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运气学理论阐发中药药性的钱塘医派本草气化学说。[方法] 通过研读《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和《医学真传》等著作,查阅研究钱塘医派本草理论相关文献,参考时代学术背景等影响因素,对本草气化学说内容进行整理论述,探讨各医家的传承,并列举医案以证临床验效。[结果] 钱塘医派对本草气化学说研究大体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五运六气思想,各医家主要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的注释发挥,从而创立本草气化学说。其核心内容是通过辨本草生时、形态以及色味,以格物之法推药物禀气,以原药性。以本草生时与禀气相关为线索,引出《内经》“司天备药”以及药物“以偏纠偏”发挥药效等理论,完善本草学研究体系,并影响了如陈修园、唐容川等医家的本草研究方向。所举医案系运用本草气化学说治疗小儿痘疹,进一步验证了该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结论] 钱塘医派各医家不断探索,进而创立本草气化学说,虽然从现代科学认识角度来看,其正确性还有待研究,但是以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认知背景来讲,钱塘医派本草气化学说的形成,对于本草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学者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浙派中医本草学派的历史源流和学术思想特色。[方法]以文献研究、人文古迹及遗址考证等方法,疏理分析历史人物,总结归纳学术思想特色。[结果]浙派中医本草的历史最早可至8000年前,据初步统计历代浙派中医本草学派著书约一百七十余部,代表人物有桐君、范蠡、魏伯阳、陈藏器、陈师文、卢复、张志聪、吴仪洛、赵学敏等。学术思想特色为注重创新、经世致用、尊经重典、药用鲜清。[结论]浙江地区药材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古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习,所以历代浙江地区本草名人辈出,著述汗牛充栋,并逐惭形成具有创新致用尊经药鲜等自身学术思想特色的传统药物学学术派别,对我国中医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所载药物蜜蜂草的植物基原,挖掘其药用价值,并探讨《履巉岩本草》的价值。[方法]通过查阅古今本草文献、植物资源志要及实地考察等,从植物的形态特征、产地分布、性味功效以及药名考释等方面对蜜蜂草进行综合考证,并探讨蜜蜂草及《履巉岩本草》的价值。[结果]通过本草文献与植物学形态之对比,发现《履巉岩本草》蜜蜂草与今唇形科植物小野芝麻[Galeobdolon chinense(Benth.) C.Y. Wu]特征相符;实地考察发现小野芝麻在低海拔的路旁及疏林下广泛分布,符合《履巉岩本草》取材范围的生境;小野芝麻与蜜蜂草性味功效相近,主治用法相通;小野芝麻为草本植物,花叶具蜜香且全株密被柔毛,与蜜蜂体被绒毛相似,恰合“蜜蜂草”一名。[结论]小野芝麻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1220年南宋时期的《履巉岩本草》之蜜蜂草,是治疗毒疮、外伤出血、肺结核等疾病的良药。《履巉岩本草》全书彩色药图精美生动,对该书的研究,既是为重续药史守正创新,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精华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天仙子的基原。[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植物形态、产地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履巉岩本草》天仙子与爵床科植物球花马蓝相吻合[结论]《履巉岩本草》天仙子的原植物为爵床科植物球花马蓝Strobilanthes pentste-monoides(Nees)T.Anders,建议《中国药典》把天仙子改为莨菪子。  相似文献   

5.
《履巉岩本草》铁脚凤尾草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中铁脚凤尾草的药物基原及其药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植物学比较方法,结合实地考察对铁脚凤尾草的应用,考证其药物基原及功用。[结果]《履巉岩本草》中铁脚凤尾草的基原与今鳞毛蕨科植物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J.Smith相吻合,而非蕨科植物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 var.latiusculum(Desv.)Underw.。[结论]《履巉岩本草》中铁脚凤尾草的原植物应是鳞毛蕨科植物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J.Smith。  相似文献   

6.
仲学辂《本草崇原集说》的学术成就孙多善,周学胜(南京中医学院南京210029)关键词:仲学辂;本草崇原隼说;药性;学术成就仲学格,是我国清末名医,初行医于宁波一带,后于钱塘开设抗垣医局20余年,详解开示,传先师之学于后世,同道弟子苹于医局,仲氏虑本草...  相似文献   

7.
菝葜,始载于《名医别录》,又名金刚藤(湖北)、金刚蔸(广西)、金刚刺(广西)、金刚鞭(浙江)、萆薢(四川)、铁菱角(江西)、红土茯苓(贵州)等。味甘,微苦涩,性平,归肝肾经。功能祛风利湿,解毒散瘀。用于筋骨酸痛、小便淋漓、带下量多,疔疮肿毒[1]。菝葜是三金片、血尿胶囊、金刚藤糖浆(胶囊)及撒尔沙提取物的重要原料,为了正本清源,对菝葜药材进行本草考证及原植物来源调查。1古本草考查参考《本草图经》[2]、《本草纲目》[3]、《植物名实图考》[4]等古本草附图及描述,不能确定菝葜Smilaxchina L.就是菝葜药材的唯一植物来源,从古本草对本品种…  相似文献   

8.
《履巉岩本草》中苦益菜的本草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中苦益菜基原及功用,并对其药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古今文献查阅、植物学比较方法,结合实地考察和现代对苦益菜的应用,考证其药物基原及功用。[结果]从植物形态、分布与生境、功效与主治、药物名称等方面考证发现,《履巉岩本草》中的苦益菜与白花败酱相吻合,而白花败酱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行瘀、消痈排脓之功效。[结论]苦益菜的原植物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villosa(Thunb.)Juss.,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建议重新将其收入《中国药典》。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的覆盆子基原植物进行考证,分析其具体基原植物,理清溯源。[方法]系统查阅东汉时期至建国后的本草文献,根据各本草的文字记载和附图,结合现代植物学特征、产地等分析,推测历代古籍对应的实际覆盆子品种。[结果]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的覆盆子基原植物复杂且混乱,有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f.)、覆盆子(Rubus idaeus L.)、插田泡(Rubus coreanus Miq.)、灰毛果莓(Rubus foliolosus D.Don)等多个品种。尽管数量较多,但一直都局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是现今《中国药典》中覆盆子唯一的基原植物,历代本草文献缺乏相关的记载,直到建国后《中药志》才首次将其作为覆盆子的基原植物,历代《中国药典》也沿用此观点至今。对覆盆子功效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逐步确定为益肾固精缩尿和养肝明目。[结论]对覆盆子古今应用的认识,务必要具体分析其基原植物,而不能将覆盆子本草记载的功效和主治均归结于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考证《履巉岩本草》中麸盐子及五倍子苗的基原,为后续中药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并结合植物名称、形态特征、性味功效等,查阅相关文献,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进行植物分类学的合理比较分析。[结果]对比研究发现,麸盐子与漆树科黄连木植物形态特征、性味功效描述相符,历史记载较少,近似名"盐麸子"多见于本草典籍;五倍子苗与盐肤木形态特征相符,盐肤木变种"滨盐肤木"形态则与五倍子苗差异明显,且今杭州周边未见"滨盐肤木"分布。[结论]《履巉岩本草》所绘麸盐子药图为今漆树科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而五倍子苗药图为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名著《世医通变要法》的学术思想。[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认真研读原文,并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总结、概括《世医通变要法》的学术思想。[结果]经研究提炼,《世医通变要法》的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辨证求本,审因论治;遣方用药,贵在变化;内伤杂病,法于丹溪;女科诸证,注重血气;饮食男女,为病多端;重视脉理,以观吉凶。[结论《]世医通变要法》全书二卷,论及内、外、妇、儿及耳鼻喉诸科,凡二百余证,在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学术传承方面颇具特色,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安医家叶熙钧《东山别墅医案》中治疗血证验案30则,揭示叶熙钧血证辨治学术思想及方药特色。[方法]以《东山别墅医案》中血证验案30则为研究对象,结合《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血证论》《陆川本草》等相关论述论著与叶氏学术思想,阐释叶氏血证验案,综合分析其辨治学术思想及方药特色。[结果]从《东山别墅医案》治血验案可知,叶氏辨治血证擅长从"和"入手,重视调和脏腑气血阴阳,立育阴泻热之法,喜用甘寒鲜品,佐以甘平和络,体现了叶氏的辨治与用药特色。[结论]叶熙钧临证治血特色突出,后学若能结合经典和叶氏论著对相关医案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则对中医血证辨治思想有更开阔的认识。本研究结果,拓展了临证治血思路,有助于提升临床辨治血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收载刺酸草的基原,以便深入研究其药性药理,同时更深入挖掘地方本草资源。[方法]通过古今文献和植物学形态比较研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药物名称、植物特征、产地分布、功效主治等因素进行考证。[结果]通过比较本草文献和植物学形态特征,发现《履巉岩本草》中刺酸草的药图所绘主体特征符合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但也带有同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 Franch. et Sav.的部分特征。结合实地考察,杠板归与刺蓼所处生境普遍,分布较广,常见于《履巉岩本草》所绘药图取材范围内;两者植物形态相似,性味功效相近,药物名称等方面均与刺酸草的特点相符。[结论]《履巉岩本草》中所载的刺酸草为蓼科植物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同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 Franch. et Sav.亦可一起作为刺酸草的民间用药资源拓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朱丹溪生平医案探析其临证诊病辨治特色,以期学习、传承朱氏学术思想精华与临证诊治特点。[方法]以《丹溪心法》《格致余论》《金匮钩玄》《脉因证治》等所载医案为基础,结合朱氏经典论述与学术思想,阐述例案朱氏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点与背后蕴含的学术思想。[结果]分析可知朱氏临证诊治具有方简效著,擅用人参白术;诊病施治,善辨体质异同;气血之虚,活用四君四物;病究经络,细审阴阳虚实等特色。反映了朱丹溪擅长滋阴降火,以及杂病论治责之于气、血、痰、郁等学术思想精华。[结论]朱丹溪医案言简意赅,特色鲜明,若能结合朱氏一生经典论述与学术特色对医案进行深入探析,则能对其临证诊病施治规律与特点有更深刻认识,以便传承其特色、提升临床辨治疾病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妇人规·安胎》学术思想及方药运用特点。[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妇人规·安胎》中记载的安胎方药进行归纳,分析所用方剂中药物的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并结合其辨证规律和临证思路,总结张景岳安胎的组方用药特色及学术思想。[结果]张景岳安胎方共有63首,其中补阵方14首,数量最多,使用频次最高;性味上以甘温为主;归经上,以归脾经最多,肾肝肺次之;功效上,补益药使用最多,其中以补气血为主。[结论]张景岳治疗胎动不安强调辨证论治,偏重甘温补益,重视益气养血、调补脾肾,组方用药精专和缓,师古不泥古,其学术思想值得现代临床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梳理总结近现代浙派针灸名家特色针法。[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影像音频考证、实地调查、电话信访等方法,了解近现代浙派针灸名家针法学术思想、操作方法、适应病症、代表医家,并进行分类阐述。 [结果] 浙派针灸医家针法的学术思想主要源自《内经》《难经》《针灸大成》的理论精髓。从特色进针法、对古代针法的继承发扬、近代创新复式针法、穴法和刺法特色结合运用、现代创新技术五方面分类汇总发现,浙江针灸医家针法多在《内经》补泻手法、《金针赋》复式手法,以及《灵枢》刺法的基础上传承创新,重视治神、得气、守气,治疗时偏爱调气多于调血。不同名家对传统针法亦有各自独见,一部分现代医家吸纳现代技术,自制针具,改良针法,丰富了临床诊疗特色。 [结论] 现代浙江针灸名家针法崇古纳今,守正创新,各有偏爱与所长,也存在对同种针法的不同见解与使用,其针法体悟与特色值得后辈学者学习借鉴。探究浙派医家针法特色有利于浙派针灸的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佛医著作《一得集》的作者身份、刊印历史、学术思想、学术地位,探讨清代普陀山佛医文化代表人物心禅及其代表作.[方法]查阅各版本《一得集》资料及相关史料,研究该书的作者身份、刊印历史,总结该书的学术思想,探讨该书的学术地位.[结果]《一得集》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述医理,中卷、下卷记载医案,作者是清代普陀山...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文献学角度研究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的学术特点与文献价值,以期探索该书在明清食疗史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本文通过对清代养生学家石成金的生平、成书背景,以及其《食鉴本草》的版本、学术特点作简要考证与浅述,挖掘该书的价值。[结果]本书是一本侧重于饮食养生的食疗类本草专著,其"治未病"思想贯穿于始末,并重视从食物的产时、产地、宜忌等方面鉴别食用,告诫人们需饮食节度;在细微处体现出石氏食养与儒释道思想兼收并蓄的特点。[结论]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不同于古代其它食疗类本草著作,其更注重食物宜忌、鉴别方面的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饮食养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葛根入肺经膀胱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葛根是临床常用解表药,味甘、辛,性凉。功效为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治: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但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1]以及《中华本草》[2]《中药大辞典》[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等中  相似文献   

20.
中药炮制是指中药在应用和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物的特殊处理。炮制是否得当,对保证临床药效,用药安全及便于制剂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对炮制理论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