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脂肪鼻腔注射辅助中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疗效。方法30例萎缩性鼻炎患者,抽取自体腹部脂肪,进行适当处理后,分别注射于鼻腔底部、鼻中隔黏膜下及两侧下鼻甲黏膜内等处。每次每侧鼻腔约注射1.5~3ml。手术前后口服鼻康片,术后用科亿鼻咽清洗剂雾化喷鼻。另外20例患者行鼻腔硅胶填充、同种异体鼻中隔软骨或胎儿头盖骨移植作为对照。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5~3.5年。结果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83.3%)明显高于对照组(55.O%),P<0.05。同时,患者症状明显减轻,鼻腔腔隙缩小,黏膜红润。结论自体脂肪鼻腔注射辅以中药治疗萎缩性鼻炎疗效明显,且手术方法简单,容易操作。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鼻内镜术后鼻腔常规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有经济方便、疗效可靠等优点.但患者痛苦较大,常伴有鼻胀痛、头痛、流泪、耳闷、鼻腔黏膜反应严重等缺点.我科自2001年以来将德国保赫曼公司生产的Sorbalgon藻酸钙伤口敷料用于鼻内镜手术后填塞鼻腔,其鼻腔反应轻,止血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局部浸润程度对鼻息肉手术疗效及术后鼻腔黏膜转归的影响。方法鼻息肉患者50例,分别于鼻内镜术中取息肉组织标本及术后恢复期取上颌窦口周边水肿黏膜标本备检;另取20例正常志愿者中鼻甲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Chromotrope 2R特染法检测标本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分析评价其浸润程度对术后鼻腔黏膜恢复过程的影响。结果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显著高于中鼻甲黏膜组织(P〈0.01),且随时间进程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越明显,鼻腔黏膜恢复过程越慢,鼻息肉复发越快。结论局部黏膜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延迟术后鼻窦、鼻腔黏膜的上皮化进程而影响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鼻腔黏膜接触点导致头痛患者的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患者,经鼻窦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评估鼻腔解剖异常情况,通过鼻内镜手术纠正解剖异常,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鼻腔黏膜接触点以鼻中隔偏曲及无偏曲的鼻中隔棘突与中鼻甲、下鼻甲接触最常见,嗅裂区接触亦较多,其他...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下手术同期治疗鼻中隔黏膜肥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内镜下手术同期处理鼻中隔黏膜肥厚,恢复鼻腔正常结构,预防并发症,对恢复嗅觉、改善鼻腔通气引流及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总结2004-01-2008-12我科收治的67例伴有鼻中隔黏膜肥厚手术治疗的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疗效的综合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声反射鼻腔测量系统、前鼻测压计、T&T嗅觉计定量检查法和术区黏膜评分法,对46例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患者鼻气道阻力、嗅觉、鼻腔术区黏膜形态进行测试.结果 鼻内镜手术后患者的鼻气道通气、嗅觉有明显好转;术后鼻腔、黏膜状况与功能恢复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鼻气道阻力、嗅觉功能测试、鼻声反射检查、术区黏膜评分检测作为手术前后鼻功能的检测手段,可对术后疗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60名中国健康成人鼻腔气流动力学特征,建立健康人鼻腔气流特征值数据库.方法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鼻腔流场特征及鼻腔总鼻阻力、最大流速、最大壁剪切力、鼻腔黏膜面积、鼻腔容积、黏膜面积-容积比等气流动力学指标.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气流主要流经总鼻道且流线分布均匀,鼻阻力平均值为(0.211±0.085)kPa· s·L-1,最大流速(12.01±2.79)m/s,最大黏膜剪切力(2.50±0.89) Pa,鼻腔黏膜面积(161.2±34.7)mm2,鼻腔容积(31.7±8.1)ml,黏膜面积-容积比(0.58±0.09)mm-1.气流特征值间无明显性别差异.结论 鼻腔气流主要流经总鼻道,鼻阈区为主要阻力平面.气流特征无性别差异.健康人鼻腔气流动力学特征值与鼻腔流场分布特征数据库的建立为进行鼻腔数值模拟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鼻腔冲洗器冲洗鼻腔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黏膜纤毛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单纯性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3%高渗盐水经鼻腔冲洗器冲洗鼻腔,对照组用3%高渗盐水经灌肠袋冲洗鼻腔,均为每日两次,连续冲洗14天,并辅以短期药物辅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疗后3月以糖精试验法检测鼻腔黏液纤毛清除率,比较两组鼻腔黏膜纤毛功能恢复情况和症状与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的鼻腔黏液纤毛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治疗组清除率为6.15±2.16mm/min,对照组为4.99±1.35mm/min,P<0.05,前者的症状改善程度也较为明显;疗后3月治疗组清除率为6.81±1.45mm/min,对照组为6.69±2.41mm/min,P>0.05。结论用鼻腔冲洗器冲洗鼻腔可有效促进鼻腔黏膜纤毛功能的早期恢复,对慢性鼻-鼻窦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鼻-鼻窦炎是涉及鼻腔和一个或多个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鼻腔和鼻窦的黏膜是连续的,鼻窦黏膜的炎症经常由鼻腔黏膜的炎症引起。 临床上,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指鼻部症状持续〉12周,而且在这12周内,经过系统的内科治疗,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的临床疾病。  相似文献   

10.
鼻腔黏膜分为呼吸区黏膜和嗅区黏膜,嗅区黏膜由嗅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其中嗅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是气体分子与嗅感觉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的地方.嗅黏膜具有动态稳定性.鼻腔鼻窦黏膜的炎性疾病可导致嗅觉障碍发生,其中慢性鼻-鼻窦炎是引起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早控制黏膜炎症反应可有效改善嗅觉障碍的预后.本文围绕鼻腔炎症疾病相关嗅觉障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切除鼻腔恶性肿瘤后,利用游离口腔黏膜瓣移植修复创面的疗效.方法研究组应用口腔颊部游离黏膜瓣修复鼻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创面缺损(n=18),并与未做移植瓣者(n=10)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创面一期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后干鼻症状明显改善,肿瘤切除完善,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游离口腔黏膜瓣移植修复鼻腔恶性肿瘤术后较大创面能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术后干鼻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纠正鼻腔中部病变对改善慢性鼻炎鼻呼吸的疗效.方法 对71例慢性鼻炎患者鼻腔中部病变黏膜及异常解剖结构针对性矫正治疗.采用糖精法进行鼻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测定,从主客观两方面对患者进行症状和体征计分,并疗效评定.结果 术后半年有效率98.5%,手术后鼻黏液纤毛输送率较术前显著加快(P<0.01).结论 纠正鼻腔中部病变能有效解除慢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在鼻腔鼻窦良性肿瘤切除术后黏膜形态恢复及上皮化情况,比较并分析患者主观症状评分及黏膜鼻内镜下评分,评价脱细胞真皮基质在促进术后鼻黏膜功能修复及上皮化中的应用价值,为改善鼻内镜术后恢复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 鼻腔鼻窦肿瘤患者32例,分别统计实验组(使用ADM)与对照组(未使用ADM...  相似文献   

14.
儿童鼻中隔黏膜糜烂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门诊常见病,多由环境污染、空气中粉尘增加、气候干燥、外伤(如挖鼻、鼻腔异物)等因素导致鼻中隔黏膜糜烂出血.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凡士林纱条填塞、化学药物烧灼、电凝、冷冻等,虽亦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但儿童难以接受.我科于1997年至今应用α-糜蛋白酶贴敷治疗儿童鼻中隔黏膜糜烂出血80例进行疗效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麻黄碱对家兔鼻腔黏膜纤毛影响的动态观察,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鼻腔减充血剂滴用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以27只新西兰白兔为实验对象,2只为对照,其余25只均以1%麻黄碱鼻腔点鼻5 d,分别于点药后当天、10 d、20 d、30 d、50 d处死,取鼻中隔黏膜,进行电镜扫描观察.结果 滴用麻黄碱后家免鼻腔黏膜纤毛排列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鼻腔填塞法、缝合法和负压引流技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患者90例,平均分成3组。填塞组:术后以高分子止血海绵填塞鼻腔;缝合组:术后以可吸收缝线缝合鼻中隔黏膜;负压组:术后鼻腔放置负压引流管。对比观察舒适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术后鼻腔黏膜水肿程度和鼻中隔血肿、脓肿、粘连、术后治愈率等临床指标。结果:术后12、24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读数、鼻塞视觉模拟评分法读数和病情严重程度比较,缝合组和负压组均优于填塞组(P〈0.05);术后3d鼻腔黏膜评分比较,缝合组和负压组均明显优于填塞组(P〈0.05);术后1周治愈率,缝合组和负压组均明显优于填塞组(P〈0.05),术后7d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例数,缝合组和负压组均明显少于填塞组(P〉0.05),负压组未出现鼻中隔脓肿、血肿病例。结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缝合法和负压法均较填塞法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术后黏膜恢复时间,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一种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应用于额窦后壁缺损修复重建的新方法,并总结其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带蒂鼻腔外侧壁黏膜瓣修复15例额窦后壁脑脊液鼻漏病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2~51岁,平均年龄32岁,均为外伤引起的颅底骨折、术前均经过至少1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脑脊液鼻漏患者。采用内镜下DrafIIB型额窦开放+上方带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进行颅底修复。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重建成功,术后1个月拔除填充物后无脑脊液鼻漏发生,随访1~3年,无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发生,额窦及上颌窦均引流通畅,上皮化好。主要副反应为鼻腔干燥结痂。结论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取材方便,应用于额窦后壁颅底缺损修复疗效满意,该术式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mRNA在鼻息肉和鼻腔正常黏膜中的定量表达,探讨糖皮质激素在鼻腔局部用药的吸收途径.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FQ-RT-PCR)方法检测1 01例鼻息肉和31例鼻腔正常黏膜中GR-α mRNA的定量表达.结果GR-α在鼻腔正常黏膜(135.4±5.25)×104拷贝/μg中比鼻息肉(23.5±12.1)×104拷贝/μg中表达高,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鼻息肉组织中GR-α mRNA低表达提示糖皮质激素不经鼻息肉黏膜吸收,而是经过鼻腔的正常黏膜吸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患者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经鼻内镜、鼻窦CT检查明确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并经临床确诊的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鼻内黏膜接触性头痛患者鼻腔解剖异常主要位于鼻腔中部,以鼻中隔高位偏曲多见,窦口鼻道复合体异常次之。鼻内镜手术矫正鼻腔解剖异常,术后随访6~16个月,平均8个月。痊愈32例,有效8例,有效率100%。5例伴有焦虑症的患者术后5 d焦虑症减轻,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1个月症状消失。5例伴有颈背部肌紧张感的患者在术后7 d内颈背部不适减轻,经理疗后症状消失。结论鼻腔中部解剖异常为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的病因之一,鼻内镜手术矫正鼻腔解剖异常可使大部分头痛患者获得缓解,合并精神症状及颈部肌肉异常者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因面部无瘢痕,且能同时处理鼻腔鼻窦病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的手术治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4]).但是由于造孔狭窄、鼻腔粘连和肉芽增生影响临床治愈率~([1-4]),故该手术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通过使用内镜检查眼科医生外径路泪囊鼻腔吻合术鼻腔造口位置,结合本研究第一作者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经验,采取中鼻甲腋~([5])重建,泪囊和鼻泪管完全向鼻腔开放,最大限度地扩大泪囊造孔,该方法充分利用鼻腔黏膜瓣和泪囊鼻泪管联合瓣覆盖裸露骨质,并能有效防止造孔狭窄、鼻腔粘连和肉芽增生,且不需要泪囊置管和黏膜银夹固定~([3-4]),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