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人选患者超声测定双侧颈动脉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数目,并计算斑块积分,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13例)和非冠心病组(45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45例)、冠心病双支病变组(36例)、冠心病三支病变组(32例).结果 比较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Gensini评分的测定值,冠心病组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正相关(r=0.75),与颈动脉斑块积分正相关(r=0.64),冠状动脉造影的Gensini评分积分与IMT正相关(r=0.75).结论 超声检测颈动脉可以预测冠心病并反映其严重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越高,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就越重,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可以预测冠心病并反映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本院诊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和比较双侧颈动脉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Gensini评分。结果冠心病患者IMT、斑块积分、Gensini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单支病变相比,双支、三支病变患者的IMT、斑块积分、Gensini评分依次明显升高,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通过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3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冠心病组。n=136),并按照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n=38)、双支病变组(n=52)和多支病变组(n=46),选取同期冠脉造影正常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非冠心病组,n=100)。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以及冠状动脉Gemini积分,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IMT[(5.12±3.73)mmVS(1.14±0.22)mm]、斑块Crouse积分[(1.27±0.34)分VS(0.75±0.16)分]以及冠状动脉Gensini积多[(21.82±9.25)分Vs(0.00±O.00)分]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以及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与IMT(r=0.76)和斑块Crouse积分(r=0.66)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高度相关,及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4.
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预测冠心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对160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38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46例,双支病变40例,3支病变36例)。结果对照组及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积分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选择13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03例)和非冠心病组(35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58例、双支病变组25例、多支病变组20例,应用心血管超声系统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计算积分.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超声积分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多支和双支病变组的颈动脉超声积分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高于非冠心病组.结论 颈动脉超声积分与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相关,有利于准确的评估冠心病及其危险程度,从而更有效地防治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蒙莫珂  邓羽明 《医药世界》2010,(8):806-806,80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冠心病(CH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5例拟诊CHD老年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3支病变组,各组分别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形态、大小,管腔有无狭窄阻塞等,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HD组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高频超声探讨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球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l、2、3支冠脉狡窄组。测定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Crouse积分和血流频谱测值。结果 冠脉狭窄组IMT值显著高于正常组,但冠脉狭窄组之间无差异。冠脉狭窄组的斑决发生率、斑块面积和Crouse积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且2、3支痛变组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四组患者的血流频谱测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时冠心病有较大的预测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和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107例拟诊冠心病老年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形态、大小,管腔有无狭窄阻塞等,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G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P<0.05);IMT、斑块和IMT 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79%、64%和80%,特异性分别为68%、74%和7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83%和89%.结论 颈动脉超声指标对老年冠心病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超声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NIT)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对7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进行颈动脉的超声检查,测量统计颈动脉内径、IMT、斑块的发生率、斑块面积、Grouse积分及血流频谱数值。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1、2、3支病变组(冠心病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对照组28%,1、2、3支病变组分别60%、76%、78%,面积和Crouse积分1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2、3支病变组显著高于1支病变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组问无明显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呈显著性相关,可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体表窗1:2.对冠心痛的严重程度及冠脉造影的筛选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变化,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并且在1周内对同一患者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48例)及冠心病组(72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1支血管病变亚组、2支血管病变亚组、3支血管或左主干病变亚组。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亦增加,亚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75.0%,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1.7%。结论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及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90例,按照其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35例)和三支病变组(20例),观察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并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心肌梗死(AMI)组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中hs-CRP浓度比单支病变组显著升高(P<0.01)。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组及AMI组的hs-CRP水平比SA组明显升高,AMI组比UA组显著升高。结论 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密切的联系,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联合心脏彩色超声(彩超)超检查在冠心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营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 男68例, 女46例, 年龄32~78(58.76±7.54)岁, 均接受颈动脉超声与心脏彩超检查, 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 将其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 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不同病变冠心病患者超声检查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及Tei指数], 进行相关性分析, 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颈动脉超声联合心脏彩超诊断效能。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Tei指数均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1.29±0.20)mm比(0.68±0.11)mm、(2.25±0.32)分比(0.86±0.14)分、(0.58±0.09)比(0.42±0.06), 均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Tei指数明显大于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均P<0.05), 且双支病变组明显大于单支病变组(均P<0.05);冠心病患...  相似文献   

13.
朱建钢 《安徽医药》2016,20(1):137-138
目的 通过颈动脉斑块评分情况的分析,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参与研究的病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组,对所有病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进行颈动脉斑块评分,以此作为分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联系的数据基础。结果 经过颈动脉超声检测以后,发现冠心病组在Crouse积分、等级积分、斑块数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如将所有病例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划分,以上结果也成立,P<0.05。 结论 颈动脉斑块评分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心脏彩色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75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 45例非冠心病患者(非冠心病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与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斑块积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不同病变支数冠心病患者的斑块积分、IMT、Tei指数。结果 冠心病组的斑块积分、IMT、Tei指数分别为(2.25±0.85)分、(1.30±0.19)mm、(0.55±0.02)均大于非冠心病组的(0.90±0.21)分、(0.68±0.15)mm、(0.42±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5例冠心病患者中,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单支病变23例,双支病变32例,三支病变20例。单支病变患者的斑块积分、IMT、Tei指数分别为(1.76±0.68)分、(1.10±0.18)mm、(0.48±0.02),双支病变患者的斑块积分、IMT、Tei指数分别为(2.16±0.71)分、(1.29±0.17)mm、(0.54±0.03),三支病变患者的斑块积分、IMT、T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及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90例,按照其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35例)和三支病变组(20例),观察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并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心肌梗死(AMI)组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 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中hs-CRP浓度比单支病变组显著升高(P<0.01).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组及AMI组的hs-CRP水平比SA组明显升高,AMI组比UA组显著升高.结论 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密切的联系,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对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一些相关性及其预测方面的价值。方法任意抽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间到我院经冠脉造影检查并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8例设为观察组,和正常人34例设为对照组,利用超声对其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性质并检测68例冠心病患者和34例正常人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与斑块的厚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82.4%)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16.2%),且冠心病患者发生的斑块问题较正常人严重;观察组中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比单支病变组更厚,其斑块的积分也远高于单支病变组;此外,颈动脉超声对于冠心病的预测准确度较高,总体符合率高达80.2%,所得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间接性的预测因素,它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该检查在诊断冠心病方面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小林  李先凡  罗勤 《江西医药》2021,56(5):577-580,592
目的 探讨血清IgE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04例和非冠心病组60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动脉病变程度通过检测狭窄病变血管的数量进行评估,并应用Gensini评分进行量化,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血清IgE水平.比较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患者血清IgE水平的差异,并分析血清IgE等级与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n=104)组血清IgE水平高于非冠心病(n=60)组[66.72±9.76 vs.26.43±8.81)KU/L,P<0.001].AMI、UAP组的血清IgE水平(92.43±10.85 KU/L、56.43±9.76 KU/L)均高于SAP组(40.72±6.29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支血病变组患者血清IgE水平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P<0.05).IgE水平和患者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并随着IgE分级水平增加冠心病Gensini积分增加.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血清IgE水平升高,且与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可用于辅助冠心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钾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联性。方法纳入行冠状动脉造影者246例,按病变累及主要冠状动脉支数分为对照组(0只病变,81例)、单支病变组(43例)、双支病变组(46例)和三支病变组(76例),按照血清钾水平分为低水平血清钾组(低钾组,K+<4.0 mmol/L)99例和高水平血清钾组(高钾组,K+≥4.0 mmol/L)147例;采用Gensini评分定量评估各支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分析Gensini评分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三支病变组的年龄、男性、吸烟、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三支病变组的血清钾浓度低于对照组和单支病变组(mmol/L:3.97±0.37 vs 4.11±0.33 vs 4.13±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支病变组的年龄、男性、高血压病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单支病变组的男性和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各组Gensini评分: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对照组(均P<0.05)。(2)低钾组Gensini评分[36(8,94)]高于高钾组[16(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血清钾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206,P=0.001)。(4)高龄、男性、血清钾低水平、合并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钾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血清钾低水平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严重程度与血清脑钠肽(BNP)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3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50例,双支病变46例,三支病变42例,作为ACS组,66例非ACS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12h内及其患者入院时的血清BNP浓度,同时行冠脉造影明确冠脉病变性质及程度,比较2组别血清BNP浓度的差异以及冠脉造影结果积分和与血清BNP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ACS组,血清BNP浓度分别为(16.84±6.06)pg/ml,(283.15±57.66)pg/ml,ACS组血清BN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NP浓度与Gensini评分积分和有一定相关性,2、3支病变组血清BNP浓度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ACS冠脉病变程度不同患者的血清BNP浓度存在差异,血清BNP浓度与ACS患者冠脉严重程度相关,与Gensini评分积分和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冠心病预测、判断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心绞痛组62例和心肌梗死组44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健康体检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三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三组入选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级积分等比较,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高于健康体检组;心肌梗死组高于心绞痛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Crouse斑块积分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能被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很好的检查与发现,可以间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