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颅内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17个,小脑前下动脉3个,小脑上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大脑前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4个。对28个动脉瘤采用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方式治疗,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自行闭塞。结果所有治疗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随访8~67个月。23例患者最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3例为4分;17例患者术后DSA随访,5例患者术后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4例患者临床随访。所有幸存患者未见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Onyx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囊状动脉瘤12例,10例为窄颈,2例缺乏明确瘤颈;梭形动脉瘤19例,均缺乏明确瘤颈。10例窄颈囊状动脉瘤均行弹簧圈填塞瘤体,2例缺乏明确瘤颈囊状动脉瘤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瘤体,1例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4例梭形动脉瘤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11例梭形动脉瘤行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4例梭形动脉瘤行弹簧圈联合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术后随访6~36个月。结果对所有患者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无再出血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囊状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囊状动脉瘤和19例梭形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均完全闭塞。8例行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患者头部CT见不同程度脑梗死发生(6例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2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1例弹簧圈联合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患者头部CT显示脑梗死发生,但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其余患者未出现脑梗死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DSA随访发现1例囊状动脉瘤患者瘤颈复发,其余所有患者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结论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选择何种介入治疗方式根据动脉瘤形态、位置、载瘤动脉迂曲程度及供血区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远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0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分析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的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造影均证实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动脉瘤均不显影。术中及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均给予针对性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发生。对本组患者随访6个月~50个月,随访期间无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现象和再出血现象,16例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5分,4例4分。同时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造影均没有复发现象。结论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总体效果显著,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同时对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长期效果显著,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介入疗法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的疗效.方法 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126例.58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1例动脉瘤以弹簧圈加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其余67例单纯应用弹簧圈填塞;12例伴有动脉狭窄者行支架成形术,3例术后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4例术后行脑—硬膜—颞浅动脉融合术.结果 动脉瘤致密栓塞83例,瘤颈残留38例,动脉瘤大部分栓塞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死亡1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或单纯弹簧圈填塞可有效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大脑后动脉瘤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8例大脑后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①8例患者共有8个动脉瘤,其中P1段动脉瘤1例,P1与P2交界处动脉瘤2例,P2段动脉瘤3例,P3段动脉瘤2例;梭形或夹层动脉瘤6例,囊状动脉瘤2例。②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例,弹簧圈动脉瘤内填塞同时阻断载瘤动脉5例,动脉瘤内填塞保留载瘤动脉2例。③术后DSA示动脉瘤均完全消失,6例载瘤动脉阻断的患者术后无缺血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和其他介入相关并发症。④术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临床随访1~12年,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大脑后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术中行ICG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手术切除动脉瘤,3例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术。术中造影时,将即时稀释的对比剂(25mg的ICG加入到2ml注射用水中)一次性快速注入肘静脉,荧光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造影血管。术后行DSA造影。评价术中ICG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结果16例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中,1例小脑下后动脉动脉瘤患者,夹闭后ICG造影发现动脉瘤残余,经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ICG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夹闭后术中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造影证实无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瘤患者,术中ICG造影发现动脉瘤内完全血栓形成,载瘤动脉近端闭塞,远端通过血管吻合支供血,遂术中决定行动脉瘤切除术。3例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手术患者中,2例术中ICG造影证实吻合口通畅,远端血供良好;1例术中造影发现吻合口功能不良,但同侧额叶脑组织供血良好,故未进一步调整吻合口,术后患者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DSA证实同侧大脑中动脉侧支供血。16例术后行DSA检查者,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结论ICG血管造影是颅内动脉瘤术中监测动脉瘤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吻合血管是否通畅的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小脑动脉远端的动脉瘤较为罕见。由于外科手术或Guglielmi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都很困难,因此预后通常不良。能否手术治疗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手术通常较为困难,致残率和病死率都较高。由于动脉瘤位于动脉远端且其大小与载瘤动脉直径比例不合适,用GDC栓塞可能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我们报道了1例动脉瘤内注胶治疗的经验。该动脉瘤位于右小脑上动脉远端,用漂浮导引微导管导入,并将胶缓慢注入动脉瘤腔内。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而载瘤动脉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8.
小脑动脉远端的动脉瘤较为罕见,由于外科手术或Guglielmi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都很困难。因此预后通常不良。能否手术治疗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手术通常较为困难,致残率和病死率都较高,由于动脉瘤位于动脉远端且其大小与载瘤动脉直径比例不合适,用GDC栓塞可能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我们报道了1例动脉瘤内注胶治疗的经验。该动脉瘤位于右小脑上动脉远端,用漂浮导引微导管导人,并将胶缓慢注入动脉瘤腔内。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而载瘤动脉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重建结合颅内动脉瘤孤立术治疗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前循环复杂动脉瘤患者,行大脑中动脉血流重建和动脉瘤孤立术。依据动脉瘤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式,包括对M2段及其远端的动脉瘤采用低流量旁路移植5例,对M1段动脉瘤采用中流量旁路移植4例,对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采用高流量旁路移植5例。术中或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和血管超声检查,以了解吻合口通畅与否及动脉瘤闭塞状况。本组患者随访期为2~60个月。结果低和中流量旁路移植的9例患者术后经过顺利,术后造影示吻合口均通畅。5例高流量旁路移植的患者中3例术后经过顺利,2例术后即刻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取栓后,神经功能障碍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术后复查造影示4例吻合口通畅,1例吻合口不通。结论大脑中动脉血流重建结合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应根据动脉瘤部位和侧支循环状态,可选择高、中、低不同流量的旁路移植术式。  相似文献   

10.
龚凯  佟小光 《山东医药》2013,53(2):84-86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经手术治疗的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小脑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4例,以占位为首发症状者2例。12例行介入手术,其中行动脉瘤栓塞6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2例,采用微弹簧圈行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3例,行载瘤动脉并动静脉畸形栓塞术1例;8例行开颅手术,其中行动脉瘤夹闭5例,动脉瘤孤立并血管吻合术3例。1例行动脉瘤夹闭并血流重建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昏迷,3 d后自动出院,死亡。余手术均成功。19例随访1个月~3年无复动脉瘤发。术后瘫痪1例,脑积水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为3分;行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术者术后出现吞咽呛咳和轻度脑积水1例,经相应处理后缓解,GOS 5分;行远外侧夹闭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吞咽呛咳、声音嘶哑,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3个月后未见复发,GOS为5分,余患者GOS为5分。结论 PICA动脉瘤未累及穿支血管者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占位效应明显者选择开颅手术,介入与夹闭、血管吻合相结合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国产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07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单纯采用国产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7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例,4例均为大型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复发动脉瘤1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下段大型夹层动脉瘤2例。结果①对7例(7个动脉瘤)患者共置入9枚覆膜支架,其中8枚成功置入载瘤动脉。对5例置入支架后即刻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置入1枚支架后,有少量对比剂漏入动脉瘤(内漏);1例椎动脉瘤置入第1枚支架内漏明显,再置入1枚支架后好转。②术中发生颅内远端血管破裂出血1例,经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后痊愈。其他病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5~12个月对7例患者均行临床及DSA随访,均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有内漏者,1例消失,1例仍有少量内漏,但较术后即刻明显好转;7例均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5例术后45~55个月再获得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1例失访,1例非动脉瘤性死亡。结论对部分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安全有效,长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青少年(年龄为15—18岁;男10例,女6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9%。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者8例,以肢体无力、动眼神经麻痹、外伤后鼻衄等发病者8例。共发现2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位于前循环15个,位于后循环5个;动脉瘤的部位:大脑中动脉5个,基底动脉及海绵窦内各3个,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各2个,眼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各1个。动脉瘤的直径〈15mm者13个,≥15mm者7个,其中4个〉25mm,属于巨大动脉瘤。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16例患者中,12例接受治疗:①介入治疗8例:其中5例行动脉瘤内栓塞术治疗,2例行载瘤动脉闭塞,1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例:其中2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行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后行动脉瘤孤立术。未治疗4例:1例治疗前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自愈;术前动脉瘤再破裂死亡1例,2例因治疗风险巨大未行治疗。9例治疗患者经平均45个月的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4~5分)结论①大脑中动脉是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巨大型、外伤性、多发性、梭形动脉瘤比例较高;②青少年颅内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部分病例需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孤立动脉瘤的方法进行治疗,预后较好;⑧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似,而与成人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评价即刻栓塞程度(Ⅰ级为动脉瘤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的血管旁路移植术加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以远梭形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1月—2010年10月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9例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远梭形动脉瘤,其中8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中型动脉瘤1例,大型2例,巨大型5例,蛇形1例。颅内局部血管旁路移植术7例,颅内一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2例,同时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术。结果①术后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显示,9例动脉瘤均不显影;7例移植血管通畅,2例移植血管不通。血管不通的2例中,1例术后10个月CTA显示移植血管再通;1例术后17dDSA显示移植血管不通,动脉瘤远端皮质由侧支血管代偿供血。②术后1例肌力轻度下降,出院前完全恢复;3例有短暂口周抽搐,1例发生静脉出血性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分1例,5分8例。③9例获6个月至4.5年随访,GOS均为5分。结论脑血管旁路移植术尤其是颅内局部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远梭形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量表,及影像学资料如动脉瘤部位、大小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对无法通过单纯栓塞治疗的大脑后动脉(PCA)复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PCA复杂动脉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共4个PCA动脉瘤.3个位于P1~P2段,1个位于P2段;其中1个夹层动脉瘤,3个宽颈动脉瘤;2个破裂动脉瘤,2个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支架均成功置入,共用支架4枚.2个动脉瘤被大部分栓塞,2个被致密栓塞,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支架内狭窄.临床随访3~28个月,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症状复发,亦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 支架治疗PCA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短期疗效满意,是可保留载瘤动脉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