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52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分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和腋静脉组(均包括单腔亚组和双腔亚组),观察两种手术径路安置起搏器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电极参数、手术并发症.结果 除手术并发症中的皮囊内血肿(P=0.047 2<0.05)和腋静脉单腔亚组的X线曝光时间(P<0.05)外,两组不管是在单腔亚组及双腔亚组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还是电极参数、严重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在各项重要指标上无明显差别,腋静脉途径能避免锁骨挤压综合征发生,是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肢静脉造影在心脏起搏导线置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8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常规方法不能置入起搏导线者,用大号针头,将造影剂快速推注入静脉入路,行静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更换静脉入路或在造影指引下行经皮静脉穿刺。结果:通过常规方法不能成功置入起搏导线者9例,其中4例在造影指引下重新穿刺锁骨下静脉、3例改穿腋静脉、2例在另一侧置入心脏起搏导线,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造影是简单可行、安全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结合X线透视经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对18例患者经皮穿刺腋静脉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18例患者均在3分钟内穿刺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结合X线透视经腋静脉穿刺置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可行、实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结合X线透视经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对18例患者经皮穿刺腋静脉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18例患者均在3分钟内穿刺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结合X线透视经腋静脉穿刺置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可行、实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经锁骨下静脉行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安置112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开宪  刘庆山 《中级医刊》1995,30(11):7-7,6
作者对112例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其中成功109例(97.3%),发生局部感染、气胸及电极脱位各1例,穿刺到电极达右心房平均5分钟左右。认为锁骨下静脉应作为埋藏式起搏器电极植入的首选静脉。  相似文献   

6.
经锁骨下静脉行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安置112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对112例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其中成功109例(97.3%),发生局部感染、气胸及电极脱位各1例,穿刺到电极达右心房平均5分钟左右。认为锁骨下静脉应作为埋藏式起搏器电极植入的首选静脉。  相似文献   

7.
3种不同方法定位穿刺腋静脉行永久起搏器电极植入术7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3种不同的定位方法穿刺腋静脉置入起搏电极的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 腋静脉组72例,术中用造影剂、导丝定位或透视下直接穿刺腋静脉植入电极;另选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72例经锁骨下静脉植入电极的患者作对照组.结果 72例患者穿刺腋静脉均获成功,与对照组比较穿刺次数和耗时相似.用造影剂定位穿刺最容易成功,其次为用导丝定位穿刺,直接在透视下解剖定位的穿刺次数和耗时稍高于前2种方法.结论 造影剂和导丝定位下穿刺腋静脉成功率高,耗时短,但费用高、烦琐、增加患者痛苦.在透视下以骨性标志定位直接穿刺腋静脉方法安全、简便,成功率高,随着经验的增加可取代造影剂、导丝定位和锁骨下静脉穿刺,以避免锁骨下静脉穿刺的缺点和并发症,可作为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腋静脉途径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心脏起搏治疗患者83例,将患者按编号顺序分为腋静脉组(35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2例改为腋静脉途径),比较两种手术径路植入起搏器的血管穿刺时间、血管穿刺成功率、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电极参数及局部并发症等。结果腋静脉组除x线曝光时间较长外(P〈0.05),手术时间、电极参数和严重并发症等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腋静脉穿刺安置电极导线简便安全,能避免锁骨挤压综合征发生,是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一种经头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新方法. 方法:对25例需安装双腔或三腔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研究.分离、穿刺头静脉成功后置入导引钢丝,经钢丝置入直鞘管,直鞘管内再置入1~2根导引钢丝,撤出直鞘管,分别经各个导引钢丝置入2~3个可撕开鞘管并插入起搏电极导线.结果:22例成功置入2或3个可撕开鞘管并插入电极导线,无血肿、血/气胸、误穿锁骨下动脉等血管并发症发生,3例未能分离出头静脉,改为穿刺锁骨下静脉后置入电极成功.结论:新的穿刺方法及电极导线置入方法避免了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各种相对严重的并发症;较常规头静脉切开、电极导线同时置入头静脉的方法,新方法使电极导线在各自鞘内操作更加准确、容易.但部分患者分离头静脉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71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电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经验体会及操作过程。71例全部成功,由穿刺到电极达右房平均3~4min,2例误穿入动脉未发生并发症。对如何预防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常见并发症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放起搏电极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12.
13.
徐刚  王晶  宫敬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906-907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 66岁,因突发腹痛、腹胀2 d,加重1 h,急诊以"腹痛待查","肠梗阻?"入院.该患者于2 d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腹部疼痛,呈全腹持续性痛,且阵发性加重,伴腹胀、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发热、黄疸,无血便,随之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当时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并予以急救,症状得以缓解,腹痛亦有所减轻,但1 h前患者因腹痛剧烈,且疼痛较前加重,当地诊断肠梗阻,急诊转入我院.既往史:子宫切除、卵巢切除、阑尾切除术后20年,冠心病史4年,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查体:体温 37.0 ℃ ,脉搏 96次/min,呼吸 28次/min,血压129/75 mmHg(1 mm Hg=0.133 kP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B-TFE静脉成像在门静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7例临床疑似门静脉高压病人,行B—TFE和DCEMRP。B—TFE组敏感性编码因子取值为1、2。B—TFE和DCEMRP组在冠状位MIP图测量门静脉主干径线及sNR、门静脉与周围组织的cNR。两位不知病情的影像医师对门静脉三维图像质量、门脉主干径线、MPV、RPV、LPV、SPV、SMV的显影质量评分。测量数据和图像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景B-TFE组缩减因子为1,SNR为118.0±25.1:CNR为103.7±33.5。B—TFE组缩减因子为2,SNR为93.5±23.1:CNR为83.1±34.5。DCEMRP组门静脉的SNR为103.8±31.5,CNR为92.7±30.1。组内和组问门静脉三维图像质量主干径线及分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TFE可以结合临床诊断门静脉高压,避免不必要的对比剂增强检查,使用非对比剂的方法多角度直观的显示门静脉系统,是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通路在置管及使用情况中的优缺点。方法采取回顾性的对照研究,438例需紧急血液透析患者中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42例,颈内静脉置管96例。观察对比两种置管途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锁骨下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1%,颈内静脉93%,两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率为5.9%,颈内静脉5.6%,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平均58.5d,明显长于颈内静脉置管35.4d(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导丝未入上腔静脉8例,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0例;静脉回流不畅在锁骨下静脉置管11例,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感染及脱管发生率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结论选择颈内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应根据术者穿刺技能的熟练程度、患者的要求而定,两者各有其优劣。欲在右上肢造瘘时严禁在右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6.
下肢静脉曲张与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关系探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病变程度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我院自1990年10月-2000年12月间共对452例(580条肢体)下肢静脉曲线患者进行了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其中男性276人,女性176人,年龄20-85岁,平均51岁,下肢静脉曲张病变分轻,中,重三度,深静脉返流的程度以Kistner标准分为5级,结果:580条肢体的造影结果经χ^2检验P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下肢静脉曲张病变程度与伴随的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程度无明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Holt  D.  B.  Moller  J.  H.  Larson  S.  Johnson  M.  C.  杜媛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7,3(7):25-26
原发性肺静脉狭窄(PVS)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罕见疾病。对其预后预测因素或合适的干预时间尚所知甚少。在儿童心脏护理协会数据库(n=98126)中搜索1982-2002年间因PVS或闭锁而行心导管治疗或外科手术的患者。排除具有完全或部分肺静脉回流异常、三房心、心房转位术史或肺移植史的患者。通过发送问卷至儿童心脏护理协会各机构来获取附加数据。总共31例患者被确认为原发性PVS。除外肺移植,31例中有16例接受干预以减轻PV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盆腔手术中如何选择静脉置管的部位,以便更好地配合手术,为病员服务。方法:对486例盆腔手术病人选择输大隐静脉和桡静脉,随机分组,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药物发挥药效的时间。结果:盆腔手术中输桡静脉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药物发挥药效的时间快。结论:盆腔手术中选择上肢静脉置管优于下肢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ClinicalComparativeStudyofParenteralNutritionviaPortalVeinorviaPeripheralVeinWuWenxi(吴文溪)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TheFirstA...  相似文献   

20.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电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电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 ̄2006年4月间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病人98例,其中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电凝术61例。结果61例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住院时间均为2d,随访8个月,皮下瘀斑、局部皮肤感觉障碍均消失,无复发病例。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电凝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有效手段,达到了微创、美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