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Budd Chiari综合征 (Budd Chiarisyndrome ,BCS)并不少见 ,国内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高发区。随着CT、MRI及血管造影的普及和对BCS认识的不断提高 ,国内许多医院也都相继开展了BCS的诊断及介入治疗 ,并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于BCS的病因、病理及其分型等尚有许多的争论 ,不同的分型其介入治疗效果也大不相同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领域不少 ,笔者仅就BCS的相关基础、临床知识及其临床分型和介入治疗的相关性作一简要归纳。一、病因与病理近 70 %的BCS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虽有许多争议 ,但一… 相似文献
2.
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MRI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19例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表现,并与超声和静脉造影进行对比。结果 肝脏增大18例(95%),肝尾叶增大14例(74%),肝脏信号不均匀14例(74%),7例(37%)显示下腔静脉阻塞,4例(21%)下腔静脉内见有血栓,肝静脉狭窄或阻塞19例(100%),17例(89%)显示有肝内侧支血管,17例(89%)显示 相似文献
3.
副肝静脉成形术在Budd-Chiari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评价副肝静脉成形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在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本组14例BCS患者均为肝静脉,副肝静脉狭窄或闭塞,主要症状和体征为腹胀,腹痛,腹水,肝脾肿大等,均接受了副肝静脉成形术,采用经股静脉或经颈静脉和经皮经副肝静脉途径开通副肝静脉的方法。结果 14例BCS开通副肝静脉均获得成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治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随访3-48个月。3例PTA后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1例术后2个月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结论 开通副肝静脉有着与开通肝静脉同等的治疗价值。易于操作,且更加安全,适应证为:(1)肝静脉和副肝静脉同时闭塞,而且肝静脉为节段性闭塞;(2)副肝静脉明显代偿性扩张,其管径大于8mm。 相似文献
4.
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合并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18例BCS合并血栓形成的患者,2例为肝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16例为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采用术前抗凝(复方丹参和阿司匹林)或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术中分次球囊扩张+支架压迫,术后尿激酶溶栓+抗凝治疗。结果 18例BCS合并血栓形成的患者皆成功地实施了介入开通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下腔静脉压力由(31.82±0.52)cmH 相似文献
5.
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诊断及其与血管造影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MRI对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BCS患者先后行MRI和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2支下腔静脉中,MRI及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10支有阻塞,并能判断其阻塞类型(节段性阻塞7例,膜性阻塞3例);36支肝静脉中,MRI清楚显示18例肝静脉阻塞(肝右静脉8支,肝中静脉5支,肝左静脉5支),18支通畅(肝右静脉4支,肝中静脉7支,肝左静脉7支),而血管造影见31支肝静脉未显影(肝右静脉7支,肝中静脉12支,肝左静脉12支),5支显影(肝右静脉5支)。根据检查结果的BCS分型,MRI为单纯下腔静脉阻塞4例,单纯肝静脉阻塞2例,并有两者阻塞者6例;而血管造影因肝静脉分支多不能显影,难以作出分型诊断。结论:MRI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分型、梗阻的定位、定性较血管造影有明显优势,应作为介入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Budd-Chiari综合征影像诊断及综合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udd—Chiari综合征(BCS)是由肝静脉(Hepatic vein,HV)和(或)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阻塞性病变引起的一种肝后性门脉高压症Ⅲ。1845年和1899年Budd和Chiari分别描述了本病,故称其为Budd—Chiari综合征。在欧美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遗传性疾病如抗凝血酶缺陷,获得性疾病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在亚洲主要是由于静脉发育异常、膈膜形成。另外,肿瘤或感染、创伤性病变等侵犯和压迫也是导致BCS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Budd-Chiari综合征(BCS)是因肝静脉和/或肝静脉开口水平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或狭窄所导致窦后性门脉高压的一组综合征[1~6]。充血性心力衰竭导致的功能性肝静脉流出道阻塞不包括在此范围内,也不同于由于小的肝静脉阻塞所造成的肝静脉阻塞性疾病。 病因 下腔静脉的阻塞可由于肿瘤、纤维性隔膜或栓塞引起,纤维性隔膜梗阻在亚洲和非洲常见。肝静脉主干的阻塞可由于肝脏内局灶性的占位性病变压迫或侵犯肝静脉所致[1~5,7],此类约占20%,其中以肝癌为最常见。BCS其它常见原因为高凝状态导致肝静脉的栓塞,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59例经超声和选择性静脉造影确诊的BC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47例资料完整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根据新的影像学分型,147例患者中,13.6/(20例)为单纯肝静脉阻塞型,66.0/(97例)为下腔静脉膜性阻寨型,6.1/(9例)为下腔静脉膜性闭塞伴远端腔内巨大血栓形成型,14.3/(21例)为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型.根据病变类型分别对147例BCS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包括经导管局部溶栓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和改良式经皮经肝门体静脉分流术(MTIPS)等.术中根据静脉造影图像判断肝静脉回流改善情况.对147例患者平均随访了(67.3±9.0)个月(16 h至10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忠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能检查结果和超声检查结果,评价介入治疗的首次开通率与再次治疗开通率,同时对所有患者的肝功能水平进行Child-Push评分与分级.术前与末次随访评分差异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进行统计学评估.结果 PTA的首次治疗开通率为65.6/(86/131),再次治疗开通率为96.9/(124/128).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首次开通率为78.9/(15/19),再次开通率为92.3/(24/26).Ⅰ例Ⅲa型BCS患者在下腔静脉开通后72 h死于不明原因的咯血、1例Ⅰ b型BCS患者MTIPS术后16 h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Ⅰ例Ⅳ b型BCS患者在接受MTIPS术后13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另有1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7~79个月死于与介入治疗无关的其他原因.末次随访,存活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平均Child-Push评分由术前的8分降低至5分(t=2.017,P<0.05).结论 应用多种血管介入技术治疗BCS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布加综合征合并肝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5例布加综合征合并肝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施行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术、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采用肝脏超声检查,观察肝静脉、下腔静脉通畅情况及血栓有无复发.介入治疗前后肝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成功23例,其中血栓完全溶解18例,部分溶解5例,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肝静脉-右心房压差由术前平均(29±7)cm H2O(1 cm H2O=0.098 kPa)下降至术后平均(8±3)cm H2O(t=13.7,P<0.01),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差由术前平均(19±4)cm H2O下降至术后平均(5±2)cm H2O(t=13.3,P<0.01);不成功2例.23例患者随访1~42个月,平均(18±10)个月,死亡1例,肝静脉再狭窄2例,经再次球囊扩张治疗成功,其余20例无肝静脉再狭窄及血栓复发.结论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Budd-Chiari syndrome with hepatic vein thrombosis.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Budd-Chiari syndrome complicated with hepatic vein thrombosis underwent catheter-directed urokinase thrombolysis, balloon dilation and/or stent placement. During follow-up, re-thrombosis and patency of the recanalized hepatic vein and inferior vena cava were evaluated by liver ultrasound. The pressure gradient of hepatic vein-right atrium or inferior vena cava-right atrium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was compared with paired t-test. ResultsTechnical success was obtained in 23 patients. Complete resolution and partial resolution of the thrombi were accomplished in 18 cases and 5 cases, respectively. The recanalized hepatic veins and inferior vena cava were patent. The mean pressure gradient of hepatic vein-right atrium dropped from (29±7) cm H2O to (8±3) cm H2O (1 cm H2O=0.098 kPa) after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t=13.7,P<0.01). The mean pressure gradient of inferior vena cava-right atrium dropped from (19±4) cm H2O to (5±2) cm H2O after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t=13.3, P<0.01). Failures occurred in 2 patients. Over the follow-up period of 1 to 42 months[(18±10) months]aft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in the 23 patients, one late death occurred. Restenoses of hepatic veins were found in 2 patients, which were all redilated successfully. Neither restenosis of hepatic vein nor recurrence of thrombosis was found in the other 20 patients. 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ould be effectively performed for the treatment of Budd-Chiari syndrome with hepatic vein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节段性狭窄闭塞Budd-Chiari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如何提高其疗效。材料与方法: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9~50岁,病程2月~25年。全部病例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和下腔静脉造影确诊,其中下腔静脉肝段闭塞10例,狭窄2例,狭窄闭塞长度2~15.5cm,平均5.6cm。对完全闭塞者应用Brockenbrough穿刺针行闭塞段穿通术,尔后行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结果:10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行穿通术,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均获成功;2例节段性狭窄行PTA成功,但在1~1.5个月后发生再狭窄,经再次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也获较好效果。术前后下腔静脉压力由2.866±0.400kPa降至1.534±0.400kPa。术后患者腹胀减轻,肝脏回缩变软,下肢水肿及静脉曲张减轻。随访1.5~26个月,平均8.5个月,经彩超检查下腔静脉均保持通畅,仅2例发现内支架略有塌陷,但临床症状和体征比术前也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的介入治疗,单行PTA容易发生再狭窄,同时置入血管内支架可防止再狭窄的发生。对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穿通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作者强调要熟练掌握Brockenbrough穿刺 相似文献
11.
肝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既是内外科临床治疗的“难治之症”,也是介入放射学领域尚未完全解决的课题。作者采用肝静脉开通术(PTA及EMS置入术等)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对10例肝静脉阻塞型BCS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作者认为:肝静脉开通术是治疗肝静脉口部狭窄或闭塞型BCS的较为合理而且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尽管它较下腔静脉开通术的难度和风险更大些,但临床效果显著持久,因而,应将其作为此类BCS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不适于此项治疗者,即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则可将TIPSS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周围血管性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围血管性病变,通常是指肢体血管等外周血管的病变,包括动脉、静脉、动静脉联合病变等。本文主要介绍外周血管狭窄及闭塞性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以及动静脉畸形、肢体动脉瘤等病变的血管造影表现,介入治疗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等,介入治疗是周围血管病变的一种方法简单、微创、疗效快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和评价Budd-Chiari(BCS)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结果。材料与方法:对23例各型BCS患者在B超及透视监视下采用闭塞部位穿刺,球囊扩张及支撑架技术进行治疗。结果:22例成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腔静脉压差由2.4±1.1kPa降为0.7±0.2kPa,肝静脉压差的2.8±0.9kPa和为0.5±0.3kPa,经过6个月-4年随访,通畅率82%,复发病例经再次治疗均 相似文献
14.
穿刺套针在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穿刺套针在布 加综合征 (B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6例血管造影诊断BCS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5例肝静脉膜性阻塞为主及 9例下腔静脉完全性阻塞患者使用穿刺套针经颈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破膜并行球囊扩张术或 (和 )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14例穿刺套针均成功越过阻塞部位 ,16例PTA或内支架置入后造影证实阻塞段已开通 ,肝静脉压力平均下降 1.85kPa ,下腔静脉压力平均下降 1.2 1kPa。结论 穿刺套针的应用显著提高了BCS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下腔静脉支架置入后肝静脉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支架置入后行肝静脉成形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11例BuddChiari综合征(BCS)患者曾在外院经历了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治疗,但9例患者术后腹水不能消退,2例于术后3个月腹水重新产生。经下腔静脉支架内行阻塞肝静脉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结果11例患者皆经下腔静脉支架行肝静脉重建成功,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平均肝静脉压力从(45.12±1.57)cmH2O(1cmH2O=0.098kPa)降到(17.53±0.68)cmH2O(t=53.4829,P<0.01)。随访4~30个月(平均1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经下腔静脉支架行闭塞肝静脉的重建是1种可行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重建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6.
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象诊断与介入治疗:附16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报告168例经B超检出,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的Budd-Chiari综合征,其中65例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PTA或血管内支架置入。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临床表现。B超声象、下腔静脉或静脉造影、CT和其它X线征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68便中,下腔静脉隔膜型76例(45.2%),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65例(38.7%),肝静脉开口闭塞10例(6.1%),下腔静脉+肝静脉闭塞17例(10%) 相似文献
17.
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血管成形术治疗肝静脉闭塞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7例肝静脉开口处膜性闭塞患者采用5F导管和导丝经皮经肝顺行性打通肝静脉,经颈静脉逆行扩张肝静脉。结果:肝静脉再通后,肿大肝脏即刻缩小,腹水吸收,肝静脉压力由术前(4.11±0.72)kPa(1kPa=10.20cmH2O)降至(1.86±0.34)kPa。结论:肝静脉开口处隔膜向下腔静脉内膨出是经颈静脉行肝静脉开通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建立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导丝轨迹是本方法的特征,采用本方法的优点是安全、可靠和最大程度地减少肝脏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8.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是目前临床上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肺动脉栓塞的病死率较高。肺动脉栓塞主要由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近年来受到国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局部血流缓慢、血液黏滞度增高和局部静脉管腔狭窄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下腔静脉、上肢、锁骨下静脉、上控静脉、肾静脉等。常用的影像检查技术包括:彩色超声、同位素扫描、多普勒血流仪和静脉造影等。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手段有:抗凝和溶栓治疗、介入溶栓术、负压抽吸术、高压喷射碎栓术、碎栓消融术、球囊扩张成形术、金属内支架植入术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等。介入治疗常见的并发症有“全身或穿刺局部出血,下腔静脉滤器移位、误置,滤器局部血栓形成等,常需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