质量整体可以接受。各题的信度系数α均在0.9左右,分析可靠。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中药药剂学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改革和构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是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密切联系医疗与生产实践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也是当前教学中亟须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强化实践教学是实现医药院校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剂学启发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时军  周毅生  沈雪梅  王岩 《安徽医药》2010,14(12):1524-1525
对中药药剂学教学中所运用的启发式教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强调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启发式教学在中药药剂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剂学》实验双语教学的开展是为了提高中药学专业学生专业外语水平,适应目前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笔者在2010级中药专业进行了《中药药剂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回顾及总结几个方面对双语教学进行探索,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及建设《中药药剂学》精品开放课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经验,从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跟踪最新研究成果等多个方面对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对完善中药药剂学理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革新。在此背景下,探讨中药药剂学现代远程教育利与弊,提出提高中药药刑学远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剂学是应用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和阐明中药剂型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是主干专业课程。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字方针,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中药药剂教研室对中药药剂学实验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改革。  相似文献   

11.
12.
刘睿  国大亮  谢伟 《药学研究》2017,36(3):180-181,184
慕课席卷全球,掀起了高校教育改革的热潮.本文对慕课时代下中药药剂学教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包括慕课的特点、中药药剂学的教学现状、如何将慕课融入中药药剂学课程、慕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文中主要结合药品注册技术审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对《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合成工艺部分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对本指导原则中的一些技术要求,如起始原料的要求、合成工艺申报资料的要求等进行深入和细化的阐述,同时对指导原则起草过程中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确定我国橙皮书制度构建的关键要素,针对关键要素及实施路径设计问卷并进行问卷调研,对我国橙皮书制度的"基本定位及作用、需要的法律支持、收录药品的基本原则、参比制剂的收录原则、药品标识、收载的药品信息、制度实施的组织机构及工作机制"等7个方面要素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为提出我国橙皮书制度构建和实施路径研究建议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各省市重点监控药品现状。方法:统计全国各地区政策,并介绍我国目前各省市各地区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有关政策的现状,分析政策内容以及各地区重点监控药品的目录特征。结果:截至2019年4月初,全国共计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个地级市公布政策,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市公布了重点监控药品目录,仅有青海省和铜陵市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中涵盖了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剂量以及生产厂家。且神经系统用药、质子泵抑制剂以及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类药物为监控中的重中之重。结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市的各医疗机构在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可发挥其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政策管理制度,可指导和督促医疗机构建立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和目录,评估分析各级医疗机构监管情况,进而促进重点监控药品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6.
新型非甾体抗炎药—氟比洛芬制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介绍新型非甾体抗炎药-氟比洛芬制剂学的研究进展。方法:综述氟比洛芬的口腔控缓释制剂,透皮给药制剂,固体分散体,脂质体,环糊精包合物等新剂型,新工艺研究。结论:氟比洛芬是一种消炎镇痛作用强,毒副作用小的新一代非甾体抗炎药,普通片剂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可以通过其控释制剂的剂型研究来弥补普通剂型的缺点,以发挥氟比洛芬这一新型药物的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院是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以中药制剂为主,在我院临床用药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以片剂、丸剂、合剂、散剂、酊剂、喷雾剂等为主。通过对临床用药观察和对门诊病人随机的寻访中,发现我院自制制剂存在着一些问题,本人经过学习和研究,对所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探讨如下,仅供参考及商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某院2016年3-12月辅助用药重点监控品种的医嘱点评情况,为规范管理辅助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调取辅助用药重点监控品种的用药数据,分析2016年3-12月辅助用药重点监控品种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等,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对医嘱点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不合理用药情况,评价点评工作效果。结果 2016年3-12月,不合理用药均为适应证不适宜和用法用量不适宜;药物DUI>1比例下降了10%,在9月和12月实现所有辅助用药重点监控药品未出现在销售排名前10的目标,医嘱点评工作取得一定效果;但仍有30%的药物DUI>1,反映医嘱点评工作仍然存在问题:抽样缺陷、效率低下、与实际脱轨、点评理念不完善。结论某院2016年重点监控辅助用药品种点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医嘱点评模式;但仍需加强沟通、多方合作来进一步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排名前10位的辅助用药重点监控品种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加强辅助用药的监管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将2018年重点监控药品的科室分布、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药品排序比(B/A)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医嘱点评分析。结果 重点监控品种使用科室大多与其科室疾病谱相符。销售金额排序前3位依次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和醒脑静注射液;按DDDs排序前3位依次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腺苷钴胺注射液;按DDC排序前3位依次为醒脑静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注射用硫辛酸、舒血宁注射液和注射用血栓通的B/A接近1。不合理应用集中表现在适应症不适宜、给药剂量不规范,构成比分别为59.41%、16.01%。结论 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工作初见成效,但仍需采取积极有效的监管措施进一步促进重点监控药品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Hypoxia is a feature of some regions of many tumours, ischaemic events, and arthritis. Drugs activated in hypoxia have wide potential application, particularly in overcoming the resistance of hypoxic tumour cells to radiotherapy. Key features of such drugs include redox properties appropriate for activation by reductase enzymes (typically flavoproteins), and oxygen-sensitive reduction chemistry such that normal levels of oxygen inhibit or reverse reduction. In many cases this selectivity is achieved by a fast, free-radical reaction in which the drug radical (often an obligate intermediate in drug reduction) reduces oxygen to form superoxide radicals and thus 'futile cycles' the drug in normoxic tissues. However, this enhances cellular oxidative stress, which may be linked to normal tissue toxicity. Appropriate redox properties are found with nitroarene, quinone, or aromatic N-oxide moieties. A particularly promising and versatile exploitation of bioreductive activation is for reduction of such 'triggers' to activate release of an 'effector', an agent that can obviously be active against diverse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hypoxia. The same approach can also be used in diagnosis of hypoxia. Much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reactions of intermediates in drug action and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redox properties of analogues has been accrued. Drug design can be mechanism-led, with the wealth of literature quantifying redox properties of drug candidates a rich source of potential new leads. There is a clear appreciation of the kinetic factors that limit drug efficacy or selectivity. Thus the potential for rapid expansion of these concepts to diverse diseases is consider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